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通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智 于贵瑞 +1 位作者 朱先进 王秋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0-722,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强度的空间变异及其区域特征对于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全球碳收支以及制定高效的区域性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以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强度的空间变异及其区域特征对于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全球碳收支以及制定高效的区域性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以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为基础,整合了北半球区域已发表的涡度相关文献数据,对北半球区域碳交换通量,即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获取了233个通量站点,732条站点年数据。观测站点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纵跨纬度2.97°N到74.47°N,横跨经度148.88°W到161.34°E。气候类型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北方林、极地与亚极地以及高山气候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涵了森林(107个站点)、草地(65个站点)、农田(33个站点)和湿地(28个站点)四大生态系统。研究结果得出: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GPP和RE呈现出显著的随着纬度升高而线性降低的趋势,纬度每升高1°N,GPP和RE在空间格局上约减少22.9g C/m^2/a,而NEP的纬向变化规律不明显。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GPP和NEP显著高于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RE则在森林生态系统最高,平均约为1185±641g C/m^2/a,而在其余生态系统间无显著差异。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3个区域之间,森林、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GPP,RE和NEP均无显著差异。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欧洲草地生态系统的GPP和RE分别为1472±473g C/m^2/a和1236±452g C/m^2/a,显著高于亚洲和北美洲。GPP,RE和NEP呈现出从温暖性气候区向寒冷性气候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受到水分状况的调节,表现出在相同的温度带里,相对湿润的气候区具有更高的NEP。这些结果表明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通量存在着空间变异性,但没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然而在不同气候区和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显著,这意味着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强度 纬度变异规律 生态系统类型 气候区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管理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农业碳排放及碳汇时空差异研究
2
作者 邱丫丫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9期165-170,共6页
本文根据近12年我国西南地区各市自治区农业生产投入数据和产出数据估算了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排放强度和碳吸收强度。结果得出,近12年间我国西南地区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先增加后减少,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而碳吸收总量和碳吸... 本文根据近12年我国西南地区各市自治区农业生产投入数据和产出数据估算了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排放强度和碳吸收强度。结果得出,近12年间我国西南地区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先增加后减少,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而碳吸收总量和碳吸收强度都呈上升趋势,并且碳排放能力明显弱于碳吸收能力。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自治区间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的关系均为:SC>YN>GZ>CQ>XZ,碳排放强度和碳吸收强度的关系分别为:XZ>YN>CQ>SC>GZ和XZ>YN>SC>CQ>GZ。碳排放总量中占比最多的是土地翻耕,碳吸收总量中占比最高的是玉米和稻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农业排放量 排放强度 农作物吸收 吸收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