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省际碳足迹广度、深度评价及时空格局
被引量:28
- 1
-
-
作者
郑德凤
刘晓星
王燕燕
吕乐婷
-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L105)
-
文摘
借鉴三维生态足迹方法构建了碳足迹广度、深度测算模型,对吸纳碳排放所占用的自然资本流量、存量进行区分,核算了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碳足迹广度和碳足迹深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①中国碳足迹广度受碳足迹和碳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影响,由0.173 hm^2/人升至0.329 hm^2/人又降至0.301 hm^2/人;碳足迹广度高值区集中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其自然资本流量尚未完全占用,低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其自然资本流量已不足以补偿碳排放。②2008年起中国碳足迹深度突破自然原长1,数值由1.04升至1.42又降至1.31;研究期内碳足迹深度始终处于自然原长1的有10个地区,高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尤其是上海可达298.83,以存量资本耗竭为主且生态持续性弱。吸纳碳排放所占用的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存在地域互补性。③中国碳足迹广度、深度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足迹广度H-H集聚区分布于东北和西北,该类集聚有减弱趋势;碳足迹深度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且向中部扩散,该类集聚有增强趋势。通过引入碳足迹广度、深度两项指标对碳足迹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化和完善,在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规模的刻画和表达上取得了较优于传统碳足迹的评价结果。
-
关键词
碳足迹广度
碳足迹深度
碳足迹
自然资本
空间自相关
时空格局
-
Keywords
carbon footprint size
carbon footprint depth
carbon footprint
natural capit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
分类号
X19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碳足迹深度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 2
-
-
作者
胡梦姗
叶长盛
董倩
刘彦
-
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82-2292,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2061041)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No.DHYC-202125)。
-
文摘
碳足迹深度指数表示区域存量资本的耗费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化碳排放管控具有促进意义.借鉴三维碳足迹改进模型计算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碳足迹深度,引入夜间灯光数据拟合碳足迹深度指数,分析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碳足迹深度的时空演变及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分位数模型对碳足迹深度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碳足迹深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指数呈现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的特征,2015年、2019年均变为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各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高值范围均以城市的中心城区向四周扩张.②2010—2019年,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指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值聚集,由空间趋势面可知,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归一化碳足迹深度指数在东西方向表现为“中间高、两边低”,而南北方向则由“北高南低”发展为“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格局,且北部明显高于南部.③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能源总量、人均碳排放等影响因素对碳足迹深度的作用均为正向,各影响因素在碳足迹深度不同分位点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针对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分别提出差异化建议:武汉市应积极发展产业转型,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南昌市应形成多循环工业体系,减少对生态用地的侵蚀;长沙市应加大力度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低碳技术.
-
关键词
碳足迹深度
热点分析
趋势面分析
空间分位数模型
影响因素
长江中游省会城市
-
Keywords
carbon footprint depth
hot spot analysis
trend surface analysis
spatial quantile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capital citie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