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神经磁刺激诱发电位
1
作者 刘雪发 《口岸卫生控制》 2006年第3期46-48,共3页
电生理检查方法评价面神经的功能及判断愈后已成为面神经疾患诊疗中的关键。现有的各种检查项目只能检测面神经的远段即颅外段,而磁刺激诱发电位(Magne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是通过颅骨磁刺激近端神经纤维,用肌电图(EMG... 电生理检查方法评价面神经的功能及判断愈后已成为面神经疾患诊疗中的关键。现有的各种检查项目只能检测面神经的远段即颅外段,而磁刺激诱发电位(Magne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是通过颅骨磁刺激近端神经纤维,用肌电图(EMG)仪收集面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s),以测定近端到远端的运动传导,尽可能早地预示面神经病变的性质。因此,磁刺激技术已成为面神经电生理技术领域日益活跃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诱发电位 面神经病变 神经生理技术 肌肉动作 生理检查 刺激技术 神经疾患 方法评价 检查项目 神经纤维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的临床应用:附40例正常值研究
2
作者 吕志勤 饶葆友 《交通医学》 1994年第4期5-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刺激诱发电位 诊断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脑电图同步记录技术及其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诺 李莹萱 杨冬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61-1268,共8页
经颅磁刺激脑电图(TMS-EEG)同步记录技术可测量大脑各区接受磁脉冲刺激后的脑电信号,时间分辨率高,结合恰当的信号分析技术后可用于评估各皮层的兴奋性、脑震荡活动和脑区间连接属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该技术的实现设备和分析方... 经颅磁刺激脑电图(TMS-EEG)同步记录技术可测量大脑各区接受磁脉冲刺激后的脑电信号,时间分辨率高,结合恰当的信号分析技术后可用于评估各皮层的兴奋性、脑震荡活动和脑区间连接属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该技术的实现设备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逐步推广,本文现围绕该技术及其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刺激 同步记录 经颅刺激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急性脊髓损伤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余科炜 李家顺 +5 位作者 杨海涛 田毅华 赵卫 徐龙江 贾连顺 石志才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9-274,共6页
目的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ies,SCI)后运动传导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ag -2型磁刺激仪对32例SCI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 ,分别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bductorpollicisbrevis ... 目的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ies,SCI)后运动传导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ag -2型磁刺激仪对32例SCI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 ,分别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bductorpollicisbrevis ,APB)和胫前肌(anteriortibialis ,AT)进行记录。同时检测F波和M波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motorconductivetime,CMCT)。另采用Keypoint肌电图仪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检查以作对比。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ASIA92运动评分和损伤标准分级。结果SCI患者APB肌MEP潜伏期为 (28.88±13.85)ms ,波幅为 (0.32±0.34)mV;AT肌潜伏期为 (42.60±16.07)ms ,波幅为 (0.40±0.73)mV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完全性瘫痪者无MEP信号 ,不完全性瘫痪者MEP潜伏期延迟 ,波幅下降。MEP潜伏期延迟时间与ASIA运动评分呈负相关(P<0.01)。多数SCI患者上肢或下肢SEP消失或潜伏期延迟 ,但与MEP结果不一致 ,并且与ASIA运动功能评分无相关性。结论SCI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力大小与MEP异常表现密切相关。MEP检查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束功能状态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体感诱发电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卫卫 陈世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8-280,共3页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注射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其在促进脑卒中痉挛患者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也已经得到康复医学界的广泛认可[1-2].BTX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引...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注射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其在促进脑卒中痉挛患者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也已经得到康复医学界的广泛认可[1-2].BTX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3].但有研究者发现,BTX被注射到局部后可通过运动神经纤维的逆向轴突运输或者血源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到达相应节段的脊髓运动神经元造成某些神经递质表达的改变[4],进而降低相应节段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5].脊髓是调控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TX能够对脊髓产生影响,那么其是否能够对高级神经中枢产生影响,如运动皮质,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照研究观察BTX注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进一步探究BTX的作用机制,为BTX治疗提供新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A型肉毒毒素 脑卒中患者 上肢功能 脊髓运动神经元 神经肌肉接头 脑卒中偏瘫患者 神经元兴奋性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数及其生理评价研究现况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支援 吴宗耀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3年第4期164-166,共3页
本文综述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测定指标 (波幅、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 )、皮层阈值、募集与易化及其后静息期现象 ,还介绍了成对刺激技术对皮层内抑制与易化的评价。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生理评价 研究现况 静息期 成对脉冲刺激
下载PDF
双侧电刺激对脑梗死运动功能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辉萍 宋涛 +3 位作者 徐伟 邓景贵 吴亚岑 桂一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8-730,共3页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一种成熟的康复治疗技术,它是指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疗神经肌肉疾患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双侧刺激 运动功能 神经肌肉刺激 脑梗死 康复治疗技术 脉冲刺激 肌肉收缩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少平 张海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15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急性脊髓炎患者MEP异常形式主要表现为锥体束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周后复查显示,锥体束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较差;而锥体束传导延迟、波幅降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不仅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预后提供帮助;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显示锥体束传导延迟和波幅降低者预后较好,锥体束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锥体束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及神经根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素荣 高国勋 +2 位作者 刘英 邹艺 胥勋成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MEP)及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及神经根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22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以下三组:腰骶神经根病变组(Ⅰ组),胸腰骶髓病变组(Ⅱ组),颈髓及颈神经根病变组...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MEP)及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及神经根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22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以下三组:腰骶神经根病变组(Ⅰ组),胸腰骶髓病变组(Ⅱ组),颈髓及颈神经根病变组(Ⅲ组),采用丹麦Keypoin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上述患者进行下肢胫后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MEPt)、电刺激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t)及上肢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m)检测。结果:SSEPmⅠ组、Ⅱ组各1例异常,Ⅲ组异常49例(阳性率为96.1%);SEPt 89例异常(阳性率为72.9%),三组之间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SSEPm比较,两者之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MEPt 74例异常(阳性率为60.7%),Ⅱ组阳性率最高(83.8%),Ⅰ组仅达45%。结论: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颈髓及颈神经根病变者,仅需作SSEPm便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电生理指标,而不必再作mMEPt及SEPt;单独SEPt对脊髓病变没有定位诊断价值,而mMEPt不仅能提示脊髓病变的可能部位,对病变局限在脊髓腹侧者也适用;相当一部分腰骶神经根病变者mMEPt正常,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及神经根病变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MEP) 体感诱发电位(SEP) 诊断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磁共振对脊髓炎定位诊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少平 郑亚珂 李增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5期32-34,共3页
目的比较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脊髓磁共振(MRI)检查对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和视神经脊髓炎(NMO)病人进行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ATM 40例和25例NMO的住院患者的MEP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检查定位符合率。结果... 目的比较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脊髓磁共振(MRI)检查对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和视神经脊髓炎(NMO)病人进行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ATM 40例和25例NMO的住院患者的MEP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检查定位符合率。结果MRI显示ATM患者以胸脊髓损害为主,NMO组患者以颈胸段联合损害为主。MEP显示ATM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肢锥体束传导正常、下肢锥体束传导异常,而NMO组患者在表现为上下肢锥体束传导均异常。当病变位于颈髓时,ATM组患者定位符合率为92.8%,NMO组患者定位符合率为95.2%;当病变位于胸髓时,ATM符合率100%,NMO符合率80%。结论在ATM和NMO患者中,MEP提示的锥体束异常部位与MRI所证实的病变部位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共振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大脑半球切除术前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宏伟 李勇杰 +2 位作者 王玉平 张国君 蔡立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352-35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评估双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半球支配情况。方法对10例顽固性癫疒间、准备行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的病人进行TMS-MEP检查。检查时蝶形线圈置于双侧大鱼际肌的皮质运动功能区,单侧刺激,同时记录双...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评估双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半球支配情况。方法对10例顽固性癫疒间、准备行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的病人进行TMS-MEP检查。检查时蝶形线圈置于双侧大鱼际肌的皮质运动功能区,单侧刺激,同时记录双侧大鱼际肌的皮质TMS-MEP。将结果分为功能完全代偿、部分代偿和不能代偿。结果功能完全代偿2例,部分代偿6例,不能代偿2例。完全代偿的病人术后无运动功能损害加重,部分代偿的病人术后短期运动功能损害加重,3个月内运动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不能代偿的病人行改良大脑半球切除术。结论TMS-MEP能够客观评估顽固性癫疒间病人双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半球支配情况,是一种有效、可靠且无创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大脑半球切除术 癫痫
下载PDF
磁刺激测定苯妥英钠对中枢运动传导功能影响的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印美韻 李盛昌 +1 位作者 俞丽云 瞿治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1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本文对28例单独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病人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简称MEP)的检测,并测定其苯妥英钠血浓度,发现苯妥英钠对中枢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很小。对于个别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及刺激皮层无反应而不能计算中枢传导时间的原因作一些... 本文对28例单独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病人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简称MEP)的检测,并测定其苯妥英钠血浓度,发现苯妥英钠对中枢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很小。对于个别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及刺激皮层无反应而不能计算中枢传导时间的原因作一些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癫痫 苯妥英钠血浓度 CMCT
下载PDF
急性脊髓炎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少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12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对急性脊髓炎(AM)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对3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分别于上肢的拇对掌肌及下肢的胫前肌进行MEP的检测。结果本组患者MEP均出现异常,其异常形式表现为...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对急性脊髓炎(AM)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对3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分别于上肢的拇对掌肌及下肢的胫前肌进行MEP的检测。结果本组患者MEP均出现异常,其异常形式表现为锥体束传导时间(CMCT)阻滞、延迟或(和)波幅明显降低。结论 MEP技术可做为急性脊髓炎患者确诊的一种早期、快速、客观、简便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急性脊髓炎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中应用
14
作者 李泽 李志华 +1 位作者 刘月香 周进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0年第1期34-36,共3页
一、对CVD预后的评估 Heald等作者对118例首次中风患者中风后12—72小时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量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将病人分成三组:正常反应组,延长反应组和缺失反应组;以观察3组病人12个月... 一、对CVD预后的评估 Heald等作者对118例首次中风患者中风后12—72小时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量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将病人分成三组:正常反应组,延长反应组和缺失反应组;以观察3组病人12个月后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率。结果表明:在中风后72小时内CMCT正常或延长的患者存活率高,运动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肢体近端肌肉记录MEP在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中的应用
15
作者 董艳娟 汤晓芙 《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肢体近端肌肉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伤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16
作者 董艳娟 汤晓芙 +1 位作者 杜华 李本红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1997年第1期4-6,共3页
对1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测定,并与同时进行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MEP的阳性率与EMG近似,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位及鉴别诊断有意义。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支援 吴晓燕 朱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4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1985年 其临床应用 临床的应用 功能状态 临床价值 EP) 国内外
下载PDF
功能性便秘诊断分型的新方法——磁刺激诱发电位
18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I0001-I0001,共1页
功能性便秘是指非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主要原因为肠功能紊乱。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详细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肛门直肠测压等对功能性便秘进行分型诊断。功能性排便障碍是功能性便秘的一个主要的临床亚型,... 功能性便秘是指非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主要原因为肠功能紊乱。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详细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肛门直肠测压等对功能性便秘进行分型诊断。功能性排便障碍是功能性便秘的一个主要的临床亚型,其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的同时还存在盆底肌无力或矛盾收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诊断分型 刺激诱发电位 肛门直肠测压 临床亚型 肠功能紊乱 影像学检查 非器质性
下载PDF
麻醉深度与肌松程度对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1 位作者 谢红雯 刘树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比较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及BIS值为 75~ 6 5、6 5~ 5 5和 5 0~ 30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 ;维持肌松使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 目的 比较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及BIS值为 75~ 6 5、6 5~ 5 5和 5 0~ 30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 ;维持肌松使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激T1在 5 0 %左右 ,重复上述实验。结果  (1)在没有神经肌肉阻滞时 ,麻醉后tcMMEPs的波幅在各BIS值范围内与清醒时相比均显著减小 (P <0 0 0 1) ,但随后并不随着麻醉的继续加深而下降 (P >0 0 5 ) ,只有当BIS值达到 5 0~ 30的范围时其波幅与BIS值在 75~ 6 5时相比才有显著下降 (P <0 0 0 1)。 (2 )当T1在 5 0 %左右时 ,各BIS值范围内的波幅与清醒时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0 1) ,且每个BIS范围内的数值与同组T1为 10 0 %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各BIS范围之间的波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肌松程度 运动诱发电位 比较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肌肉阻滞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子德 徐宇伦 《北京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项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采用TMS刺激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远端的传...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项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采用TMS刺激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远端的传出途径及效应器——肌记录到动作电位,即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皮质神经细胞 动作 大脑皮质 传出通路 神经活动 皮质运动区 流改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