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期群视角下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模式与变迁——基于9期CGSS数据的多层模型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延吉 秦波 马天航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9,173-174,共16页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演进规律游离于"开放派"、"固化派"、"稳定派"等多元观点之间。为揭示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模式与变迁,本文以改良后的社会经济指数相对值评价社会地位,进而通过多层模型探究先...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演进规律游离于"开放派"、"固化派"、"稳定派"等多元观点之间。为揭示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模式与变迁,本文以改良后的社会经济指数相对值评价社会地位,进而通过多层模型探究先赋性、后致性、结构性三大因素对子代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及其在出生同期群之间的差异。考虑到先赋性因素的间接效应,采用路径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自身受教育水平是个体取得社会地位的首要途径,这一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大幅上升,同期党员身份的作用则持续减弱;但在市场化进程中,父代社会地位和父代受教育水平经由子代教育产生的间接效应逐步扩大,非农户籍身份的正面作用也由降转升。可见市场化造就了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的两面性模式,它既促使社会机会结构愈加开放,又同时带来社会固化封闭的隐忧。总的来看,改革开放至2000年左右社会机会结构开放居于主导,新世纪以来社会固化封闭的趋势日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地位获得 代际流动 同期群 多层线性模型 路径分析
原文传递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蔡蔚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63-69,共7页
社会分层与地位获得的研究中,主要以父亲特质或者父亲和母亲的社会地位组合来代表家庭背景,母亲的影响却没有真正被重视过。母亲在子代教育和地位获得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基于地位获取模型,将家庭背景中母亲的影响因素单独提出来以检验... 社会分层与地位获得的研究中,主要以父亲特质或者父亲和母亲的社会地位组合来代表家庭背景,母亲的影响却没有真正被重视过。母亲在子代教育和地位获得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基于地位获取模型,将家庭背景中母亲的影响因素单独提出来以检验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采用CGSS2010数据,通过建立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对子代的教育获得和地位获得有显著正向影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地位越高,其子代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相应越高;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要高于父亲的影响,对子代收入获得的影响与父亲的持平;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子代收入和职业地位的影响要大于父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家庭背景 教育获得 社会地位获得 子代教育获得
下载PDF
教育如何改变命运?新人力资本视角下教育决定社会地位获得机制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黄艳敏 申家丽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4,共11页
将非认知能力引入社会地位获得模型,创建了NCA-B-D框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和中介效应检验法,探究教育禀赋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本人教育履历显著驱动社会地位生产及其再生产;父... 将非认知能力引入社会地位获得模型,创建了NCA-B-D框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和中介效应检验法,探究教育禀赋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本人教育履历显著驱动社会地位生产及其再生产;父亲与母亲教育资历对子女社会地位获得存在赞助性升迁效应;非认知能力积极促进社会地位生产及再生产;非认知能力在教育引致客观社会地位当期回报与跨期回报中都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非认知能力在教育激发竞争性及赞助性主观社会地位获得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教育通过非认知能力中介路径促成竞争性和赞助性社会地位再生产。研究结果为NCA-B-D框架提供了证据支撑,揭开了教育改变命运之谜,为教育赋能夯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社会地位 非认知能力 社会地位获得 社会地位再生产
下载PDF
人际互动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析因调查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程诚 吉春苗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62,共19页
依循人际互动视角,本文提出地位转换命题、相似吸引命题和资源交换命题,并基于随机对照的析因调查实验,研究先赋与自致两类属性因素与青年群体社会地位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认可程度)之间的因果机制。实证结论如下:第一,个人自致因素(如... 依循人际互动视角,本文提出地位转换命题、相似吸引命题和资源交换命题,并基于随机对照的析因调查实验,研究先赋与自致两类属性因素与青年群体社会地位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认可程度)之间的因果机制。实证结论如下:第一,个人自致因素(如进取精神)能够转换为被同龄群体接纳和认可的社会地位,而先赋因素在该过程中发挥调节功能;第二,无论自致因素还是先赋因素,与所在群体越相似,则越容易被该群体接纳和认可;第三,微弱迹象表明,先赋地位较高者亦更可能被自致因素较高的同龄群体所接纳和认可。综合来看,青年人在同龄群体中社会地位获得的主要机制为个人的自致因素及其同质性。该发现意味着,对于如何实现社会地位的获得、如何获取社会成员的接纳与认可,我国青年群体存有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赋因素 自致因素 社会地位获得 析因调查实验
原文传递
城市居民家庭背景对子女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沈瑞英 赵志远 《前沿》 201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家庭背景对子女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家庭背景中的父辈的教育程度对于子女社会地位获得有显著的影响,家庭背景中父辈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就越是可能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中父辈的教育程度越高,... 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家庭背景对子女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家庭背景中的父辈的教育程度对于子女社会地位获得有显著的影响,家庭背景中父辈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就越是可能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中父辈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受教育年限的时间就越长;家庭背景中父辈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受教育年限的时间越长,个人就越是可能获得高的社会地位。文章讨论了研究结论所表明的由家庭教育背景所导致的个人社会地位获得之间的不平等对于社会阶层和结构流动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背景 子女受教育年限 社会地位获得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前后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温芬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年第6期37-38,共2页
高等教育与个人社会地位获得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慢慢不重视两者间的联系。文章对改革开放前后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以论证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日益增强且影响的范围... 高等教育与个人社会地位获得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慢慢不重视两者间的联系。文章对改革开放前后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以论证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日益增强且影响的范围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高等教育 社会地位获得
下载PDF
关于课程对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获得产生影响的路径分析
7
作者 程倩 王守恒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3-27,共5页
课程设置本身不是中立、客观的,是为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组织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状况。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选... 课程设置本身不是中立、客观的,是为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组织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状况。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较低,归根到底是由于中职毕业生获得的社会地位状况偏低,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偏少等原因造成的。中职的课程设置对他们知识、技能的获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将来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地位获得 中职毕业生 中职课程设置
下载PDF
网络、关系与中国的社会地位获得模式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155-157,共3页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网络结构观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中国转型转轨时期的社会分层中的非制度安排机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结构观指导下的系列研究的比较与回顾 ,指出作为文化意义上的静态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特...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网络结构观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中国转型转轨时期的社会分层中的非制度安排机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结构观指导下的系列研究的比较与回顾 ,指出作为文化意义上的静态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特有 ,但作为“资本”意义上的动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关系 社会地位获得模式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