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被引量:
4
1
作者
侯明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司法
中国
社会
社会
回应力
社会
回应性
社会
问题
司法
化
反思性
司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被引量:
4
1
作者
侯明明
机构
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研究"(11&ZD07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文化传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研究"(17JJD820004)
文摘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关键词
中国
司法
中国
社会
社会
回应力
社会
回应性
社会
问题
司法
化
反思性
司法
Keywords
Chinese justice
Chinese society
responsive power of society
social responsiveness
judicialization of social issues
reflexive justice
分类号
D926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侯明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