1
|
“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 |
少况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51
|
|
2
|
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看《秀拉》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建 |
赵一霏
张弛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0 |
32
|
|
3
|
《秀拉》:一种神话原型的解读 |
杜志卿
张燕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5
|
|
4
|
《秀拉》的死亡主题 |
杜志卿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3
|
|
5
|
展示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简论 |
张弘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5
|
|
6
|
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对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 |
李喜芬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8
|
|
7
|
《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 |
杜志卿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7
|
|
8
|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生存伦理——以《秀拉》和《宠儿》为例 |
修树新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9
|
从镜像结构看《秀拉》的人物组合与叙事风格 |
刘君涛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13
|
|
10
|
认同 反抗 超越——《秀拉》中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
蒋欣欣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12
|
|
11
|
“我早该想到那些鸟意味着什么了”——读托妮·莫瑞森的《秀拉》 |
周小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2
|
|
12
|
国内托妮·莫里森《秀拉》文学批评和接受的特点及成因研究 |
刘惠玲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3
|
激情背后的孤寂:《秀拉》中的性别主义 |
王海萌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9
|
|
14
|
美国黑人文学对“美国梦”的双重心态 |
陈法春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6
|
|
15
|
俄亥俄河畔的非洲水神——非洲传统文化在小说《秀拉》中的反映 |
曾梅
|
《山东外语教学》
|
1999 |
7
|
|
16
|
空间视域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以托尼·莫里森的《秀拉》为例 |
赵辉辉
黄依霞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17
|
上帝的性别:《秀拉》对上帝造人神话的改写 |
张宏薇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8
|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身份--以《秀拉》为例 |
黄姗
潘宝
钱媛媛
戴雪芳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19
|
黑人社区中的女性个体侨易与侨易空间 |
董琳璐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4 |
0 |
|
20
|
“底部”的颠覆:《秀拉》的狂欢化书写 |
刘卓
范依烨
|
《唐山学院学报》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