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德性论中的自我关怀——对自我义务优先性论题的一种阐释
1
作者 孙小玲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自我义务是康德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道德义务体系中具有优先性和奠基性。当代主流道德理论基于社会性道德观,对自我义务持批评甚至否定态度;一些康德学者则从自律或人性价值出发,阐释和辩护了康德的自我义务及其优先性。康德的... 自我义务是康德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道德义务体系中具有优先性和奠基性。当代主流道德理论基于社会性道德观,对自我义务持批评甚至否定态度;一些康德学者则从自律或人性价值出发,阐释和辩护了康德的自我义务及其优先性。康德的自我义务主要应当被看作一种德性义务,即一种同时是目的的义务,它可以被归摄于德性论的至上的目的原则之下。这一自我义务学说以其独特方式纳入了传统德性伦理学内蕴的道德自我关怀和对自身道德完善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义务 自律 自我专制 社会性道德 自我关怀
原文传递
第三种道德——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伟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8,共12页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中观"的角度来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加以把握与重新整合,即认为社会性道德有待于以"下学上达"的方式转换为宗教性道德,而宗教性道德则也必然以"上智下移"的方式体现为社会性道德。历史上,儒家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式来建构与实践这种人文性道德,它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性道德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报神恩"与"报人恩"相统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人文性道德 礼仪
下载PDF
道德区分视角下的儒家思想及实践——以“忠信”与“忠恕”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抒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3,共4页
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以及自西汉以降历代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发挥着制度构建、社会心理及行为塑造的核心作用。然而,在维系以血缘继承、等级划分及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文明形态的同时,... 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以及自西汉以降历代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发挥着制度构建、社会心理及行为塑造的核心作用。然而,在维系以血缘继承、等级划分及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文明形态的同时,历代儒家思想及实践未能产生类同于文艺复兴时期肇始的宗教道德标准与世俗价值规范之间渐进却坚定的分离。基于区分"社会性道德"与"个体性(类宗教性)道德"的二元分析视角,可知儒家政治思想及制度实践的演进为何未能提供并构建现代社会核心制度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社会性道德 个体性道德 现代社会
下载PDF
略论“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
4
作者 邵燕 方海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5,共2页
"文化—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的哲学理念,对当下德育有着重大启示,昭示着德育不仅要培养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遵守,还要实现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自由把握,将道德实践视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即人之所以实... "文化—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的哲学理念,对当下德育有着重大启示,昭示着德育不仅要培养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遵守,还要实现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自由把握,将道德实践视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即人之所以实践道德是为了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的前提是实现德育对自然(生活)的关照,核心是道德情感(道德自由感)的培养,关键是实现个体对两种道德的贯通,途径是在德育中引入审美教育(生命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道德的人 道德自由感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人文性道德
下载PDF
道德分化与主体建构——论王小波的道德观及其文学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川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王小波将道德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两者的关系:道德(过分)泛化和道德(无限)升华使道德成为对知识分子构成极大钳制的规训力量。与义利关系畸轻畸重的观念认同相一致,以拔高为信仰的"善"辖制"真"以... 王小波将道德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两者的关系:道德(过分)泛化和道德(无限)升华使道德成为对知识分子构成极大钳制的规训力量。与义利关系畸轻畸重的观念认同相一致,以拔高为信仰的"善"辖制"真"以及从事"求真"活动的知识分子,使道德代行宗教和法律的职能,将对错问题等同于善恶问题,苛求私德,忽视公德,等等。这一系列道德内涵和职能的混乱和悖谬,是道德均质化和一体化之总体要求的重要表征,这造就了两类失去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知识分子,一类是道德灌输的对象,在"格调低下"、"动机不纯"之类的道德诘难压力下,弃守自我,不断"高雅"其格调、"崇高"其动机,成为被道德愚弄和摆布的"玩偶"。另一类则属道德的"中介传输者",惯于"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别人",为了在"意义上层"和"权力上层"争得一席之地,自动沦为挥舞道德"大棒"向民众施暴的打手。王小波痛揭这两类自我塌缩、自我异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症候,指示了"分化"原则在主体建构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分化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知识分子 王小波
下载PDF
孟德斯鸠的政治品德思想研究——以近代政治哲学中政治与道德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育书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在对待政治与道德关系问题上,孟德斯鸠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既不同意政治与道德分离,也不主张政治与道德融合,而是提倡政治品德。政治品德以爱国家、爱法律为主要内容,它不同于个人道德抑或宗教道德,而是政治的运转所需要的道德... 在对待政治与道德关系问题上,孟德斯鸠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既不同意政治与道德分离,也不主张政治与道德融合,而是提倡政治品德。政治品德以爱国家、爱法律为主要内容,它不同于个人道德抑或宗教道德,而是政治的运转所需要的道德。这一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它开阔了道德的领域,推动了现代社会性道德的发展。但在政治品德以及政治本身的道德基础问题上,孟德斯鸠的学说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品德 政治 道德 孟德斯鸠 社会性道德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7
作者 仲兆宏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5-27,共3页
传统道德一直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其价值,确定其地位,并进行适当的解构和建构,区分开传统道德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让“宗教性道德”成为个人的追求而成圣成贤;让“社会性道德”成为大家共同... 传统道德一直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其价值,确定其地位,并进行适当的解构和建构,区分开传统道德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让“宗教性道德”成为个人的追求而成圣成贤;让“社会性道德”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生活规则和内心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宗教性道德 社会性道德
下载PDF
历时性视角下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关系审视
8
作者 雷湃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8-191,共4页
从道德发展的历时性维度出发,剖析体育在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中所显现的功用,并以"广场舞"为个案分析其所引发的道德层面思考。结论:体育承担着约束和教化个体、养成完满人格的社会责任,更有形成... 从道德发展的历时性维度出发,剖析体育在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中所显现的功用,并以"广场舞"为个案分析其所引发的道德层面思考。结论:体育承担着约束和教化个体、养成完满人格的社会责任,更有形成群体规范、影射现实生活的作用。这种他律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内化、积淀、升华,用不同的形式诠释了体育的独特作用,同时,又折射到并作用于人自身,内化为一种生命个体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蓬勃向上的动力、波浪式螺旋上升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宗教性道德 社会性道德 广场舞
下载PDF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才刚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5-78,共4页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 ,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 ,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 ,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 ,所以 ,它虽非...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 ,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 ,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 ,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 ,所以 ,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 ,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内在超越” 宗教 精神超越 社会性道德
下载PDF
如何表述广西乡村生活:冯昱小说与“寻根”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强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2-125,共4页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冯昱的汉语小说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与“寻根文学”的深层关联。在提出“寻根文学”三十年后,在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民俗双重危机的背景下,冯昱小说深化了寻根文学隐含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之间的张...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冯昱的汉语小说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与“寻根文学”的深层关联。在提出“寻根文学”三十年后,在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民俗双重危机的背景下,冯昱小说深化了寻根文学隐含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之间的张力,凸显了文化的历史主义动向和启蒙主义历史语境之间的错位,“权利优先于善”或“自由先于主义”的意义和文化决定论的困境都更加明显,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不是文化差异,而是经济、物质和制度的现代化问题才更加切中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小说 乡村生活 社会性道德 文化决定论 广西 少数民族作家 寻根文学 少数民族地区
原文传递
私德与公德教育关系的难题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宁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3,共4页
德育中的私德与公德问题,既来自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性。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理论等,可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参考。优化私德与公德教育需要重视以下问题:一是分清私德与公... 德育中的私德与公德问题,既来自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性。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理论等,可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参考。优化私德与公德教育需要重视以下问题:一是分清私德与公德;二是注重私德与公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三是注重私德与公德的联系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德 公德 社会性道德 德育实践
原文传递
自由主义视域中的设计伦理构建
12
作者 丛志强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5,共2页
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巨大改变,现代大工业社会对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相互交融的中国传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 伦理构建 自由主义 社会性道德 设计 视域 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
原文传递
思想史的意义
13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思想史 中国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下载PDF
类同一性: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被引量:4
14
作者 易小明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人最早的存在形态是类存在形态 ,人的类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类自然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自然基础 ,类社会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社会基础。
关键词 类同一 自然同一社会同一性道德合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