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1
作者
褚潇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9-67,共29页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用上显示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同时在题材、绘画媒介、技法和位置经营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文人水墨画的特色。这就导致辅仁圣教画作在形式与内容、视觉现代性与神学内涵规定性之间构成了双重吊诡,即在形式上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传统的,而对西方天主教来说是现代的;同时,其图像内容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来说是西方的(现代的),但对西方天主教来说又是传统的。由此,辅仁圣教画作在国内外的反响和传播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它们在西方受到赞誉,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却遭遇了两难境地。这次中国基督教绘画本土化的实践不仅呈现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情境下对视觉现代性的追求与本土化尝试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民国社会对现代性、民族身份和宗教艺术的复杂态度;而辅仁大学传教士画家方希圣的作品《苦难的中国》则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触及了人类普遍的苦难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艺术的民族界限,在“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中探寻基督教艺术本土化表达的可能性。辅仁大学的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仁大学
基督教绘画
视觉现代性
神学
内涵
本土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巴赫《b小调弥撒曲》之神学内涵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峻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文章从系统神学的原罪论、救赎论和末世论等方面对该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巴赫
弥撒曲
b小调弥撒曲
神学
内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未记》中安息的重要性(续)
3
作者
何文波
《金陵神学志》
2019年第1期96-115,共20页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在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在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未记》安息观
神学
内涵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利未记》中安息的重要性
4
作者
何文波
《金陵神学志》
2018年第3期171-191,共21页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到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到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未记》安息观
神学
内涵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全真道法器音乐艺术特点探微
5
作者
蒲亨强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6-22,共7页
法器是全真道的基本器乐形式,也是最具宗教特色的器乐艺术形式。本文从文化内涵、配器与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探讨其特点,认为神学和皇权思想的支配是法器乐队及其艺术特色所由形成的深层文化背景,配器的简易、音响的平和单纯以及艺术表...
法器是全真道的基本器乐形式,也是最具宗教特色的器乐艺术形式。本文从文化内涵、配器与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探讨其特点,认为神学和皇权思想的支配是法器乐队及其艺术特色所由形成的深层文化背景,配器的简易、音响的平和单纯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传神性,构成了法器音乐的基本艺术特色。而这些特色与道教信仰(对神的亲近虔敬情感、修道所需的入静心理状态)相通,艺术地体现了以至简形式体现至深含蕴的道家哲学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法器
神学
内涵
简易传神
艺术表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圣乐的美
6
作者
薛彦莉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2001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基督教
圣乐
神学
内涵
美学理想
宗教意识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1
作者
褚潇白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出处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9-67,共29页
文摘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用上显示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同时在题材、绘画媒介、技法和位置经营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文人水墨画的特色。这就导致辅仁圣教画作在形式与内容、视觉现代性与神学内涵规定性之间构成了双重吊诡,即在形式上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传统的,而对西方天主教来说是现代的;同时,其图像内容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来说是西方的(现代的),但对西方天主教来说又是传统的。由此,辅仁圣教画作在国内外的反响和传播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它们在西方受到赞誉,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却遭遇了两难境地。这次中国基督教绘画本土化的实践不仅呈现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情境下对视觉现代性的追求与本土化尝试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民国社会对现代性、民族身份和宗教艺术的复杂态度;而辅仁大学传教士画家方希圣的作品《苦难的中国》则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触及了人类普遍的苦难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艺术的民族界限,在“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中探寻基督教艺术本土化表达的可能性。辅仁大学的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案例。
关键词
辅仁大学
基督教绘画
视觉现代性
神学
内涵
本土化
Keyword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Christian art
visual modernity
theological content
inculturation
分类号
G649.29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J219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巴赫《b小调弥撒曲》之神学内涵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峻峰
机构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文摘
《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文章从系统神学的原罪论、救赎论和末世论等方面对该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巴赫
弥撒曲
b小调弥撒曲
神学
内涵
Keywords
J. S. Bach (1685~1750), mass, theology
分类号
J609.3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未记》中安息的重要性(续)
3
作者
何文波
机构
金陵协和神学院
出处
《金陵神学志》
2019年第1期96-115,共20页
文摘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在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关键词
《利未记》安息观
神学
内涵
社会功能
分类号
B97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利未记》中安息的重要性
4
作者
何文波
机构
金陵协和神学院
出处
《金陵神学志》
2018年第3期171-191,共21页
文摘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到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关键词
《利未记》安息观
神学
内涵
社会功能
分类号
B97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全真道法器音乐艺术特点探微
5
作者
蒲亨强
机构
四川音乐学院
出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6-22,共7页
文摘
法器是全真道的基本器乐形式,也是最具宗教特色的器乐艺术形式。本文从文化内涵、配器与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探讨其特点,认为神学和皇权思想的支配是法器乐队及其艺术特色所由形成的深层文化背景,配器的简易、音响的平和单纯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传神性,构成了法器音乐的基本艺术特色。而这些特色与道教信仰(对神的亲近虔敬情感、修道所需的入静心理状态)相通,艺术地体现了以至简形式体现至深含蕴的道家哲学美学观念。
关键词
全真道法器
神学
内涵
简易传神
艺术表现
分类号
J608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圣乐的美
6
作者
薛彦莉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2001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基督教
圣乐
神学
内涵
美学理想
宗教意识
分类号
B97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褚潇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巴赫《b小调弥撒曲》之神学内涵初探
杨峻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利未记》中安息的重要性(续)
何文波
《金陵神学志》
2019
0
原文传递
4
《利未记》中安息的重要性
何文波
《金陵神学志》
2018
0
原文传递
5
全真道法器音乐艺术特点探微
蒲亨强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圣乐的美
薛彦莉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200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