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視角下的丹禪通融性探析
1
作者 王啓胤 《全真道研究》 2020年第1期58-69,共12页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對生與死問題的探討,某種程度上來説,它們都有對掌控自身生命狀態的追求。中國佛教的禪宗和道教的内丹學派尤爲如此,它們對人的生命狀態有極爲深刻的認識,同時都企圖通過修煉達到超越生死的目的。禪宗的禪定依靠"...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對生與死問題的探討,某種程度上來説,它們都有對掌控自身生命狀態的追求。中國佛教的禪宗和道教的内丹學派尤爲如此,它們對人的生命狀態有極爲深刻的認識,同時都企圖通過修煉達到超越生死的目的。禪宗的禪定依靠"明心見性"之法以顯現"本心",内丹學主張通過"性命雙修"之道洗去"妄心"以求證"道心",兩者在證道的具體路徑上有不同,但核心旨歸爲一。無論是以丹觀禪的視角,還是從禪視丹的角度,都不難看出兩者有相合圓融之處。禪宗的禪修和内丹派的丹道都是"心"和"身"的雙修,而且都以了悟"心性"爲最高法門。它們都是以"虚空"之境界爲終極追求的超越,而且兩者在關於修煉的微妙關係上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丹 心性 通融
原文传递
公元3一5世紀河西佛教的型及意羲
2
作者 馬德 《佛教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193-210,413,共19页
公元3世後期“敦煌菩薩”竺法護大翻譯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歷經敦煌高僧曇猷等僧人的禪修實踐,成就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勝業”;到5世紀初期的北凉時代石窟的大量營建和石塔的大量雕造,讓佛教進入社會,成爲各階層統治者和民衆生活的一部分... 公元3世後期“敦煌菩薩”竺法護大翻譯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歷經敦煌高僧曇猷等僧人的禪修實踐,成就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勝業”;到5世紀初期的北凉時代石窟的大量營建和石塔的大量雕造,讓佛教進入社會,成爲各階層統治者和民衆生活的一部分。譯經、禪修、社會活動三部曲的整合與共贏,完成了佛教的社會化轉型,奠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千年基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譯經 建窟造塔 道場 轉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