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纳丹·德·圣-皮埃尔的《保尔与薇吉妮》(Paul et Virginie)是法国18世纪末极为轰动的一部畅销小说,得到了诸如文学史家朗松、"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等人的赞誉;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莫泊桑、都德等著名作家...贝纳丹·德·圣-皮埃尔的《保尔与薇吉妮》(Paul et Virginie)是法国18世纪末极为轰动的一部畅销小说,得到了诸如文学史家朗松、"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等人的赞誉;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莫泊桑、都德等著名作家也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及这部小说。1914年,这部小说被林纾、王庆骥翻译为《离恨天》,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历程。然而百余年间,这部小说却在中国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冷遇:为数极少的译本、作者甚至没有出现在某些中国学者所编著的《法国文学史》中。这部在原产地曾备受追捧的作品在中国"受冷"正是跨文明研究中文学变异的典型个案。笔者通过分析该文学文本在实际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学接受现象,以及实证性跨语际变异研究,试图对这一典型的文学变异现象给出解释说明。展开更多
文摘贝纳丹·德·圣-皮埃尔的《保尔与薇吉妮》(Paul et Virginie)是法国18世纪末极为轰动的一部畅销小说,得到了诸如文学史家朗松、"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等人的赞誉;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莫泊桑、都德等著名作家也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及这部小说。1914年,这部小说被林纾、王庆骥翻译为《离恨天》,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历程。然而百余年间,这部小说却在中国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冷遇:为数极少的译本、作者甚至没有出现在某些中国学者所编著的《法国文学史》中。这部在原产地曾备受追捧的作品在中国"受冷"正是跨文明研究中文学变异的典型个案。笔者通过分析该文学文本在实际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学接受现象,以及实证性跨语际变异研究,试图对这一典型的文学变异现象给出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