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國古墓爲何隨葬書籍 被引量:3
1
作者 楊華 《岭南学报》 2018年第2期187-209,12,共24页
中國古墓中出土大量書籍,是上古葬俗的反映。在喪葬禮制的初期,它們被埋入墓中,可能與墓主的身份、職業、興趣有直接關係,但後來相沿成俗,便變得關係不大了,大多是舉喪時臨時抄寫的文本。喪家可能並不在意入葬文本的性質和完整性,而只... 中國古墓中出土大量書籍,是上古葬俗的反映。在喪葬禮制的初期,它們被埋入墓中,可能與墓主的身份、職業、興趣有直接關係,但後來相沿成俗,便變得關係不大了,大多是舉喪時臨時抄寫的文本。喪家可能並不在意入葬文本的性質和完整性,而只是在意是否隨葬了'書',對葬書禮俗的重視反而超過了對文獻本身的重視。所以纔會出現重複文本、摘抄選抄、補綴書寫、空白簡等現象。不同時期人間社會流行的書籍,在'陰間'墓葬中都會得到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隨葬 明器 書籍 簡帛
下载PDF
元代郊祀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劉曉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5年第1期197-215,共19页
北方遊牧民族歷來有祭天的傳統,契丹族建立的遼朝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均有這方面的記載。如《金史·禮志》:'金之郊祀,本於其俗有拜天之禮。其後太宗即位,乃告配天地,蓋設位而祭也。天德以後,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禮寖備... 北方遊牧民族歷來有祭天的傳統,契丹族建立的遼朝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均有這方面的記載。如《金史·禮志》:'金之郊祀,本於其俗有拜天之禮。其後太宗即位,乃告配天地,蓋設位而祭也。天德以後,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禮寖備。'〔1〕元代的郊祀發展軌跡,大體與遼金相似,經歷了從蒙古族固有的長生天信仰,到漢族禮制影響下的天地合祭,再發展到南、北郊分祀的歷程。只不過,元代的南郊在文宗之前僅爲攝祀,'自世祖混一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響 祭天 天地 北郊 遼金 發展
下载PDF
宋代《禮》學與禮制策問研究
3
作者 方笑一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禮》學與禮制策問就是專以三《禮》之學或禮樂制度爲對象的策問。宋代的《禮》學與禮制策問共有89道。其中總論禮樂的有20道,關於祭祀之禮的有21道,關於《周禮》的有12道。其餘策問的主題涵蓋《儀禮》、《禮記》、樂、宗廟、巡狩、鄉... 《禮》學與禮制策問就是專以三《禮》之學或禮樂制度爲對象的策問。宋代的《禮》學與禮制策問共有89道。其中總論禮樂的有20道,關於祭祀之禮的有21道,關於《周禮》的有12道。其餘策問的主題涵蓋《儀禮》、《禮記》、樂、宗廟、巡狩、鄉飲、射禮、冠禮、禮器等,每一道策問圍繞一個或多個“禮”的問題展開。這些策問集中反映了宋人對禮經上記載的禮制和當下現實中施行的禮制究竟怎樣看待,也體現了他們將試圖將前代禮制改造後施用於今時今日的不懈努力,假如通過文本與實踐、古與今這兩個維度來觀察,這些策問就不僅僅是關於《禮》學和禮制知識的考察,而是包含著豐厚的禮學思想,從中可見宋人如何來思考“禮”這一儒家文化的核心範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學 策問
原文传递
論上博簡《天子建州》首簡所言禮制
4
作者 賈海生 馬瑜慧 《中国经学》 CSSCI 2016年第1期47-52,共6页
上博簡《天子建州》所言“凡天子建之以州,邦君建之以都,大夫建之以里,士建之以室”的禮制,不僅表現了尊崇天子,深抑諸侯、大夫,擢升列士的禮義,而且還以都、里、室的行政功能表明諸侯、大夫、列士的職責都在於料民經野。簡文本是針對... 上博簡《天子建州》所言“凡天子建之以州,邦君建之以都,大夫建之以里,士建之以室”的禮制,不僅表現了尊崇天子,深抑諸侯、大夫,擢升列士的禮義,而且還以都、里、室的行政功能表明諸侯、大夫、列士的職責都在於料民經野。簡文本是針對時政撰作的禮文,意在托古改制,並非記録曾經或當時實際踐行過的禮制,因而固當就簡文論簡文而不應該與傳世禮書的記載相互比勘,判斷孰是孰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子建州》 料民經野
下载PDF
上博藏战國竹書《天子建州》古禮箋釋
5
作者 曹建墩 《中国经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65-186,共22页
上博藏戰國竹書(六)《天子建州》是一篇重要的儒家禮學文獻,簡文涉及制度、名物、禮論等多方面内容,大致而言,可以歸爲《禮記》類著作,蓋七十子後學論禮之文。本文主要對簡文中有關禮制内容作一整理考釋。
关键词 竹書 天子建州 考釋
下载PDF
論以禮解《詩》之限定 ——從《詩論》評《關雎》説開去
6
作者 常森 《国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1-80,共40页
從孔子開始,儒家學者便傾向於以禮解《詩》.然而就古代作爲頂層設計的禮制而言,無論是其製作,還是其施行,都爲土俗留下了大量空間,形成了禮制的巨大罅隙.《詩經》中一大批基層樂歌就是在這些罅隙中萌生和成長的,它們儘管隨遒人采詩言制... 從孔子開始,儒家學者便傾向於以禮解《詩》.然而就古代作爲頂層設計的禮制而言,無論是其製作,還是其施行,都爲土俗留下了大量空間,形成了禮制的巨大罅隙.《詩經》中一大批基層樂歌就是在這些罅隙中萌生和成長的,它們儘管隨遒人采詩言制度的實施匯集於朝廷,但天生就包含着對禮制的乖違.'法度張設,未必奉行'的現實,以及三百篇産生後,儒者基於政教倫理期求設置的禮文往往與詩作立足的土俗不契合等等,都進一步削弱了以禮解《詩》的合理性.《詩經》不少文本都呈現出對禮制的暌違.有些禮文明確規定婚禮不用樂、婚禮不賀,可無論是詩歌本文,還是古代社會通行的史實,均可證明相反的情况存在.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新出土文獻《詩論》嘗評析《關雎》,認爲該詩末章以鐘鼓之樂慶賀男女婚配,這是暗示後世禮文經不斷建構、前後不一、與三百篇文本不必契合的重要文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實施 朝廷 詩經 土俗 詩論 政教 新出土 罅隙
原文传递
試論五禮制度中諸禮間的關係——以《開元禮·軍禮》爲中心
7
作者 王博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23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五禮制度自魏晉南北朝形成以來,在歷代王朝的禮制改革中不斷發生變化。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五禮視爲一個整體,但换一個視角,在五禮内部,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我們予以關註。五禮之間看似彼此獨立,其内在却存在著... 五禮制度自魏晉南北朝形成以來,在歷代王朝的禮制改革中不斷發生變化。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五禮視爲一個整體,但换一個視角,在五禮内部,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我們予以關註。五禮之間看似彼此獨立,其内在却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繫,早在五禮制度成型期間的魏晉南北朝,五禮之間各儀式就存在不確定性,雖然自隋唐開始,特别是唐《開元禮》纂定後趨於穩定,但在此後仍伴隨著諸多調整,其背後則是各王朝對相關儀式理解的差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開元 改革
下载PDF
近代上海學者姚文柟會通古今喪禮之研究
8
作者 孫致文 《中国经学》 2022年第2期53-70,共18页
清末民初上海學者姚文柟曾於1926年受孫傳芳之聘參加江蘇修訂禮制會,負責主稿“喪禮喪服草案”,而於去世前一年完成《喪服喪禮草案》一書。該書參酌前代官修禮書《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明會典》《大清通禮》及北洋政府“禮制... 清末民初上海學者姚文柟曾於1926年受孫傳芳之聘參加江蘇修訂禮制會,負責主稿“喪禮喪服草案”,而於去世前一年完成《喪服喪禮草案》一書。該書參酌前代官修禮書《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明會典》《大清通禮》及北洋政府“禮制館”所編《中華民國通禮草案》,又屢次引用司馬光《書儀》、朱熹《家禮》。姚書雖不以考禮、復原爲目的,但於考量“實用”的原則中,仍見對古禮的考索,並檢討前代禮書的得失。本文以姚書中《喪禮草案》爲探討對象,分析書中喪禮儀式因革損益的得失,並著重辨析姚書與朱子《家禮》的關係。本文認爲,該書雖爲實用而設,但其間頗能展現姚氏對禮制、禮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姚氏之所以據禮義、禮俗補《禮》經未備,實是因其巨細靡遺考量各項儀節施行時的需要,而絶非滿足文獻考索的興趣。再者,姚氏並非身居國家禮制館的官員,也非隱身書齋的學究,或許由於長期投身社會事業,使他深知民間禮俗,且能明察習俗之良窳,進而去蕪存菁,兼容並包。今日政府相關部門及各界學者若有意重訂禮制,姚氏著作實堪作爲借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文柟 草案 上海
下载PDF
庾蔚之禮學研究
9
作者 張帥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7-51,共15页
庾蔚之是南朝初期非常重要的一位禮學家,他既從事專門的禮經學研究,又積極參與現實的禮制建設,深受朝廷倚重。本文從禮經學與禮儀學兩個角度整體來研究庾氏的禮學特點與貢獻。庾蔚之禮經學研究宗鄭却不唯鄭,尤其重視禮例與禮義的研究,... 庾蔚之是南朝初期非常重要的一位禮學家,他既從事專門的禮經學研究,又積極參與現實的禮制建設,深受朝廷倚重。本文從禮經學與禮儀學兩個角度整體來研究庾氏的禮學特點與貢獻。庾蔚之禮經學研究宗鄭却不唯鄭,尤其重視禮例與禮義的研究,釋經、釋注多有創見。在禮儀學研究方面他將釋經之法運用到實踐,做到了以例制禮與以義制禮,因其吃透經典又方法得當,並能照顧現實需求,故其議禮、論禮多得其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蔚之
原文传递
僎的“復古”與鄉飲酒禮流變
10
作者 楊華 《中国经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1-20,共10页
通過僎位的存廢及其地位之升降,可以審視古代鄉飲酒禮之流變。上古“三禮”文本中,對於鄉飲酒禮中是否設立“遵者”(即“僎”)一席,包括其身份、位置、入禮的時間等,本有明確規定。然而,歷代在制禮過程中,對之理解各不相同。唐代鄉飲酒... 通過僎位的存廢及其地位之升降,可以審視古代鄉飲酒禮之流變。上古“三禮”文本中,對於鄉飲酒禮中是否設立“遵者”(即“僎”)一席,包括其身份、位置、入禮的時間等,本有明確規定。然而,歷代在制禮過程中,對之理解各不相同。唐代鄉飲酒禮中無僎。宋代開始强調僎,並在國家禮典中將其制度化和法理化;朱熹定禮,對僎的制度化和法理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明代相沿成俗,改僎爲僎賓,其地位似有下降,清初沿用明禮。乾隆八年的鄉飲酒禮改革,取消了僎的席位。在這個歷史流變中,宋代制禮時打着復古的旗號,認爲唐代鄉飲酒禮不合上古禮制;而清人廢棄宋代以來的僎位,也是打着復古的旗號,認爲僎位之設不合上古禮制。這種復古與再復古(或反復古)的波浪式流變,或許是中國禮學史乃至整個經學史的重要規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鄉飲酒 《儀 改革
下载PDF
論朱熹的社倉法與禮制研究
11
作者 楠本正繼 連凡(译) 《宋代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1-36,共36页
朱熹一方面吸收佛道思想以確立本體的絶對性和超越性,同時揚弃其出世的消極傾向;一方面吸收功利思想施用于社會具體問題的方面,同時揚弃其刻薄墮落的傾向,從而將宗教與倫理、道德與功利體用圓融地結合起來,建立了全體大用的思想體系。... 朱熹一方面吸收佛道思想以確立本體的絶對性和超越性,同時揚弃其出世的消極傾向;一方面吸收功利思想施用于社會具體問題的方面,同時揚弃其刻薄墮落的傾向,從而將宗教與倫理、道德與功利體用圓融地結合起來,建立了全體大用的思想體系。全體大用思想中的本體以仁之理爲代表,作用以愛之情爲代表,一方面在實際政治經濟的層面成爲來源于朱子的社倉法等荒政設施的繼承,一方面在學術層面成爲來源于《儀禮經傳通解》的龐大禮制(民俗、習慣、制度等)的研究,兩者都是基于仁之理,并以實現同胞之愛爲目標,體現了人格與思想的高度統一。以《大學章句》爲教本的全體大用思想通貫宋元明清實現了很大的發展,組織了廣泛的政治技術及其道德的教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社倉法 研究 《儀經傳通解》 全體大用
原文传递
由新出青銅器再論“恭王長年說”——兼論西周中期後段青銅器的變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韓巍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5年第1期1-55,397-398,共57页
本文以近年新出西周青銅器爲切入點,將(录見)簋、裘衞簋、虎簋蓋、作册吴盉等西周中期的高紀年銅器定爲恭王時器,進一步論證了恭王紀年應在30年以上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采用'繫聯法'找出恭王時期的代表性銅器群,並將其劃分爲10... 本文以近年新出西周青銅器爲切入點,將(录見)簋、裘衞簋、虎簋蓋、作册吴盉等西周中期的高紀年銅器定爲恭王時器,進一步論證了恭王紀年應在30年以上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采用'繫聯法'找出恭王時期的代表性銅器群,並將其劃分爲10組。同時將恭懿時期高等級墓葬出土的青銅器資料,與穆王時期典型墓葬的青銅器資料進行對比,總結出恭王時期青銅器在器類、組合、器形、紋飾等各方面出現的新變化,指出恭王銅器具有'承前啓後'的特點,開啓了西周青銅器從前期向後期演變的大門。最後討論了過去學者提出的西周中晚期存在一次'禮制改革'的觀點,指出西周青銅器這一巨大轉變實際上經歷了西周中期後段至少五六十年的時間,而並非過去認爲的是一種短時間内完成的'自上而下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青銅器 斷代研究 年代學 恭王 改革
原文传递
上博竹書《卉茅之外》注釋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錦炎 《简帛》 2019年第1期1-11,273,共12页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楚竹書中,有一篇先秦佚文《卉茅之外》,其體裁皆以四字成句,每四句組成一小節,以反詰句爲主。簡文提出"多廟寡情"的觀點,在先秦文獻中尚屬首見,是對禮制的一種批評意見。
关键词 上博楚竹書 卉茅之外 多廟寡情 批評
下载PDF
從儒家的“違禮”到法家的“違法”——《論語》“其父攘羊”的歷史語言學、禮制史與思想史的意義新論
14
作者 《中国经学》 2020年第1期25-42,共18页
《論語·子路》篇中"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一段有關孔子與葉公的對話成爲當代儒家的批評者與支持者的一個闡釋灘頭堡,關乎儒家思想與現代,尤其是法律觀念是否相容的一個重要理論戰場。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 《論語·子路》篇中"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一段有關孔子與葉公的對話成爲當代儒家的批評者與支持者的一個闡釋灘頭堡,關乎儒家思想與現代,尤其是法律觀念是否相容的一個重要理論戰場。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至今還没有定論。本文認爲,對於"其父攘羊"中最重要的"攘羊"一語,學者没有從歷史語言學與社會制度史的角度來分析"攘"的語境涵義與"羊"的禮制涵義,所以始終没有合理地平息這個争論。另外有一個更爲重要的問題:絶大多數學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接受了近代"法律"意識主宰的研究視角並用以討論《論語·子路》里的父子相隱的問題。本文目的主要在重建解讀《論語》文本中"攘羊"的語境涵義,進而論證"攘羊"只是一種"違禮"而不是觸犯"刑律"的行爲。同時論證"攘羊"如何從一個儒家"違禮"的問題轉化爲一個法家的"違法"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 法律 法家 先秦 《論語》 “親親相隱”
下载PDF
從靈光殿到武梁祠——漢代帝國藝術的重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繆哲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8年第1期26-130,2-3,共106页
本文是作者近年撰寫的系列論文中的一篇。這組論文的目的,是利用以武氏祠爲代表的魯地東漢祠堂畫像,重構公元前後所奠立的漢代帝國藝術。本文分三節。第一節討論魯靈光殿的始作與沿革,並詳爲分析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描述的裝飾主題;結... 本文是作者近年撰寫的系列論文中的一篇。這組論文的目的,是利用以武氏祠爲代表的魯地東漢祠堂畫像,重構公元前後所奠立的漢代帝國藝術。本文分三節。第一節討論魯靈光殿的始作與沿革,並詳爲分析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描述的裝飾主題;結論是王延壽記録的靈光殿裝飾製作於東漢初年,乃兩漢之交漢帝國意識形態的視覺表達。第二節分析以武氏祠爲代表的'武梁祠派'作坊傳統的標準裝飾方案,結論是靈光殿的裝飾主題(包括但不限於:天/地、山神、海靈、禎祥、古帝王、列士列女),盡爲武梁祠派標準方案所囊括。第三節討論靈光殿主人,即光武長子魯王劉彊的陵寢與其宫殿的辯證關係;結論是作爲靈光殿之'象'、同時作爲紀念性建築,魯王陵寢的裝飾方案或包括兩類主題:移繪於靈光殿者,虚擬劉彊'不在'之'在'者;二者的遺影,皆見於武梁祠派的標準方案。始於元(帝)成(帝)、極於王莽的漢代禮制與意識形態改革,是漢代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由此誕生的新視覺語言,標志了商周以來中國藝術傳統的革命性轉折。本文與已發表的《孔子師老子》《周公輔成王》《重訪樓閣》以及待發表的《西王母與王政君》一道,共同構成了作者爲鈎沈這一新藝術傳統所做的微弱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代帝國藝術 靈光殿裝飾 武梁祠派作坊傳統 漢代與意識形態改革
原文传递
新見《壽■尊》銘文所見“■”字試釋
16
作者 鄧佩玲 《岭南学报》 2018年第2期33-47,10,共16页
香港翰海秋季拍賣會公佈新見《壽?尊》乙器,年代屬於西周早期至中期之間。銘文記有'睗(錫)■馬卅匹'一語,當中,'■'字从'卜'从'馬',乃金文首見,拍賣圖録讀爲'駙'。本文結合傳世文獻所見'馼... 香港翰海秋季拍賣會公佈新見《壽?尊》乙器,年代屬於西周早期至中期之間。銘文記有'睗(錫)■馬卅匹'一語,當中,'■'字从'卜'从'馬',乃金文首見,拍賣圖録讀爲'駙'。本文結合傳世文獻所見'馼'、'駇'二字的討論,提出尊銘'■'字當讀爲'駁','睗(錫)馬卅匹'意指賞賜雜色馬三十匹。此外,本文復通過先秦用馬制度中'毛馬而頒之'與'物馬而頒之'的記述,指出《壽?尊》所記賜馬數量較多,或因雜色馬無法用於禮儀活動,故其用途可以理解爲軍旅出征或家居代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文 先秦 《壽■尊》 賞賜 車馬
下载PDF
百年來大陸兩宋禮制研究綜述(1911—2013年)
17
作者 湯勤福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276-296,共21页
1911年至今的百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兩宋禮制的研究在禮制文獻整理與研究方面、斷代史與專門史中的兩宋禮制研究方面、禮樂制度沿革、變遷、禮典修撰研究方面、郊祀、封禪、太廟、濮議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方面、宋代家族祭祀、家... 1911年至今的百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兩宋禮制的研究在禮制文獻整理與研究方面、斷代史與專門史中的兩宋禮制研究方面、禮樂制度沿革、變遷、禮典修撰研究方面、郊祀、封禪、太廟、濮議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方面、宋代家族祭祀、家廟等研究方面、禮制下移、地方教化、禮制與禮俗關係、淫祀研究方面、對具體禮儀的研究方面、禮制與佛道兩教關係方面、兩宋禮學思想研究方面、鄉規民約與家訓、家禮研究方面、其他具體禮儀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存在一些缺陷與問題,主要是:其一,禮制典籍整理與研究尚待進一步開展;其二,斷代禮制史研究不足;其三,禮學思想尚待系統研究;其四,制禮機構與具體禮儀制度的研究尚有許多擴展的餘地;其五,具體研究多,價值判斷少;其六,研究範圍狹窄;其七,資料範圍有待拓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 兩宋 研究綜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