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 被引量:1055
1
作者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6期158-161,共4页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碳排放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因素分解 能源效率 能源结构
下载PDF
经济集聚的节能减排效应:理论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589
2
作者 邵帅 张可 豆建民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60,226,共26页
经济集聚和节能减排分别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两类政策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就中国城市群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集聚和节能减排分别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两类政策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就中国城市群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经济集聚现象对节能和减排两个维度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考察。本文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作为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经济集聚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机制进行规范阐释,进而利用由199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数据所构成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典型的"倒N"型曲线关系,而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当经济集聚水平达到一定阈值后,其可能同时表现出节能和减排的"双重"效应;能源强度可以成为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的中介变量,即经济集聚可以通过其各种正外部性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会通过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碳排放和能源强度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滚雪球"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则具有明显的策略性竞争效应。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经济集聚对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集聚与节能减排政策的相互协调,同时还要推动地区间形成节能减排政策的协同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集聚 节能减排 排放 空间杜宾模型 “倒N”型曲线
原文传递
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 被引量:400
3
作者 许广月 宋德勇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47,共11页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选用1990—200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及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西部地...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选用1990—200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及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西部地区不存在该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及其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省域达到人均碳排放拐点的时间进行了情景分析,并刻画出具体的时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面板数据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374
4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1 位作者 陆志明 吴开亚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72-2079,共8页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排放 因素分解 Kaya恒等式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原文传递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被引量:306
5
作者 胡初枝 黄贤金 +1 位作者 钟太洋 谭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38-42,共5页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差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从减少碳排放角度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发展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分解分析模型 效应
下载PDF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310
6
作者 段华平 张悦 +1 位作者 赵建波 卞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3-208,共6页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990年的0.08hm2/hm2增加到2009年的0.13hm2/hm2。各省(市、自治区)单位面积碳足迹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最高的福建为0.27hm2/hm2,最低的黑龙江为0.08hm2/hm2。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耕地)的比例在10%左右,但随着年份的递进,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1990年为8.46%,2009年为1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排放 吸收 足迹 中国
下载PDF
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 被引量:295
7
作者 张克中 王娟 崔小勇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5-75,共11页
本文从碳排放的角度,利用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权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这说明财政分权可能会降低地方政府对碳排放管制的努力。提高产业研发... 本文从碳排放的角度,利用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权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这说明财政分权可能会降低地方政府对碳排放管制的努力。提高产业研发强度有利于碳排放的降低,但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本文还发现,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不同能源消费结构,不同地理区位,不同环境政策的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财政分权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影响途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排放 环境污染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277
8
作者 徐维祥 周建平 刘程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9,共19页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2011—2017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空间DID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2011—2017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空间DID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发展格局从"多点式"零星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但各城市发展层级差距仍未改善,长三角成为重要的数字经济高水平集聚区。(2)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城市碳排放,通过引入"智慧城市"这一外生政策冲击进行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作用较强,位于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受数字经济的影响更大。(3)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在不同经济圈层内有所差异,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在1100km处外溢达到峰值。(4)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排放 空间异质性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246
9
作者 韩峰 谢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58,共19页
研究目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方法: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解释变量模型对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并未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但显著提升了周... 研究目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方法: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解释变量模型对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并未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但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相邻城市均具有明显碳减排效应,而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却显著提升了相邻城市碳排放水平;大城市、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配,从而导致其碳减排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创新:区分了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价值: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破解"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有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集聚 多样化集聚 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原文传递
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232
10
作者 赵敏 张卫国 俞立中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84-989,共6页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上海市1994─2006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2.51t/(104元)降到2...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上海市1994─2006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2.51t/(104元)降到2006年的1.07 t/(104元).通过比较2005年上海与全国以及主要经济大国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发现,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5%;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和全球水平,但比英国、德国、日本高;人均碳排放量为2.7 t/a,是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从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数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 排放 上海市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 被引量:228
11
作者 郭朝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9,共6页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则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LMDI分解技术 产业分解 地区分解
下载PDF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207
12
作者 谭丹 黄贤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54-57,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为此,在测算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分析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少,并且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上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最慢;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灰色关联度 三大地区 经济
下载PDF
碳税与碳排放 被引量:179
13
作者 高鹏飞 陈文颖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335-1338,共4页
二氧化碳 (CO2 )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碳税常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工具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征收碳税或能源税。作者应用建立的一个中国 MARKAL -MACRO模型 ,研究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 二氧化碳 (CO2 )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碳税常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工具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征收碳税或能源税。作者应用建立的一个中国 MARKAL -MACRO模型 ,研究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 :1)征收碳税将会导致较大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损失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MARKAL-MACRO模型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能源税 二氧化 减排政策
原文传递
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 被引量:201
14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1 位作者 陆志明 于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2,共5页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年碳排放情况的统计实证结果表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国情有较高的解释力。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明显;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因素在此模型中对我国该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表明我国未来通过技术进步减缓碳排放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消费 排放 STIRPAT扩展模型 岭回归
下载PDF
绿色悖论抑或倒逼减排——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 被引量:212
15
作者 张华 魏晓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29,共9页
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针对可能发生的绿色悖论与倒逼减排两种结果进行理论阐释,认为环境规制不仅会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FDI四条传导渠道间接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 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针对可能发生的绿色悖论与倒逼减排两种结果进行理论阐释,认为环境规制不仅会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FDI四条传导渠道间接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两步GMM法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具体而言,通过引入环境规制的平方项考察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非线性的直接关系,并且构造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FDI的交叉项探求环境规制影响碳排放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轨迹呈倒U型曲线,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由弱变强,影响效应由"绿色悖论"效应转变为"倒逼减排"效应。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现阶段环境规制有效遏制碳排放,达到预期效果。无论是否具有环境规制约束,能源消费结构均是显著增加碳排放的重要诱因,蕴含环境规制尚未低碳化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刺激技术创新,扭转了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令人遗憾的是,环境规制同时抑制了FDI的环境溢出效应和资本累积效应以及削弱本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致使FDI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效应。因此,政府应该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和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工具,使得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更加显著与持久。同时,改革能源价格、提高环保技术以及优化FDI的引资和用资策略,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悖论 环境规制 排放 双重效应
下载PDF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204
16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钟太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48-1057,共10页
采用2007年中国各省区不同产业各种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活动空间分为农业空间、生活与工... 采用2007年中国各省区不同产业各种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活动空间分为农业空间、生活与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渔业与水利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等五大类;对各省区不同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和碳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65GtC,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89%;(2)2007年中国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为1.98t/hm2,其中,生活及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55.16t/hm2和49.65t/hm2;(3)2007年中国产业空间碳足迹为522.34×106hm2,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为28.69×106hm2,这说明我国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不足以补偿产业空间的碳排放,补偿率约为94.5%。各地区碳足迹差异明显,不少省份甚至存在生态盈余。总体而言,从产业活动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碳赤字不大;(4)全国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63hm2/hm2,其中生活与工商业空间的碳足迹最大,为17.5hm2/hm2。不同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大都呈现从东到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 足迹 排放 能源消费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被引量:199
17
作者 朱永彬 王铮 +2 位作者 庞丽 王丽娟 邹秀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35-944,共10页
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碳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会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基于EKC曲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一般是对经济与排放历史数据的... 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碳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会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基于EKC曲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一般是对经济与排放历史数据的相关关系研究,不能很好地反映二者之间的动力学机制。为此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Moon-Sonn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从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的必要条件,即能源的产出弹性小于0.5;接着将投入产出分析得到的反映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代入模型,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预测,同时得到了最优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走势,进而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的预测和估计,以及对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的汇总计算得到了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总的碳排放走势。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我国分别在2043年和2040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此外,本文对能源强度不同下降速率对能源消费高峰的影响进行模拟发现,当降速为4.5%~5%时,能源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前,此时的人均GDP为10万元左右,与OECD国家的高峰时收入一致;而且分3种情景模拟了可再生能源替代政策对碳排放高峰的影响,发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量,但对高峰年份到来的时间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经济增长 EKC曲线 能源消费 排放 中国
下载PDF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被引量:183
18
作者 王铮 朱永彬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又以CO2气体的排放为主。本文针对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在省级尺度上对中国1995—2006年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发现,碳排放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地区,...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又以CO2气体的排放为主。本文针对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在省级尺度上对中国1995—2006年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发现,碳排放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地区,如山西;以及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北、江苏等省。而一些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省市,如北京和上海碳排放有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排放系数 能源消费 省级尺度
下载PDF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 被引量:184
19
作者 刘强 庄幸 +1 位作者 姜克隽 韩文科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55,共10页
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大规模的出口贸易一方面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值和就业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费和碳排放,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增长带来了压力。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种... 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大规模的出口贸易一方面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值和就业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费和碳排放,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增长带来了压力。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背后所附带的产业链条和能源消费量都不尽相同,因此,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在未来如何变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给环境生态的压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赢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出口贸易产品所负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以便为中国未来出口贸易产品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本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的46种重点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产品 载能量 排放 生命周期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3
20
作者 王中英 王礼茂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8-91,共4页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1)。进一步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投资率在35%~40%以上,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因此中国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1)。进一步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投资率在35%~40%以上,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因此中国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增长可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的改进,因此,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可以在保持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碳排放强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