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胁迫下四倍体刺槐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怡 罗晓芳 沈应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60-1464,共5页
在模拟自然干旱的条件下,测定2个四倍体刺槐品种(K2、K3)和普通二倍体刺槐(K1)一年生组培苗的长期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探讨四倍体刺槐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K2、K3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在不同水... 在模拟自然干旱的条件下,测定2个四倍体刺槐品种(K2、K3)和普通二倍体刺槐(K1)一年生组培苗的长期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探讨四倍体刺槐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K2、K3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都显著高于K1,它们在同等供水条件下比K1具有更大的生物量产出;3个材料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表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胁迫处理均高于适宜水分处理。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各品种刺槐苗木叶片的δ13C显著升高;K2、K3的δ13C在各水分条件下均高于K1;各材料叶片的δ13C与其WUE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可以作为筛选高WUE刺槐品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20种灌木幼苗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效率及叶片δ^(13)C比较 被引量:14
2
作者 邱权 潘昕 +4 位作者 李吉跃 王军辉 董蕾 马建伟 杜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4,20,共8页
以青藏高原地区各地分布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等20种灌木树种为试验材料在苗圃培育,通过测定其生物量、根冠比、叶片瞬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碳同位素组成δ13C,对比灌木树种间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以青藏高原地区各地分布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等20种灌木树种为试验材料在苗圃培育,通过测定其生物量、根冠比、叶片瞬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碳同位素组成δ13C,对比灌木树种间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并综合评价灌木树种抗旱性。结果表明,灌木树种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取值范围分别为根冠比0.11~0.80、叶片蒸腾速率3.24~6.61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1.85~4.43μmol·mmol-1和δ13 C-26.09‰^-30.22‰。植物的抗旱适应机制主要包括叶片旱生形态型、节水型、高根冠比型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型,不同属植物和同属不同种植物之间抗旱性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沙棘属植物总体抗旱性较差。此外,灌木抗旱性与原产地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青海地区灌木总体抗旱性优于西藏和甘肃地区。综合分析抗旱性生理指标发现,金露梅、蔷薇、尼泊尔锦鸡儿、三颗针和胡颓子抗旱性能较好,总体上属于低耗水、高生产效率、抗旱性强树种,在干旱地区造林时可以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冠比 水分利用效率 碳同位素组成δ13c 灌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从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协同固碳机制及对土壤碳氮循环的调控 被引量:8
3
作者 何树斌 王燚 +6 位作者 程宇阳 黄文静 唐驯林 庞仁江 李菁 呼天明 龙明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2-806,共5页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趋势,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创新策略。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多年生C4能源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碳固存,并且可用于提取和生产纤维素乙醇减少能源消耗。上世纪9...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趋势,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创新策略。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多年生C4能源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碳固存,并且可用于提取和生产纤维素乙醇减少能源消耗。上世纪90年代初,柳枝稷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成功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这类微生物不但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抗逆性,还能在植物-土壤系统碳转移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围绕丛枝菌根真菌的固碳机理、柳枝稷的作用与固碳机理、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的协同固碳机理及丛枝菌根真菌参与土壤碳氮循环等方面的内容做了详尽的综述,并为进一步开展有关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协同固碳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柳枝稷 协同固 氮循环 碳同位素(δ^13c)
下载PDF
稳定性碳同位素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钟兰芳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92-97,共6页
碳同位素技术已在地质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概述了稳定碳同位素的基本理论,从不同植物类型、空间尺度和抗旱节水植物材料选育等方面对稳定碳同位素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作用进行了简要总结,对碳同位素技术进... 碳同位素技术已在地质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概述了稳定碳同位素的基本理论,从不同植物类型、空间尺度和抗旱节水植物材料选育等方面对稳定碳同位素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作用进行了简要总结,对碳同位素技术进行评价,并就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度相关,因而利用碳同位素分辨率来衡量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组成(δ^13c) 碳同位素分辨率(△^13c)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西山区块煤储层含气性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平 孟召平 +1 位作者 陈慧诚 王俊耀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9,共5页
煤层含气性是决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能有效反映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根据煤层气井实测含气量数据,剖析了山西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煤... 煤层含气性是决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能有效反映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根据煤层气井实测含气量数据,剖析了山西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含气性分布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西山区块2号煤层平均含气量6.87 m^3/t,8号煤层平均含气量8.4 m^3/t,9号煤层平均含气量7.6 m3/t,煤层含气量主要受煤层埋深和构造形态的影响。研究区8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为–65.33‰~–40.94‰,平均–45.88‰,煤层含气量与甲烷碳同位素之间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含气量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也逐渐变重。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受控于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效应和地下水动力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区块 含气性 甲烷碳同位素(δ13c1) 影响因
下载PDF
箭石同位素及黑色页岩Mo/TOC特征与早侏罗纪多尔斯期古海洋演变的研究
6
作者 李琼 John McArthur +2 位作者 汤中立 张铭杰 李延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555-,共1页
  碳氧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洋缺氧事件(OAE)的化学地层学和古温度的标志.本次研究选择英国北部约克郡多尔斯期海相地层中的沉积区间--中falciferum至下commune亚层,测定了箭石样品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8O)以及相应黑...   碳氧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洋缺氧事件(OAE)的化学地层学和古温度的标志.本次研究选择英国北部约克郡多尔斯期海相地层中的沉积区间--中falciferum至下commune亚层,测定了箭石样品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8O)以及相应黑色页岩的钼元素(Mo),总有机碳(TOC)和总硫的含量(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斯阶(Toarcian) 大洋缺氧事件(OAE) 箭石 碳同位素(δ13c) 钼(Mo)
下载PDF
杨树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尹伟伦 万雪琴 夏新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22,共8页
测定7个1.5年生杨树无性系的功能叶、当年生枝和树干的Δ13C,并转换成WUE,同时用气体交换法测定这些无性系的瞬时WUE。结果表明:杨树叶、枝、干的Δ13C依次显著降低,对应的不同时间尺度的WUE则依次显著增大;用气体交换法和叶Δ13C评价7... 测定7个1.5年生杨树无性系的功能叶、当年生枝和树干的Δ13C,并转换成WUE,同时用气体交换法测定这些无性系的瞬时WUE。结果表明:杨树叶、枝、干的Δ13C依次显著降低,对应的不同时间尺度的WUE则依次显著增大;用气体交换法和叶Δ13C评价7个参试无性系的结果基本一致,用当年生枝Δ13C与用树干Δ13C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用气体交换法、叶Δ13C的评价结果与用枝Δ13C、干Δ13C的评价结果差异很大;枝Δ13C和干Δ13C与树高、胸径间有显著正线性相关,而叶Δ13C与生长的相关性不明显。枝、干Δ13C不仅可作为评价不同杨树无性系整株水平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良好指标,而且还有可能被用于预测和评价良好水分条件下杨树的生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水分利用效率(WUE) 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 生长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甘肃地区5种经济林苗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种培芳 单立山 +1 位作者 苏世平 李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干旱作为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在干旱地区影响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的高低。以核桃、枣、枸杞、沙棘和花椒5个甘肃地区的经济林2年生实生苗木为试材,通过盆栽实验,... 干旱作为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在干旱地区影响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的高低。以核桃、枣、枸杞、沙棘和花椒5个甘肃地区的经济林2年生实生苗木为试材,通过盆栽实验,对其在干旱胁迫(对照、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下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_I)、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_L)、生物量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δ^(13)C)等进行了测定,分析了5种苗木δ^(13)C与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_L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5个经济林树种的Pn、Tr、Gs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而WUE_I则仅花椒、枣和枸杞在重度胁迫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沙棘因较低的Tr而获得了比其它4个树种高的WUE_I。5个经济林苗木的WUE_L和δ^(13)C在重度胁迫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而生物量则仅花椒、核桃和枣在重度胁迫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分析发现,枸杞和沙棘δ^(13)C与WUE_L的相关性较其它3个树种高,而枸杞和沙棘在干旱胁迫下的WUE_L也高于其它3个树种,说明干旱条件下高δ^(13)C是评定经济林高WUE的可靠指标。因此,在甘肃地区进行经济林选择时,枸杞和沙棘可在干旱地区种植,而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则可选择其它3个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林 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δ^13c)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饶志国 郭文康 +1 位作者 薛骞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9-827,共9页
黄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决定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能否应用于重建过去C3/C4相对丰度变化及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如若黄土地层当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粉尘携带而来,而非当地植被,显然其δ13Corg.不是一个局地植被过去C... 黄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决定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能否应用于重建过去C3/C4相对丰度变化及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如若黄土地层当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粉尘携带而来,而非当地植被,显然其δ13Corg.不是一个局地植被过去C3/C4相对丰度变化及古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器.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六盘山以西)新获得和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尝试对该地区黄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该地区黄土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当地植被,由粉尘携带而来的有机质贡献量不超过8%,所造成的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幅度不超过1.7‰.这些结果说明该地区的黄土地层有机质δ13Corg.是可以用来重建过去C3/C4植物相对丰度及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的.为了更精确的重建,后续的工作应当更多考虑粉尘搬运过程当中的有机质输入以及粉尘沉积之后的微生物活动的可能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 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 粉尘 当地植被 c3/c4相对丰度
原文传递
水肥耦合效应对楸树苗木叶片δ^(13)C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邱权 李吉跃 +5 位作者 王军辉 何茜 苏艳 马建伟 吴俊文 白晶晶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90-2298,共9页
以楸树(Catalpa bungei)无性系004-1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6、7和8月份20个处理楸树苗木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土壤水分、施氮量和... 以楸树(Catalpa bungei)无性系004-1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6、7和8月份20个处理楸树苗木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土壤水分、施氮量和施磷量的主因子效应、单因素效应及其耦合效应对叶片δ^(13)C的影响,以及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与其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楸树苗木叶片δ^(13)C存在明显的月动态变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6月份高于7、8月份的趋势,20个处理苗木叶片δ^(13)C平均值(6~8月)变化范围介于-29.12‰^-26.60‰之间;(2)土壤水分对叶片δ^(13)C有显著负效应,施氮量对叶片δ^(13)C有显著正效应,并且施氮量主效应大于土壤水分主效应,但施磷量对叶片δ^(13)C无显著主效应;单因素效应分析表明,楸树苗木叶片δ^(13)C随土壤水分或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抛物线型"关系;土壤水分×施N量对楸树苗木叶片δ^(13)C有显著耦合负效应,土壤水分和施氮量耦合效应图表明,叶片δ^(13)C随土壤水分降低、施氮量增加而逐渐增加;(3)6月、7月和8月份楸树苗木叶片δ^(13)C与其叶片总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100),但叶片δ^(13)C与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n=100)。研究认为,楸树苗木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随生长期表现出动态变化特征,它受到土壤水分、水氮耦合的显著负向影响,以及施氮量的显著正向影响,可以通过合理水肥配施措施大幅提高楸树苗木δ^(13)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效应 碳同位素组成δ^13 c 叶片养分 数学模型 楸树
下载PDF
光照水库溶解无机碳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宗权 莫跃爽 +3 位作者 焦树林 张洁 刘炜 李银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10-2819,共10页
河流拦截筑坝形成蓄水河流,逐渐向“湖泊型”生态系统演化,加强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进一步影响水体碳循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全球碳循环的预算并预测碳循环变化,必须确定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碳来源.因此,通过测定库区水体c(DIC)(DIC为... 河流拦截筑坝形成蓄水河流,逐渐向“湖泊型”生态系统演化,加强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进一步影响水体碳循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全球碳循环的预算并预测碳循环变化,必须确定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碳来源.因此,通过测定库区水体c(DIC)(DIC为溶解性无机碳)及其δ13 C(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了DIC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水体c(DIC)为1.80~5.02 mmol/L,而δ13 C DIC(溶解性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为-7.45‰^-1.26‰.c(DIC)与EC(电导率)、TA(总碱度)均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表水层δ13 C DIC与c(DIC)、TA均呈正相关,与EC在入库河流处呈负相关;而滞水层δ13 C DIC与EC、p CO 2(二氧化碳分压)、TA、c(DIC)均呈正相关.②水平方向上,表水层各指标变化明显,TA、EC、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c(DIC)整体上呈降低趋势,δ13 C DIC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偏正,受碳酸盐矿物溶解影响显著;垂直方向上,热分层和化学分层现象对水的碳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有机质分解在深水层释放大量CO 2致使c(DIC)、p CO 2逐渐升高及δ13 C DIC逐渐降低,c(DIC)及其δ13 C在整个水柱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显示,光照水库DIC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生物源的土壤CO 2和有机物呼吸产生的溶解CO 2形式的DIC源、碳酸盐矿物风化所产生的碳酸氢盐形式的DIC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无机(DIc) 稳定碳同位素(δ13 c) 光照水库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宁夏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丽贞 陈林 +4 位作者 庞丹波 吴梦瑶 刘波 祝忠有 李学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6-853,共8页
选择宁夏自北向南方向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3座山的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共有的青海云杉林和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和有机碳分解速率(β值)]的... 选择宁夏自北向南方向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3座山的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共有的青海云杉林和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和有机碳分解速率(β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土壤化学指标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作用,探究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为揭示干旱区山地森林土壤碳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样地降水量的增加,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地土壤SOC含量均逐渐增加,而土壤δ13 C和β值均逐渐减少,且在同等降水量条件下,青海云杉比油松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2)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地土壤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其有机碳δ13 C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宁夏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青海云杉、油松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其土壤化学指标间的冗余分析发现,碱解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δ13 c) 分解 β 影响因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7个种源辽东冷杉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1
13
作者 腰政懋 柴源 +1 位作者 冯博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34,共8页
以来自辽东冷杉天然分布区之一的辽宁省东部山区的7个种源辽东冷杉当年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在温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辽东冷杉幼苗在充分供水、轻度胁迫、重度胁迫共3个水分处理条件下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 以来自辽东冷杉天然分布区之一的辽宁省东部山区的7个种源辽东冷杉当年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在温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辽东冷杉幼苗在充分供水、轻度胁迫、重度胁迫共3个水分处理条件下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相互关系,以探讨辽东冷杉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的种源间差异及其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7个种源辽东冷杉幼苗的WUEL均呈上升趋势,种源间WUEL仅在重度胁迫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在充分供水和轻度胁迫条件下,种源间WUEL的差异并不显著;WUEI和叶片δ13C也均呈上升趋势,种源间WUEI和叶片δ13C在3种水分条件下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从单个种源在3种水分条件下的表现来看,WUEL在水分处理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而WUEI和叶片δ13C在水分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辽东冷杉幼苗的叶片δ13C与其WUEL在各水分条件下均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δ13C与WUEL的正相关程度也越来越紧密,所以叶片δ13C可以作为筛选高水分利用效率种源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冷杉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胁迫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种源
下载PD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records 被引量:16
14
作者 Andreas LüCKE Bernd WüNNEMAN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548-1555,共8页
Multi-proxi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such as total carbon (T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inorganic carbon (TIC),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sulfur (TS), hydrogen index (HI), oxygen index (OI) and stable car... Multi-proxi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such as total carbon (T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inorganic carbon (TIC),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sulfur (TS), hydrogen index (HI), oxygen index (OI)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δ^(13)C_(org)), were analyzed using a 7.3 m core from Zige Tangco. The source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 was mainly from autochthonous phyto-plankton,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s of proxi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at high TOC, TOC/TS, HI and δ^(13)C_(org) values, low TC, TIC values corresponded to warm and wet climatic condition, and vice versa. The process of cli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Zige Tangco region was hence recovered.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Holocene,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and intensive cold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8600 to 8400 cal a BP and 7400 to 7000 cal a BP. In the second half of Holocene, the climate became cold and dry gradually. The palaeoclimatic process during Holocene in Zige Tangco region matched well with that in Co Ngoin region which is ca 40 km to the south-east. Therefore this palaeoclimatic process represents the Holocene climatic featur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the same pattern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but the time and duration of some climatic events might be different. We can conclude that in Holocene solar insolation controlled the climatic pattern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sediment hydrogen index (HI)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3)c_(org)) PALAEOcLIMAT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中部晚第四纪以来植被演化的元素碳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斌 沈承德 +2 位作者 郑洪波 赵美训 孙彦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62-1268,共7页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C3/C4植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等,一直是黄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而黄土剖面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记录可能为植被演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元素碳(EC)是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其碳同位素较先体植被变化很...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C3/C4植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等,一直是黄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而黄土剖面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记录可能为植被演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元素碳(EC)是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其碳同位素较先体植被变化很小,从而可利用δ13Cec记录反演植被变化.采用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高原中部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EC物质,并进行δ13Cec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为C3,C4植物混合植被类型,大多数时段以C3植物为主.晚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C3,C4植物变化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模式,而是呈现波动变化:L4时期C3植物逐渐增多,S3时期C3植物较多;L3~L2时期C4植物增多;S1~S0时期C3植物再次增多.在古土壤发育时期中,S3,S1时期C3植物较多,S2和S0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在黄土堆积时期中,L4和L1时期C3植物较多,L3和L2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δ13Cec揭示的植被变化与孢粉资料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与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所揭示的植被变化仅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时期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 碳同位素(δ13cec) c3/c4植物 黄土高原 植被指标
原文传递
不同桉树品种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洪伟 黄锦湖 +3 位作者 李键 林晗 陈灿 吴承祯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3-197,共5页
测定了10个不同品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结果表明,同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δ13C值差异显著且依次降低。δ13C值在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叶、枝干δ13C值在种间差异不显著,根的δ13C值在种间差异显著。各个器官... 测定了10个不同品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结果表明,同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δ13C值差异显著且依次降低。δ13C值在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叶、枝干δ13C值在种间差异不显著,根的δ13C值在种间差异显著。各个器官的δ13C值和植物半致死温度之间的相关性都在0.3以下,因此δ13C值能否作为品种或抗寒性的判定指标,还需要对δ13C值和其他抗寒性指标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无性系 稳定碳同位素(δ^13c) 耐寒性
下载PDF
全球变化背景下天山西部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秦莉 尚华明 +6 位作者 喻树龙 张合理 姜盛夏 张同文 刘可祥 苟晓霞 张瑞波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CO_(2)浓度(Ca)急剧上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全面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中亚干旱区特有树种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树轮稳定碳同位素(δ^(13... 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CO_(2)浓度(Ca)急剧上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全面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中亚干旱区特有树种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树轮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水分利用效率(iWUE)对气候变暖和大气CO2浓度急剧上升的响应缺乏研究。本研究利用天山西部伊犁河流域的雪岭云杉树轮样本,使用树木年代学方法和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建立树轮宽度年表、稳定碳同位素(δ^(13)C)以及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序列,分析了树轮δ13C和iWUE的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树轮δ13C和iWUE对气候的响应规律以及iWUE与树轮宽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要的气候因子并没有强烈地限制树木径向生长;夏季平均气温对树轮δ^(13)C分馏有重要影响,iWUE的长期变化受到全球Ca增加和升温趋势影响,但直接影响iWUE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全球升温和Ca增加导致了iWUE的持续升高,但并没有导致雪岭云杉树木径向生长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稳定碳同位素(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 天山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贵州威宁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时空分布及其来源辨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林蔚 吴攀 +3 位作者 曹星星 杨诗笛 刘闪 廖家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61,共9页
为探究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营养状况及污染物来源,以贵州威宁草海岩溶湿地为例,通过对其不同水文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 为探究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营养状况及污染物来源,以贵州威宁草海岩溶湿地为例,通过对其不同水文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75%~32.71%和0.39%~2.90%,平均值分别为14.34%和1.52%;枯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6%~34.11%和0.18%~2.49%,平均值分别为12.46%和1.12%;丰水期TOC、TN含量略高于枯水期,这与丰水期大量降雨带来的陆源输入有关,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二者在两个水文期均表现为西南和湖心区域大于东部和西北区域。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55%~-1.97%和0.03%~0.37%,平均值分别为-2.23%和0.24%;枯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75%~-1.96%和0.10%~0.46%,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30%;其中δ^(13)C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区较西区明显偏负,说明东区污染严重,这是由于东区毗邻县城,污染物来源复杂,沉水植物遭到破坏,使得湖泊自身生产力降低。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质、浮游藻类及淡水水生植物,同时由于草海岩溶湿地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内源的贡献大于来自外源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湿地 有机质 碳同位素(δ^(13)c) 同位素(δ^(15)N) 来源
下载PDF
太行山南麓核桃-菘蓝/决明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春霞 陈平 +3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孙守家 高峻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1,共10页
[目的]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果药复合模式的种间水分竞争/互惠关系,为太行山南麓低丘山区高效果农复合模式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结合热扩散探针等技术,研究核桃-菘蓝/决明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和... [目的]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果药复合模式的种间水分竞争/互惠关系,为太行山南麓低丘山区高效果农复合模式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结合热扩散探针等技术,研究核桃-菘蓝/决明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等,以期量化其种间水分关系。[结果]复合系统的土壤含水量比单作核桃和单作作物地块的均有较大提高,单作核桃的土壤含水量也高于单作作物。菘蓝的WUE均随着其生长逐渐减小,而决明的WUE则是2012年随生长增大、2013年减少。单作核桃、单作菘蓝/决明的耗水量均高于间作核桃、间作菘蓝/决明,其中,在2012年和2013年,单作核桃的耗水量分别是间作核桃的1.11、1.07倍,单作菘蓝的耗水量分别是间作菘蓝的1.83、1.96倍,单作决明的耗水量分别是间作决明的2.26、2.60倍。在复合系统中,核桃的耗水量在2012年与药材相当,2013年则高于药材。核桃树行中间处菘蓝和决明的总耗水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位置(除了2013年菘蓝及决明开花期分别略低于其他位置处)。在2012年,间作系统的总收入分别是单作核桃和单作药材的1.47、1.24倍,在2013年为1.24、1.49倍。[结论]核桃药材复合系统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总耗水量;复合系统的产量土地当量比达到1.9左右,比单作系统明显提高。虽然复合系统的核桃产量比单作核桃有所减少,但加上药材收入后,总收入为单作系统的1.2倍以上,增加了经济收益。因此,核桃-菘蓝/决明复合系统适合在该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核桃 菘蓝 决明 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 种间水分关系
下载PDF
古近纪Danian期早期热事件Dan-C2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梦迪 马明明 +2 位作者 邱煜丹 黄惠欣 刘秀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3-492,共10页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Dan-C2事件的争议也不断增加。通过总结Dan-C2热事件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其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进行综述后发现:(1)全球性意义存在争议:海洋记录方面,Dan-C2事件期间的碳同位素负偏移目前局限在大西洋和特提斯洋局部地区的浮游有孔虫和全岩记录中,底栖有孔虫很少记录到该事件,表明其可能只是一次区域性的碳扰动事件。此外,该事件期间全岩和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δ^(18)O)指示的增温也仅局限在北大西洋部分海域的表层海水,底层海水普遍缺乏增温的证据。同时,尽管已有陆相Dan-C2事件的证据被发现,但是与海相记录相比,陆相记录在数量、年代学及地层的连续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陆相记录难以与海洋记录开展深入有效的对比工作,因此该事件的全球性意义受到质疑。(2)触发机制存在争议:高精度年代框架显示Dan-C2事件发生在轨道偏心率极大值处,表明轨道驱动对该事件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该事件又与印度德干高原火山喷发的最后阶段在时间上吻合,暗示着火山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对Dan-C2事件期间的增温也有所贡献,但二者对该事件的相对贡献尚难以评估。未来研究要着重于以下方面:(1)不同海域Dan-C2事件记录的差异性以及海洋深层水记录缺失的原因;(2)建立更多可靠的陆相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Dan-C2事件的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近纪 Dan-c2热事件 碳同位素(δ^(13)c) 全球性意义 触发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