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奥陶系和三叠系原油碳同位素偏移的古环境解释 被引量:4
1
作者 卢鸿 孙永革 彭平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81-486,共6页
通过对轮南14井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联同位素分析,证实该井奥陶系和石炭系油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油源,均属奥陶系源岩产物;而三叠系油藏与奥陶系、石炭系油藏具有较大的碳同位素差异,反映其油源不同;无论是正构烷烃还是类异戊... 通过对轮南14井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联同位素分析,证实该井奥陶系和石炭系油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油源,均属奥陶系源岩产物;而三叠系油藏与奥陶系、石炭系油藏具有较大的碳同位素差异,反映其油源不同;无论是正构烷烃还是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碳同位素值,均呈现出三叠纪油藏较轻、奥陶纪原油较重的分布,这与地史上原油碳同位素的长期变化规律相吻合。对于奥陶纪和三叠纪之间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不宜于以常规的简单的母源、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方面的差异来解释上述“异常”分布,而应该结合大气CO_2浓度及生物生长速率等环境变化因素来解释。资料表明,地史中全球范围内的古环境(大气CO_2浓度变化和藻类生长速率)演变共同造成了奥陶纪的正向变化和三叠纪的负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偏移 三叠纪 奥陶纪 古环境 轮南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下侏罗统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地质事件研究进展
2
作者 葛禹 时志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8-225,共8页
早侏罗世经历了赫塘期、辛涅缪尔期、普林斯巴期和土阿辛期,其中土阿辛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被广泛研究。但在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处,δ^(13)C_(org)及δ^(13)C_(carb)曲线均发生负偏,局部伴随黑色页岩沉积。其在英国、法国、意... 早侏罗世经历了赫塘期、辛涅缪尔期、普林斯巴期和土阿辛期,其中土阿辛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被广泛研究。但在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处,δ^(13)C_(org)及δ^(13)C_(carb)曲线均发生负偏,局部伴随黑色页岩沉积。其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以及中国等地区都有记录,碳同位素的变化伴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研究显示该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被称为“S-P界线事件”(SPBE)。此次地质事件与T-OAE事件类似,也显示了一次大洋缺氧事件,其发生时有轻碳同位素被排入了大气系统中,但是轻碳同位素的来源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是大火成岩省喷发时排放的轻碳物质注入了海洋-大气系统所致。目前对该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海相地层,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我国四川盆地下侏罗统湖相沉积发育良好,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沉积有与大安寨段(T-OAE发生层段)类似的黑色页岩及介壳灰岩,其有机碳同位素负偏,显示了S-P界线事件的影响,其与T-OAE类似也对四川盆地早侏罗世古湖泊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世 S-P界线事件 大洋缺氧事件 碳同位素偏移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对地球表层循环的影响及其触发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玉龙 刘志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是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交界时的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事件。它造成了大洋环流模式的突然倒转和海水盐度、大气湿度的迅速上升。海洋表层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是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交界时的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事件。它造成了大洋环流模式的突然倒转和海水盐度、大气湿度的迅速上升。海洋表层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迅速上升,许多属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活范围向高纬区扩大;大洋底栖微生物发生集群灭绝。现代哺乳动物的主要属种(灵长类、奇蹄类及偶蹄类)产生,哺乳动物演化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地球表层碳循环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碳同位素负偏移,全球碳循环系统发生大规模搅动。对于PETM的触发机制,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释放造成巨量甲烷迅速进入表层系统引发的碳循环系统内部反馈。而对于甲烷释放的原因,又存在着减压释放和热释放两种解释;此外还有科学家用岩浆作用和地外星体撞击来解释PETM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M事件 大洋环流模式倒转 哺乳动物演化 碳同位素偏移 甲烷释放
下载PDF
南雄盆地早古近系灰黑色泥岩层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
作者 黄惠欣 马明明 +1 位作者 王梦迪 刘秀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0-1261,共12页
古近纪早期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目前全球绝大部分的热事件记录都来自海相沉积,陆相记录相对缺乏。南雄盆地古近纪早期陆相地层出露良好,整体以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主... 古近纪早期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目前全球绝大部分的热事件记录都来自海相沉积,陆相记录相对缺乏。南雄盆地古近纪早期陆相地层出露良好,整体以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主,其中发育多期厚度不等的灰黑色泥岩层。为了探讨这些灰黑色泥岩层的形成环境,本研究选取古城村组毛鸡湾段一处含灰黑色、棕黄色及棕红色泥岩厚度为2.6 m的地层为代表剖面(毛鸡湾剖面,MJW),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漫反射光谱、总有机碳及色度等测试,分析了其形成期间的古环境,并探讨其与热事件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灰黑色层及棕黄色层主要磁性矿物为针铁矿,TOC值较高,而棕红色层磁性矿物为赤铁矿,TOC值非常低,表明不同的泥岩层经历了不同的沉积环境;2)灰黑色层的δ^(13)C_(carb)相比棕黄色及棕红色层发生显著的负偏,负偏幅度超过3‰,结合灰黑色层形成时的古环境及热事件期间全球记录,认为该陆相剖面可能记录了古近纪早期一次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雄盆地 灰黑色层 古气候 热事件 碳同位素偏移
原文传递
冷泉甲烷渗漏环境底栖有孔虫研究回顾与前景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芳 周洋 刘广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综述了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甲烷渗漏环境底栖有孔虫研究成果与应用。冷泉甲烷渗漏环境是区别于一般深海环境的特殊微环境,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深入和设备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冷泉被发现,冷泉底栖有孔虫的研究随之展开。生活在冷... 综述了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甲烷渗漏环境底栖有孔虫研究成果与应用。冷泉甲烷渗漏环境是区别于一般深海环境的特殊微环境,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深入和设备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冷泉被发现,冷泉底栖有孔虫的研究随之展开。生活在冷泉环境下的底栖有孔虫群落尤其适应高有机质、低氧、有甲烷释放的特定环境,并能将水合物甲烷碳同位素值异常低的特性记录下来,与无甲烷渗漏环境相比,甲烷渗漏环境底栖有孔虫具有更负的δ13 C值,被作为水合物分解释放甲烷事件的记录和解释气候变化的证据之一。我国已在南海北部发现与水合物相关的冷泉并成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甲烷渗漏环境底栖有孔虫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碳同位素偏移 甲烷渗漏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