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化变形物质中磁记录的一些问题(英文)
1
作者 孙光宇 邓明森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17,共6页
简要回顾了对地球变形物质中磁记录的研究慨况,分析了至今研究很少的液化变形情况下对此进行研究的主要问题,指出了进行研究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关键词 剩磁 磁化各向异性 塑性变形 液化 磁记录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指示的古风向 被引量:37
2
作者 黄孝刚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6-522,共7页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此各向异性主要由磁面理引起,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2)磁面理大致水平,K3近垂直于水平面;3)黄土平均磁面理为1.007,古土壤为1.004,古土壤层的磁面理与各向异性度均要低于其下伏的母质黄土层。成土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黄土的原生磁组构;4)P,F和粉尘粒度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一般而言冬季风越强,搬运的粉尘颗粒越粗,从而导致在沉积过程中形成较高的磁面理;5)K1方向的等面积赤平投影图和玫瑰花图解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NW向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磁组构 磁化各向异性 古风 冬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沉积岩古流向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裴军令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司家亮 潘家伟 刘静 刘雪刚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13-1620,共8页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构研究,磁面理与磁线理图、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因子图直观地说明研究对象均具有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的特点,代表了原生沉积组构特征。柯克亚剖面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则恢复了三个时期的古流向。古流向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显示了重要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信息。乌恰群与阿图什组、阿图什组与西域组之间的古流向的改变反映出西昆仑山北缘具有西早东晚的构造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 磁化各向异性 晚新生代 西昆仑 隆升
下载PDF
考古磁学——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阎桂林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5-91,共7页
前言1960年质子磁力仪问世,磁力勘查成为探查古遗存空间分布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同时,古地磁学的发展,使磁性地层学成为确定古遗存、古人类化石时代的重要手段。随着第四纪沉积物磁性特征研究的深入,又为环境考古提供了新的途径。... 前言1960年质子磁力仪问世,磁力勘查成为探查古遗存空间分布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同时,古地磁学的发展,使磁性地层学成为确定古遗存、古人类化石时代的重要手段。随着第四纪沉积物磁性特征研究的深入,又为环境考古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考古学领域,不仅是考古学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方法还具有准确、多信息、无损伤、高效率等优点。近年来,笔者应用高精度磁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第四纪沉积物 环境考古 地球物理方法 磁性参数 考古调查 磁化各向异性 磁异常 高精度磁测 质子磁力仪
原文传递
岩心磁组构分析古水流方向的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邓秀芹 刘新社 +2 位作者 惠潇 郭正权 黄锦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6-900,共5页
目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南段延长组开展磁组构古水流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岩心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磁组构特征,结合矿物岩石学特征综合开展岩心古水流方向判识。结果延长组碎屑岩的古水流方向为NE—SW,NW—SE和NS向,分别代表... 目的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南段延长组开展磁组构古水流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岩心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磁组构特征,结合矿物岩石学特征综合开展岩心古水流方向判识。结果延长组碎屑岩的古水流方向为NE—SW,NW—SE和NS向,分别代表西南、西北和北部3个方向的物质供给。结论磁组构分析古水流方向与轻重矿物组合法判断的物源方向一致,表明应用磁组构分析钻井岩心古水流方向的方法是可行、可靠的,利用磁组构分析方法恢复古水流方向,判识物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磁化各向异性 古水流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 钻井岩心
下载PDF
大别山双河同构造花岗岩体显微构造与磁组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坤光 刘强 +3 位作者 刘育燕 马昌前 徐亚军 杨奎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50-1056,共7页
双河岩体应变分析结果显示, 主应变面发生明显变形, XZ面应变轴比达1.59~2.18, 付林指数K在0.11~0.82.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 磁面理主体倾向SE, 与岩体宏观面理一致; 磁线理主体向SE倾伏; 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1.109~1.639; 形态... 双河岩体应变分析结果显示, 主应变面发生明显变形, XZ面应变轴比达1.59~2.18, 付林指数K在0.11~0.82.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 磁面理主体倾向SE, 与岩体宏观面理一致; 磁线理主体向SE倾伏; 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1.109~1.639; 形态参数T在0.079~0.534; 应变分析与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均表明岩体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石英C轴组构以沿b轴的高极密为特点, 显示石英以高温的柱面滑动为主, 这与赋存在岩体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及围岩的石英C轴组构明显不同. 综合分析表明 , 双河岩体在稍晚于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区域挤压背景下侵位, 具有同构造花岗岩变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分析 磁化各向异性 石英C轴组构 同构造花岗岩 大别山 显微构造 磁组构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堤防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阎桂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8-432,共5页
通过对 1998年 8月 1日湖北 竹牌 洲湾溃口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和磁组构测量与计算 ,发现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为 :由溃口扇的扇顶→扇缘 ,磁组构参数各向异性度 P、磁面理度 F、磁线理度 L、水流速度函数因子 Fs的统计平均值均具有由大... 通过对 1998年 8月 1日湖北 竹牌 洲湾溃口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和磁组构测量与计算 ,发现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为 :由溃口扇的扇顶→扇缘 ,磁组构参数各向异性度 P、磁面理度 F、磁线理度 L、水流速度函数因子 Fs的统计平均值均具有由大逐渐变小的特点 ;在溃口扇的不同部位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规律是 :在扇顶或扇缘处平均方向变化较大 ,尤其在扇缘处 ,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比较随机 ,没有明显的主方向 ,而在扇中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比较稳定 ,最大主轴的优选方向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磁组构 长江中游地区 磁化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艳明 周力平 张世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9-1015,共7页
前人对中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偏角的方向能够指示黄土沉积时期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并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古季风的重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晚上新世-早... 前人对中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偏角的方向能够指示黄土沉积时期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并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古季风的重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转折时期的风成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进一步检验其在古风向重建方面的应用潜力。选择分别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灵台、渭南和保德3个剖面,对红粘土向黄土过渡时期4个不同地层单元古土壤层(S32)、黄土层(L33)、过渡层(TU)以及红粘土沉积(RC)的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结果表明磁线理L值很小,而磁面理F较为发育,这与前人对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4个不同地层单元的磁面理F、各向异性度P和形状因子T在3个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壤发育程度增强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后期的成壤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磁面理、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以及形状因子的大小。与前人对于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3个剖面的S32,L33,TU以及RC的Kmax的偏角似乎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而长期的压实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后期土壤化作用是造成这一时期黄土和红粘土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大轴偏角方向未能反映出当时搬运动力方向(古风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各向异性 黄土 红粘土 古风 上新世晚期 更新世早期
下载PDF
泥河湾黑土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古湖水文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唐锐枰 葛俊逸 +1 位作者 庞海娇 欧阳志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27-1045,共19页
古人类栖息地古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泥河湾盆地保存着大量早更新世以来的古人类遗址,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北方古人类的活动历史.但迄今对其水文环境变化历史以及与古人类生存活动联系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对位... 古人类栖息地古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泥河湾盆地保存着大量早更新世以来的古人类遗址,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北方古人类的活动历史.但迄今对其水文环境变化历史以及与古人类生存活动联系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对位于盆地东部的黑土沟遗址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地层学和磁组构研究.通过与邻近大长梁和小长梁剖面的精细磁化率地层对比,发现黑土沟剖面堆积约始于1.9 Ma,可能记录了我国北方中高纬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详细的磁组构研究结果显示,磁化率各向异性能够有效地揭示泥河湾盆地1.9 Ma以来的古水文变化,黑土沟剖面的磁组构变化显示泥河湾古湖水文环境发生了多次阶段性变化.1.9 Ma前后,壶流河的出现,抑或研究区发生构造沉降,使得研究区堆积厚层砂砾石,较强的水动力和水位升高使得古人类向高处迁移;1.9~1.8 Ma期间,古湖扩张,湖面上升,水动力减弱,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的增强.1.8~1.5 Ma,古湖水动力显著增强,而后持续减弱.1.5~1.3 Ma,水动力显著降低,可能与东亚季风降水增加,气候逐渐变得暖湿,湖水显著加深,而使得河流输入影响减弱有关.1.3~0.9 Ma,水动力较强但呈现频繁的大幅波动,湖泊水文环境变化剧烈,可能是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0.9~0.4 Ma,湖泊再度加深,古湖沉积水动力变化显著受控于全球冰量呈现周期性的大幅波动.上述水文变化显著影响着古人类的生活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古湖 古水文 古人类 黑土沟 磁化各向异性
原文传递
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淑伟 杨振宇 +5 位作者 王喜生 Maria TCioppa 乔彦松 霍俊杰 Edgardo Caón-Tapia 赵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用来研究古流向造成的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以及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内磁性矿物的定向重结晶、定向排列及韧性变形。本文介绍了AMS的基本原理和参数,并并介绍了前人及作者应用AMS...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用来研究古流向造成的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以及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内磁性矿物的定向重结晶、定向排列及韧性变形。本文介绍了AMS的基本原理和参数,并并介绍了前人及作者应用AMS详细分析研究了二个实例:(1)以假多畴(MD)高钛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的玄武岩样品的AMS变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2)以MD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的湖泊沉积物样品在沉积过程中AMS变化。AMS可以灵敏地检测样品中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因此在在地质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各向异性 磁铁矿 玄武岩 湖泊沉积物 岩石磁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苏庆达 聂军胜 +3 位作者 Joel E. Saylor Brian K. Horton Meredith A. Bush 陈文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能够有效地记录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应力场方向,然而过去对该盆地磁组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始新世下干柴沟组和中新世下油砂山组,因此不能有效界定应力场方向发生变化的年代。本文对柴达木... 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能够有效地记录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应力场方向,然而过去对该盆地磁组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始新世下干柴沟组和中新世下油砂山组,因此不能有效界定应力场方向发生变化的年代。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红沟剖面沉积岩进行了详细的磁组构分析,获得了新生代较高分辨率(平均6~10m)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数据。结果表明,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和上油砂山组及狮子沟组磁面理发育较为明显,磁化率椭球体呈压扁状,具有较强的压扁效应;而路乐河组磁线理发育更为明显,可能记录了较强的构造作用力。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磁组构指示构造应力的方向为近南北向;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磁组构指示应力的方向为东北-西南向。因此,柴达木盆地由南北向挤压转变为东北-西南向挤压发生在始新世下干柴沟组和渐新世上干柴沟组之间,指示青藏高原北部应力场发生了变化。我们将青藏高原北部应力场的转变归因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而中晚中新世应力的进一步加强可能与下地壳流或昆仑山断裂开始走滑也有关系。这一研究加深了对青藏高原北部变形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磁化各向异性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磁场对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学文 王俊 +1 位作者 张启芳 方俊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42,共5页
环氧树脂具有较大的磁化率各向异性 ,在磁场作用下 ,其分子可发生取向 ,并通过固化反应固定下来。本文介绍了环氧树脂在磁场作用下的取向原理 ,综合分析了磁场对环氧树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磁场 环氧树脂 磁化各向异性 复合材料 性能
下载PDF
河南西南部典型白垩纪剖面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震宇 黄宝春 张春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418-3430,共13页
对河南西南部西峡盆地阳城-丹水上白垩统岩石磁学、磁组构的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磁性矿物以及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并含少量磁铁矿,且磁铁矿与赤铁矿相对含量比例随剖面由老到新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岩石磁组构主要受顺磁性... 对河南西南部西峡盆地阳城-丹水上白垩统岩石磁学、磁组构的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磁性矿物以及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并含少量磁铁矿,且磁铁矿与赤铁矿相对含量比例随剖面由老到新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岩石磁组构主要受顺磁性矿物以及反铁磁性矿物的控制。全剖面磁化率椭球结果显示在原生沉积组构基础上叠加了最早期阶段的弱变形组构;同时,全剖面以及各岩石地层单元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向的变化揭示了两个不同方向及大小的构造挤压作用导致磁化率最大轴从NNW-SSE向转至NW-SE向,后又到NNW-SSE向的变化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华南、华北板块NE-SW向的构造挤压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两板块构造挤压而引起的桐柏-大别造山带上地壳物质相对下地壳发生东向构造逃逸和挤出过程中与东部块体物质间发生的挤压作用引起,这两种不同的挤压应力作用在盆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城-丹水剖面 磁化各向异性 剩磁载体 磁性矿物 弱变形组构
下载PDF
北京房山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对岩体侵位的约束 被引量:8
14
作者 纪新林 王磊 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71-1680,共10页
岩浆岩的磁组构与岩浆流动、侵位时应力和冷凝后遭受后期构造改造作用有关.本文分析了北京房山岩体东山口凤凰亭剖面岩石磁化率各向异(AMS)变化.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分析显示,岩石的主要载磁矿物为多畴磁铁矿颗粒.AMS磁化率椭球体呈压扁... 岩浆岩的磁组构与岩浆流动、侵位时应力和冷凝后遭受后期构造改造作用有关.本文分析了北京房山岩体东山口凤凰亭剖面岩石磁化率各向异(AMS)变化.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分析显示,岩石的主要载磁矿物为多畴磁铁矿颗粒.AMS磁化率椭球体呈压扁状,磁面理发育且产状陡倾,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平均值高达1.189.自边缘相(东山口)到中心相(凤凰亭),岩石磁化率椭球的扁率E值和形状因子T值逐渐减小,说明磁组构主要反映岩浆流动和岩体侵位时近NNE-SSW方向的挤压作用,在侵位冷凝后并没有遭受到明显的构造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岩体 磁化各向异性 构造应力 侵位
下载PDF
Turbidite and bottom-current evolution revealed by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redox sediments in the Ulleung Basin,Sea of Japan 被引量:7
15
作者 GE ShuLan SHI XueFa +5 位作者 LIU YanGuang WANG KunShan ZOU JianJun DIAO JingYu ZHU ZhiWei WANG ChunJ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6期660-672,共13页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 from above and below 7.31 m in a core from the southern Ulleung Basin shows clear differences on an equal area projection of the lower hemisphere.Rather concentrated steep in...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 from above and below 7.31 m in a core from the southern Ulleung Basin shows clear differences on an equal area projection of the lower hemisphere.Rather concentrated steep inclination of K 3 and horizontal inclination of K 1 and K 2(K1 ≥K2 ≥K3) are located within the upper part,and the latter two axes lie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near the bedding plane.In contrast,random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axes and extremely high value of shape parameters(Q=(K1-K2)/[(K1+K2)/2-K3]) are evident in the lower part,indicating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structure.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data from X-radiographs,which show numerous conglomerates,distortions and cleavages in the lower part.According to age models by Liu et al.(2010) and Zou et al.(2010),the bottom age at 7.31 m is 48 cal ka BP,and the time domain is discussed below.The degree of AMS(P) is low,1-1.08,and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foliation(F)(R2 =0.95,N=17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 and linearity(L) implies oblate aligning patterns that are typically sedimentary in origin.At least five redox couplets were found with the aid of S ratios and other rock magnetic parameters,and in most cases,the original signals of climate survived early diagenesis.The paleomagnetically reoriented AMS show corresponding changes with millennial events in the last 48 cal ka.Clearly tilted K 3 directions and reduction of P and F occurred within DO1-BA warm events,when melt water pulse 1A nd the YD cold event took place.The turbulent conditions therein,synchronous with coarsening of sediments,provide evidence of strong bottom currents and possible directional changes,as evidenced by different K3 tilting directions.A NE current direction in the last 4.5 cal ka is consistent with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bottom currents.Responses of AMS,mainly to climatic modulation,show on the one hand,the limited influence of diagenesis on rock magnetic signals and,on the other hand,the dramatic change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各向异性 电流方 氧化还原 沉积物 底部 盆地 日本海 早期成岩作用
原文传递
磁化率各向异性在火成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潘小青 沈忠悦 +1 位作者 石林权 张志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3-1032,共10页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表征岩石及其组成矿物的低场磁化率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AMS以其高精度、经济省时和无损测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学各个领域.火成岩原生的磁组构可用于分析岩石结构,指示熔岩流、火山碎屑流、浅成侵入岩以及深成岩体...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表征岩石及其组成矿物的低场磁化率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AMS以其高精度、经济省时和无损测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学各个领域.火成岩原生的磁组构可用于分析岩石结构,指示熔岩流、火山碎屑流、浅成侵入岩以及深成岩体的岩浆流动方向、侵位方式和岩浆来源,研究岩石在侵位期间经历的构造事件,从而进行火成岩同构造侵位过程的研究;而利用次生磁组构则可分析岩石在侵位期后经历的改造作用.AMS结合传统岩石学、构造学方法,能有效解决特定的地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各向异性 火成岩 应用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学会发布6项团体标准
17
作者 张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2,308,共2页
近期,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民政部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和《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经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审定通过,批准发布《构造混杂岩带铁路工程地质安全评价规范》(T/GSC003-2023)、《复... 近期,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民政部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和《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经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审定通过,批准发布《构造混杂岩带铁路工程地质安全评价规范》(T/GSC003-2023)、《复杂艰险山区线状工程地质区划技术规程》(T/GSC004-2023)、《超长距离工程地质勘察水平定向钻探规程》(T/GSC005-2023)、《二氧化碳陆地封存工程选址指南》(T/GSC006-2024)、《长大深埋铁路隧道智能化地质编录技术规程》(T/GSC007-2024)和《火山岩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技术规范》(T/GSC008-2024)6项团体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标准 中国地质学会 磁化各向异性 地质编录 工程选址 工程地质勘察 GSC 铁路隧道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潘永信 朱日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01-1108,共8页
本文对采自大别山碧溪岭、新店、石马、花凉亭和朱家冲等地点的102块定向超高压和高压变质榴辉岩、片麻岩和大理岩等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研究。磁化率和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以及磁滞回线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剩... 本文对采自大别山碧溪岭、新店、石马、花凉亭和朱家冲等地点的102块定向超高压和高压变质榴辉岩、片麻岩和大理岩等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研究。磁化率和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以及磁滞回线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剩磁载体以假单畴-多畴磁铁矿为主。新鲜榴辉岩和大理岩的磁化率很低,经过退变质作用的榴辉岩具有最大磁化率值,片麻岩的磁化率变化范围较大。这表明这些岩石中的磁性矿物含量主要受退变质作用和原岩成分差异的控制。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主要受磁面理(F)的控制,显示出在其发育期以挤压构造环境为主;新鲜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和片麻岩的 F 和 P 值依次增大。榴辉岩和片麻岩的 AMS 椭球的展布近似。在地理坐标下,这些 AMS 椭球的最小主轴(K_3)以向北倾为主,最大主轴(K_1)多为南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各向异性 退变质作用 俯冲与折返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岩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cord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被引量:5
19
作者 LIU WeiMing SUN JiM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88-494,共7页
We analyze high-resolution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of the loess-paleosol successions at Luochuan,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M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limatic i... We analyze high-resolution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of the loess-paleosol successions at Luochuan,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M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limatic implic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a normal sedimentary magnetic fabric for almost of all samples, characterized by minimum susceptibility axes grouped in an almost vertical direction. Magnetic foliation and anisotropy degree show upwards decreasing trend due to decreasing post-depositional compaction. Magnetic lineations show no preferred directions and thus cannot indicate paleowind patterns. AMS parameters at Luochuan are controlled by particle size, pedogenesis, and sedimentary compaction. The high peaks of magnetic foliation and anisotropy degree of L2, L3, L6, L9, and L15 correspond to the coarse particle sizes of these loess beds, indicating the grain-size dependence of 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oess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QUATERNARY Luochuan
原文传递
岩石磁组构对剩磁稳定性的制约探讨:以印支地块中生代碎屑岩和拉萨林周盆地设兴组红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舒斐 黄宝春 +4 位作者 鲁洪亮 赵千 闫永刚 梁雅伦 易治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1-313,共13页
岩石磁组构因能提供磁性矿物晶体形状、排列方式等赋存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判别岩石剩磁是否受到了后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但常规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是否能够准确限定岩石剩磁的稳定性,目前尚无深入探讨.本文以印支地块Nakhon Tha... 岩石磁组构因能提供磁性矿物晶体形状、排列方式等赋存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判别岩石剩磁是否受到了后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但常规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是否能够准确限定岩石剩磁的稳定性,目前尚无深入探讨.本文以印支地块Nakhon Thai盆地中生代Nam Phong、Phu Kradung和Phra Wihan组三套碎屑岩样品及拉萨地块林周盆地设兴组红层样品为例,通过岩石磁化率组构和剩磁组构的对比分析发现,尽管Nam Phong组绝大多数样品和Phu Kradung组全部样品的AMS组构显示其具有铅笔状至强劈理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特征,但高场等温剩磁各向异性(hf-AIR)显示其高矫顽力赤铁矿所携带的特征剩磁组构仍具有典型沉积组构特征,表明其以赤铁矿为主的载磁矿物未遭受后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仍然能够准确记录岩石形成时期的古地球磁场方向.另一方面发现有且仅有剩磁组构才是判别碎屑沉积岩特征剩磁是否遭受了后期构造应力影响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岩石剩磁组构(如以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的岩石hf-AIR组构)指示其原始沉积组构已被构造组构显著叠加或取代,则必然说明该岩石剩磁方向已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发生了显著偏转,因而不能直接用于构造演化和古地理重建等块体运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各向异性 剩磁各向异性 沉积组构 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 印支地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