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废物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 被引量:249
1
作者 周华强 侯朝炯 +2 位作者 孙希奎 瞿群迪 陈德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4-158,177,共6页
对比分析了村庄压煤采用传统迁村开采、条带开采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用固体废物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技术的优越性,阐明我国煤矿发展固体废物膏体充填的重要意义.提出5种不迁村膏体充填采煤方法.分析煤矿膏体充填的特殊性,介绍了专门为煤矿... 对比分析了村庄压煤采用传统迁村开采、条带开采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用固体废物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技术的优越性,阐明我国煤矿发展固体废物膏体充填的重要意义.提出5种不迁村膏体充填采煤方法.分析煤矿膏体充填的特殊性,介绍了专门为煤矿膏体充填研究的2种膏体胶结料,并指出了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 膏体充填 不迁村采煤 条带开采 采空 离层
下载PDF
巨厚火成岩下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亮 程远平 +3 位作者 蒋静宇 郭品坤 王立国 杨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87-1291,共5页
为考察巨厚火成岩下远程下保护层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实验及现场观测的方法,分析了覆岩垮落变形和裂隙发育规律,研究了巨厚火成岩下瓦斯储运规律。结果表明:巨厚火成岩控... 为考察巨厚火成岩下远程下保护层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实验及现场观测的方法,分析了覆岩垮落变形和裂隙发育规律,研究了巨厚火成岩下瓦斯储运规律。结果表明:巨厚火成岩控制着其上覆岩层的全部运动,弯曲带内存在裂隙与离层长期不闭合的区域,即离层区;弯曲带内离层区存在大量离层裂隙和少数穿层裂隙,其中裂隙成为瓦斯运移的通道,离层成为瓦斯的富集区;巨厚火成岩下断裂带与离层区内气体运移与煤岩体变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是渗流场、浓度场和裂隙场(包括离层)之间耦合的一个动态平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火成岩 采动裂隙场 瓦斯流动场 离层 富集
下载PDF
马丽散对巷道顶板离层区的加固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红岩 《煤炭技术》 CAS 2007年第4期128-129,共2页
通过对巷道顶板离层时间及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马丽散对顶板离层超范围区进行加固,取得明显效果。
关键词 马丽散 离层 加固
下载PDF
村庄下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占林 刘乐平 张程伟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6期226-228,共3页
孙村煤矿井田范围内有27个行政村,千米以浅可采资源量1500万t,90%可采资源为建下压煤。为保证煤矿正常接续,通过实施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在地面施工钻孔对采动覆岩离层区实施注浆充填,在采空区中部形成一定宽度的注浆充填承载区,... 孙村煤矿井田范围内有27个行政村,千米以浅可采资源量1500万t,90%可采资源为建下压煤。为保证煤矿正常接续,通过实施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在地面施工钻孔对采动覆岩离层区实施注浆充填,在采空区中部形成一定宽度的注浆充填承载区,形成覆岩关键层结构—充填区承载层—区段或其他隔离煤柱的复合支撑承载结构,实现对地表塌陷的有效控制,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控制在Ⅰ级以内,实现建筑物下的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下 采煤 离层 注浆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综合立体式瓦斯抽采方法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希杰 《中州煤炭》 2014年第3期68-73,共6页
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在准备和回采阶段的瓦斯不仅有本煤层涌出,邻近层还有大量涌出。在工作面掘进时期可向本煤层打钻孔实施采前预抽,而工作面回采时期邻近层瓦斯涌出主要是通过采空区上部裂隙带离层区。对邻近层抽采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 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在准备和回采阶段的瓦斯不仅有本煤层涌出,邻近层还有大量涌出。在工作面掘进时期可向本煤层打钻孔实施采前预抽,而工作面回采时期邻近层瓦斯涌出主要是通过采空区上部裂隙带离层区。对邻近层抽采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瓦斯抽采巷道与钻孔布置的最佳参数,并与实际进行比较,对24207工作面瓦斯抽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立体式瓦斯抽采 离层
下载PDF
高位巨厚坚硬岩层离层区注浆效果分析
6
作者 王崇刚 《山东煤炭科技》 2018年第2期53-55,共3页
为了解除高位巨厚坚硬岩层容易引起冲击地压的威胁,II102采区采用离层区注浆方法缓解坚硬岩层下移。文中通过现场钻孔探测对上覆坚硬岩层运移进行观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岩浆岩下离层区进行注浆充填,地表下沉量很小,说明岩浆岩未发生... 为了解除高位巨厚坚硬岩层容易引起冲击地压的威胁,II102采区采用离层区注浆方法缓解坚硬岩层下移。文中通过现场钻孔探测对上覆坚硬岩层运移进行观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岩浆岩下离层区进行注浆充填,地表下沉量很小,说明岩浆岩未发生破断失稳,说明注浆对上覆坚硬岩层的运移起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岩层 离层 注浆
下载PDF
岩层移动离层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21
7
作者 许家林 钱鸣高 金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2-636,共5页
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 ,对岩层移动过程中的离层位置与离层量、离层动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覆岩离层主要出现在各关键层下 ,覆岩离层最大发育高度止于覆岩主关键层。当相邻两关键层复合破断时 ,尽管上部关键... 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 ,对岩层移动过程中的离层位置与离层量、离层动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覆岩离层主要出现在各关键层下 ,覆岩离层最大发育高度止于覆岩主关键层。当相邻两关键层复合破断时 ,尽管上部关键层的厚度与硬度比下部关键层大 ,其下部也不会出现离层。关键层初次破断后的离层区长度和最大离层量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2 5 %~ 3 3 %。因此 ,离层区充填应在关键层初次破断前进行 ,并保持关键层不破断。针对目前覆岩离层区充填工艺不能阻止覆岩关键层初次破断的问题 ,提出了离层区充填与留设煤柱相结合的“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移动 关键层 离层 离层充填 绿色开采
下载PDF
岩层采动裂隙分布在绿色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114
8
作者 许家林 钱鸣高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4,149,共5页
岩层采动裂隙分布的研究与水体下和承压水上采煤、卸压瓦斯抽放、离层区充填与开采沉陷控制等工程问题紧密相关.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对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覆岩采动裂隙动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证明:覆岩关键层对离层... 岩层采动裂隙分布的研究与水体下和承压水上采煤、卸压瓦斯抽放、离层区充填与开采沉陷控制等工程问题紧密相关.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对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覆岩采动裂隙动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证明:覆岩关键层对离层及裂隙的产生、发展与时空分布起控制作用.基于关键层破断前后采动裂隙动态发育特性与差异,提出了"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法"和卸压瓦斯抽放的"O"形圈理论,并分别应用于我国不迁村采煤试验和卸压煤层气开采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理论 采动裂隙 离层充填 卸压 煤层气开采 绿色开采
下载PDF
覆岩离层区积水引发的采场突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朱卫兵 王晓振 +1 位作者 孔翔 刘文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6-311,共6页
通过工程探测和理论分析,就海孜煤矿745工作面巨厚火成岩条件下顶板异常突水事故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距开采煤层62 m的巨厚火成岩下封闭的离层区积水是引发745工作面异常突水的水源;按传统估算方法计算导水裂隙高度为25.3... 通过工程探测和理论分析,就海孜煤矿745工作面巨厚火成岩条件下顶板异常突水事故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距开采煤层62 m的巨厚火成岩下封闭的离层区积水是引发745工作面异常突水的水源;按传统估算方法计算导水裂隙高度为25.3~36.5 m,不会沟通巨厚火成岩下的离层区积水,但由于离层区积水的载荷传递作用,导致下部2层亚关键层发生复合破断,使得顶板导水裂隙高度异常发育,沟通了离层区积水,这是引发745工作面异常突水事故的原因。突水机制表明,可以通过向积水离层区施工放水钻孔的方法来防治此类突水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离层突水 导水裂隙 关键层 复合破断
下载PDF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伟龙 刘刚 《陕西煤炭》 2022年第5期149-152,共4页
在分析我国过去30年能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简述了伴随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矸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并介绍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现有利用方式。综合目前利用方式的弊端,提出了以离层区注浆充填为代表的煤矸石有效... 在分析我国过去30年能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简述了伴随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矸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并介绍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现有利用方式。综合目前利用方式的弊端,提出了以离层区注浆充填为代表的煤矸石有效大宗利用新工艺。离层区注浆充填技术前期投资小、运行期间与采煤作业相互影响小,在抑制开采沉陷的同时实现了煤矸石废弃物的有效资源化转化,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我国煤矸石有效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固体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离层注浆 开采沉陷
下载PDF
粉煤灰与矸石粉压缩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卫兵 赖文奇 许家林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6-38,共3页
利用自制容器对不同粒度组成的矸石粉及粉煤灰进行了压缩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矸石粉的抗压缩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离层区充填所选用的粉煤灰,但仍有25%左右的压缩率;经二级破碎筛分后的矸石粉粒度组成较好,无需掺入粉煤灰就可直接充填。
关键词 离层充填 粉煤灰 矸石粉 压缩特性 粒度组成
下载PDF
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控制地面沉陷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毅 《煤》 2020年第8期28-31,共4页
煤炭开采所造成地表沉陷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产矿井"三下"压煤约140亿t,传统的"三下"开采技术存在初期投资大、充填成本高、采充作业... 煤炭开采所造成地表沉陷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产矿井"三下"压煤约140亿t,传统的"三下"开采技术存在初期投资大、充填成本高、采充作业相互干扰、工效低等问题,如何合理解决"三下"压煤开采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夏店煤矿为解放矿井压煤资源,消除煤炭开采对建筑物、村庄的影响,提出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充填新技术,并在3117工作面进行应用,成功释放压煤37.5万t,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煤炭企业"三下"压煤的安全高效开采和矿山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出一条新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下”压煤 地表沉陷 覆岩离层注浆
下载PDF
基于岩层移动类双曲线模型的水资源“浅保-深储”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运江 左建平 +3 位作者 米长宁 于美鲁 李政岱 史月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01-513,共13页
针对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基于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和采动覆岩移动类双曲线模型,建立了采动覆岩不同层位含水层“浅保-深储”差异化保护方法。即在上覆岩层破坏损伤最窄的主关键层下离层区注浆控制其上部... 针对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基于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和采动覆岩移动类双曲线模型,建立了采动覆岩不同层位含水层“浅保-深储”差异化保护方法。即在上覆岩层破坏损伤最窄的主关键层下离层区注浆控制其上部岩层不破断,保护潜水水位和地表生态;其下部破坏的含水层利用采空区垮落岩体的空隙储存起来,经自净化后再利用。“浅保-深储”模型融合了采空区充填和煤矿地下水库保水的各自优势,并给出其适用的覆岩条件。根据采动覆岩“类双曲线”破坏移动特征,理论推导了主关键层下离层区初次注浆、周期注浆步距以及注采比,分析了注采比受主控参数的影响规律,得知注采比随垮落角和主关键层与煤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充分采动角和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采用现场实测注浆数据对理论注采比进行验证,2者基本吻合。采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覆岩含水层“浅保-深储”、采空区充填保水地下水库的储水效果和煤柱稳定性,获得了采动覆岩移动和地下水流动均具有显著的“类双曲线”特征。基于理论注采比在主关键层下离层区注浆能够实现不同层位含水层“浅保-深储”,且该保水方法煤柱支承压力最大可降低60.8%,显著提高了储水采空区隔水煤柱的安全性,解决了井下采煤与充填难协调问题,利于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类双曲线 浅保-深储 主关键层 离层注浆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
14
作者 张清和 《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0,共3页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给人类的通信、导航、电力设施和航天系统等造成很大危害。因此。相关研究也是国际空间天气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离层 等离子体云块 磁重联 舌状电离层
下载PDF
基于三亚VHF雷达的场向不规则体观测研究:2.东亚低纬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国主 宁百齐 +1 位作者 胡连欢 李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41-2151,共11页
中低纬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准周期雷达回波现象,在地球不同经度区被观测到并开展了有关研究.本文利用三亚(109.6°E,18.4°N)VHF相干散射雷达2011年2月6日的观测,第一次给出了中国低纬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的发生和变化特征.观测... 中低纬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准周期雷达回波现象,在地球不同经度区被观测到并开展了有关研究.本文利用三亚(109.6°E,18.4°N)VHF相干散射雷达2011年2月6日的观测,第一次给出了中国低纬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的发生和变化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准周期回波发生在地方时夜间2100—2200LT的110km高度上,与连续性回波可同时发生;准周期回波斜纹在雷达探测的高度-时间-强度(HTI)图上可延伸5~20km,持续时间为5~15min,回波斜纹高度随时间以20~30m/s下降,斜纹在HTI图上彼此间隔10km和10min左右.此外,雷达回波多普勒谱和雷达干涉分析显示不同高度准周期回波的多普勒速度随高度-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回波条纹斜率无明显联系,不同高度准周期回波对应的不规则体在东西方向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三亚电离层E区准周期回波的发生可能并不是由散块Es随着中性风周期性的经过雷达探测区域所致,而可能和Es中的扰动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E 准周期回波 场向不规则体 VHF相干雷达
下载PDF
基于三亚VHF雷达的场向不规则体观测研究:1.电离层E区连续性回波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宁百齐 李国主 +1 位作者 胡连欢 李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9-730,共12页
基于三亚(109.6°E,18.4°N)VHF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分析了我国低纬电离层E区场向不规则结构连续性回波的发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天,E区连续性回波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50至25m/s,多普勒宽度主要分布在20至70m/s;连续性回... 基于三亚(109.6°E,18.4°N)VHF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分析了我国低纬电离层E区场向不规则结构连续性回波的发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天,E区连续性回波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50至25m/s,多普勒宽度主要分布在20至70m/s;连续性回波的高度大约以1km/h的速度缓慢下降,与偶发E层(Es)底部所在高度(hbEs)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在背景电场影响下,Es经梯度漂移不稳定性产生场向不规则结构,引起E区连续性回波.夜间,E区连续性回波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50至50m/s,多普勒宽度为20至110m/s,回波在时间-高度-强度图上常呈现多层结构,可能与潮汐引起的多个离子层相关;而E区连续性回波的短暂中断,以及120km以上高E区连续性回波的发生,则可能归因于赤道扩展F极化电场的影响.此外,对E区连续性回波多普勒速度与全天空流星雷达风场观测的比较发现,在100km以下,多普勒速度与子午风场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E 场向不规则结构 连续性回波 VHF相干雷达
下载PDF
中性气体释放人工产生气辉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文耿 古士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5,共5页
电离层中分子性的离子与电子的复合要比氧离子与电子的辐射性复合快得多,因此火箭发动机产生的尾气和空间等离子体主动实验中主动释放的中性气体会对电离层有很大的影响,这么大的电离层扰动现象在过去的实验中经常可以观测到,根据中性... 电离层中分子性的离子与电子的复合要比氧离子与电子的辐射性复合快得多,因此火箭发动机产生的尾气和空间等离子体主动实验中主动释放的中性气体会对电离层有很大的影响,这么大的电离层扰动现象在过去的实验中经常可以观测到,根据中性气体在热层背景中的扩散方程,考虑电离层F区主要的离子化学反应,研究了H2,H2O和CO2气体在电离层高度上的扩散过程和电离层对所释放气体的响应,计算了气辉的体发射系数和发射强度.结果表明,中性气体在电离层高度上扩散非常迅速,在F区的一些高度上,主要正离子成分由O+ 转变为其他分子离子,且在释放过程中伴随气辉发射,发射气辉的波长和特征与释放物质的种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释放 离层F 扩散 气辉
下载PDF
极区极夜期间E层占优电离层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武业文 刘瑞源 +3 位作者 张北辰 吴振森 徐盛 刘俊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E层占优电离层是指E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大于F层的峰值电子密度(NmE>NmF)时的电离层,记为ELDI(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针对ELDI,利用2007—2010年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 E层占优电离层是指E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大于F层的峰值电子密度(NmE>NmF)时的电离层,记为ELDI(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针对ELDI,利用2007—2010年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 satellite)掩星数据,在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标系下统计分析了它在南北极区极夜期间(南北半球的冬至日前后30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极夜期间电离层ELDI特征明显,其分布与极光椭圆位形基本一致,而且其在夜侧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磁子夜之后,北极为70%左右,而南极为90%左右;另外南极的ELDI特征在磁纬度分布上要略宽于北极的分布范围。在ELDI高发区,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要高于其两侧地区,特别是在夜侧,尤其是磁子夜前的峰值电子密度要接近甚至大于磁正午的峰值电子密度,在南极地区格外明显;而且ELDI高发区内的E层的电子含量(TECE)、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I)及TECE占TECI的比重(TECEI)都高于其两侧地区,北极TECE和TECI大于南极,而TECEI则是南极大于北极。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极区高能粒子沉降引起底部电离层电离率增大所致;同时,由于地磁轴偏离地理轴的程度在南极要大于北极,使得极夜期间南极地区的电离层的电子密度,特别是在F层要相应地小于北极地区,从而导致了极夜期间南北半球极区电离层ELDI特征之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层 占优电离层离层 峰值电子密度 离层总电子含量
下载PDF
当前的电离层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萧佐 王劲松 +1 位作者 张东和 张天华 《中国科学(A辑)》 CSCD 2000年第z1期9-12,共5页
将电离层形态研究与对流层气候学研究加以对比,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从正常和异常电离层行为的角度指出了电离层气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逐项讨论了决定这些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对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评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个重要而未... 将电离层形态研究与对流层气候学研究加以对比,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从正常和异常电离层行为的角度指出了电离层气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逐项讨论了决定这些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对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评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个重要而未解决的问题, 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途径和方向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形态 离层气候 离层F
原文传递
昆明VHF雷达干涉测量天线阵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瑶 邓忠新 +2 位作者 徐彬 徐朝辉 徐彤 《通信技术》 2021年第5期1045-1051,共7页
为了研究昆明地区场向不规则体的3D空间特征,需要设计干涉观测用天线阵。因此,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计算并讨论第6组天线不同位置、不同架设高度对原先天线阵方向图的影响,最终选定第3组天线北侧1.6倍波长距离处作为第6组天线的放置位置... 为了研究昆明地区场向不规则体的3D空间特征,需要设计干涉观测用天线阵。因此,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计算并讨论第6组天线不同位置、不同架设高度对原先天线阵方向图的影响,最终选定第3组天线北侧1.6倍波长距离处作为第6组天线的放置位置,并将架设高度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0.5 m,干涉测量天线阵方向图仰角为50°,最大增益21.07 dBi。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干涉试验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对进一步研究昆明地区场向不规则体特征、形成机制具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HF雷达 干涉测量 离层E 天线阵 不规则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