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72
1
作者 潘家华 张丽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7,共11页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总的碳生产率泰尔指数表明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三大区域泰尔指数表明:东部内部差异在不断缩小,中部内部差异先大后小,而西部内部差异却呈现扩大趋势;碳生产率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内差异,地区内差异又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内差异,但地区间差异贡献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脱钩指数呈现不同的状态,碳生产率也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即使在相同脱钩状态下,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碳生产率高于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脱钩指数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14
2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20,共18页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 制造业 σ收敛β收敛
原文传递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 被引量:109
3
作者 何建坤 苏明山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2-47,147,共7页
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资源的根本途径在于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提高碳生产率。这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本文进行了碳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分析、碳生产率的国别比较分析、提高碳生产率途径的因素分析,阐明用... 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资源的根本途径在于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提高碳生产率。这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本文进行了碳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分析、碳生产率的国别比较分析、提高碳生产率途径的因素分析,阐明用碳生产率增长率度量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的观点,提出提高碳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 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减排
下载PDF
区域经济增长与碳生产率--基于收敛及脱钩指数的分析 被引量:97
4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30,共13页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低的各自稳态水平趋近,要特别注意Tapio脱钩指数中处于扩张绝对脱钩的省份和追赶脱钩指数中位于衰退相对脱钩的省份,谨防他们在发展模式上的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GDP 生产率 收敛 脱钩
原文传递
技术创新、空间集聚与区域碳生产率 被引量:75
5
作者 林善浪 张作雄 刘国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45,共10页
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碳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区... 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碳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空间变化;在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区域碳生产率主要受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造业的集聚不经济和产业结构低下是当前阻碍我国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时间趋势上看,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作用在逐步增强,但在不同区域表现有所不同。因此,仅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提高碳生产率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必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促成产业空间合理布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产业集聚 生产率 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 被引量:69
6
作者 李小平 余东升 余娟娟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6,共15页
环境规制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碳生产率的提升,其影响效应会受到空间相关性及环境规制类型的影响。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地区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显示:(1)我国省级碳生产率在2003—2017年均... 环境规制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碳生产率的提升,其影响效应会受到空间相关性及环境规制类型的影响。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地区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显示:(1)我国省级碳生产率在2003—2017年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空间滞后系数显示各地区碳生产率、技术进步指数及效率进步指数均会显著受到邻近地区的正向影响,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2)强制型的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显著为正,但对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则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表现出“严格污染管制下的就近转移”特征;市场型的环境管制对本地区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表现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征。自愿型的环境规制对地区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太显著,可能是我国公众环保意识及自觉性不够,使得环境规制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应设计适合各地区相适应的环境规制政策,加强环境治理政策的联动性和协调性,积极发挥碳生产率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提升整体区域的碳生产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生产率 强制型 市场型 自愿型
下载PDF
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6
7
作者 伍国勇 孙小钧 +1 位作者 于福波 杨丽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7,共12页
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掣肘,探究种植业碳生产率现状及其内生增长动力,以期为我国农业继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指引。基于2001—2017年我国大陆31省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化... 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掣肘,探究种植业碳生产率现状及其内生增长动力,以期为我国农业继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指引。基于2001—2017年我国大陆31省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化过程;运用ESDA方法分析了种植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态势,进一步引入时空跃迁测度法分析其跃迁过程;借助SEM模型探究了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7年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高达6.98万元/t,较之于2001年的2.58万元/t增长了170.54%,尽管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依然存在。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全国层面>中部地区;在研究后期,东部、中部地区的种植业碳生产率开始下降。②2001—2017年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总体呈高-高、低-低集聚态势分布,且该趋势不断加强,表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时空跃迁测度分析表明,我国种植业碳生产率跃迁类型主要为类型Ⅳ,类型Ⅲ分布最少,表明其总体稳态与局部极不稳态特征并存。③研究期内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受教育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对提高种植业碳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种植业碳生产率呈“U”型关系;农作物受灾程度和家庭农地经营规模则显著抑制了种植业碳生产率的上升。未来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提高碳生产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排放 生产率 空间格局 空间计量
下载PDF
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53
8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94,共17页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间的碳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研究创新:将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研究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研究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和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生产率 非期望产出 行业差异 收敛
原文传递
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 被引量:51
9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白竹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29,共6页
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绝对意义上的减排与相对意义上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上海市1978-2007年工业碳排放总量以及碳生产率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模型以及脉冲冲击和方差... 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绝对意义上的减排与相对意义上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上海市1978-2007年工业碳排放总量以及碳生产率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模型以及脉冲冲击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工业碳排放总量是碳生产率的Granger原因,并且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碳排放总量及生产率变化速率互有冲击作用,两者主要相对方差贡献率为自身。研究揭示了提高碳生产率是尽管无法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绝对减排,却是具有可行性的相对意义的减排,这符合当前上海市内在实现自生主观发展需求以及外在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最后建议将碳生产率指标纳入上海市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模型 排放 生产率 上海
下载PDF
全球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程钰 孙艺璇 +1 位作者 王鑫静 尹建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40,共11页
科技创新对改善投入产出的要素规模、结构与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边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研究以全球118个国家为分析样本,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面板数据模型等... 科技创新对改善投入产出的要素规模、结构与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边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研究以全球118个国家为分析样本,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索全球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碳生产率时空演变与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全球科技创新指数大致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32.15上升至2016年的37.59,基尼系数由0.143上升至0.175,区域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Moran’s I指数由0.228上升至0.270,科技创新集聚态势较为明显且有所增强。②全球碳生产率呈上升或者波动上升趋势,基尼系数介于0.278~0.301之间,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区域差异依然较大,Moran’s I指数由0.047上升至0.077,碳生产率的集聚态势较弱但趋势有所增强。③从整体样本估计、分类型样本估计来看,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理念渗透与普及、技术融合与工艺优化、产业和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投入产出结构优化,降低能源消耗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人均GDP、信息化指数对碳生产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与碳生产率呈显著负相关,FDI与碳生产率关系具有不确定性。④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完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绿色科技创新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度。研究对提升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力、提高碳生产率和减缓气候变化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生产率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全球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嵌入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吗 被引量:44
11
作者 谢会强 黄凌云 刘冬冬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9-121,共13页
本文结合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和低端锁定效应及GVC升级理论分析了GVC嵌入程度和地位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框架,实证检验了GVC嵌入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GVC嵌入程度对中国制造... 本文结合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和低端锁定效应及GVC升级理论分析了GVC嵌入程度和地位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框架,实证检验了GVC嵌入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GVC嵌入程度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GVC关联以及深度参与型的GVC嵌入方式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GVC嵌入地位与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呈U型关系,中国制造业只有实现了高端环节升级,提升GVC嵌入地位才能有效提高行业碳生产率; GVC嵌入程度和地位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业向GVC中高端攀升和低碳转型提供了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嵌入程度 嵌入地位 生产率
原文传递
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及地位对产业碳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孙华平 杜秀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7-37,共11页
文章结合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入新的交互项对模型进行创新,从而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产业碳生产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首先从技术创新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环境规制效应... 文章结合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入新的交互项对模型进行创新,从而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产业碳生产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首先从技术创新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环境规制效应和低端锁定效应等四个维度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嵌入地位对产业碳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制,然后通过匹配TIVA数据库进行全球价值链(GVC)的测度,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地位对中国产业碳生产率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影响。总体而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会显著促进产业碳生产率,而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则与我国工业碳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关系。第二,全球价值链嵌入不仅直接影响碳生产率,而且通过技术创新等交互效应间接影响碳生产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地位显著抑制了技术研发对产业碳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在目前阶段提升环境规制的强度会降低嵌入程度对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价值链嵌入会显著促进中国产业碳生产率。研究认为:在目前阶段我国需要继续加深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同时应鼓励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为此,需要调整好环境规制的强度,合理把握环境规制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清洁化升级;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尽量提升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前向参与,以利于我国产业碳生产率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嵌入程度 嵌入地位 生产率 环境规制
下载PDF
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与碳生产率 被引量:36
13
作者 黎新伍 黎宁 谢云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145,共15页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及传导机制,结合2011-2019年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及传导机制,结合2011-2019年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中介传导作用。(3)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制造业集聚对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即当制造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有利于增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当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则会削减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我国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产率 制造业集聚 空间杜宾模型 门槛效应模型
下载PDF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碳生产率增长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永军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20,共7页
本文估算了中国1978—2008年碳生产率,并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碳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26%,累计增长249%,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本文估算了中国1978—2008年碳生产率,并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碳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26%,累计增长249%,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发挥技术效率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持续演进,是提高碳生产率、发展低碳经济的可靠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 能源强度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下载PDF
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沈能 王艳 王群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47,共8页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东部省区显著受惠于邻近省区的正外部性,均向高值收敛,中西部省区显著受到邻近省区的负外部性影响,均向低值收敛。其中,集聚动态外部性是改善碳生产率和实现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机制。不同集聚程度下不同的集聚形式对应于不同的碳生产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减的同时多样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增。而且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取决于适宜的集聚程度。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均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仅体现微弱的专业化集聚效应。经验研究表明,在改善碳排放效率方面,集聚生产要优于分散生产,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集聚程度和工业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工业集聚形式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 空间趋同 集聚外部性
下载PDF
经济空间集聚能提高碳生产率吗?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习平 盛三化 王珂英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121,共15页
经济空间集聚是导致碳生产率变动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动态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实证检验了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市场动力为基础的微观企业向市场中... 经济空间集聚是导致碳生产率变动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动态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实证检验了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市场动力为基础的微观企业向市场中心靠近能够提高碳生产率水平。多样化的集聚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碳生产率,专业化的集聚模式对碳生产率影响不显著。政府对产业集聚干预带来的资源错配不利于碳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政府通过金融干预导致的专业化集聚比多样化集聚带来的碳生产率损失更大。表征区域层面集聚的城市就业密度对碳生产率产生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优化经济要素空间形态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集聚 生产率 动态GMM模型 面板门限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碳生产率波动的因素分解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成 王建科 +1 位作者 史文悦 李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1-47,共7页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正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负效应)三个分解变量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负效应)、随机偏差(负效应)、规模效率(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正效应)的影响较为有限;2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在样本期间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且两者在影响力度上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角力格局,但两者在影响效果的变化方向上趋于一致;3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着区域负相关和年份正相关的共存现象,即从省份角度来看,技术进步较快的省份往往导致趋于恶化的技术效率;但从时间角度来看,省份内部的技术进步率趋于降低,而相应的技术效率亦趋于恶化。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我国的碳生产率水平,应当重点关注技术进步、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均衡生产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应叫停当前能源过度深化的格局,不仅要注重发展低能源倾向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扭断资本和能源高度相关的倾向,还应该适度提升低能源倾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要素替代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余姗 樊秀峰 蒋皓文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35,共10页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通过建立两部门框架下数字经济发展多渠道影响碳生产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提升...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通过建立两部门框架下数字经济发展多渠道影响碳生产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提升的内在机理。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普及程度、数字信息资源、数字经济商务化四个维度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碳生产率,在利用滞后一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解释变量替换及“宽带中国”战略前后进行区分时间段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对中西部地区的碳生产率提升作用大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通过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传导渠道进而对碳生产率产生影响,间接效应分别为0.0716和0.4473,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5.94%和42.13%;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变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东部地区和全国范围来看并未发挥正向外部效应。因此,中国政府应继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优化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采取动态化、差异化发展策略,为经济的绿色发展赋能,实现数字化和低碳化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产率 区域异质性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的碳生产率吗?——基于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传江 胡威 《世界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9,137,共11页
中国多年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自身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减排压力要求我们理清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文章首先对2000—2012年中国各省区的碳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碳生... 中国多年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自身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减排压力要求我们理清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文章首先对2000—2012年中国各省区的碳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进一步的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污染天堂”和“污染光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碳生产率,却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效应。地区层面的研究结果也各有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碳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生产率 空间自相关 空间Durbin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20
作者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49-1257,共9页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京津冀地区 生产率 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