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华岩表层岩溶带岩溶动力系统的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姜光辉 郭芳 +3 位作者 张美良 何师意 李恩香 邓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3-177,187,共6页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 ,以及“土层 +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 ,CO2 含量较高 ,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 ,导致岩溶动力系统...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 ,以及“土层 +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 ,CO2 含量较高 ,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 ,导致岩溶动力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非常活跃 ,一个岩溶泉年溶蚀量 (以 Ca CO3计 )达2 795 .4 kg;由于非碳酸盐岩夹层的普遍存在 ,不仅阻碍地下水向深循环 ,而且还有利于土壤、植被的发育。土壤、植被与地表岩溶裂隙网络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还具有较好的调蓄作用 ,以致使区内有众多的小泉点在地表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动力系统 表层岩溶带 酸盐岩夹层 -水循环 地下 矿化度 溶蚀能力
下载PDF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2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模型PnET及其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巴特尔.巴克 张旭东 +3 位作者 彭镇华 周金星 韩帅 黄玲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2期159-161,182,共4页
森林生态系统模型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可以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利用、森林最大收益的获取提供科学依据。PnET模型是美国复杂系统研究中心(Complex System Research Center)开发研制的,最初是为了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平衡而创建,目前... 森林生态系统模型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可以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利用、森林最大收益的获取提供科学依据。PnET模型是美国复杂系统研究中心(Complex System Research Center)开发研制的,最初是为了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平衡而创建,目前该模型可以模拟完整的氮循环过程。PnET模型已经在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地区得到了验证和运用,可用于森林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的模拟。PnET模型可用来分析森林林木生长规律,不同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通量变化的影响;还可用于估算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生产潜力,对生长在不利条件以及地区的林木生长进行预测等。该模型对可持续林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水循环 PnET模型
下载PDF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洪林 陈智 +15 位作者 张黎 任小丽 何念鹏 贾彦龙 王秋凤 郭学兵 苏文 唐新斋 葛蓉 牛忠恩 朱先进 张心昱 高扬 朱剑兴 常清青 于贵瑞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2年第1期97-104,共8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推动我国生态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发展,深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和气候相互关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信息学 水循环 模型数据融合 长期定位观测 中和
下载PDF
关于湖南省“双碳”监测工作的技术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优平 肖祥红 《国土资源导刊》 2022年第4期81-86,共6页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提出了生物计量的原理、“双碳”监测系统的分类方法及生物地类边界智能识别及提取方式,以及生物量模型计算结果校正概念,阐述了区域尺度碳源、碳汇总量的计算方法等。
关键词 水循环 生物计量 光能利用率模型 汇总量计算
下载PDF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3
6
作者 张雷明 罗艺伟 +29 位作者 刘敏 陈智 苏文 何洪林 朱治林 孙晓敏 王艳芬 周国逸 赵新全 韩士杰 欧阳竹 张宪洲 张一平 刘琪璟 郝彦宾 闫俊华 张德强 李英年 王安志 吴家兵 李发东 赵风华 石培礼 张扬建 何永涛 林露湘 宋清海 王辉民 刘允芬 于贵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14-30,共17页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首批观测站点的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在内的8个典型生态系统,并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观测 气象要素 水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2000—2014年中亚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邹杰 丁建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5-182,共8页
【目的】比较中亚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探究不同植被类型WUE在海拔和纬度上的分布特征,分析WUE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趋势,以期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中亚地区不同植被类型WUE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土地覆盖数据整... 【目的】比较中亚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探究不同植被类型WUE在海拔和纬度上的分布特征,分析WUE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趋势,以期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中亚地区不同植被类型WUE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土地覆盖数据整合出不同植被类型分类,使用MODIS产品数据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计算中亚地区月平均和年平均WUE,观测不同海拔和纬度上的WUE变化。【结果】中亚地区GPP较低植被类型的WUE值高,而GPP较高植被类型的WUE值低,WUE表现为稀疏灌木林>草地>郁闭灌木林>森林>农田,其中稀疏灌木林WUE显著(P<0.05)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WUE随海拔升高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海拔高于1 200 m后WUE与海拔显著负相关(P=0.018);农田、森林、郁闭灌木林、稀疏灌木林和草地WUE高值区分别出现在海拔750、750、750、1 250和500 m;不同植被WUE随纬度增加的变化方式和幅度差异较大,各植被类型出现WUE峰值的纬度分别为农田36°、郁闭灌木林32°、稀疏灌木林36°~38°、森林50°和草地32°;在2000—2014年间,中亚地区WUE均值为2.65 g·kg^(-1),整体变化趋势为增加,年增加量为0.066 g·kg^(-1); WUE的年内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可用一元三次函数很好地描述(R^2=0.98)。【结论】随着海拔增加,WUE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各植被类型WUE随纬度的升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各植被类型WUE在2000—2014年间均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利用效率 中亚地区 植被类型 水循环
下载PDF
森林植被不同尺度的碳水过程及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新晓 武昱鑫 贾国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目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也是连接地圈、生物圈和大气层的纽带。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征陆地碳-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 [目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也是连接地圈、生物圈和大气层的纽带。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征陆地碳-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水循环的耦合关系和机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方法]从森林植被碳与水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植被水分利用和耦合机制的角度,综述了森林植被碳与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与进展,以及不同空间尺度(叶片到区域/全球尺度)碳-水耦合的定义、方法、进展和展望。[结果]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了不同尺度碳水过程的高频观测,WUE等耦合指标体系推动了碳水耦合机制的研究和发展。[结论]通过系统阐述植被碳水耦合关系的多尺度整合和碳水耦合机理,为系统认识森林碳水耦合机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未来植被经营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支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耦合 尺度 分利用
下载PDF
基于参数优化的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袁洪艺 杜灵通 +7 位作者 潘海珠 乔成龙 田静 易志远 吴宏玥 张祎 施光耀 Irumva Olivier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46-5557,共12页
荒漠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且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生态类型之一,精准模拟其碳水通量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不仅能够揭示其复杂的生态学过程,而且还可为人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生态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 荒漠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且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生态类型之一,精准模拟其碳水通量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不仅能够揭示其复杂的生态学过程,而且还可为人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生态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但模型众多的参数及其取值的合理性限制了其普遍应用,故探索参数优化是提升生态模型应用的有效途径。利用PEST参数优化方法和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优化,在评估参数优化效果的基础上模拟了1986—2018年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结果表明:(1)参数优化可以改善Biome-BGC模型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的模拟效果,参数优化后模拟的GPP和ET均更接近于观测值,其中月尺度的模拟效果更佳;(2)基于PEST的Biome-BGC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优化后的参数可推广应用于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长时间序列的GPP和ET模拟;(3)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在1986—2018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1.47 g C m^(-2)a^(-1),但ET的年际变化率较大,且无显著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灌丛生态系统 水循环 Biome-BGC模型 参数优化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森林碳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温永斌 韩海荣 +2 位作者 程小琴 王甜 贾小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6,共8页
为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蒸散和碳密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小班为... 为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蒸散和碳密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小班为单位分别提取了研究区蒸散量与碳密度的值并对二者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200.8~604.8mm)、土壤碳密度(0~154.6mg·hm^-2)和植被碳密度(0~118.7mg·hm^-2)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林区高于非林区。各植被类型中,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基于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在年实际蒸散、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含量排序中均为前3。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同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耦合关系(P<0.01),这种耦合关系可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中对碳水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人工林构建及植被恢复中碳水关系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土壤密度 植被密度 InVEST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水循环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BEPS模型模拟差异分析
11
作者 曹健捷 王荣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生态过程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模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本研究使用BEPS(Biosphere-atmosphere Exchange Process Simulator)模型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版本,即日步长(BEPS-Daily... 生态过程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模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本研究使用BEPS(Biosphere-atmosphere Exchange Process Simulator)模型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版本,即日步长(BEPS-Daily)和小时步长(BEPS-Hourly),比较两种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并分析误差来源。结果表明:1)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重要植被结构参数。BEPS-Daily模拟的阳叶LAI会大于BEPS-Hourly,而模拟的阴叶LAI会更小;2)植被的气孔控制着CO 2和水汽的交换,气孔导度表征气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BEPS-Daily计算的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高于BEPS-Hourly。因此,当受到辐射、气温以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限制时,BEPS-Daily模型计算得到的气孔导度会出现低估的情况,这会导致BEPS-Daily模拟的GPP和蒸腾也出现了低估的模拟值;3)总体来说,两模型的模拟精度差别不大,BEPS-Hourly的模拟精度略高,而BEPS-Daily则具备更高的运算效率,因此,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BEPS模型 LAI 气孔导度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及碳水循环
12
作者 原雅琼 孙平安 +1 位作者 于奭 何师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9-420,共12页
岩溶碳循环具有快速的动力学反应过程,对环境变化敏感,水循环可影响岩溶碳循环的两个驱动因子(水和CO_(2)),是岩溶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2016年6月和10月长江干流、主要支流、水库、湖泊的采样测试,分析了δD、δ^(18)O、无机碳含... 岩溶碳循环具有快速的动力学反应过程,对环境变化敏感,水循环可影响岩溶碳循环的两个驱动因子(水和CO_(2)),是岩溶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2016年6月和10月长江干流、主要支流、水库、湖泊的采样测试,分析了δD、δ^(18)O、无机碳含量和同位素分馏特征及控制因素,揭示了长江流域水循环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体δD和δ^(18)O的空间变化表现出大陆效应、纬度效应和海拔效应,并随降雨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无机碳主要源自碳酸盐岩风化,δ^(13)C DIC值主要受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和硫酸/硝酸风化碳酸盐岩对HCO-3的贡献比例控制。长江流域水文过程可显著影响岩溶碳循环,上游冻土区土壤冻结时,幔源和大气源CO_(2)参与碳酸盐岩风化使δ^(13)C DIC值显著增加;夏秋季季风期降雨爆发,降水导致δD和δ^(18)O急剧下降,同时利于土壤CO_(2)累积和碳同位素值下降,并使得水体δD、δ^(18)O和δ^(13)C DIC值均下降;水文过程可影响“生物碳泵”作用,平水期“生物碳泵”作用更强,水库的分层效应也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和δ^(18)O δ^(13)C DIC 水循环 长江流域
下载PDF
2000~2016年太湖流域植被NPP与土壤水文要素的时空耦合研究
13
作者 张莉莉 叶志成 +2 位作者 廖凯华 刘亚 朱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3-1227,共15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陆域碳水耦合机制尚不明晰。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定量分析2000~2016年流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陆域碳水耦合机制尚不明晰。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定量分析2000~2016年流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土壤水分与蒸散发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NPP与水文要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耦合关系显著不同:整时段月尺度内,流域蒸散发与NPP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99.86%区域的土壤水分与NPP为负相关关系;年际尺度内,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减弱;季尺度内,82%区域土壤水分与NPP在春、夏、秋季为负相关关系,其中春季最为显著,这主要与土地覆被、植物生长期等的差异有关。此外,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随着坡度或海拔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最后,研究还发现基于整时段月尺度水文气象要素逐像元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RF_All模型)能够对流域NPP进行较好地估算与预测(R^(2)=0.97,RMSE=4.16 gC m^(-2)a^(-1),Bias=0.37 gC m^(-2)a^(-1))。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全球变化背景下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 耦合关系 水循环
原文传递
2019-2022年甘肃瓜州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14
作者 王颖 姜艺凡 +6 位作者 管超 赵志光 卢丹 马晓俊 张金贵 安文娟 赵长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84-195,共12页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通常位于干旱地区,降水量较低并伴有高温现象,其原生植被具有较高适应性,是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帮助保持土壤稳定性、防止土壤侵蚀、维持独特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在全球...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通常位于干旱地区,降水量较低并伴有高温现象,其原生植被具有较高适应性,是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帮助保持土壤稳定性、防止土壤侵蚀、维持独特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了解中国西北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特征对于研究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水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为甘肃瓜州极旱荒漠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瓜州站)所收集的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日尺度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采用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对该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进行野外观测,使用ChinaFLUX数据处理技术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质量控制和数据插补最终形成日尺度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ER)、水通量(FH2O)、土壤热通量(SHF)、蒸散发(ET)、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太阳辐射(R_(g))、气温(T_(air))、露点温度(T_(dew))、土壤含水量(SWC)、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相对湿度(RH)、饱和水汽压差(VPD)、降水(P)等关键气象环境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可为深入研究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水循环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宝贵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 通量观测 气象要素 水循环
下载PDF
2013-2017年栾城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热碳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帆 沈彦俊 +1 位作者 曹建生 张玉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31-40,共10页
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是华北平原种植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对于理解区域碳水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理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简称栾城站)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是华北平原地下水灌区的典型代表,自2... 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是华北平原种植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对于理解区域碳水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理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简称栾城站)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是华北平原地下水灌区的典型代表,自2007年10月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了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热碳通量观测。本数据集为2013年10月–2017年9月(包括4个完整的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季)栾城站水热碳通量和气象数据,包括半小时、日、生育季和生育年尺度的生态系统潜热通量(或蒸散发)、感热通量、CO_(2)净交换量、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湿度、降水、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和处理严格按照ChinaFLUX标准执行,数据可靠性高。本数据集可为深入理解华北地区农田水热碳交换过程、提高水资源管理以缓解地下水超采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冬小麦–夏玉米 水循环 联网观测 气象因子
下载PDF
2003-2010年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晓琴 王辉民 +6 位作者 徐明洁 杨风亭 温学发 陈智 张雷明 孙晓敏 于贵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控制机理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科学长期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涡度相关技术是原位、连续、高频观测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的强有力技术途径。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控制机理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科学长期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涡度相关技术是原位、连续、高频观测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的强有力技术途径。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千烟洲站)作为国内首批建立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野外台站,已经持续积累了17年的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通量的科学观测数据。为了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千烟洲站公开发表了整理加工的2003–2010年连续观测的碳水通量及相关气象要素数据。本数据集包含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等观测指标,形成了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数据 水循环 气象要素 人工针叶林
下载PDF
2011-2015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17
作者 刘雅琪 张晶 +11 位作者 郑惠旭 费学海 沙丽清 周文君 周立国 邓晓保 罗艳 邓云 于贵瑞 张雷明 张一平 宋清海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49-61,共13页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立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上,增加碳汇、减少碳源成为实施气候治理的必需。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大气碳汇,而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物量丰富、生产力旺盛等特征,发挥...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立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上,增加碳汇、减少碳源成为实施气候治理的必需。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大气碳汇,而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物量丰富、生产力旺盛等特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固碳功能。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站是中国通量研究网络(ChinaFLUX)的首批成员站之一,自2002年建成至今已积累20年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遵循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处理并汇整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标准化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包含4种时间尺度(30分钟、日、月和年)。本数据集可应用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响应机制分析和固碳效益评估等研究领域,也可为生态系统模型参数优化和结果验证提供参考。通过多平台架构、多尺度融合、多方法耦合,以期进一步为解析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碳水热循环机制、时空动态和预估未来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支撑,从而为达成中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热带季节雨林 水循环 气象要素
下载PDF
2003-2010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5 位作者 王安志 袁凤辉 刁浩宇 于贵瑞 陈智 张雷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21-30,共10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CO2,并产生水热交换,对大气组成与区域气候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水热传输和温室气体交换等过程的直接测定,其长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CO2,并产生水热交换,对大气组成与区域气候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水热传输和温室气体交换等过程的直接测定,其长期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解析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站之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2010年长期通量观测数据,并基于ChinaFLUX标准质控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分析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观测 长白山 森林生态系统 水循环
下载PDF
2009-2013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
19
作者 起德花 费学海 +6 位作者 宋清海 张一平 沙丽清 刘运通 周文君 鲁志云 范泽鑫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81-91,共11页
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哀牢山生态站作为国家野外台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基础观测站点,基于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 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哀牢山生态站作为国家野外台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基础观测站点,基于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整理了2009–2013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本数据集可以为我们评价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贡献、预测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趋势、开展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交换特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循环、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区域碳收支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数据 水循环 气象要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下载PDF
2015-2020年句容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20
作者 周艳莲 张永光 +1 位作者 朱婷婷 居为民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28-38,共11页
南京大学句容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句容站”)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苏省镇江市),主要种植方式为水稻——一年一熟制,是灌溉农田的典型代表。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范围广,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 南京大学句容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句容站”)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苏省镇江市),主要种植方式为水稻——一年一熟制,是灌溉农田的典型代表。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范围广,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完成水、热和CO_(2)的交换,对于区域的水文、气侯和碳水循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句容站自2015年涡度相关系统架设完成至今,一直开展农田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的观测,且处理流程严格遵循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标准质控体系。本数据集整理了句容站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时间尺度包含半小时、日和月,可靠性高,可以为农田灌溉管理、碳水循环过程以及作物模型模拟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农田生态系统 通量观测 气象要素 水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