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才女命穷”与“福慧双修”——清代江南才女的文学生态与诗学理想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清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10,共10页
闺秀诗学中“才女命穷”与传统诗学中“诗人薄命”的内涵及诗学意义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闺秀诗学中的“诗能穷人”并不是性别观照下的集体想象或文人书写方式,而是才女文学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才女在“诗能穷人”的境遇中... 闺秀诗学中“才女命穷”与传统诗学中“诗人薄命”的内涵及诗学意义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闺秀诗学中的“诗能穷人”并不是性别观照下的集体想象或文人书写方式,而是才女文学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才女在“诗能穷人”的境遇中坚持创作,坚信“才即是福”“诗即是福”,并将“福慧双修”作为自己的诗学理想。清代江南数以千计的才女在充满穷愁的文学生态中践行着“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明知“诗能穷人”却勉力为之,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女性文学,更凸显了才女对自身生命价值与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而使闺秀诗学中的“穷而后工”更具有深刻的性别内涵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女命穷 诗能穷人 福慧双修 诗学理想
下载PDF
中国传统智慧和转识成智观念考论 被引量:3
2
作者 江畅 王佳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生智慧问题,饱含哲学智慧,其智慧及其转识成智观念源远流长,内涵和意趣极其丰富。中国传统智慧观念是由德福一致、德包含智、智慧相通、福慧双修、转识成智等五个紧密相关的基本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包含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生智慧问题,饱含哲学智慧,其智慧及其转识成智观念源远流长,内涵和意趣极其丰富。中国传统智慧观念是由德福一致、德包含智、智慧相通、福慧双修、转识成智等五个紧密相关的基本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包含实现“转识成智”路径的思想,这就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转识成智”的修养过程,并不是单一的智慧修养过程,而是“福慧双修”的过程。中国传统的智慧和转识成智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传统价值观中宝贵的历史遗产和观念资源,对于克服现代社会人们只追求欲望满足而无视人生境界提升导致的种种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识成智 一智 福慧双修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修福传统的哲学内涵与伦理意蕴——以福田思想为中心
3
作者 邵佳德 王月清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在佛教追求智慧解脱的义学系统外,以福田思想和实践为中心的修福传统,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和修行习惯,推动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构成了大乘佛教福慧双修的完整的解脱修行观。从佛教教义和伦理视角来看其所倡的福业和福报,可知其并... 在佛教追求智慧解脱的义学系统外,以福田思想和实践为中心的修福传统,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和修行习惯,推动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构成了大乘佛教福慧双修的完整的解脱修行观。从佛教教义和伦理视角来看其所倡的福业和福报,可知其并不限于有漏的善行和世俗的人天果报,而是在修福目标上直指清净无执的善行、通向终极解脱的佛果;在修福方法上强调播种福田时三轮体空、无所执著的心理状态;在修福动机上主张从利他的善行出发而达到消极的出世间的自利。这种修福传统的哲学内涵体现出与信众行善实践的差异和张力,但二者却存在转化的可能性,这正展示了佛教思想中福、慧二者互具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福慧双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