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流域不同土壤剖面溶解性碳氮分布和淋失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汪智军 梁轩 袁道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7,93,共6页
选取了重庆青木关岩溶流域不同土壤剖面,按10 cm间隔取样,测试各种土壤溶解碳氮含量,探讨不同土壤剖面溶解碳氮分布和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岩溶流域不同地质背景、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溶解碳氮均具有横向和垂向差异。砂... 选取了重庆青木关岩溶流域不同土壤剖面,按10 cm间隔取样,测试各种土壤溶解碳氮含量,探讨不同土壤剖面溶解碳氮分布和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岩溶流域不同地质背景、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溶解碳氮均具有横向和垂向差异。砂岩区林地土壤DOC、DON和铵态氮含量高于灰岩区的土壤,而其硝态氮含量比灰岩区土壤低。灰岩区土壤DOC和DON含量为草地≈林地>退耕还林地>灌丛>耕地(稻田除外),它们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岩溶区土壤DOC和DON与土壤pH值成反比,受富钙镁偏碱的岩溶生态环境制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会发生中和或螯合反应而被固定。岩溶区特殊的土壤剖面结构使得土壤DOC和DON在降雨条件下存在淋失的可能性。不同土壤剖面溶解无机氮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其次为铵态氮,亚硝态氮含量较低。林地铵态氮受植被类型影响较小,且低于耕地。不同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为耕地土>灌丛土>退耕还林土>草地土>林地土,其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具有累积效应,表明土壤硝态氮发生了淋溶作用,其在降雨条件下极易淋失进入岩溶地下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流域 土壤剖面 溶解性 分布 淋失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城市绿地土壤碳氮分布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源 李晓晶 +6 位作者 杨制国 段玉玺 宁静 王伟峰 刘宗奇 桑昊 韩珊珊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城市绿地土壤在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缓解热岛效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受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影响,不同地区、土壤质地或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内草地、灌木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 城市绿地土壤在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缓解热岛效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受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影响,不同地区、土壤质地或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内草地、灌木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和杨(Populus)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地不同土层间土壤碳氮含量、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持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7~1.41 g.cm^(-3)、35.71%~39.13%、2.98%~6.75%和31.23%~36.11%,其中草地土壤容重最大,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持水量最小,杨树人工林则相反;(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幅分别为16.70~38.34 g.kg^(-1)和0.54~1.64 g.kg^(-1),分别在20~40 cm和0~10 cm土层增幅最大,为57.01%和33.33%,且表现为:杨树人工林>油松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变幅分别为126.89~163.33 t.hm^(-2)和4.44~6.24 t.hm^(-2),0~20 cm土层碳氮储量占比最大,均超过总储量的50%,且均在20~40 cm土层增幅最大,分别为53.83%和66.05%;(4)垂直剖面上,各样地土壤碳氮含量、储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具有明显的表聚性;(5)城市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本研究中土壤容重、植被类型和微生物数量是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植被类型 分布 环境因子 呼和浩特市
下载PDF
江苏省不同农区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辉 王绪奎 +2 位作者 许建平 张永春 艾玉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8-1036,共9页
为给江苏省耕地地力的保持和培育提供基础数据,以分布于江苏全省的297个土壤监测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江苏省域不同农区土壤碳氮分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农区分布、施肥类型及施肥量、种植制度和还田秸秆量对... 为给江苏省耕地地力的保持和培育提供基础数据,以分布于江苏全省的297个土壤监测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江苏省域不同农区土壤碳氮分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农区分布、施肥类型及施肥量、种植制度和还田秸秆量对土壤碳氮分布具有重要影响:(1)水稻土、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棕壤、潮盐土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依次减少。(2)在水稻土中,徐淮、里下河、沿江等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太湖和丘陵农区次之,沿海农区最低;潮土中徐淮、里下河和丘陵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太湖农区、沿江农区次之,沿海农区最低;黄棕壤中太湖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丘陵农区较低;潮盐土中徐淮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最高,里下河农区次之,沿江农区最低。(3)同一种土壤中,有机肥施用量高的土壤碳氮含量较高。(4)在同一种土壤中,种植蔬菜、大量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块根旱作作物(马铃薯等)、茶叶等的土壤碳氮含量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 农区 土壤类型 施肥
下载PDF
里下河水系九龙口湖荡沉积物性状的垂向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4
作者 陈立尧 刘凌 +1 位作者 钱宝 高慧琴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对里下河水系九龙口湖荡沉积物中的碳和氮及其粒径进行测定,研究碳、氮元素的垂向分布与积累状况,分析沉积物的总氮(TN)、有机氮(ON)、铵态氮(NH4+-N)、总有机碳(TOC)以及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九龙口沉积物的中值粒径... 对里下河水系九龙口湖荡沉积物中的碳和氮及其粒径进行测定,研究碳、氮元素的垂向分布与积累状况,分析沉积物的总氮(TN)、有机氮(ON)、铵态氮(NH4+-N)、总有机碳(TOC)以及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九龙口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变化于13.44-82.01μm,垂向变化可大致分为3段;九龙口沉积物中氮素主要为ON,无机氮以NH4+-N为主,氮素质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与九龙口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历史背景相一致;TOC质量比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快速减小的趋势。沉积物的w(C)/w(N)介于5.67~26.08之间,指示出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有纤维束的陆源植物。沉积物TOC和TN呈极显著相关,W(C)/w(N)对TOC质量比敏感,3个测点中南部湖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沉积柱 分布 中值粒径 湖泊 九龙口 里下河水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彩霞 岳西杰 +3 位作者 葛玺祖 黄婷 王勇 王旭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2-649,共8页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微团聚体分布以及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旋耕、秸秆覆盖深松处理提高了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而...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微团聚体分布以及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旋耕、秸秆覆盖深松处理提高了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而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对特征微团聚组成比例的影响较小。与传统耕作比较,旋耕、深松处理均能提高较大粒级微团聚体中(0.050-0.25 mm和0.010-0.05 mm)有机碳及全氮含量,而免耕使0.010-0.05 mm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所降低;旋耕、深松和免耕对小粒级微团聚体(〈0.01 mm)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0.050-0.25 mm和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全氮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与〈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含量不相关;土壤全氮与0.05-0.25 mm粒级的全氮、有机碳显著相关。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0.050-0.2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间显著正相关,而〈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其它粒级的碳、氮间不相关。从土壤微团聚体中碳、氮的分布考虑,旋耕、深松是当地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团聚体 分布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侵蚀对不同土壤颗粒级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光录 张胜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6-150,共5页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最高,粉粒次之,沙粒最低,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50μm的粘粒和粉粒中,分别占土壤总量的97.07%和85.25%;随农地土壤产沙量的增加,各颗粒级中的有机碳、氮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粘粒中的有机C/N逐渐增加,砂粒中的有机C/N逐渐减小;产沙量与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黄土高原细小土壤颗粒的大量流失,是导致该区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旱地土壤 土壤颗粒级 有机分布
下载PDF
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异及其与TC、TN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昆 孙永光 +4 位作者 齐玥 王伟伟 袁秀堂 付元宾 李培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0,150,共7页
以辽河口潮间带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现场调查、实验分析、地统计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与沉积物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参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陆向海的梯... 以辽河口潮间带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现场调查、实验分析、地统计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与沉积物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参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陆向海的梯度变化趋势;沉积物TC和TN在空间分布上与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分选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发现沉积物粒度参数能够对营养元素进行有效的指示,黏土物质对TC指示作用要强于TN,而分选系数对TN的指示作用要强于TC。本文研究证实了沉积物对环境要素的指示作用,同时也验证了在区域小尺度沉积物对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沉积物粒度特征 空间分布 相关性 辽河口
原文传递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阎亭廷 张玉龙 +1 位作者 李爽 祁金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8-282,共5页
以连续13年沟灌、滴灌和渗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的保护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间,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以渗灌处理最高,且0-10cm土层灌溉... 以连续13年沟灌、滴灌和渗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的保护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间,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以渗灌处理最高,且0-10cm土层灌溉处理间差异大于10-20cm土层;各灌溉处理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均以0.01~0.05mm粒级为优势粒级,0.05~0.25mm粒级为次优势粒级,而<0.01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最少;灌溉处理间0-10cm和10-20cm土层各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布的总体趋势是滴灌高于沟灌和渗灌,且颗粒越小、这一处理间差异越明显,而处理间各粒级土壤微团聚体总碳含量差异不明显;0-10cm土层某粒级土壤微团聚体总碳和全氮含量高于10-20cm土层同粒级土壤微团聚体,而在同一土层微团聚体粒径越小、其总碳和全氮含量越高。从土壤结构及养分性状考虑,滴灌和渗灌比沟灌更适合于保护地蔬菜栽培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灌溉方式 土壤微团聚体 分布
下载PDF
年内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聂良鹏 李增嘉 +4 位作者 宁堂原 郭利伟 冯宇鹏 李娜 丁娜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63-68,共6页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设置6种年内轮耕模式,即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WZ-MZ)、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深松(WZ-M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WS-MZ)、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WS-MS)、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WC-MZ)、小麦季翻耕玉...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设置6种年内轮耕模式,即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WZ-MZ)、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深松(WZ-M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WS-MZ)、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WS-MS)、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WC-MZ)、小麦季翻耕玉米季深松(WC-MS),探讨年内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S的年内轮耕模式比MZ有利于0~40 cm土层微团聚体聚成更大粒级的团聚体和保护大团聚体免受破坏;无论玉米季免耕还是深松条件下,与WZ、WC相比,WS能提高10~40cm土层〉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含量;WZ和WS比WC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及全氮,使更多的碳、氮在土壤表层聚集;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WZ能显著提高土壤0~10 cm土壤团聚体中C/N;无论小麦季采用哪种耕作方式,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内轮耕 小麦-玉米两熟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分布
下载PDF
淋溶过程对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氮海拔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晓丽 吴艳宏 +1 位作者 周俊 马婷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7-194,共8页
为揭示淋溶过程在山地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贡嘎山东坡海拔2600~3200 m针叶林土壤碳(C)、氮(N)的海拔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海拔4个样点的针叶林土壤C、N含量及碳氮比(C/N),并结合其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探讨了淋溶过程对土... 为揭示淋溶过程在山地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贡嘎山东坡海拔2600~3200 m针叶林土壤碳(C)、氮(N)的海拔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海拔4个样点的针叶林土壤C、N含量及碳氮比(C/N),并结合其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探讨了淋溶过程对土壤C、N海拔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强烈的凋落物层(O H层)的C、N含量和碳氮比(C/N)随海拔升高有降低趋势。由于凋落物碳(C lit)含量分别与O H层C、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O H层C、N海拔分布特征主要由C lit输入量控制。与O H层相比,矿质土层(A、B和C层)中C、N含量及C/N并未发现明显的梯度变化趋势。A层C、N含量在2781 m样点较低,而B和C层C、N含量均在2781 m样点最高。天然降雨中C、N含量明显低于壤中流中C、N含量,展现了淋溶作用对C、N空间分布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淋溶过程对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土壤C、N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分布特征 淋溶过程 针叶林土壤 亚高山 山地养分循环 C、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