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减排与煤化工基地项目规划的调整——煤化工技术的集成、互补与选择 被引量:10
1
作者 葛志颖 《化肥设计》 CAS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从CO2减排出发,针对新型煤化工基地项目规划中有效利用煤炭资源的问题,探讨了不同工艺技术的优化集成与互补以及能源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提出了煤化工基地发展和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 CO2减排 利用率 羰基化 优化 集成互补
下载PDF
汾河流域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小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5期86-93,共8页
植被生产力(GPP、NPP)和碳利用效率(CUE)是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反应生态系统环境变化。汾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的重要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流域尺度为出发点,基于MODIS... 植被生产力(GPP、NPP)和碳利用效率(CUE)是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反应生态系统环境变化。汾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的重要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流域尺度为出发点,基于MODIS数据重点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15年GPP、NPP和CUE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汾河流域整体上GPP和NPP呈现增加的趋势,而CUE则表现为减少趋势,平均值为GPP 665.88 g C/(m^(2)·a),NPP 252.77 g C/(m^(2)·a),CUE 0.36。GPP、NPP和CUE南部高于北部地区,流域边缘两侧山地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汾河流域植被生产力状况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北部GPP、NPP、CUE与气温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在流域南部,GPP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NPP、CUE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汾河流域北部对水热条件变化比南部更加敏感,同时汾河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增加导致了CUE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植被生产力 利用率 时空变异 汾河流域
下载PDF
我国发展煤制天然气误区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琼玖 杜世权 +2 位作者 廖宗富 周述志 申同贺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8期35-39,共5页
从煤炭中的C转化成CH4,需要进行煤气化、脱硫、CO变换、脱除CO2,然后甲烷化反应。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碳的利用率和热能转换率均约为1/3,制取1000m3的CH4要放出约3.34t的二氧化碳。按照我国拟建和在建的煤制天然气规模360×108m3/a、... 从煤炭中的C转化成CH4,需要进行煤气化、脱硫、CO变换、脱除CO2,然后甲烷化反应。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碳的利用率和热能转换率均约为1/3,制取1000m3的CH4要放出约3.34t的二氧化碳。按照我国拟建和在建的煤制天然气规模360×108m3/a、碳的利用率1/3计,将浪费煤炭5664×104t标煤,排放二氧化碳1.2×108t,总投资需2100亿元。据测算,煤制天然气生产成本约为3元/m3CH4,与管输进口天然气相比,价格上没有竞争性,并带来环境污染。由于煤制天然气投资费用高(1000m3/a天然气的投资费用约合5833元)、碳与热能利用率低、污染源处理费用高,所以煤制天然气不应该是煤清洁利用的发展方向。我国常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产量将达到2000×108m3(约合2×108t油当量),而有关机构预测我国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46×108t油当量,国产常规天然气产量就可满足国内燃料消费需求,为此我国完全没有必要大规模建煤制天然气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天然气 利用率 热能转换率 投资 天然气产量
下载PDF
构建高效稳定的低温反向偏置双极膜电解槽用于二氧化碳还原
4
作者 谢逸 徐湛友 +1 位作者 卢千 王莹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82-96,共15页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原料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负碳技术.在过去十几年里,研究人员在碱性和中性电解质中进行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电还原研究,并在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然而,二氧化碳与碱性电解液反...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原料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负碳技术.在过去十几年里,研究人员在碱性和中性电解质中进行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电还原研究,并在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然而,二氧化碳与碱性电解液反应生成碳酸盐,导致碳利用率较低(远低于产业化应用要求).因此,未来二氧化碳电还原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如何有效提高碳利用率.为解决这一挑战,在酸性电解质中进行二氧化碳电还原成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它可以有效避免“碳酸盐问题”的发生.而基于双极膜的二氧化碳电解槽技术,则允许阴/阳极在不同pH的电解质中运行,是提高碳利用率的有效方案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双极膜的运行模式、热力学过程、物质传输现象、水解离/合成过程以及极限电流密度的起源,并总结了近期在双极膜优化方面取得的进展.然后,进一步聚焦于双极膜在常用的三类高效二氧化碳电解槽(流通池电解槽、膜电极电解槽和固态电解质电解槽)中的应用,详细探讨了其研究进展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强调了针对不同结构电解槽的优化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反向偏置双极膜的电解槽设计在促进质子传输至阴极、抑制碳酸盐形成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进而有效提高了碳利用率.然而,大的质子通量同时也促进了竞争性的析氢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碳产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流通池电解槽中的阴极电解液可以被用作缓冲层,通过调节阴极液的组成和厚度,实现电极表面在较高的pH下进行二氧化碳电还原,同时本体电解液维持在酸性,从而促进生成的碳酸盐再生为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膜电极电解槽,又称零间隙电解槽,其设计特点在于催化剂层和膜直接接触,这种结构降低了电解液引起的电压损耗,提高了电解效率.然而,这种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还原 电催化 双极膜 利用率 能量效率
下载PDF
CMIP6模式对中国西南部地区植被碳利用率模拟能力综合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伯新 姜超 孙建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1-1224,共14页
中国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和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其生态屏障作用不断被减弱,准确评估该地区的植被碳利用率(CUE)对揭示碳平衡机理和预测陆地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2001–2... 中国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和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其生态屏障作用不断被减弱,准确评估该地区的植被碳利用率(CUE)对揭示碳平衡机理和预测陆地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2001–2014年MODIS遥感观测数据和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5个模式模拟数据,分别从年和季节尺度综合分析了新一代模式对中国西南部地区植被CUE的模拟能力,并基于综合评级指标(MR)对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排名,以寻求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旨在有效降低未来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大多数模式对年尺度区域平均植被CUE的模拟存在低估情况,且对植被CUE空间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差,但部分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多年平均植被CUE空间分布,其中位于前1/3的较优模式依次为BCC-CSM2-MR、CMCC-ESM2、TaiESM、EC-Earth3-Veg、CAS-ESM2-0;(2)四个季节中,各模式对夏季多年平均植被CUE空间分布模拟能力最优,其中位于前1/3的较优模式依次为BCC-CSM2-MR、EC-Earth3-Veg、TaiESM、CMCC-ESM2、CAS-ESM2-0,各模式对冬季的模拟能力仅次于夏季,而春季和秋季则相对较差;(3)相较于单一模式而言,较优模式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单一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且在各时间尺度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模拟能力,尤其可以合理再现四川盆地等局部地区植被CUE空间分布特点,但是对青藏高原以及横断山区等地形复杂区域植被CUE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仍存在不足。总体来说,在使用CMIP6模式进行区域植被CUE模拟前,从多角度展开多模式的综合评估以挑选出模拟性能较好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率 CMIP6模式 MODIS 评估 中国西南部地区
原文传递
复合菌种协同发酵混合酒糟最佳C/N的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政一 周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7-169,共3页
通过测定混合酒糟发酵液初始碳源氮源的含量及复合菌种协同发酵后发酵液中碳源氮源残留含量 ,计算复合菌种对碳源氮源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研究了最佳 C/N的新测定方法 ,同时对细胞干重法作了改进。发酵试验条件为 :10 0 m L混合酒糟培养... 通过测定混合酒糟发酵液初始碳源氮源的含量及复合菌种协同发酵后发酵液中碳源氮源残留含量 ,计算复合菌种对碳源氮源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研究了最佳 C/N的新测定方法 ,同时对细胞干重法作了改进。发酵试验条件为 :10 0 m L混合酒糟培养液中接种量 10 % ,温度 3 0 .0℃ ,转速 170 r/min,摇床培养 48h,通过正交试验得绝干菌体质量高达 14 .693 g/L,碳利用率最高达 98.13 % ,氮转化率最高达 78.14 % ,最佳 C/N比为 5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种 混合酒糟 氮比 酒糟 发酵 利用率 氮转化率 酿酒厂 废物处理
下载PDF
固定床间歇气化炉节能评述
7
作者 单月惠 《氮肥与合成气》 2020年第4期12-14,共3页
对固定床间歇气化的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床间歇气化与其他气化工艺在安全、环保、能耗方面互有优势,不应强制淘汰。通过对提高碳利用率、减少蒸汽消耗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增氧间歇气化和纯(富)氧连续气化是今后实现... 对固定床间歇气化的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床间歇气化与其他气化工艺在安全、环保、能耗方面互有优势,不应强制淘汰。通过对提高碳利用率、减少蒸汽消耗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增氧间歇气化和纯(富)氧连续气化是今后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炉 利用率 蒸汽消耗
下载PDF
固定床造气技术的能耗分析及节能途径
8
作者 樊少波 李志顺 《全国煤气化技术通讯》 2009年第5期7-15,共9页
通过对造气工段如何提高碳利用率、减少蒸汽用量、降低电耗等方面的分析,达到对造气工艺及设备的合理应用,最终实现节能降耗。
关键词 利用率 蒸汽用量 电耗 煤耗
下载PDF
富氧连续气化与增氧间歇气化节能评述
9
作者 孙南屏 张越华 白宇 《全国造气技术通讯》 2012年第2期12-14,19,共4页
通过对如何提高碳利用率、减少蒸汽消耗等方面分析,提出增氧间歇气化和富氧连续气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 利用率 蒸汽消耗
原文传递
富氧连续气化与增氧间歇气化节能评述
10
作者 孙南屏 张越华 白宇 《全国煤气化技术通讯》 2011年第2期9-12,共4页
通过对如何提高碳利用率、减少蒸汽消耗等方面分析,提出增氧间歇气化和富氧连续气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 利用率 蒸汽消耗 节能减排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植被CUE变化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罗赵慧 朱璐平 +6 位作者 张晓君 房巧丽 杨晓 周丽旋 于锡军 梁明易 陆俊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793-5805,共13页
基于MOD17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生产力和植被碳利用率(CUE)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分别为1.80和0.89kg·C/m^(2),... 基于MOD17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生产力和植被碳利用率(CUE)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分别为1.80和0.89kg·C/m^(2),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CUE均值为0.51,呈中部和东南部略高于四周的空间格局;GPP和NPP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年际变化率均值分别为0.01和0.001kg·C/(m^(2)·a),GPP年增长率远高于NPP年增长率,不同植被类型GPP和NPP也呈增加趋势.植被CUE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年际变化率均值为-0.002a-1,由于气候因子变化对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68.22%的区域表明CUE仍呈下降趋势,植被碳固定能力减弱;不同植被类型CUE存在差异,其中农田CUE平均值最高,为(0.511±0.014),森林和草地CUE分别为(0.500±0.019)和(0.501±0.020),从变化趋势看,不同植被类型CUE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GPP与气温、累积降雨和累积净太阳辐射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94.52%、53.36%和90.58%,NPP与气温、累积降雨和累积净太阳辐射量总体上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6.86%、71.10%和85.97%.然而,CUE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却有所不同.CUE与气温和累积降雨呈正相关关系,但与累积太阳辐射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植被类型GPP、NPP和CUE与气温、累积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GPP和NPP与累计净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但CUE与累积太阳辐射却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利用率 气候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三江源植被碳利用率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郑飞鸽 易桂花 +5 位作者 张廷斌 李景吉 别小娟 刘栋 覃艺 张甜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1-413,共13页
本文基于MODIS GPP/NPP数据估算了三江源植被碳利用率(CUE),结合气象数据和高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2001~2017年三江源植被C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CUE对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江源植被CU... 本文基于MODIS GPP/NPP数据估算了三江源植被碳利用率(CUE),结合气象数据和高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2001~2017年三江源植被C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CUE对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江源植被CUE年内3~10月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6月植被CUE最高.(2)三江源年植被碳利用率位于0.73~1,平均水平为0.85;植被CUE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3)整体上,三江源4~10月植被碳利用率与同期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分别呈现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关系,降水量是影响三江源植被CUE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为次要因素,蒸散量影响程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利用率 气候响应 三江源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13
作者 杨正兰 冯雨实 +4 位作者 张廷斌 吴欢 张彩 谢慧君 李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80,共14页
植被碳利用率作为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了解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空间插值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 植被碳利用率作为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了解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空间插值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根据气象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重点研究了西南地区植被C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内CUE整体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特征,整体上各植被类型CUE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依次为:灌木>森林>草地>农作物。(2)近20年西南地区植被CUE多年均值约为0.75,植被固碳能力较强,空间上表现出由南部和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趋势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植被CUE整体表现为微弱下降趋势。(3)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与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长均呈负相关关系,整体上西南地区植被CUE主要受气温和日照时长影响,其次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利用率(CUE)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4
作者 胡佶熹 周清华 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4-283,共10页
[目的]揭示东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明植被CUE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为监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植被生态系统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ODIS GPP和NPP数据,结合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偏... [目的]揭示东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明植被CUE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为监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植被生态系统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ODIS GPP和NPP数据,结合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2000—2020年东北地区植被CUE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植被CUE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及时滞效应,揭示了影响植被CUE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0—2020年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植被CUE为0.64,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近21年,东北地区植被CUE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斜率为0.002/a。变化斜率大于0的区域占69.22%,植被CUE呈极显著上升和极显著下降的占比分别为6.28%,1.11%,极显著下降区域主要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植被CUE与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整体呈负相关,与降水整体呈正相关,且降水对植被CUE的影响强于其他气候因子。东北地区植被CUE主要响应于当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且植被CUE主要受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弱驱动。[结论]东北地区植被CUE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主要受当月气候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东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植被利用率 气候驱动机制
下载PDF
提高焦炉气甲醇生产中总碳利用率的措施
15
作者 台文玲 《化肥工业》 CAS 2014年第3期47-49,共3页
在以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过程中,新鲜合成气的总碳利用率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采取了调整转化炉工艺操作条件的措施,即提高转化炉温度和压力、降低水碳比等以降低新鲜合成气中CO2的含量。改进后,催化剂使用后期的精甲醇产量和新鲜合成... 在以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过程中,新鲜合成气的总碳利用率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采取了调整转化炉工艺操作条件的措施,即提高转化炉温度和压力、降低水碳比等以降低新鲜合成气中CO2的含量。改进后,催化剂使用后期的精甲醇产量和新鲜合成气的总碳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9 t/d和9.4%,CO2排放量减少了8 623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气 甲醇 利用率
下载PDF
甲醇合成催化剂RK-05在生产中的优化
16
作者 袁仁华 吴润凤 《氮肥与合成气》 2022年第10期29-32,共4页
介绍了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中使用RK-05型铜系催化剂的情况,针对在低压甲醇合成生产工艺过程中甲醇合成气总碳利用率低、循环比偏大、CO单程转化率低、合成塔出口温度和压力上涨过快等现象,提出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具体优... 介绍了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中使用RK-05型铜系催化剂的情况,针对在低压甲醇合成生产工艺过程中甲醇合成气总碳利用率低、循环比偏大、CO单程转化率低、合成塔出口温度和压力上涨过快等现象,提出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具体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实施后,催化剂使用寿命有所延长,甲醇产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催化剂 中毒 利用率 优化方案
下载PDF
重油在加工过程中的碳氢优化分布及有效利用的探索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友好 何鸣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重油加工过程就碳和氢二元素的变化而言,不外乎是脱碳和加氢两种情况,相应的技术路线则为脱碳技术路线和加氢技术路线。为了比较和判断重油在加工过程中的碳、氢有效利用程度,以中东常压渣油为原料,采用不同重油加工技术,得到相应的产... 重油加工过程就碳和氢二元素的变化而言,不外乎是脱碳和加氢两种情况,相应的技术路线则为脱碳技术路线和加氢技术路线。为了比较和判断重油在加工过程中的碳、氢有效利用程度,以中东常压渣油为原料,采用不同重油加工技术,得到相应的产物分布及产品的碳、氢分布,引用碳、氢有效利用率两项指标,计算出重油在不同重油加工过程中的碳、氢有效利用率。结果表明,从多产汽油产品角度来看,渣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组合较优;从多产柴油角度来看,延迟焦化和馏分油加氢裂化组合较优。但加氢技术路线的CO_2排放要高于脱碳技术约20%以上。只有采用深度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集成技术路线,既可提高石油烃的碳、氢的有效利用率,又能降低炼油厂CO_2排放,从而实现石油资源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提质升级 技术 加氢处理技术 有效利用率 氢有效利用率
下载PDF
提高焦炉气甲醇生产中总碳利用率的措施
18
作者 殷志涛 王立科 《化工管理》 2017年第29期84-84,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焦炉气为原材料的甲醇生产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生产过程中总碳利用率,需要采用新型合成气体,优化制作流程,调整焦炉工艺操作过程,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去整改参数,配合适宜压强,温度,湿度和碳水混合物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焦炉气为原材料的甲醇生产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生产过程中总碳利用率,需要采用新型合成气体,优化制作流程,调整焦炉工艺操作过程,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去整改参数,配合适宜压强,温度,湿度和碳水混合物比例去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比例。在进行改进之后需要满足的目标是保证甲醇含量和新型合成气体的总碳利用率有10%左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气 甲醇生产 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