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脂化修饰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亲和力的研究
1
作者 齐连权 刘利波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9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磷脂化修饰对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人心肌细胞(HCM)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运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分析磷脂化修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和SOD与HCAEC、HCM的结合能力,并用激光共聚... 目的:研究磷脂化修饰对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人心肌细胞(HCM)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运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分析磷脂化修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和SOD与HCAEC、HCM的结合能力,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分析修饰前后的SOD可显著增强PC-SOD与细胞的亲和力,并可显著增强PC-SOD进入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和人心肌细胞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物歧 磷脂 细胞亲和力
下载PDF
医用聚氨酯生物相容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洁华 谢兴益 +2 位作者 何成生 樊翠蓉 钟银屏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15-319,共5页
聚氨酯因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而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聚氨酯长期植入人体内 ,也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 ,使材料发生老化降解现象。因而要进一步提高医用聚氨酯的生物相容性 ,使其与机体生理环境更加相容 ,不诱发或少诱... 聚氨酯因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而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聚氨酯长期植入人体内 ,也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 ,使材料发生老化降解现象。因而要进一步提高医用聚氨酯的生物相容性 ,使其与机体生理环境更加相容 ,不诱发或少诱发炎症反应 ,就要使材料表面更加生物化 ,可以维持蛋白的正常构象。本文综述了以仿生化为基础提高医用聚氨酯材料生物相容性的两种主要途径——表面内皮细胞化及仿生物膜结构 (表面磷脂化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聚氨酯 生物相容性 内皮细胞 表面磷脂
下载PDF
壳聚糖和磷脂化壳聚糖涂层膜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宗军 孟晟 +4 位作者 秦永文 钟伟 金惠根 于文 罗启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聚合物壳聚糖(chitosan,CHI)和磷脂化壳聚糖(phosphorylcholinechitosan,PC-CHI)涂层膜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将CHI和PC-CHI均匀喷涂在培养皿底层制成聚合物膜,以316L不锈钢片做成不锈钢圆... 目的:观察聚合物壳聚糖(chitosan,CHI)和磷脂化壳聚糖(phosphorylcholinechitosan,PC-CHI)涂层膜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将CHI和PC-CHI均匀喷涂在培养皿底层制成聚合物膜,以316L不锈钢片做成不锈钢圆柱体槽,将猪髂动脉内皮细胞接种于聚合物膜、不锈钢槽和不做任何处理的培养皿底部(空白对照组),培养24h。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以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并进行细胞迁移检测。以凝固法测定健康人血液在聚合物膜上作用2h后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动脉内皮细胞在CHI和PC-CHI膜上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培养24h,内皮细胞在CHI和PC-CHI膜上的增殖率分别达88.8%和77.8%,存活内皮细胞数目较不锈钢片组显著增加(P<0.01);而CHI组的存活内皮细胞数目显著高于PC-CHI组(P<0.01)。培养72h,内皮细胞在CHI和PC-CHI膜上迁移细胞数均显著高于316L不锈钢片,PC-CHI组较CHI组的细胞迁移数目显著增加(P<0.01)。PC-CHI组、316L不锈钢片组和空白对照组的APTT较CHI组显著延长(P<0.05,P<0.01),FiB显著增加(P<0.01)。各组间PT和TT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HI和PC-CHI涂层膜有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内皮细胞的相容性良好。PC-CHI较CHI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磷脂壳聚糖 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下载PDF
磷脂酶D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其转磷脂化反应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石创 张薇 王一丁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5-220,共6页
采用磷脂平板筛选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1株能够降解磷脂的菌株SNUPLD-6.经验证SNUPLD-6产的磷脂酶为胞外酶含有高效磷脂酶D(PLD).对该菌形态特及ITS序列进行分析,将其鉴定为地霉属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对该菌的生长条件及该... 采用磷脂平板筛选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1株能够降解磷脂的菌株SNUPLD-6.经验证SNUPLD-6产的磷脂酶为胞外酶含有高效磷脂酶D(PLD).对该菌形态特及ITS序列进行分析,将其鉴定为地霉属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对该菌的生长条件及该菌产的PLD的转磷脂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各50%.该菌产PLD最适发酵周期为3d.该PLD的转磷脂化反应最适反应温度为32℃,最适pH为5.5,最适的反应缓冲液为0.02M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最适的金属离子激活剂为Ca2+、Z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D(PLD) 磷脂反应活性 磷脂酰丝氨酸 白地霉
下载PDF
改进速溶食品润湿性和分散性的新工艺——卵磷脂化处理 被引量:4
5
《中国食品工业》 1998年第2期24-24,28,共2页
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加工食品由完成制造至摆放在消费者的餐桌上,往往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为了便利运输和贮存,食品除了具备诱人和方便食用的性质外,高度的浓缩性和优良的保存性相当重要。将食品脱水并进行速溶化处理,只需以水或... 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加工食品由完成制造至摆放在消费者的餐桌上,往往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为了便利运输和贮存,食品除了具备诱人和方便食用的性质外,高度的浓缩性和优良的保存性相当重要。将食品脱水并进行速溶化处理,只需以水或奶等液体进行复原便可食用,不但可以降低食品的重量,而且有助延长货架期。速溶食品这种独有的方便性,正迎合现代化社会的食品生产系统和膳食系统,极具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食品 润湿性 分散性 磷脂处理 食品加工
下载PDF
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啸 郑曦 +2 位作者 徐娅娟 杜良庆 许佐娟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细胞膜为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是细胞进行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因此,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仿细胞膜磷脂化改性成为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反应活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介绍了用于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的几种主要磷脂分子并分析其改性... 细胞膜为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是细胞进行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因此,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仿细胞膜磷脂化改性成为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反应活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介绍了用于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的几种主要磷脂分子并分析其改性效果,简要阐述了几种常用的仿生磷脂化改性方法。同时,对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的应用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仿生 细胞膜 磷脂改性 生物活性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质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付志浩 韩春梅 +6 位作者 李永红 王兰 陶磊 李响 毕华 饶春明 王军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855-1860,共6页
目的: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hosphatidyl choline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PC-SOD)是由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rh Cu/Zn-SOD,简称SOD)经磷脂化修饰而成,对该创新药物的质量研究,需要针对SOD原液、PC-SOD原液和PC-... 目的: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hosphatidyl choline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PC-SOD)是由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rh Cu/Zn-SOD,简称SOD)经磷脂化修饰而成,对该创新药物的质量研究,需要针对SOD原液、PC-SOD原液和PC-SOD成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建立质控方法,从而为其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申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制品的蛋白含量;采用经典的氮蓝四唑(NBT)还原法测定其生物学活性;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其铜、锌含量;应用磷脂检测试剂盒,采用碱水解显色法检测PC-SOD的胆碱含量;采用SDS-PAGE法和RP-HPLC两种方法测定SOD原液的纯度,采用RPHPLC和SEC-HPLC两种方法测定PC-SOD原液的纯度;采用Pico-Green荧光法测定外源性DNA残留量。结果:SOD原液、PC-SOD原液和PC-SOD成品的蛋白含量分别为96.46 mg·m L^(-1),50.53 mg·m L^(-1)和每剂40.07 mg;SOD原液、PC-SOD原液和PC-SOD成品的生物学活性分别为5.11×10~5U·m L^(-1),1.4×10~5U·m L^(-1)和每剂1.04×105U,比活性分别为5 298,2 771和2 595 U·mg^(-1);SOD原液的铜含量为0.37%,锌含量为0.39%,PC-SOD原液的铜含量为0.35%,锌含量为0.36%;SOD原液的SDS-PAGE测定纯度为>99%,RP-HPLC法测定纯度为99.22%,PC-SOD原液的RP-HPLC法测定纯度为98.75%,SEC-HPLC法测定纯度为99.71%;外源性DNA残留量为每剂6.498 ng;其他各项指标均应符合《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和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的要求。结论:初步建立了PC-SOD的质控方法,并已用于该制品的质量控制,同时为其他类型磷脂化修饰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物歧 磷脂超氧物歧 质量控制 蛋白含量 生物学活性 铜锌含量 纯度
原文传递
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技术的研究
8
作者 张晓敏 邓金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9年第2期206-210,共5页
利用等离子体能量粒子使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分子激发、电离、断键等特性改变,产生新的拓扑结构的可行性较低。研究对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运用2-氯-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与不同原料溶液反应合成磷脂单体[2-(... 利用等离子体能量粒子使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分子激发、电离、断键等特性改变,产生新的拓扑结构的可行性较低。研究对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运用2-氯-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与不同原料溶液反应合成磷脂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脂酰胆碱;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脂酰胆碱、丙烯腈和水共聚生成PANCMPC;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脂磷脂酰胆碱替换为PANCMPC,重复共聚过程,获取PANCHEMA;将PANCHEMA和2-氯-2-氧-1,3,2-二氧磷杂环戊烷实施反应,然后与三甲胺实施开环反应,生成仿生磷脂化改性PLCANCP。实验证明,改性后的材料具有较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抗污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族聚酯 生物材料 表面 仿生磷脂 改性技术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付志浩 毕华 +2 位作者 高凯 王军志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目的:建立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的活性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经典的氮蓝四唑(NBT)还原法,SOD可竞争结合负氧离子,抑制显色,通过与活性标准品比较抑制显色的程度,计算样品的活性。对... 目的:建立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的活性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经典的氮蓝四唑(NBT)还原法,SOD可竞争结合负氧离子,抑制显色,通过与活性标准品比较抑制显色的程度,计算样品的活性。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与范围、回收率、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方法符合专属性要求;SOD线性范围0.23-500 μg·mL^-1,PC-SOD线性范围0.46-1000 μg·mL^-1,R2≥0.99;回收率测定结果介于80%-120%,符合活性测定方法对于回收率的要求;SOD原液活性测定结果为(5298±549)U·mg^-1,PC-SOD原液测定结果为(2765±474)U·mg^-1,PC-SOD成品测定结果为(2595±230)U·mg^-1,RSD≤20%,符合一般生物制品活性检测精密度要求。结论:建立并验证了反映药效的PC-SOD活性测定方法,可用于PC-SOD的质量控制和一致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物歧 磷脂重组人铜锌超氧物歧 活性测定 方法验证 专属性 回收率 精密度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0
作者 付志浩 贾慧 +7 位作者 裴德宁 史新昌 刘利波 常翠云 尤冬超 王军志 齐连权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1-825,共5页
目的:建立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rh Cu/Zn-SOD)和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中铜、锌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经考察选择稀硝酸溶液作为稀释液,并进行了方法的验证。结果:用稀硝酸溶液稀释样品... 目的:建立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rh Cu/Zn-SOD)和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中铜、锌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经考察选择稀硝酸溶液作为稀释液,并进行了方法的验证。结果:用稀硝酸溶液稀释样品效果最佳,回收率为98.3%~101.8%,检测限为铜0.004 8 g·m L^(-1),锌0.005 3 g·m L^(-1),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以上,精密度的RSD为0.2%~1.2%。测定5批样品的铜、锌含量,结果与理论值一致。结论:建立并验证了rh Cu/Zn-SOD和PC-SOD中铜、锌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和灵敏度符合生物制品理化测定的要求,可用于rh Cu/Zn-SOD和PC-SOD中铜、锌含量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技术药物 重组人铜锌超氧物歧 磷脂重组人铜锌超氧物歧 原子吸收光谱法 铜含量 锌含量 回收率 检测限 精密度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修饰率的测定
11
作者 付志浩 李永红 +5 位作者 韩春梅 李响 陶磊 郭莹 饶春明 王军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866-869,共4页
目的建立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中蛋白和胆碱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计算PC-SOD的修饰率。方法采用凯氏定氮法,即通过测定供试品的总氮含量及经钨酸沉淀去除蛋白质的供试品滤液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计算PC-SOD蛋白氮含量,并... 目的建立磷脂化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C-SOD)中蛋白和胆碱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计算PC-SOD的修饰率。方法采用凯氏定氮法,即通过测定供试品的总氮含量及经钨酸沉淀去除蛋白质的供试品滤液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计算PC-SOD蛋白氮含量,并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应用磷脂C检测试剂盒,经碱水解显色法检测PCSOD的胆碱含量,并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通过PC-SOD中的蛋白氮和胆碱含量计算其修饰率。同时采用该方法对3批PC-SOD供试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凯氏定氮法的回收率为95%-105%,RSD为0.59%;碱水解显色法的回收率为95%-105%,RSD为1.65%。3批PC-SOD供试样品的修饰率分别为4.46、4.33和4.2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及重复性,可用于PC-SOD修饰率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重组人铜锌超氧物歧 凯氏定氮法 胆碱含量测定 修饰率
原文传递
阿霉素诱导HK-2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汤文洁 刘文超 高峰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 cells)损伤作用机制。方法用刃天青试验法检测阿霉素0-100μmol/L暴露HK-2细胞24 h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及细胞内...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 cells)损伤作用机制。方法用刃天青试验法检测阿霉素0-100μmol/L暴露HK-2细胞24 h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及细胞内Caspase-3/7蛋白活性的变化;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磷脂质蓄积情况。结果阿霉素暴露HK-2细胞24 h,可明显抑制HK-2细胞存活,且具有浓度依赖性(LC50=2.01±0.16μmol/L);阿霉素可以引起HK-2细胞培养上清中LDH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内Caspase-3/7蛋白活性显著升高(P〈0.01),且细胞存活率与胞外LDH含量及胞内Caspase-3/7蛋白活性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r^2=0.986和r^2=0.991),LDH含量与Caspase-3/7蛋白活性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2=0.999);荧光标记染色法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内磷脂质蓄积。结论阿霉素可诱导磷脂质在HK-2细胞内大量蓄积,导致细胞膜受损和细胞功能障碍,以及引发细胞凋亡,产生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HK-2细胞 磷脂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