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3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被引量:61
1
作者 项阳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2,50,共11页
若从宏观把握的视角来认知礼与礼乐、礼乐与雅乐、鼓吹乐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礼制并非是从彰显以来就一成不变,与礼制相关的乐制也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礼乐涵盖了雅乐,雅乐是礼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乐中具有国家象征意义。从礼乐整... 若从宏观把握的视角来认知礼与礼乐、礼乐与雅乐、鼓吹乐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礼制并非是从彰显以来就一成不变,与礼制相关的乐制也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礼乐涵盖了雅乐,雅乐是礼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乐中具有国家象征意义。从礼乐整体看来,鼓吹乐亦为礼乐的有机构成。当我们将历史的距离拉得远一点再回视,对传统礼乐文化可能会看得相对清晰。单从两周很难辨清礼乐与雅乐的概念。《大唐开元礼》成为五礼确立之后不同乐队组合以及乐署分治的标志性礼典。通过对这部礼典的认知和与两周礼典的比较,能够进一步把握礼乐和雅乐乃至鼓吹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究竟有怎样的区分,进而深层把握礼乐文化。就延续三千余载的礼乐制度整体看,两周应视为礼乐制度的确立期,汉魏以至南北朝应视为礼乐制度的转型期,唐代是礼乐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定型期,从宋以下则是国家礼乐之理念相对固定,并在这种理念下不断发展、延续直至随清廷解体而导致礼乐制度消亡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礼 礼乐 雅乐——国乐 鼓吹乐 功能性用乐 大唐开元礼 礼乐丰富性 礼乐制度分期
原文传递
论语·泰伯 被引量:57
2
《云南画报》 2010年第6期36-45,共10页
礼乐,来源于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的周礼,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通海的宗祠和洞经了礼乐的代表,祖祖辈辈属守于礼仪,人人都富于爱心,以仁推礼。
关键词 礼乐 泰伯 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 西周时期 宗法制度
原文传递
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 被引量:42
3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3,共10页
一部中国音乐文化史,实际上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宫廷、各级官府到民间,乐在既有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娱乐、教育诸种功能的多种功用下贯穿前行,如此架构硕大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用乐体系。... 一部中国音乐文化史,实际上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宫廷、各级官府到民间,乐在既有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娱乐、教育诸种功能的多种功用下贯穿前行,如此架构硕大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用乐体系。乐既反映和表达人的情感,也显现用乐的多种功能性意义。乐本无所谓礼与俗,当乐与礼制相须且固定为用形成常式与风格,成为"为用"理念下的定势,中国的用乐传统由此形成两大主导脉络或称两大体系,即礼乐和俗乐。有了礼制用乐方显俗乐意义,没有礼也无所谓俗。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对"国家"无意识,可以尽情抒发宣泄,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感受到其国家与礼制因"必须"而存在,周公开国家意义上功能性用乐分类的先河。本文对学界既有撰史方式和理念进行反思,认定中国音乐文化史其实应该是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共同架构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制礼作乐 功能性 礼乐 俗乐 国家礼制用乐 民间礼俗用乐
原文传递
论语《先进篇》 被引量:39
4
《走向世界》 2011年第1期83-84,共2页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关键词 论语 礼乐 君子
原文传递
秦汉乐府考略——由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乐府编钟谈起 被引量:35
5
作者 寇效信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35-37,共3页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颜师古 礼乐 汉武帝 考略 郊祀 班固 宗庙 史记 秦始皇陵
下载PDF
清代乾隆朝宫廷礼乐探微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桂腾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67,共25页
本文将乾隆朝宫廷礼乐作为有清以来的典范 ,稽考礼乐形成的历史渊源、梳理礼乐的种类、总结乐器组合的基本类型及其音乐含义 ;同时 ,讨论了清代宫廷礼乐的基本属性 ;并将清代宫廷礼乐置于其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政治背景中来探讨它的音乐文... 本文将乾隆朝宫廷礼乐作为有清以来的典范 ,稽考礼乐形成的历史渊源、梳理礼乐的种类、总结乐器组合的基本类型及其音乐含义 ;同时 ,讨论了清代宫廷礼乐的基本属性 ;并将清代宫廷礼乐置于其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政治背景中来探讨它的音乐文化意义。认为 :清代宫廷礼乐是文治与武功、权力与身份和文化传统的象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宫廷 乐器组合 音乐文化 探微 武功 清代 乾隆朝 文治 历史渊源
原文传递
乐师与“儒”之文化起源 被引量:18
7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6-54,92+128,共11页
本文就中国历史上称“儒”者的早期形态和来源,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作者认为,早期的称“儒”者与商周王朝中主管乐舞的官员,在文化上有着一脉相承关系。春秋战国之间形成的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为教;而以诗书礼乐为教,正是此前的王... 本文就中国历史上称“儒”者的早期形态和来源,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作者认为,早期的称“儒”者与商周王朝中主管乐舞的官员,在文化上有着一脉相承关系。春秋战国之间形成的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为教;而以诗书礼乐为教,正是此前的王朝乐官的职责。王朝国学中的要担任舞人的青少年学子,可能就是“儒”的早期形态;而教官乐师则相当于“师儒”。儒家与乐师在文化上的这种传承关系,对儒家思想特征的形成,应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师 乐官 师儒 礼乐 六艺
原文传递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景林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6,共8页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教化的哲学 礼乐 自由 存在性事实 儒学精神 “哲学” 社会生活 核心观念 中国社会
原文传递
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项阳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52,共13页
在笔者已发表的文论中,曾谈到明代是乐籍制度最为黑暗的时期。就此种观点,近来听到有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存不同认知,认为恰恰相反,明代的乐籍制度是比较宽松的,证据之一就是这一阶段王府之中的女乐有被收为妾的现象。但笔者认为这是两... 在笔者已发表的文论中,曾谈到明代是乐籍制度最为黑暗的时期。就此种观点,近来听到有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存不同认知,认为恰恰相反,明代的乐籍制度是比较宽松的,证据之一就是这一阶段王府之中的女乐有被收为妾的现象。但笔者认为这是两个问题,主要看如何认知:对罪臣、罪吏及其眷属没入乐籍其面之广,是此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曾有过的严厉惩罚,"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俱发北方边卫充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 俗乐 礼乐 女乐 古代音乐 礼仪音乐 乐户 音乐文化
原文传递
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丁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共4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精神 礼乐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民族文化 民族特质
原文传递
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 被引量:14
11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1-34,共14页
承担认知、道德和审美之文化价值的知识群体,是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是普遍性的历史进程之一,由之社会出现了越分越细的众多角色、群体、活动、功能、规则与制度,并由此在新的形态上整合起来,从而进入较高阶段。中国古代... 承担认知、道德和审美之文化价值的知识群体,是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是普遍性的历史进程之一,由之社会出现了越分越细的众多角色、群体、活动、功能、规则与制度,并由此在新的形态上整合起来,从而进入较高阶段。中国古代知识群体与“士”有密切关系。本文准备以社会分化为背景,对“士”之概念变迁这一侧面加以叙述,其要点是“士”与“事”——行政职事、“师”——文化角色的关系变化,以期对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特殊形成过程的研讨有所增益。1 “士”的最基本含义是壮年男子,故士女常可并称。《师(宀袁)(皀殳)》:“殴孚士女羊牛”;《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疏:“士者,男子之大号。”从士之字又可从女,如婿又作婿。《管子·小问》:“苗,始其少也,(日旬)(日旬)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是少为孺子而及壮则为士。壮字亦从士。《易·大过》:“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孔疏:“今年老之妇而得强壮士夫,亦可丑辱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知识群体 卿大夫 男子 贵族 左传 郑注 孔疏 礼乐 礼记 士大夫政治
原文传递
西夏汉文本《杂字》“音乐部”之剖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星群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89-97,共9页
西夏汉文本《杂字》一书是研究西夏的珍贵资料,它的珍贵,一在于西夏自1227年被成吉思汗灭亡后762年以来才又刊布于世;二在于为研究西夏增添了一份第一手资料。一、“音乐部第九”全文龙笛凤管(?)筝琵琶弦管14.5声律双韵嵇琴筚篥云箫14.... 西夏汉文本《杂字》一书是研究西夏的珍贵资料,它的珍贵,一在于西夏自1227年被成吉思汗灭亡后762年以来才又刊布于世;二在于为研究西夏增添了一份第一手资料。一、“音乐部第九”全文龙笛凤管(?)筝琵琶弦管14.5声律双韵嵇琴筚篥云箫14.6箜篌七星影戏杂剧傀儡14.7舞绾柘枝官商丈鼓水盏15.1相扑曲破把色笙簧散唱15.2遏云合格角徵欣悦和众15.3雅奏八佾拍板三弦六弦15.4勒波笛子15.5“礼乐部第十五”:礼乐28.5.三。喝喏29.4.二。“司分部十八”:教坊33.6.三(上录引文第一个数字是《杂文》的页码数、第二个数字是行数、第三个数字是该行第几个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成吉思汗 尔雅 西夏文字 党项族 梦溪笔谈 官商 引文 民族 唐宋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3
作者 龙珲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9,共9页
20世纪许多学者对《乐记》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大家以敏锐的视角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音乐美学基... 20世纪许多学者对《乐记》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大家以敏锐的视角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20世纪对《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2、《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乐记》研究 礼乐
下载PDF
论仪式学视角下儒家礼乐思想的解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晓群 郭晓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5,共8页
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可观察到又最具生动性的行为,同时也是诸多文化观念的象征承载体,揭示仪式中所蕴含的种种观念,便是揭示某一时代的某种文化、某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类于现代仪式学的理... 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可观察到又最具生动性的行为,同时也是诸多文化观念的象征承载体,揭示仪式中所蕴含的种种观念,便是揭示某一时代的某种文化、某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类于现代仪式学的理路,而儒家的“礼”也发挥着一般仪式意义上的功效。自先秦以来,儒家学者在讨论“礼”时,就相当强调通过对其中仪式化行为的解读来阐发其内在的意义,而儒家礼乐文化亦相应地表现为以具有一套象征意义的仪式化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表达一种共同的理想与价值,来规范调整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乐 仪式
下载PDF
汉《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的郊祀礼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长华 许倩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6,共7页
以往学界对汉《郊祀歌》研究的关注多集中在《郊祀歌》体制、主题及内容方面,而对《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郊祀礼乐关系的探讨尚不充分。本文通过考察认为,汉武帝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下,以新的宗教思想指导郊祀,不仅在词曲创作方面以新声代... 以往学界对汉《郊祀歌》研究的关注多集中在《郊祀歌》体制、主题及内容方面,而对《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郊祀礼乐关系的探讨尚不充分。本文通过考察认为,汉武帝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下,以新的宗教思想指导郊祀,不仅在词曲创作方面以新声代雅乐,祭祀方式上回归由夏至楚的夜祭旧制,而且其郊祀乐歌中也充斥着明显的游仙倾向。从而使此一时期的郊祀表现出与此前此后均不相同的鲜明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时期 郊祀 礼乐 政治格局 思想指导 词曲创作 祭祀方式 大一统
原文传递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礼乐批评 被引量:11
16
作者 薛罗军(译)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2,共5页
嵇康《声无哀乐论》是在对传统儒家音乐观批评的基础上成立的。但在其第八问答中看到道家音乐观和儒家音乐观的交错影响。这是由于嵇康根据作为杂家的《淮南子》的音乐观而使其礼乐批评的基本论理更缜密地发展。本论文剖析第八问答而加... 嵇康《声无哀乐论》是在对传统儒家音乐观批评的基础上成立的。但在其第八问答中看到道家音乐观和儒家音乐观的交错影响。这是由于嵇康根据作为杂家的《淮南子》的音乐观而使其礼乐批评的基本论理更缜密地发展。本论文剖析第八问答而加以指摘和在《淮南子》从儒家观点的礼乐批评类似性,以阐明在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礼乐批评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观 《声无哀乐论》 礼乐 嵇康 传统 观点 儒家 《淮南子》 道家 杂家
下载PDF
礼乐精神发凡并及礼乐的现代重建问题 被引量:13
17
作者 罗艺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8,共5页
礼乐精神发凡并及礼乐的现代重建问题罗艺峰提要:《淮南子》云:“礼乐未始有常制。”现代社会的礼乐重建决不是复古、崇古、遵古。中华礼乐,若论泛义,则多联系于情感、心理的因素;若论狭义,则多与政教、国家有关。中华礼乐,有它... 礼乐精神发凡并及礼乐的现代重建问题罗艺峰提要:《淮南子》云:“礼乐未始有常制。”现代社会的礼乐重建决不是复古、崇古、遵古。中华礼乐,若论泛义,则多联系于情感、心理的因素;若论狭义,则多与政教、国家有关。中华礼乐,有它的神话时代,其深层结构,已含蕴华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现代重建 象征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世界观和方法论 神话时代 原始宗教 二十四节气 文化范型 中国音乐史
原文传递
礼乐大权旁落与“采诗观风”的高涨——“王官采诗”说再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山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3-140,共8页
文章认为,西周时期即有"王官采诗"之事。求证这一点,须从作品本身入手:若"国风"中一些篇章真是采集加工而成,就必然留有痕迹。对于"采诗"不能胶柱鼓瑟地理解,采诗人员以及乐官的加工,是"采诗"... 文章认为,西周时期即有"王官采诗"之事。求证这一点,须从作品本身入手:若"国风"中一些篇章真是采集加工而成,就必然留有痕迹。对于"采诗"不能胶柱鼓瑟地理解,采诗人员以及乐官的加工,是"采诗"的必有之义。因而,经由"采诗"而成的不少篇章,颇似今日"报告文学"。文章进而认为,《小雅》中就有"采诗"而成的篇章。这透露出如下的消息:"王官采诗"的高涨与西周后期贵族阶层与王权之间矛盾日趋激烈有关。有迹象显示,高涨的"采诗"现象,很可能是当时贵族上层所策动的。尽管如此,"采诗"之事在周代的出现,仍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因为"采诗观风"与"天听自我民听"的天命观有密切相关。因此,"采诗"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保证了古典文学在很古老的时代就能够将文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采诗观风 贵族策动
下载PDF
《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 被引量:8
19
作者 陆学凯 《北方论丛》 2003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寓礼于乐、礼乐并提、礼乐互补;向往古乐而排斥新乐;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故事性的艺术特质;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崇尚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音乐艺术 寓礼于乐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 被引量:9
20
作者 阎步克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阎步克确如学人所论,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形成了其与“政统”相对独立的“道统”,他们承担着“师道”。文明社会或许都有其文化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承担了文化...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阎步克确如学人所论,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形成了其与“政统”相对独立的“道统”,他们承担着“师道”。文明社会或许都有其文化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承担了文化教育事务的专门角色、群体和组织;但是较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左传》 道统 乐师 中国古代 孔子 学士 礼乐 《说文解字》 “礼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