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64
1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徐志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分析了施肥对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生物量碳(CMB)、矿化碳(CM)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CA、CMB、CM及CPMI的大小为:水稻土>黄棕壤>红壤>潮土。施肥对CA和CPMI,CMB和CM的影响分别为:处理3>处理... 分析了施肥对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生物量碳(CMB)、矿化碳(CM)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CA、CMB、CM及CPMI的大小为:水稻土>黄棕壤>红壤>潮土。施肥对CA和CPMI,CMB和CM的影响分别为:处理3>处理5>处理1>处理4>CK,处理3>处理5>处理4>处理1>CK。在提高CA、CMB、CM及CPMI方面,稻草肥、绿肥优于厩肥,厩肥高量施用优于常量施用。施肥10年与5年相比,潮土中CPMI处理7和9上升,处理8和CK下降。相关分析表明:CPMI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或极相关,反映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运用CPMI来评估土壤碳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管理指数 施肥 农田土壤 形态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碳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文登鸿 吴雪莲 +2 位作者 崔凌峰 舒利贤 陆应会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4期7-8,共2页
土壤C元素是评价土壤养分高低的重要指标,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与物质基础,是支持植物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耕作土壤由于连年种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化肥农药不科学使用方法等许多农田措施的原因,不断改变土壤C、... 土壤C元素是评价土壤养分高低的重要指标,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与物质基础,是支持植物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耕作土壤由于连年种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化肥农药不科学使用方法等许多农田措施的原因,不断改变土壤C、N形态含量以及碳氮比,导致土壤结构性变差、微生物活性下降、土传病害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生物质炭是高度芳香化难熔性黑色富碳物质,在农田施用中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还可以起到固碳减排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性状 形态 影响
下载PDF
河口有机碳研究综述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龙军 宫萍 张向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744,842,共9页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颇具成果的研究。文章主要从判别河口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方法及其盐度、最大浑浊带、生物活动等环境因子对有机碳形态转化的影响等角度对国内外河口有机碳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并展望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有机来源 有机形态
下载PDF
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与有机碳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毛海芳 何江 +3 位作者 吕昌伟 梁英 刘华琳 王凤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06-2412,共7页
以富营养化类型不同的乌梁素海和岱海为对象,根据水域面积及生态类型进行采样及分析测试,开展了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与有机碳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对比分析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初步探讨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 以富营养化类型不同的乌梁素海和岱海为对象,根据水域面积及生态类型进行采样及分析测试,开展了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与有机碳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对比分析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初步探讨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与含水率、pH及有机碳各形态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介于5.59×108~32.46×108个·g-1dw,平均16.36×108个·g-1dw;岱海表层沉积物微生物量介于4.76×108~43.66×108个·g-1dw,平均25.04×108个·g-1dw;乌梁素海微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湖区东南部,岱海微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湖心区;2个湖泊沉积物柱芯中的微生物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沉积物微生物量与含水率、总氮和活性有机碳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 有机形态 湖泊
下载PDF
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 被引量:5
5
作者 牛丽凤 李学刚 +3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宁 戴纪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22,共6页
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 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层次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比较明显:氨水相>盐酸羟胺相≈盐酸相>NaOH相>NaCl相。氨水相、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碳的绝大部分,大于80%;NaCl相和NaOH相无机碳只占总无机碳的一小部分。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受沉积环境如pH、Eh、Es、含水率、Fe3+/Fe2+、有机碳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NaCl相无机碳受pH、Eh影响较大;氨水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Fe3+/Fe2+、pH、Eh控制;NaOH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Eh和pH控制;盐酸羟胺相无机碳主要受含水率、Eh、有机碳的影响;HCl相无机碳的控制因素和盐酸羟胺相的相似,但它受pH和Eh的影响更显著。虽然有机碳和各个形态的无机碳都呈负相关关系,但它对每一形态的影响都不相同,其作用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的氧化能力越强,pH值越小,越不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有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环境的还原能力越强,pH值越大,越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不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辽东湾沉积物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形态 影响因素 沉积物 辽东湾
下载PDF
细粒尾矿无土修复后土壤有机碳累积特性
6
作者 刘家治 夏令 +3 位作者 汪之翔 鲁子敬 宋少先 胡勇 《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铜等大宗尾矿无土化原位修复是尾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修复后土壤养分蓄积直接关系到后期田间管理,对其有机碳等重要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至关重要。针对我国湖北某细粒铜尾矿修复场地进行研究,对未经修复、修复一年与修复两年... 铜等大宗尾矿无土化原位修复是尾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修复后土壤养分蓄积直接关系到后期田间管理,对其有机碳等重要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至关重要。针对我国湖北某细粒铜尾矿修复场地进行研究,对未经修复、修复一年与修复两年的0~15、15~30、30~45 cm三种深度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总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有机碳6种土壤有机碳形态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无土修复后的细粒尾矿土在无外源有机物的添加下依然会进行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尾矿进行有机碳积累的主要方式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为代表的惰性有机碳的增加,惰性碳的升高有助于固定有机碳;尾矿的团聚体粒径尺寸与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呈正相关,其中惰性有机碳更偏好聚集在粒径较小的团聚结构中,土壤碳库活性逐渐增强,更容易发生有机碳的转化;对尾矿土进行修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提高,且主要以惰性有机碳的形式积累,在该场地表现出了巨大的碳汇潜力。该研究同时明确了该场地修复后矿区土壤有机碳各形态的累积特性,可为指导尾矿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 原位修复 有机 修复土壤 有机形态 土壤团聚体 积累 有机组分
下载PDF
玉米秸秆碳形态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快速提升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何京 董建新 +4 位作者 丛萍 宋文静 马晓刚 管恩森 王大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玉米秸秆碳形态的增碳培肥效果,在烟田上建立原位土柱培养试验,分析不添加秸秆碳(CK)、添加常规秸秆(RS)、腐熟秸秆(DS)以及秸秆生物炭(BC)4个处理下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玉米秸秆碳形态的增碳培肥效果,在烟田上建立原位土柱培养试验,分析不添加秸秆碳(CK)、添加常规秸秆(RS)、腐熟秸秆(DS)以及秸秆生物炭(BC)4个处理下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秸秆碳相比,3种秸秆碳形态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与不添加秸秆碳相比,常规秸秆和腐熟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而秸秆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颗粒有机碳(POC)含量(42.40%)。3种秸秆碳形态均提升微生物量碳/有机碳,这表明了秸秆碳投入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周转。采用^(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常规秸秆、腐熟秸秆处理增加了土壤烷氧碳(O-Alkyl-C)和羰基碳(Carbonyl-C)(易降解碳组分),而秸秆生物炭则增加了烷基碳(Alkyl-C)(难降解碳组分)、烷基碳/烷氧碳(A/O-A)和疏水碳/亲水碳(Hydrophobic-C/Hydrophilic-C)。不同形态的秸秆碳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具有差异性,秸秆生物炭处理显著提升速效钾(AK)、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分别为65.72%,19.93%,5.77%,常规秸秆和秸秆生物炭处理可显著提高蔗糖酶(Su)和脲酶(Ur)的活性,而磷酸酶(Ps)活性均随3种形态秸秆碳添加而提升。冗余分析表明,碳氮比(C/N)、纤维素酶(Ce)和全氮(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子;纤维素酶、pH值和速效钾是影响有机碳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综上,施用秸秆生物炭在短期内具有提升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显著优势,且土壤综合肥力评价中也以秸秆生物炭处理的得分最高(0.57),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是能够快速提升植烟土壤有机碳水平并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形态 有机 土壤肥力 植烟土壤
下载PDF
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允周 高学鲁 杨玉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采用氯化钠(NaCl)、氨水(NH3.H2O)、氢氧化钠(NaOH)、盐酸羟胺(NH2OH.HCl)溶液对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进行了连续浸取,并将无机碳分为5种赋存形态:交换态(NaCl相)、弱碱结合态(NH3.H2O相)、强碱结合态(NaOH相)、弱酸... 采用氯化钠(NaCl)、氨水(NH3.H2O)、氢氧化钠(NaOH)、盐酸羟胺(NH2OH.HCl)溶液对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进行了连续浸取,并将无机碳分为5种赋存形态:交换态(NaCl相)、弱碱结合态(NH3.H2O相)、强碱结合态(NaOH相)、弱酸结合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同时,结合沉积物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对影响各形态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NH3.H2O相、NaOH相、NH2OH.HCl相、残渣相无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6、0.86、0.23、2.56、0.46 mg/g。NaOH相无机碳占总无机碳的比例最小,约为5%;NH2OH.HCl相的比例最大,在50%左右。无机碳的不同形态及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NH3.H2O相受沉积物含水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沉积物细组分的影响极为显著,NaOH相受沉积物TN和TOC的影响极为显著,残渣相受含水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余2相受各因素的影响较弱;在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NaCl相和残渣相无机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互转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沉积物 连续浸取 无机形态
下载PDF
江汉平原冲积相黏土沉积物有机碳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锐 马腾 +1 位作者 邱文凯 刘妍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4,共8页
以江汉平原冲积相地层不同深度的黏土沉积物有机碳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径和黏土矿物组成分析沉积环境和孔隙水化学成分对有机碳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及对有机碳的分解程度的影响。结... 以江汉平原冲积相地层不同深度的黏土沉积物有机碳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径和黏土矿物组成分析沉积环境和孔隙水化学成分对有机碳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及对有机碳的分解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黏土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含量范围为1.77~19.57 g/kg;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范围为1.60~17.79 g/kg;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范围为0.03~3.06 g/kg;黏土层孔隙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范围为12.42~97.71μg/L。相对深层的沉积物有机碳以HFOC为主,HFOC对深层碳库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2)LFOC是孔隙水中DOC的来源之一;(3)微生物对LFOC的利用效率较高,微生物更偏向利用小分子有机酸和氨基酸(LFOC的组成成分)作为碳源,与LFOC呈显著负相关;(4)TOC和HFOC与黏粒组分呈正相关关系,它们与粉粒和细砂粒无相关性,黏粒是沉积物固定有机碳的重要组分;(5)蒙脱石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良好,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沉积物 有机形态 磷脂脂肪酸 粒径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部沿岸主要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
10
作者 张永 高学鲁 王允周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调查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IC)的分布和影响因素,阐明我国近岸不同环境沉积物中IC分布形态的异同和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连续浸取方法,根据IC在沉积物中的结合强度,将其分为交换态(氯化钠相)、弱... 【目的】调查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IC)的分布和影响因素,阐明我国近岸不同环境沉积物中IC分布形态的异同和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连续浸取方法,根据IC在沉积物中的结合强度,将其分为交换态(氯化钠相)、弱碱结合态(氨水相)、强碱结合态(氢氧化钠相)、弱酸结合态(盐酸羟胺相)和残渣态,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IC含量,并讨论其与各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总IC的平均含量为6.76mg/g。沉积物中各相IC的平均含量为盐酸羟胺相(3.21mg/g)>残渣相(1.92 mg/g)>氨水相(0.77 mg/g)>氯化钠相(0.64 mg/g)>氢氧化钠相(0.22mg/g)。盐酸羟胺相是沉积物IC的主要形态。总有机碳(TOC)对各形态IC影响较强。氨水相IC与沉积物各参数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结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IC的组成和分布空间变化显著,不同地点样品中IC的活跃程度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因子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表层沉积物 连续浸取 无机形态 河流
下载PDF
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CO_2释放特征与微生物生物量动态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旭博 徐明岗 +4 位作者 张文菊 林昌虎 段英华 蔡泽江 张崇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5013-5020,共8页
【目的】对不同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CO2释放特征及几种形态碳、氮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阐明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中CO2释放量及几种碳、氮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向红壤中添加5种有机物料(猪粪、牛... 【目的】对不同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CO2释放特征及几种形态碳、氮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阐明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中CO2释放量及几种碳、氮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向红壤中添加5种有机物料(猪粪、牛粪、鸡粪、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养期间定期采样分析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动态变化。【结果】添加有机物料后,各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8-20 d后基本趋于稳定。整个培养期间,土壤CO2-C的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后红壤CO2潜在释放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小麦秸秆(1.51 g.kg-1)>玉米秸秆(1.38 g.kg-1)>猪粪(0.89 g.kg-1)>鸡粪(0.78 g.kg-1)>牛粪(0.50 g.kg-1)。添加几种有机物料后红壤CO2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类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相当于动物有机肥的2倍以上,其中小麦秸秆最高,牛粪最低,且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与SMBC、SMBN、土壤可溶性有机碳(WSOC)和有机物料C/N呈显著相关。【结论】等碳量的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能显著提高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且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可溶性碳和有机物料的C/N紧密相关。添加有机物料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源、氮源的有效性较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有机物料 二氧化释放 、氮形态
下载PDF
小清河滨岸带土壤碳氮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磊 庄涛 +5 位作者 周慧华 袁旭音 朱海 韩年 杨新明 李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4,共7页
为探究小清河滨岸带土壤中碳氮组分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小清河流域土壤碳氮组分对河流的影响,该文采集小清河不同类型滨岸带(林地、草地、荒地、林草混合)的土样,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及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 为探究小清河滨岸带土壤中碳氮组分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小清河流域土壤碳氮组分对河流的影响,该文采集小清河不同类型滨岸带(林地、草地、荒地、林草混合)的土样,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及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硝氮、氨氮。研究结果显示,发现碳氮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总体均表现为从水滨到高地逐渐递减,经冗余分析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碳氮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常量元素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带 形态 土地利用方式 空间变化
下载PDF
低碳意识形态下的经济、政治与生活 被引量:2
13
作者 胥永强 《南方论刊》 2010年第10期15-16,共2页
不管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不管二氧化碳引发气候变暖的说法是否真实,低碳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开始向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蔓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无疑是一项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对于目前尚处于... 不管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不管二氧化碳引发气候变暖的说法是否真实,低碳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开始向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蔓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无疑是一项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对于目前尚处于赤贫状态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强调共同责任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其本来就已经足够低碳的历史与现实。低碳意识形态的蔓延,客观上使得那些处于赤贫状态的低排放者获得奖励和回报越来越有了合理性。没有公平就没有未来,积极寻求民族国家之间的、民族国家内部的公平才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责任 低排放者获得奖励与回报 公平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中碳赋存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14
作者 安帅 陈鉴惠 +1 位作者 赵任远 宋丽华 《地质与资源》 CAS 2021年第6期716-721,709,共7页
应用高频红外碳硫仪研究了东北黑土地中碳的赋存形态(全碳、有机碳),实验优化了样品称样量、纯铁纯钨助熔剂加入量等测试条件.结果表明:当样品称样量在0.05 g、纯铁助熔剂加入量为0.5 g、纯钨助熔剂加入量为1.0 g时,黑土地中碳形态分析... 应用高频红外碳硫仪研究了东北黑土地中碳的赋存形态(全碳、有机碳),实验优化了样品称样量、纯铁纯钨助熔剂加入量等测试条件.结果表明:当样品称样量在0.05 g、纯铁助熔剂加入量为0.5 g、纯钨助熔剂加入量为1.0 g时,黑土地中碳形态分析测试效果最佳.用该方法对有证土壤标准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测量值与标准值相对误差在-5.00%~+2.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29%.应用该方法与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方法(DZ/T0279.27—2016)对黑土实际样品进行比较分析,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此方法适合东北黑土地中碳的赋存形态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赋存形态 高频红外硫仪 助熔剂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夏季设施菜田生物炭施用对填闲作物甜高粱磷素吸收及土壤碳磷形态的影响
15
作者 郭蓉 霍志纯 +4 位作者 林子欣 郭子韶 封力元 宋明萱 卢树昌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66-70,共5页
针对集约化设施菜田夏季土壤磷素淋失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不同用量生物炭(0%,0.5%,2%,4%,8%)施用下填闲作物(甜高粱)对阻控和缓解磷淋失以及减少磷累积的规律。结果表明,2%生物炭处理更有利于甜高粱的生长,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饲用甜... 针对集约化设施菜田夏季土壤磷素淋失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不同用量生物炭(0%,0.5%,2%,4%,8%)施用下填闲作物(甜高粱)对阻控和缓解磷淋失以及减少磷累积的规律。结果表明,2%生物炭处理更有利于甜高粱的生长,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饲用甜高粱生物量以及吸磷量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特点。4%和8%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则是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处理,分别为639.32,237.42 mg·kg^(-1)。种植甜高粱以后,土壤磷素水平显著降低,5%和2%处理全磷最多降低了1.9%,水溶性磷(0~30 cm)最多下降了50.8%,90~120 cm土层下降幅度最多达到了100%。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0.5%~2%生物炭施用水平为最佳用量范围,即添加12~48 t·hm^(-2)最有利于阻控和缓解磷素的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磷素吸收 形态 设施菜田 甜高粱
下载PDF
传统企业建筑形态模式向新型多功能模块化低碳建筑形态转型分析
16
作者 杨泽毅 邢瑶 《新材料·新装饰》 2020年第9期11-11,14,共2页
为了让建筑设计更加精细标准化,文章从低碳建筑的展望、传统单一建筑向多功能模块化建筑转变、多功能模块化低碳建筑的优势三个方面对传统企业建筑形态模式向新型多功能模块化低碳建筑形态转型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传统企业建筑形态模式 新型多功能模块化低建筑形态 模块式建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