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海滨 刘港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30-32,共3页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礼刑思想。在宗法政制的西周,“礼”和“刑”实系相为表里的两面,共同作为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为了廓清“礼”与“刑”在宗周法律制度下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礼刑关系入手,着重...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礼刑思想。在宗法政制的西周,“礼”和“刑”实系相为表里的两面,共同作为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为了廓清“礼”与“刑”在宗周法律制度下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礼刑关系入手,着重辨析“礼不下庶人”的内在含义及现实性。在否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礼刑原则的同时,笔者侧重于强调“礼”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独占性资源,而“刑”则更多地表现为对被统治的庶民阶级的惩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下庶人 不上大夫
下载PDF
“礼”的自然法思想之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林丛 林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6,共6页
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 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法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自然法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默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3,共5页
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加灿烂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归因于其合理、有效的国家治理。在经济生活治理方面,西周贯彻"敬德保民"的政治方针,使民耕者有其田,注意减轻佃农经济和劳役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加灿烂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归因于其合理、有效的国家治理。在经济生活治理方面,西周贯彻"敬德保民"的政治方针,使民耕者有其田,注意减轻佃农经济和劳役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和繁荣商业活动;在政治生活治理上,宗法分封制不但构筑了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封建制国家,而且维持了政权稳定与社会和谐;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综合运用法治和德治两种手段,建构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治理机制;在宗教意识形态治理上,周人发展了殷人对"天"的信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新的天命思想,为周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找到了新的合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封建制 以德配天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从“礼刑并用”看传统法制中的“五服制度”
4
作者 杜焕彩 李桂锋 《中国监狱学刊》 2007年第3期148-150,共3页
标志人们亲属等级的五服制度,在以礼刑并用为立法精神的传统法制中,它兼具礼、刑两种职能。服制的制定及入律,既是礼刑并用、礼律结合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礼律结合的进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法制“礼刑并用”的立法精神和特点。
关键词 五服制度 传统法制
原文传递
秩序生成与信仰建构
5
作者 王小丁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0期68-70,共3页
礼、刑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两条基本法则,这两条法则有着内在的相互张力:前者主张以德治世,后者强调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开始动摇,这一政治危机实质是秩序和信仰的双重危机。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将传统宗... 礼、刑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两条基本法则,这两条法则有着内在的相互张力:前者主张以德治世,后者强调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开始动摇,这一政治危机实质是秩序和信仰的双重危机。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将传统宗教道德化,并构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的法律规范,将伦理道德法治化。通过倡导人文主义向度下的"为政以德"观以重构社会秩序与国家信仰。孔子礼刑思想之于成人之学与为政以德之关联的强调,蕴含着以下之要义:社会秩序的生成与国家信仰之建构源于道德人权利义务之统一,这一规定不能仅是抽象的形式规则,它更应该成为一种实践。即在塑造社会"公正原则"之同时更应该培养"公正的人",唯有此,秩序生成与信仰建构才能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与信仰 法律宗教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礼刑互动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玉福 《法学论坛》 2004年第4期21-28,57,共9页
礼与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本文从礼刑互动交融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礼刑结合过程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礼刑结合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 关系 历史发展 原因
下载PDF
重评礼刑合一的法制构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5-208,共14页
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法律与道德相融合,"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不融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现代法治追求的障碍。这种认识未能深入中华帝国法制构架形成的历史动因,从而也就难以理解... 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法律与道德相融合,"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不融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现代法治追求的障碍。这种认识未能深入中华帝国法制构架形成的历史动因,从而也就难以理解和揭示帝国立法的理性方面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从中华帝国政治使命实现的视角去审视其"礼刑合一"的法制架构,就不仅能洞见它与"三代"礼乐文化传统的契合无间,更能准确把握这一法制架构的理性特征。帝国法制架构的泛刑罚化现象根源于帝国安全的军事化政治使命的实现,具有自治性的礼制规范的创立与维护同样关涉帝国安全与秩序的稳定。这是值得现代人们珍视的古代立法智慧。传统法制之现代转型的成功则有赖于政治家和立法者之现代世界观的真正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一 中华法系 法制转型
原文传递
传统历史叙事中的法理观念——以《晋书·刑法志》为中心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德嘉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60,共12页
中国传统史学历史悠久、渊源有自,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史家的书写彰显儒家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晋书·刑法志》的法典叙事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性观念,以儒家礼刑相须的礼法关系思想叙述魏晋时期的法典沿革史,... 中国传统史学历史悠久、渊源有自,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史家的书写彰显儒家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晋书·刑法志》的法典叙事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性观念,以儒家礼刑相须的礼法关系思想叙述魏晋时期的法典沿革史,具有为唐代法典接续历史源流的重要现实目的。同时,儒法合流的历史叙事话语一方面展现了儒家君臣职分的礼法观念和法中求仁的刑罚理念,另一方面则充分记叙了法家的形式主义法理观念以及对于刑罚变革应该贴合社会现实的务实态度。透过《晋书·刑法志》的历史叙事,不仅可以加深关于传统法理观念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下关于法典编纂的历史叙事,为法典化的中国法治实践提供传统资源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书·法志》 相须 儒法合流 律学
原文传递
略论《唐律》中的礼教思想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建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35-339,共5页
《唐律》"一准乎礼",其律条及律疏深受传统的纲常名教所支配,是儒家的伦理法典。礼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唐律》中的立法指导思想、同罪因身份而异罚、依礼教原则解释律条、修律以礼为蓝本等方面。《唐律》伦理法思想的基本精神... 《唐律》"一准乎礼",其律条及律疏深受传统的纲常名教所支配,是儒家的伦理法典。礼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唐律》中的立法指导思想、同罪因身份而异罚、依礼教原则解释律条、修律以礼为蓝本等方面。《唐律》伦理法思想的基本精神与特色是家族主义、礼刑合一、义务本位、男尊女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 教思想 律条 律疏 立法指导思想 伦理法思想 家族主义 合一思想 义务本位思想 男尊女卑思想
下载PDF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德法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72-75,共4页
古代中国的先贤圣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与刑事惩罚的关系,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刑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涉及如何确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问题。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儒家刑法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 古代中国的先贤圣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与刑事惩罚的关系,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刑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涉及如何确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问题。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儒家刑法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者倡导的重道德教化、礼刑并用、德主刑辅、慎刑恤刑等一系列刑法思想,对当代中国预防惩治犯罪,构建和谐刑法,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法思想 定罪规制 并用
下载PDF
试论儒家礼刑观对西夏刑事法律制度的影响
11
作者 杨丛笑 苏凤格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事法律制度 儒家
下载PDF
软秩序与强秩序——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刑关系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3
12
作者 时延安 《朝阳法律评论》 2010年第2期87-97,共11页
传统法律文化中礼刑关系的实质是软秩序与强秩序的关系,礼是软秩序软规则,刑是强秩序硬规则。作为'软秩序'的礼通过将人际关系的制度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作为'强秩序'的刑则纠正脱离制度化的基本人伦关系的行为。礼是... 传统法律文化中礼刑关系的实质是软秩序与强秩序的关系,礼是软秩序软规则,刑是强秩序硬规则。作为'软秩序'的礼通过将人际关系的制度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作为'强秩序'的刑则纠正脱离制度化的基本人伦关系的行为。礼是刑的目的,刑为礼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礼刑关系研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在于其能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不能仅靠强秩序,而应更多地依靠软秩序,刑法与刑罚应能促进社会伦理道德,谨慎地制裁严重地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重视犯罪的反伦理性。刑事法律研究应坚持创新性的发掘与继承本土资源,既反对缺乏本土自觉性的照搬照抄西方,也反对文化保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软秩序 犯罪的反伦理性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礼刑时代:中国法律传统肇始之基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大轩 梁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77,共9页
上古夏商周作为礼刑时代,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之基。这段时期的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礼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其时并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其法律形式主要是"礼"与"刑"。礼乃行为规... 上古夏商周作为礼刑时代,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之基。这段时期的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礼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其时并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其法律形式主要是"礼"与"刑"。礼乃行为规范,刑为制裁手段,即刑罚。刑依赖于礼而存在,囊括在礼的范围之中。所以上古夏商周,法在礼中,礼外无法,出礼入刑,这是中国法律传统礼法体系的原生状态。夏商周礼乐刑政"大统"的确立,既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也是后世道统所源与"大经大法"所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中国法律传统 上古夏商周
下载PDF
谈朱元璋的法律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秋红 《龙岩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43-45,60,共4页
封建社会的没落,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及个人的经历,使朱元璋的法律思想更富于实践性与针对性,表现为:以重典为治国之本;强调法贵简明:提倡礼刑并用;大搞法外用刑及重视法制宣传。
关键词 重典治国 法贵简明 并用 朱元璋 法律思想 法外用 法律宣传
下载PDF
“春秋决狱”形成的法律文化模式及其功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思思 《学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12期95-107,共13页
现有研究成果关于“春秋决狱”好坏性质的历史评价仅能反映其自身价值与历史价值的一个侧面或片段,无法展现其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决定性整全价值,亦无法发挥其在当代法治建设中的现实性价值。事实上,这些价值需在文化模式,这一富有... 现有研究成果关于“春秋决狱”好坏性质的历史评价仅能反映其自身价值与历史价值的一个侧面或片段,无法展现其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决定性整全价值,亦无法发挥其在当代法治建设中的现实性价值。事实上,这些价值需在文化模式,这一富有哲学性思考意蕴的全新研究视野下,通过诠释“春秋决狱”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模式呈现。一方面,从文化模式理论的文化初始整合进程揭示“春秋决狱”发生的历史场景,揭示“礼刑融合”法律文化模式的内涵及其独特结构,以及融合所带来的法律文化模式进步。另一方面,从文化模式理论的文化延续整合进程中,即功能实现方面,揭示出“春秋决狱”所形成的“礼刑融合”法律文化模式如何在同时实现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前提下,满足法律标准与社会标准的雅俗法律文化完整结构需求。因此,中国当代之法治与未来应在此法律文化模式中探寻其所塑造的中国之人、中国之社会与中国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决狱 法律文化 融合 司法公正
下载PDF
汉代援礼入法渊源考论
16
作者 李俊方 魏克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5-149,共5页
中国古代礼与法产生后,彼此就发生了联系,由最初界限分明的礼刑互补性共存到礼刑渗透,即使在礼法对立的年代,礼法的同义解读及思想家对礼的追寻也没有间断,正因为这种长期的历史积淀,使汉代的援礼入法表现出了新生事物少有的"成熟&... 中国古代礼与法产生后,彼此就发生了联系,由最初界限分明的礼刑互补性共存到礼刑渗透,即使在礼法对立的年代,礼法的同义解读及思想家对礼的追寻也没有间断,正因为这种长期的历史积淀,使汉代的援礼入法表现出了新生事物少有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
下载PDF
论李觏的治国构想
17
作者 饶国宾 陈大勇 饶国顺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3-36,共4页
“治国之实 ,本于财用”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前提 ;“守国之度 ,必重教化”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 ,礼刑并用 ,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核心。以此为切入点 ,对李觏的治国构想加以系统的整理 ,以期推动学界对李觏思想研究... “治国之实 ,本于财用”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前提 ;“守国之度 ,必重教化”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 ,礼刑并用 ,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核心。以此为切入点 ,对李觏的治国构想加以系统的整理 ,以期推动学界对李觏思想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财用 教化 依法治国 并用
下载PDF
民族性与宗教性:“中国法”不同于罗马法之法意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文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法"于现世之法学意义,不在于她的制度,而在于她的精神,她基于自然人性的"王道"与"王法",体现了对人和人关系的平等和尊重,这于今天作为国家立法的"帝王准则"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法"于现世之法学意义,不在于她的制度,而在于她的精神,她基于自然人性的"王道"与"王法",体现了对人和人关系的平等和尊重,这于今天作为国家立法的"帝王准则"亦不为过;她的化外主义的道德普世性与法律的多元性以及阴阳结合的"礼刑文化",赋予人类秩序和法律秩序以辩证的生动形态,不断适应了人类社会于人际、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所具有实践理性与超越神圣的内在结合的正义观,体现了对人类的制度建构活动中所应当具有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本身生物性的合理安排,同时也反映了法律所需要的超越神圣性。"中国法"的这些具有普适性的精神特质正是她不同于"罗马法"之处,也是她在世界诸法系中为人类做出的独特法学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 宗教性 “中国法” 罗马法 自然人性 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道德性——以存留养亲制度为例
19
作者 苏冰晶 陈凯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4-98,共5页
存留养亲制度自北魏成为定制以来,一直被唐、宋、元、明、清历代所沿用,它的伦理基础是根源于儒家的“孝”文化。在古代以宗法为核心的封建君主的统治,对孝是非常推崇的,因为家族是封建制度统治的根基。通过留养制度,缓和了国家刑罚权... 存留养亲制度自北魏成为定制以来,一直被唐、宋、元、明、清历代所沿用,它的伦理基础是根源于儒家的“孝”文化。在古代以宗法为核心的封建君主的统治,对孝是非常推崇的,因为家族是封建制度统治的根基。通过留养制度,缓和了国家刑罚权和封建礼法的矛盾,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法律特色,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伦理道德在社会构造和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留养亲 关系 法律的道德性 德治与法治
下载PDF
西周时期“礼”“刑”关系考辨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反思
20
作者 王毓 《大连干部学刊》 2020年第5期58-64,共7页
西周在我国法制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整体上奠基于此,而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制史一直以礼法合治为特点,因此对西周的礼与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从西周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出发对西周的礼刑关系进行分... 西周在我国法制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整体上奠基于此,而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制史一直以礼法合治为特点,因此对西周的礼与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从西周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出发对西周的礼刑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西周时期的礼并非是单纯的道德规范,它和刑互相依附,互为表里,但在具体的作用和适用范围存在一些不同。西周对礼与刑的运用表现出了古人较高的政治智慧,这也是礼治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