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欧阳谦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2-79,共8页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格局中,文化愈发凸现出其固有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在文化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之后,文化更是普遍地渗透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之中。如何正确地定义"文化"?如何认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把握文化在当代...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格局中,文化愈发凸现出其固有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在文化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之后,文化更是普遍地渗透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之中。如何正确地定义"文化"?如何认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把握文化在当代社会变革中的能动作用?如何理解大众文化与政治实践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摆在始终关注现实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于是乎,怎样去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就成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本文将通过具体探讨英国新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对于这种旨在调整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进行一番梳理。"文化唯物主义"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文化唯物主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决定论 社会总体
原文传递
国内学界《资本论》科技理论的研究方法、主题与症候——社会总体式分析视角
2
作者 莫小丽 王鑫茹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9-44,共16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更是马克思论证剩余价值规律的重要环节。在资本作用下,科学-技术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手段,与人的发展相分离和异化,并且奴役和制约人的能力发展。只有变革资本私有制,在公...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更是马克思论证剩余价值规律的重要环节。在资本作用下,科学-技术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手段,与人的发展相分离和异化,并且奴役和制约人的能力发展。只有变革资本私有制,在公有制“普照之光”的影响下,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才成为人发展的目的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力。运用Cite Space 6.2.R1软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北大核心期刊”),对以《资本论》文本为语境,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资本)、生产方式、阶级、国家、法律、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上述研究呈现出交叉融合,宏观、中观与微观层级式结合,创新激活原理等症候,并将继续沿着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渗透、哲学的政治经济学微观化、MEGA2文献的新发掘等方向推进《资本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资本 社会总体
原文传递
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体系统观念的结构和秩序 被引量:4
3
作者 翟岩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3,共6页
意识形态的信守主体有个体、群体和社会整体之分,社会有结构和秩序之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是否也存在结构和秩序?这是本文提出的假设。要解释这个假设,必须明确意识形态结构和秩序的关系。因此,本文对意识形态采取"解... 意识形态的信守主体有个体、群体和社会整体之分,社会有结构和秩序之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是否也存在结构和秩序?这是本文提出的假设。要解释这个假设,必须明确意识形态结构和秩序的关系。因此,本文对意识形态采取"解剖"式的研究,按其结构和秩序展开的顺序和逻辑,从内到外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和阐述意识形态和观念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并试图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一次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社会总体 群体 个体 结构和秩序
下载PDF
现代性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思想对话 被引量:4
4
作者 郗戈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7-52,共6页
马克思兼具现代主义的气质和后现代的意蕴,但又超越了二者的抽象对立。因而,马克思与当代西方"新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其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具有广阔的对话空间。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现代性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二者在现代性诊断模式... 马克思兼具现代主义的气质和后现代的意蕴,但又超越了二者的抽象对立。因而,马克思与当代西方"新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其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具有广阔的对话空间。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现代性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二者在现代性诊断模式上的分野,即从资本逻辑出发的"总体性视野"与从合理化逻辑出发的"领域分化视野"的差异。哈贝马斯沿着韦伯的思路在社会理论基础上重建了康德的"先验主义二元论"的划界原则,从形式逻辑所要求的同一律和矛盾律出发,对不同行为合理性领域的外部差别进行类型区分。然而,马克思则是在实现哲学的"社会存在论转向"的基础上重建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因而,他并没有停留在不同行为类型的外部差别上,而是直接深入各种行为的内部,去探讨它的内部矛盾的性质、结构和趋向,进行辩证剖解和历史分析。"总体性"和"领域分化"两种不同的现代性诊断模式,必然导致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在现代性治疗方式上产生更大的差异。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治疗方案的核心是社会诸种合理性领域的重新规划与协调。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治疗方案的关键是对资本主义总体性存在的内在超越。马克思与新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对话,为我们指明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品质。对话中所凸显的一系列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性问题,仍是亟需关注和研究的前沿课题,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理论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新现代主义 社会总体 领域分化
原文传递
抽象与马克思哲学的三个面向
5
作者 马灿林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2年第1期60-68,共9页
围绕抽象问题,马克思的哲学表现出三个特点。首先,针对经验主义的抽象理论,马克思指出,它的缺陷在于把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同一化,结果造成认识变成了一种镜子式的反映游戏。相反,在马克思看来,思维和现实具有同等地位,认识本身就具有实... 围绕抽象问题,马克思的哲学表现出三个特点。首先,针对经验主义的抽象理论,马克思指出,它的缺陷在于把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同一化,结果造成认识变成了一种镜子式的反映游戏。相反,在马克思看来,思维和现实具有同等地位,认识本身就具有实在性,这就使得理论实践(或科学实践)成为一个合法概念,而不是矛盾概念。在这种新的认识论背景下,从抽象到具体,被看作对理论实践过程的描述,认识(即具体)总是通过对抽象的加工,在这一过程的最后被生产出来。其次,在对“抽象的人”的批判中,马克思逐步走向“历史的现象学”,最终发现一种先于个人的历史处境。这就是社会总体的概念,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结构要素辩证互动而构成的社会统一体。它是一切历史现象、事件和意义的源泉。最后,抽象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还是一种现实过程。作为现实抽象,这种抽象源于商品结构,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抽象统治”。由此可以看出,反对同一性的思维,如果仅仅是哲学内部的一种批判工作,注定是失败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只有结合对现实抽象的抵抗,它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经验主义 现实个人 社会总体 抽象劳动
下载PDF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被引量:67
6
作者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 孟华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4期79-90,共12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形象学 意识形态 社会总体想象 异国情调 本土文化 西班牙人 法国文化 自然属性 “他者”
原文传递
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续) 被引量:16
7
作者 让-马克·莫哈 孟华 《中国比较文学》 1995年第2期144-158,共15页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形象学研究 社会总体想象 乌托邦 异国形象 相异性 方法论 研究史 文学形象 论文学
原文传递
公交区域调度行车计划编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邹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7年第3期78-82,共5页
公交区域调度是为了解决单线调度所存在的不灵活所导致的车辆低峰闲置、高峰运力不够的问题,在多条线路调整运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运力共享的一种公交调度方法.以多条公交线路的区域调度为服务对象,建立了基于社会总体效益最优为目标... 公交区域调度是为了解决单线调度所存在的不灵活所导致的车辆低峰闲置、高峰运力不够的问题,在多条线路调整运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运力共享的一种公交调度方法.以多条公交线路的区域调度为服务对象,建立了基于社会总体效益最优为目标(综合乘客等车、车内费用及公交公司成本最小),对多条线路的车辆调度形式和发车时刻同时进行优化的行车计划模型,提出了“逐条配班,优化成网”的求解思想,并以北京市3条公交线路为实例,对所建立的行车计划模型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调度 资源共享 社会总体效益 模型
下载PDF
试论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取向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玲玲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公共利益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以及关于公共利益的种种争论,对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说”提出了挑战。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此目标决定了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取向。“社会总体... 公共利益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以及关于公共利益的种种争论,对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说”提出了挑战。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此目标决定了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取向。“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统一的保持“公共性”是追求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追求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性”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公共利益 政策目标 社会总体利益
原文传递
信息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趋势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新华 《情报资料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27,50,共5页
文章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从其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安全攻击源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信息空间活动主体的虚拟实在化、反传统的技术维度和复杂的“人-机”关系、网络世界的互联互动与全球“即时效应”、信息安全的不对称性... 文章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从其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安全攻击源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信息空间活动主体的虚拟实在化、反传统的技术维度和复杂的“人-机”关系、网络世界的互联互动与全球“即时效应”、信息安全的不对称性和反传统的力量对比格局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信息安全 安全战略 信息空间 社会总体信息结构 安全攻击源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总体性社会情绪
11
作者 张彦 李汉林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5期91-93,共3页
个体层面上的主观感受一旦融入总体性社会情绪,它就能够具有反映一个社会总体性社会事实的特征,能够反映民心,反映人们的普遍诉求和呼声。通过把握一个时期人们的总体性社会情绪,我们就能够把握人们的普遍诉求与呼声,由此,可以适时调整... 个体层面上的主观感受一旦融入总体性社会情绪,它就能够具有反映一个社会总体性社会事实的特征,能够反映民心,反映人们的普遍诉求和呼声。通过把握一个时期人们的总体性社会情绪,我们就能够把握人们的普遍诉求与呼声,由此,可以适时调整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政策 总体社会 主观感受 社会总体 个体层面 情绪 适时调整 诉求
原文传递
刍论劳动范畴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太淼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5,共5页
劳动是人类通过改变外在于劳动主体的客观条件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多层次消费需要的有目的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劳动既是一个永恒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劳动伴随人类而永存,但劳动的内容、方式会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 劳动是人类通过改变外在于劳动主体的客观条件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多层次消费需要的有目的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劳动既是一个永恒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劳动伴随人类而永存,但劳动的内容、方式会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劳动范畴,对更新劳动观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社会总体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 社会属性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与旧劳动价值论根本对立的理论——兼论马恩为何是旧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 被引量:6
13
作者 鲁品越 《创新》 2016年第1期16-22,共7页
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甚至将其当作后者的一个别支,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各种曲解的产生原因之一。实际上,二者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理论。旧劳动价值论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是交换价值... 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甚至将其当作后者的一个别支,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各种曲解的产生原因之一。实际上,二者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理论。旧劳动价值论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是交换价值的来源,其中有的从生产成本角度,认为一切成本归根到底是劳动成本;有的从先天的道义角度,认为劳动理所当然地必须得到交换价值的回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它不再把劳动仅仅看成个人的活动,而是看成创造历史的作为总体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着人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集体生命的结晶的价值实体,通过使用价值载体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物质化的社会关系。于是通过社会总劳动所生产的全社会的产品体系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物化的社会关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劳动价值论 社会总体 物化的社会关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修正的海洋生态修复偏好研究
14
作者 许志华 赵吉阳 +1 位作者 李淑琴 陈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14-5023,共10页
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评估青岛市居民海洋生态修复偏好,并从内疚和抵抗心理两方面就社会总体偏差与同伴效应对修复偏好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为政府激发公众参与海洋... 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评估青岛市居民海洋生态修复偏好,并从内疚和抵抗心理两方面就社会总体偏差与同伴效应对修复偏好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为政府激发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的积极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结果表明:(1)青岛市居民平均每年愿意为海洋生态修复捐赠184.386元,考虑属性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生物数量的改善可显著提高公众海洋生态修复支付意愿,而公众对改善海水水质和海岸环境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偏好。(2)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均对公众海洋生态修复支付意愿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可通过激发受访者的内疚感提高生态修复支付意愿,但也会导致抵抗心理抑制参与积极性;主观规范正向调节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公众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偏好和竞争性心理对陈述偏好的影响,可为促进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和提高海洋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准确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修复 公众偏好 社会总体偏差 同伴效应 青岛市
下载PDF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形象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东日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36-41,共6页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是一个忠义、勇武的形象,这既是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中国关庙的楹联、题额与塑像、庙制而得出的结果,更是朝鲜民族社会总体想象的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关羽形象在中国出现了"异化"了的现象...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是一个忠义、勇武的形象,这既是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中国关庙的楹联、题额与塑像、庙制而得出的结果,更是朝鲜民族社会总体想象的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关羽形象在中国出现了"异化"了的现象,这主要不是指人们狂热地崇拜关羽,而是指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燕行使者 关羽形象 社会总体想象 关公庙
下载PDF
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中国青少年政策的调整 被引量:3
16
作者 吕卫华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本文对我国青少年弱势群体做出了界定和归类,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在考量中国青少年政策的同时,也在促使其发生调整。
关键词 青少年 弱势群体 中国 社会发展 社会成员 社会关系 社会总体人群
下载PDF
论环境公平及其与环境效率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力 《经济界》 2004年第2期86-88,共3页
一、环境公平的界定及经济学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公平问题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学者们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的视角对环境公平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 “环境公平” 环境效率 社会总体福利 水资源 环境资源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总体性在场探析——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逻辑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40-46,共7页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总体 在场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徒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10-15,共6页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据此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产生、内容、性质、作用和条件等最基本的问题,为后...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据此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管理的产生、内容、性质、作用和条件等最基本的问题,为后来人们研究新社会的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也为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新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总体管理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二重性 人民管理制 社会发展 良性循环
下载PDF
论平衡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剑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73-175,共3页
平衡性是经济法重要的法律特征,体现在其调整方式和追求目标两个方面。在调整方式上经济法运用各种手段平衡协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政府的干预行为,使两者的行为都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以促进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经济法平衡性所... 平衡性是经济法重要的法律特征,体现在其调整方式和追求目标两个方面。在调整方式上经济法运用各种手段平衡协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政府的干预行为,使两者的行为都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以促进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经济法平衡性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总体利益的平衡,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性 市场主体行为 政府行为 社会总体利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