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中子《續六經》之《易贊》考論
1
作者 李小成 《诸子学刊》 2014年第1期339-351,共13页
文中子(王通)是魏晉六朝以來儒家子學的大家,在隋代有'王孔子'之稱,《易贊》是其《續六經》之一種。《續六經》是文中子在大業初年回鄉之後,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傾其畢生精力撰著的,它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論... 文中子(王通)是魏晉六朝以來儒家子學的大家,在隋代有'王孔子'之稱,《易贊》是其《續六經》之一種。《續六經》是文中子在大業初年回鄉之後,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傾其畢生精力撰著的,它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論》、《易贊》和《元經》六種,合稱《續六經》或《王氏續六經》。《續六經》中各經唯《元經》今存,其餘皆佚,但基本内容保留在《中説》中,朱子曾言'文中子之遺書雖不可見,然考之《中説》,而得其規模之大略,餘唯《元經》見存,義例具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唯 子學 大業 基本 規模
下载PDF
荀子人性論重詁
2
作者 耿振東 《诸子学刊》 2012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荀子·禮論》)'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荀子·禮論》)'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荀子·性惡》)後代學者對這一'性'概念的解釋,或過於簡陋,或於詞句釋義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者 不事 凡性 性惡 重詁 人性 性者 本始材
下载PDF
《禮記·三年問》與《荀子·禮論》關係再討論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飛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8年第1期154-160,共7页
《禮記·三年問》與《荀子·禮論》中的一段文字相同,歷代學者均認爲是小戴《禮記》編者摘錄了《荀子·禮論》,而沈文倬與王鍔兩先生認爲《三年問》爲單篇文章,是《荀子·禮論》抄襲了《三年問》。但筆者從句式的相似... 《禮記·三年問》與《荀子·禮論》中的一段文字相同,歷代學者均認爲是小戴《禮記》編者摘錄了《荀子·禮論》,而沈文倬與王鍔兩先生認爲《三年問》爲單篇文章,是《荀子·禮論》抄襲了《三年問》。但筆者從句式的相似性、主題的一貫性、與《禮論》全篇整體的關聯,乃至與《荀子》全書的相關性等幾個方面證明,傳統説法更有説服力,《禮論》應該早於《三年問》,而沈先生與王鍔先生提出的幾條理由都不足以支撑其結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記·三年問》 《荀子·
原文传递
《禮論》的興起與經學變異--關於中古前期經學發展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麗娱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124,共32页
本文討論《禮論》的興起及其撰作方式與中古經學發展變異的關係。認爲《禮論》類著作因《石渠禮論》《白虎通義》而發端,針對禮典中不易理解和有争議的問題進行論證,有别於章句訓詁,從而開辟了經學詮釋學的另一種路徑和方式。東晉南朝以... 本文討論《禮論》的興起及其撰作方式與中古經學發展變異的關係。認爲《禮論》類著作因《石渠禮論》《白虎通義》而發端,針對禮典中不易理解和有争議的問題進行論證,有别於章句訓詁,從而開辟了經學詮釋學的另一種路徑和方式。東晉南朝以降,以劉宋何承天《禮論》爲代表,此類著作大量出現,發展爲與義疏學並列的兩種文體和學問。其書以追求禮義爲中心,以問答爲形式,以經學原則指導現實應用的目的更明確,故被作爲經典的理論補充和實用依據,也因此成爲溝通禮學與當代禮制之間的樞紐和橋梁。而新的《禮論》類著作由於逐漸突破傳統章句注釋引經據典的典型舊規,大量吸收魏晉"故事"和當世之儒的觀點、論議,帶有變通性强的鮮明時代色彩,同時能够在經學理論與現實禮制的體用之間取得折衷與協調,故影響和導致了南朝義疏學在詮釋方法上的變化。以此經學的門户之規漸被消除,促進了師學門派家法的淡化和衰落,使經學理論產生了可以超越不同見解、不同立場的突破。特别是孔穎達《五經正義》採取兼用原則,吸收南北義疏,融合南北學術,奠定了隋唐經學的統一之路。最終不僅促成了唐貞觀、開元改撰經典的風潮,孕育和開啓了中古時代追求新義的思想變革,也間接導致了中唐乃至宋代經學的變古與"新儒學"的誕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渠 《白虎通義》 何承天《 經學詮釋 南北義疏學
下载PDF
《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清末民國時期論文補遺
5
作者 唐宸 《中国经学》 CSSCI 2016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三禮研究論著提要》(修訂本)收録清末民國時期禮學研究論文422篇,是學界研究該時期禮學研究史的重要材料。本文廣泛查檢全國各大圖書館館藏,增補該時期禮學論文439篇,以利學界研究。
关键词 《三研究著提要》 補遺 學史
下载PDF
曾運乾《三禮通論》述略
6
作者 覃力維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325-337,共13页
曾運乾以音韻學名家,其經學造詣,可見於已出版的《尚書正讀》《毛詩説》。而其禮學論著,一直少有注目。曾著《三禮通論》,本爲講義,雖以三禮爲名,實則主講《儀禮》《禮記》。曾氏重視鄭玄《三禮目録》的綱領作用,承接朱子以降的《儀禮... 曾運乾以音韻學名家,其經學造詣,可見於已出版的《尚書正讀》《毛詩説》。而其禮學論著,一直少有注目。曾著《三禮通論》,本爲講義,雖以三禮爲名,實則主講《儀禮》《禮記》。曾氏重視鄭玄《三禮目録》的綱領作用,承接朱子以降的《儀禮》禮經學,以及湖湘學術的禮學傳統,注重挖掘禮學義理。又特重體例之學,分析禮書傳、記、義諸體,尤有精義。與同類禮學著述比較,曾書不重名物、儀節,詳説大義、源流、體例,可爲治禮一助,也可知爲學之法。曾氏學術多方,經、史、子學皆有專論,但刊布較少、流傳不廣。晚清民國的經學學術,多有黯而不彰處,可多加關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運乾 義理 體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