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7
1
作者 贾夏 董岁明 周春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9,共10页
Biolog Eco微平板法已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能很好地反映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差异性特征,而分析结果可能会受Eco微平板培养时间的影响,据此,本研究从AWCD值、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及代谢方式和PCA分析等角度,探讨了Bi... Biolog Eco微平板法已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能很好地反映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差异性特征,而分析结果可能会受Eco微平板培养时间的影响,据此,本研究从AWCD值、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及代谢方式和PCA分析等角度,探讨了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处于AWCD曲线"拐点"前与"拐点"后对分析结果影响显著(p<0.05),且"拐点"前各培养时间段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分析结果明显不同,但培养时间处于AWCD曲线"拐点"处及其后各培养时间段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很小或可忽略不计,可能会较客观地反映环境微生物群落特点及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性.因此,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特征时,建议微平板选择240h培养并连续读数,再根据240h的AWCD曲线"拐点"进行数据合理地选取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对可能会与实际环境情况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Eco微平板 培养时间 多样性指数 碳源代谢强度 碳源利用率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板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陈琳 谷洁 +4 位作者 胡婷 高华 陈智学 秦清军 王小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7-1632,共6页
2011年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沙坪村板栗园,设置对照、施用复合肥和施用生物有机肥3个处理,于板栗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并运用Biolog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 2011年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沙坪村板栗园,设置对照、施用复合肥和施用生物有机肥3个处理,于板栗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并运用Biolog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Shannon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复合肥处理;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糖类和多聚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而施用复合肥处理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较弱.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不同,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和氨基酸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生物有机肥 土地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率
原文传递
分段进水对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南彦斌 彭永臻 +4 位作者 曾立云 赵智超 刘宏 李慧 陈永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04-1712,共9页
采用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为提高碳源利用率,研究了两段进水(预缺氧段和缺氧段)对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同时根据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分析评价了不同进水比下,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当分段进水比为7∶3时,平均... 采用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为提高碳源利用率,研究了两段进水(预缺氧段和缺氧段)对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影响,同时根据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分析评价了不同进水比下,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当分段进水比为7∶3时,平均进水COD、NH_4^+-N、TN、TP浓度分别为174.99、58.19、59.10、5.15 mg·L^(-1),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分别为29.48、4.07、14.10、0.44 mg·L^(-1),去除率分别为82.12%、92.76%、75.45%、91.20%;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DPAOs/PAOs)为98.81%,此时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最佳,同时碳源的有效利用率达85.77%,平衡百分比为92.33%.通过优化分段进水,碳源被有效利用,提高了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为改良A^2/O-BAF双污泥系统处理低C/N比污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比 反硝化除磷脱氮 碳源利用率 物料平衡 低C/N比
原文传递
螺旋藻培养液pH值变化的机理和碳源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夜光 胡鸿钧 龚小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47-253,共7页
螺旋藻从培养液中吸收CO2是培养液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培养液中3种碳源形态(CO2、HCO-3、CO2-3)相互转变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阐明了培养液pH值变化的机理,定量描述了pH值变化与碳源转化... 螺旋藻从培养液中吸收CO2是培养液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培养液中3种碳源形态(CO2、HCO-3、CO2-3)相互转变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阐明了培养液pH值变化的机理,定量描述了pH值变化与碳源转化利用率之间的关系。利用NaHCO3为碳源培养螺旋藻,碳源利用率与培养液pH值相对应;利用CO2为碳源培养螺旋藻,碳源利用率在任何稳定的pH值下都是100%。理论计算结果初步得到实验室内培养试验和10000m2培养面积工业化生产螺旋藻统计数据的验证。研究结果揭示了螺旋藻培养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监测pH值的同时实现了对碳源的监测;添加NaHCO3或CO2,同时实现了对碳源和pH值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变化机理 碳源利用率 螺旋藻
下载PDF
未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2 位作者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5-289,共5页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且总菌数...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且总菌数、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76~16.44)×10^6、(4.68~16.19)×10^6、(4.29~10.07)×10^4和(3.97~14.96)×10^4 cfu/g干土。②在培养168h时,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O.81~1.21,并表现为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③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夏季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P〈0.05),而春、秋两季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夏季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27、3.18、0.95和8.19。④初步确定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碳源是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土壤生境质量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本底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干扰黑土 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率 群落多样性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部分短程硝化SBR实现低C/N比生活污水碳源的充分利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梦月 王博 +1 位作者 郭媛媛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25-4836,共12页
为实现低C/N比生活污水中碳源的充分利用,以部分短程硝化SBR为研究对象,通过减少进水输入碳源的量和增加反硝化利用碳源的量两方面来提高碳源利用率(反硝化利用碳源的量与总进水碳源的量的比值),分别考察了进水量、排水比、曝气时间、... 为实现低C/N比生活污水中碳源的充分利用,以部分短程硝化SBR为研究对象,通过减少进水输入碳源的量和增加反硝化利用碳源的量两方面来提高碳源利用率(反硝化利用碳源的量与总进水碳源的量的比值),分别考察了进水量、排水比、曝气时间、沉淀时间、曝气后搅拌时间对碳源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水比由50%变为35%,碳源利用率由15.1%提高到24.8%;曝气时间由2 h增加到2.25 h,碳源利用率由24.8%提高到27.5%;曝气后增加1.5 h的搅拌过程,碳源利用率又提高了3.8%,此时出水的亚硝态氮积累率(NAR)为94.8%,2 4NO-N/NH-N-+为1.7,表明了系统稳定的短程硝化效果,且能为同步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AD)工艺提供更适宜的进水。通过调节以上运行参数,部分短程硝化SBR对于低C/N比生活污水的碳源利用率得以提升,节省了后期曝气去除有机物的能耗,进而削弱好氧异养菌的生长,有效避免好氧异养菌过度增殖对氨氧化菌(AOB)的冲击,维持系统稳定的短程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短程硝化 低C/N比 生活污水 曝气 沉淀 排水 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营养组成麦汁对啤酒酵母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婷 贺立东 刘月琴 《中外酒业》 2018年第19期27-32,共6页
本文研究了啤酒酵母W-1在4种不同营养组成的麦汁中生长时的α-氨基氮利用率、碳源利用率和酵母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该菌种最适麦汁营养组分为:浓度为13.1°P,α-氨基氮含量为248mg/L,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的含量... 本文研究了啤酒酵母W-1在4种不同营养组成的麦汁中生长时的α-氨基氮利用率、碳源利用率和酵母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该菌种最适麦汁营养组分为:浓度为13.1°P,α-氨基氮含量为248mg/L,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的含量分别为3.7g/100g、9.7g/100g、1.7g/100g、40.9g/100g和7.3g/100g,Ca^2+、Na^+、K^+和Mg^2+含量分别为28mg/L、95mg/L、683mg/L和12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麦汁营养组分 酵母性能 α-氨基氮利用率 碳源利用率
原文传递
未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2 位作者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9-393,共5页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0~15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真菌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以0~...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0~15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真菌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以0~10 cm土层数量最高,分别为4.10×106cfu g-1干土、4.05×106cfu g-1干土和5.04×104cfu g-1干土;而放线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后增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30~50 cm土层,可达0.94×104cfu g-1干土。(2)在培养168 h时,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0.09~1.21,并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3)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同样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且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7、0.46~3.17、0.33~0.95和0.09~8.19。(4)初步确定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是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土壤生境质量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本底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干扰黑土 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率 群落多样性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种植模式和施肥处理下根际土壤碳源利用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海玲 张晓岩 +2 位作者 李晓宇 蔡万美 高强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3,共8页
为阐明不同种植模式和施肥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采集单作玉米和花生、间作玉米和花生根际土壤,利用群落水平生理指纹图谱培养技术,探究不同处理下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改变引起土壤中微生物... 为阐明不同种植模式和施肥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采集单作玉米和花生、间作玉米和花生根际土壤,利用群落水平生理指纹图谱培养技术,探究不同处理下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改变引起土壤中微生物组成丰富度的变化.间作提高了花生土壤的平均颜色随时间变化率(AWCD)值,降低了玉米土壤的AWCD值.进一步间作提高了花生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羧酸和多聚物的利用能力,玉米反之.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种植模式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了玉米、花生中微生物对糖类和羧酸类物质代谢能力,而酚酸类物质仅受施肥处理的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单作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花生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有显著差异.总之,种植模式和施肥处理及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源利用能力有显著影响,间作种植体系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而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肥 根际微生物 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0
10
作者 胡可 李华兴 +2 位作者 卢维盛 刘远金 王利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06,共4页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中3大菌群的数量;AWCD值及微生物对不同碳底物利用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尤其土壤中的羧酸、胺类和其他类碳源等。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改善微生物营养条件,使微生物保持较高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生态 土壤碳源利用率 BIOLOG ECO微平板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5
11
作者 孙凤霞 张伟华 +3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兆强 张敬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92-2798,共7页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单施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31和81mg·kg-1,化肥有机肥配施分别为148和73mg·kg-1,均显著高于化肥配施秸秆、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秸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平均为6.0%,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Biolog-ECO分析中,平均吸光值(AWCD)的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对照>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化肥配施有机肥的红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化肥配施秸秆的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提高红壤肥力,保持作物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红壤
原文传递
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马驿 彭金菊 +3 位作者 王芸 陈法霖 陈进军 孙永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6-1512,共7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壤中环丙沙星浓度愈高,微生物量碳含量愈低,10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58.69%。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环丙沙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环丙沙星(wCIP≥0.1μg/g)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和代谢多样性,但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同,0.1、1、1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前期(用药第7天、21天),这种影响在处理后期(用药第35天)表现不明显,100μg/g的环丙沙星在用药的前期和后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土壤中环丙沙星积累到该浓度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对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艳春 李兆伟 +3 位作者 林伟伟 蒋宇航 翁伯琦 林文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3-1282,共10页
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 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宿根连作20年的茶园土壤为对象,利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施用生物质炭(40 t·hm^(-2))和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茶树产量和品质、土壤化学性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羊粪1年后酸化茶园土壤的p H和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并提高了茶叶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质炭、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对胺类、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相对利用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和羊粪处理的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0.9%和47.5%,羊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总饱和/总单一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生物质炭和羊粪可改善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和土壤肥力,对宿根连作茶树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微生物量、提高了多样性指数、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可作为调节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宿根连作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磷脂脂肪酸
原文传递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邵丽 谷洁 +2 位作者 张社奇 高华 秦清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6-751,共6页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最高;施用生物复混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多酚化合物类和糖类;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有一定差异,生物复混肥在第1主成分上的得分值为正值,其他各处理在第1主成分上的得分值基本上为负值,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羧酸类。在玉米生长期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大致呈先升高后逐渐平稳的趋势,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均以生物复混肥处理最高,最高值分别为333.21mg.kg 1、53.02 mg.kg 1和22.20 mg.kg 1。研究表明,生物复混肥的施用比等养分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复混肥 土壤碳源利用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BIOLOG
下载PDF
洛克沙胂暴露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草 白玲 +2 位作者 郭瑞子 马驿 孙永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3,共6页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数组15 mg· kg-1、中质量分数组75 mg· kg-1、高质量分数组150 mg· kg-1,放置在室温(20~25℃)下培养,于处理后第1、2、3、5、8周分别采取培养土壤,用Biolog法进行分析。【结果和讨论】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经主成分分析,第1周,洛克沙胂低质量分数组( w=15 mg· kg -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第2、3、5、8周,各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高质量分数组( w=150 mg· kg-1)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可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改变,胁迫浓度越高其作用越强。同时,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出时间差异,在暴露胁迫的后期(第5、8周),洛克沙胂的影响逐步减弱,可能与洛克沙胂在土壤中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和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体积比对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浓度废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贵华 王淑莹 +1 位作者 彭永臻 苗志加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8-435,465,共9页
采用改良A2/O四点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浓度、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在HRT为8.7h、SRT为15d、污泥回流比为75%、进水流量分配比为20:35:35:10、好氧段P(DO)为1~1.5mg/L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的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分析体... 采用改良A2/O四点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浓度、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在HRT为8.7h、SRT为15d、污泥回流比为75%、进水流量分配比为20:35:35:10、好氧段P(DO)为1~1.5mg/L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的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分析体积比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体积比对COD、氨氮的去除基本无影响,但对TN、TP去除影响较大.当厌氧/缺氧/好氧体积比为4:8:10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出水COD、氨氮、总氮、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8.12、0.58、9.26、0.43mg/L,进水碳源有效利用率达72.4%.通过逐步减少好氧段体积以提高缺氧段体积的策略,可使进水碳源在各缺氧段或厌氧段被充分利用,同时有利于反硝化除磷菌的富集,DPAOs最高比例为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脱氮除磷 废水 体积比 碳源有效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