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焰结构对YT14硬质合金表面沉积碳产物的影响
1
作者 朱红梅 冯诚诚 +1 位作者 雷淑梅 匡同春 《硬质合金》 CAS 2013年第3期129-133,共5页
采用氧-乙炔火焰法在YT14硬质合金表面沉积碳纳米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火焰沉积碳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析研究了火焰结构对沉积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氧-乙炔火焰的内焰长度、基体在火焰中所处位置和... 采用氧-乙炔火焰法在YT14硬质合金表面沉积碳纳米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火焰沉积碳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析研究了火焰结构对沉积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氧-乙炔火焰的内焰长度、基体在火焰中所处位置和火焰沉积温度不同,火焰中的碳氢基团和活性质点等气相成分种类、浓度及分布梯度相应发生了变化,所获得的火焰沉积产物和分布状况也不一样。当内焰长度调至50 mm、基体-喷嘴距离为30 mm、沉积温度为850℃时,沉积产物主要为"菜花状"的类金刚石碳;当内焰长度调至70 mm、基体-喷嘴距离为40 mm、沉积温度为750℃时,沉积产物主要为"颗粒状"的纳米针状碳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火焰法 产物
原文传递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合成二碳产物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超 鲁统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3401-3417,共17页
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有望实现温室气体的回收,还能合成一系列有经济价值的产物,实现碳循环.从已报道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方面考虑,最具经济前景的产物包括一碳产物(一氧化碳和甲酸)以及二碳产物(乙烯和乙醇)等.不同于一碳产物,... 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有望实现温室气体的回收,还能合成一系列有经济价值的产物,实现碳循环.从已报道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方面考虑,最具经济前景的产物包括一碳产物(一氧化碳和甲酸)以及二碳产物(乙烯和乙醇)等.不同于一碳产物,二碳产物的生成涉及碳-碳偶联步骤,其机理更为复杂,因此对催化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催化CO2还原合成二碳产物的主要进展,简要介绍了电催化CO2还原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3种碳-碳偶联反应机理,并按催化剂体系分类讨论了如何通过催化剂设计提高二碳产物的选择性.在催化剂设计方面,主要围绕Cu基催化剂展开讨论,强调了其暴露晶面、尺寸、形貌、担载密度、表面原子氧化态,与其他金属合金化和复合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经过设计优化的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CO中间体的局域浓度,或降低碳-碳偶联反应的活化能垒,从而促进二碳、多碳产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还原 电催化 产物 铜基催化剂 -偶联
原文传递
铜基催化剂电还原CO2为多碳产物的提升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向开松 刘雨程 +2 位作者 于海 刘恢 李康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3360-3372,共13页
二氧化碳(CO2)电催化还原提供了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合成燃料和化学原料,同时控制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的有效方法.铜(Cu)作为少数能有效将CO2电催化还原为能量密度更高、化工价值更大的多碳产物(C2+)的金属催化剂,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尽... 二氧化碳(CO2)电催化还原提供了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合成燃料和化学原料,同时控制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的有效方法.铜(Cu)作为少数能有效将CO2电催化还原为能量密度更高、化工价值更大的多碳产物(C2+)的金属催化剂,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尽管Cu催化剂在CO2还原领域不断取得重要进展,但若要突破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瓶颈,仍需要在C2+产物更高的选择性和电流密度等指标上取得突破.本文从催化剂本征催化特性、催化环境与电解装置等方面系统综述了铜基催化剂电还原CO2为多碳产物的提升策略;总结提出了通过晶面与形貌调控、氧化态调节、缺陷工程、串联催化及表面修饰等催化剂定向设计以及通过电解质组分、pH和操作压力等优化环境参数的有效手段提高C2+选择性;分析了铜基催化剂电还原CO2为多碳产物的提升机制,前瞻性地介绍了近期电解装置在CO2电解上的突破,并对Cu基催化剂电还原CO2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 电化学还原 铜催化剂 产物(C2+)
原文传递
Tuning th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by a CuPd catalyst to improve the selectivity of CO_(2) electroreduction to C_(2) products 被引量:5
4
作者 Li Zhu Yiyang Lin +8 位作者 ang Liu Emiliano Cortés Hongmei Li Junhua Hu Akira Yamaguchi Xiaoliang Liu Masahiro Miyauchi Junwei Fu Min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500-1508,共9页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utilization of CO2 and intermittent excess electricity.Cu is the only single metal catalyst that can electrochemically convert CO2 into multicarbon produc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utilization of CO2 and intermittent excess electricity.Cu is the only single metal catalyst that can electrochemically convert CO2 into multicarbon products.However,Cu exhibits an unfavorabl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the generation of C2 products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t amount of CO*provided for the C‐C coupling.Based on the strong CO2 adsorption and ultrafast reaction kinetics of CO*formation on Pd,an intimate CuPd(100)interface was designed to lower th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2 product formation.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the CuPd(100)interface enhanced the CO2 adsorption and decreased the CO2*hydrogenation energy barrier,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the C‐C coupling.The potential‐determining step(PDS)barrier of CO2 to C2 products on the CuPd(100)interface was 0.61 eV,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n Cu(100)(0.72 eV).Encouraged by the DFT calculation results,the CuPd(100)interface 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a facile chemical solu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CO2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and gas sensor experiments further confirme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2 adsorption and CO2*hydrogenation ability of the CuPd(100)interface catalyst.Specifically,the obtained CuPd(100)interface catalyst exhibited a C2 Faradaic efficiency of 50.3%±1.2%at‒1.4 VRHE in 0.1 M KHCO3,which was 2.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u catalyst(23.6%±1.5%).This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ulticarbon products by fine‐tuning th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C2 products ELECTROCATALYST Copper‐palladium interfac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下载PDF
电催化还原CO_(2)制单碳产物反应机理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茹洁 赵华君 +2 位作者 齐彩娆 邹春蕊 刘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7,共7页
电催化还原CO_(2)因其温和的操作条件、可控的反应工艺和反应速率以及较高的转化率而广受关注。介绍了电催化还原CO_(2)制单碳产物的反应机理,综述了新型电催化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指出有望通过金属修饰、氮掺杂、纳米结构调控、多... 电催化还原CO_(2)因其温和的操作条件、可控的反应工艺和反应速率以及较高的转化率而广受关注。介绍了电催化还原CO_(2)制单碳产物的反应机理,综述了新型电催化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指出有望通过金属修饰、氮掺杂、纳米结构调控、多相催化体系构建等方法解决目前电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存在的过电势较高、选择性和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从而实现高效CO_(2)电催化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催化还原 产物 反应机理 催化剂 选择性
下载PDF
类普鲁士物前驱体铜基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制备多碳产物的研究
6
作者 李晶正 刘鑫宇 +1 位作者 姚琳 薛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以合成的铜铁类普鲁士物为前驱体,通过热解、还原及脱铁法制备了纳米铜催化剂颗粒,系统研究了热解温度(250、400℃)对催化剂性质及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热解温度导致CuFe-250含有更多碳氮元素残留,并导致了不同的催化效果。... 以合成的铜铁类普鲁士物为前驱体,通过热解、还原及脱铁法制备了纳米铜催化剂颗粒,系统研究了热解温度(250、400℃)对催化剂性质及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热解温度导致CuFe-250含有更多碳氮元素残留,并导致了不同的催化效果。与CuFe-250相比,CuFe-400拥有更高的乙烯和一氧化碳选择性,其中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峰值可达52%。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过程中,受催化剂影响的三相界面结构对产物的选择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电催化还原 类普鲁士物 铜基催化剂 产物
下载PDF
富氧空位的非晶氧化铜高选择性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烯 被引量:1
7
作者 韦天然 张书胜 +3 位作者 刘倩 邱园 罗俊 刘熙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过量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由此引发包括温室效应在内的环境问题。对此,常温常压下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手段为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实现碳循环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储备。在众多的二氧化碳还原产物... 过量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由此引发包括温室效应在内的环境问题。对此,常温常压下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手段为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实现碳循环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储备。在众多的二氧化碳还原产物中,碳氢化合物尤其是乙烯,它作为塑料和其他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工艺不仅可适配于现有的生产设备也可作为取代目前工业化的裂解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们为了开发高效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催化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铜基材料。尽管目前研究者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缺少可高选择性产乙烯的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如何设计出可活化二氧化碳分子,同时对*CO和*COH中间物有强吸附能力的催化剂是研究难点。针对此问题,本文中通过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富氧空位的非晶氧化铜纳米薄膜催化剂。受益于纳米薄膜的构建和氧空位的引入,该催化剂可快速进行电荷和物质的交换,并利于二氧化碳分子的吸附及优化还原中间产物的亲和力,进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二氧化碳制乙烯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加有0.1 mol·L^(−1)碳酸氢钾溶液的H型电解池中测试中,该催化剂在相对于可逆氢电极电势为−1.3 V的产乙烯法拉第效率可达85%±3%。此外,该催化剂在长达48 h的电催化还原过程中仍可保持高的乙烯选择性。这些指标与已报道的最好的铜基催化剂的性能相当。另外,结构和化学手段表明该催化剂在电解反应中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我们测试了该催化剂在膜电极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最大乙烯局部电流密度可达115.4 mA·cm^(−2)(操作电压为−1.95 V),最高法拉第效率可达78%±2%(操作电压为−1.75 V)。理论和实验结果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固定 产物 电催化 非晶催化剂 铜氧化物
下载PDF
“三明治”型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庆利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37,共4页
采用聚四氟乙烯(PTEF)为基底,制备具有“三明治”结构的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并探究其在流动电解池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Cu/碳纸气体扩散电极,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在相同电压下具有更大... 采用聚四氟乙烯(PTEF)为基底,制备具有“三明治”结构的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并探究其在流动电解池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Cu/碳纸气体扩散电极,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在相同电压下具有更大的二氧化碳还原电流密度和电化学活性面积,更小的电化学阻抗。在100~500 mA/cm^(2)下,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生成多碳产物(乙醇、乙烯、乙酸和正丙醇)的法拉第效率,均明显高于Cu/碳纸气体扩散电极。在300 mA/cm^(2)下,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最大法拉第效率可达74.4%。在3 mol/LKOH中,PTFE/Cu/炭黑/石墨气体扩散电极可保持70%以上的法拉第效率,并稳定运行50 h,远高于Cu/气体扩散碳纸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型 气体扩散电极 流动电解池 二氧化还原 产物
原文传递
Crystal facet effect induced by different pretreatment of Cu_(2)O nanowire electrode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to C_(2+) products 被引量:1
9
作者 Yang Fu Qixian Xie +1 位作者 Linxiao Wu Jingshan Luo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066-1073,共8页
Electrocatalytic CO_(2) convers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way to recycle CO_(2) and produce sustainable fuels and chemicals.However,the efficient and highly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 di... Electrocatalytic CO_(2) convers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way to recycle CO_(2) and produce sustainable fuels and chemicals.However,the efficient and highly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 directly into multi‐carbon(C_(2+))products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Herein,we synthesized three type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based on Cu_(2)O nanowires,and studied their morphology and crystal facet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e pre‐reduction process.Benefiting from abundant exposure of Cu(100)crystal facet,the nanosheet structure derived Cu catalyst showed a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FE)of 67.5%for C_(2+)products.Additionally,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Cu(100),Cu(110),and Cu(111)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which verified that Cu(100)crystal facets are favorable for the C_(2+)products in 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Our work showed that catalysts would reconstruct during the CO_(2) reduction process and the importance in morphology and crystal facet control to obtain desired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Cu_(2)O Multi‐carbon products Crystal facet reconstruction Morphology
下载PDF
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对水稻光合特性及碳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运红 孙克刚 +2 位作者 杜君 和爱玲 张起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9,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对水稻光合特性、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普通尿素相比,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处理的水稻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增加,...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对水稻光合特性、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普通尿素相比,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处理的水稻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增加,气孔限制值(L_s)有所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活性显著提高。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叶中和籽粒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ase)活性显著增强,从而促进籽粒中蔗糖和淀粉积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在4个生育期也均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显著提高,其中较对照增加9.32%,较普通尿素处理增加3.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寡糖增效尿素 水稻 光合特性 代谢产物
下载PDF
光氧化条件下碳代谢中间产物与光合电子传递对PSII光化学活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植芳 彭长连 林桂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在MV和强光的光氧化条件下研究外加光合碳代谢中间产物、光呼吸C2酸和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等对菠菜叶绿体PSII光化学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光氧化条件下外加“RuBP再生系统”和乙醇酸钠可提高qP和ΦPSII,而R5P、DHAP和HCO3ˉ可提高... 在MV和强光的光氧化条件下研究外加光合碳代谢中间产物、光呼吸C2酸和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等对菠菜叶绿体PSII光化学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光氧化条件下外加“RuBP再生系统”和乙醇酸钠可提高qP和ΦPSII,而R5P、DHAP和HCO3ˉ可提高qN,显示其对光氧化下叶绿体PSII活性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他外加化合物3-PGA、3-GAP、HPMS、DCMU、DBMIB、Ant A、短杆菌肽D等则对以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示的光化学活性和氧电极测定的全链电子传递速率表现抑制效应。据此认为在叶绿体水平上阻断或改变光合电子流的流向,更改光合碳还原和光呼吸代谢物浓度,皆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光氧化下PSII的光化学活性,其作用因不同化合物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叶绿体 光氧化 PSⅡ活性 代谢中间产物 电子传递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化学计量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永福 葛继稳 +4 位作者 翁闻畅 刘明盟 斯南雍茜 程腊梅 张志麒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8,共8页
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特征、CO2与CH4排放化学计量比(CO2∶CH... 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特征、CO2与CH4排放化学计量比(CO2∶CH4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CH4和CO2通量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规律,从CO2与CH4排放的相关性拟合结果来看,各季节CH4与CO2排放的月平均关系表现为线性拟合或一元二次拟合效果最佳,而其日平均关系则表现为一元二次拟合效果较好;②泥炭湿地CO2∶CH4比值从2017年3月到2018年1月呈"U"型曲线,1月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且全年CO2:CH4比值日平均与CO2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除地面以下20cm处土壤含水量(SWC20)月平均外,CO2∶CH4日/月平均变化与环境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CO2∶CH4比值与环境温度、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CO2∶CH4比值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释放产物 涡度相关法 CO2和CH4化学计量比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烟草碳代谢产物及关键酶基因对移栽期的响应
13
作者 钱雪松 黄人杰 +4 位作者 周俊成 彭三喜 郜军艺 熊晶 高焕晔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4,共8页
探究威宁黑石地区移栽期对云烟87大田期碳代谢产物含量、碳代谢酶活性及其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为明确威宁黑石地区最适宜的移栽时期,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移栽期设4个水平:T1(4月10日)... 探究威宁黑石地区移栽期对云烟87大田期碳代谢产物含量、碳代谢酶活性及其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为明确威宁黑石地区最适宜的移栽时期,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移栽期设4个水平:T1(4月10日)、T2(4月20日)、T3(4月30日)、T4(5月10日),2022年于毕节市威宁地区开展田间试验,在大田不同生育时期测定云烟87碳代谢产物及关键酶基因对移栽期的响应。结果表明,云烟87旺长期、现蕾期烟叶中还原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随生育进程推进,各移栽期处理的还原糖含量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T2处理烟叶还原糖含量在多数生育期处于较高水平;各移栽期处理的总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在各生育期都不尽相同,T2处理烟叶总糖含量在多数生育期处于较高水平;淀粉含量则随移栽期推迟,在生育前期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生育后期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碳代谢酶活性方面,移栽后30~70 d,α-淀粉酶(α-Amylase)活性最低的处理均为T3或T4处理,T2处理活性均为最高或第二高;在同一生育时期内,蔗糖合成酶(SS)、蔗糖转化酶(INV)、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最高的多数为T3、T4处理。碳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方面,α-淀粉酶基因(Ntα-Amylase)、蔗糖酶合成酶基因(NtSS)表达量总体以较早移栽处理(4月10日、4月20日)较高。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碳代谢产物含量、碳代谢酶活性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之间在不同生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综上,威宁黑石地区4月20日移栽,有利于碳代谢活动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移栽期 代谢产物 关键酶 基因 表达量
下载PDF
氮素对甜菜碳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梅 宋柏权 +3 位作者 杨骥 闫志山 范有君 李建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期66-70,共5页
研究施氮量对甜菜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为甜菜生产的最佳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用甜菜品种H003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施氮水平(0、40、80、120、160、200、240 kg/hm^2)。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随着... 研究施氮量对甜菜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为甜菜生产的最佳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用甜菜品种H003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施氮水平(0、40、80、120、160、200、240 kg/hm^2)。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随着生育进程推进甜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蔗糖、果糖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淀粉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蔗糖、果糖与淀粉变化规律相反。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甜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前期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后期与之相反;施氮120~160 kg/hm^2有利于甜菜叶片蔗糖和果糖的累积以及淀粉积累峰值期的提前。综合分析表明,同一施氮水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蔗糖和果糖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而淀粉与两者变化规律相反;施氮在120~160 kg/hm^2之间有利于甜菜碳水化合物同化、转化及积累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氮肥 代谢产物
下载PDF
13X分子筛对C_(4)F_(7)N混合气体碳氟分解产物吸附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杨景刚 丁然 +5 位作者 赵科 高山 肖焓艳 卞超 田双双 王毅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6,共7页
环保绝缘气体C_(4)F_(7)N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与缓冲气体CO_(2)混合后具有在气体绝缘设备中运用的潜力。选择合适吸附材料对C_(4)F_(7)N混合气体分解产物吸附处理,可保证环保绝缘气体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文中通过气体吸附实验探究了13... 环保绝缘气体C_(4)F_(7)N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与缓冲气体CO_(2)混合后具有在气体绝缘设备中运用的潜力。选择合适吸附材料对C_(4)F_(7)N混合气体分解产物吸附处理,可保证环保绝缘气体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文中通过气体吸附实验探究了13X分子筛对C_(4)F_(7)N混合气体主要4种碳氟分解产物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其对主要气体C_(4)F_(7)N和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通过观测吸附实验后各碳氟分解产物体积分数变化,进而对13X分子筛关于开断实验后的混合气体吸附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13X分子筛对C_(3)F_(6)和C_(3)F_(8)有较强吸附性能,吸附效率高达89%以上,但对C_(2)F_(6)和CF_(4)吸附能力较差,CF_(4)吸附效果不明显另外,实验后主气成分C_(4)F_(7)N和CO_(2)的体积分数会受到一定影响。混合气体吸附实验中,13X分子筛对C_(3)F_(6)和C_(3)F_(8)表现出一定的吸附能力,但没有单一气体吸附效率高,可以通过增加分子筛的使用量来吸附处理混合气体中C_(3)F_(6)和C_(3)F_(8)分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混合气体 氟分解产物 13X分子筛 气体吸附实验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温州蜜柑产量、叶绿素及碳氮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伟男 谭启玲 +2 位作者 胡承孝 张影 郑苍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539-542,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ov.)产量、叶绿素和碳氮代谢产物的影响,以温州蜜柑为试材,设计N0、N0.75、N1.0、N1.25、N1.5五个氮肥用量水平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增施氮肥能提高温州蜜柑产量,其中,... 为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ov.)产量、叶绿素和碳氮代谢产物的影响,以温州蜜柑为试材,设计N0、N0.75、N1.0、N1.25、N1.5五个氮肥用量水平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增施氮肥能提高温州蜜柑产量,其中,N1.25水平下产量最高,达到1 274.19 g/株;产量、叶片含氮量、叶绿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928、0.867、0.895、0.837,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在N1.25水平下,产量以及叶片含氮量、叶绿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值,是最合理的施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ov.) 产量 叶绿素 氮代谢产物
下载PDF
舍曲林联合叶酸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血清一碳单位代谢物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俊端 石艳 +2 位作者 孙科 童永号 马筠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叶酸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血清一碳单位代谢物[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与研究组(63例);两组在舍曲林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叶酸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血清一碳单位代谢物[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与研究组(63例);两组在舍曲林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叶酸5 mg/d;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给予入组者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治疗前后检测入组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采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有60例患者完成观察;两组舍曲林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YBOCS和HAMA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叶酸可能通过影响体内一碳单位代谢,增加舍曲林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强迫症 代谢产物 叶酸
下载PDF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方式和比例对禾草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永亮 滕泽 张玉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44-3749,共6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两种方式和8个紫花苜蓿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_(1),B_(2),B_(3),B_(4),B_(5),B_(6),B_(7)和B_(8))建植混播草地,...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两种方式和8个紫花苜蓿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_(1),B_(2),B_(3),B_(4),B_(5),B_(6),B_(7)和B_(8))建植混播草地,通过测定头茬禾草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和关键酶活性,探究混播方式和苜蓿密度对混播禾草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对禾草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淀粉(Starch,S)、总糖(Total sugar,TS)、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A_(2)处理高于A_(1)(P<0.05)。苜蓿混播比例对禾草SS、S、TS、SP、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活性有显著影响。随着苜蓿密度增加,禾草SS、S、TS含量呈下降-增加-下降趋势,FAA含量呈增长趋势。B_(3)处理禾草SS和TS含量最高,B_(6)处理禾草SP、FAA含量和NR、GOT活性最高。可见,禾豆交叉混播,当苜蓿比例为25株·m^(-2)时禾草碳代谢能力较高,当苜蓿比例达到55株·m^(-2)时禾草氮代谢能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氮代谢产物 酶活性
下载PDF
烯酮缩胺与芳基异硫氰酸酯的反应——合成异噻唑化合物的一个途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梅欣 王梅祥 黄志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63-1768,共6页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环状和非环状的烯酮缩胺与芳基异硫氰酸酯在丙酮中回流,可高产率地获得α-碳加成产物,该产物在溴存在下可氧化关环生成异噻唑类化合物.
关键词 烯酮缩胺 芳基异硫氰酸酯 异噻唑类化合物 合成 α-加成产物 氧化环合
下载PDF
深度碳分产物制备固体铝酸钠
20
作者 卜天梅 吕鲜翠 赵志英 《辽宁化工》 CAS 2004年第1期40-41,共2页
烧结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 ,精液经碳酸化分解后 ,对其母液通入CO2 气 ,进行深度碳分 ,得到碳分产物 ,依据此产物的物化特性 ,研究了用其作为原料制备固体铝酸钠的试验过程 ,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 :烧成温度 90 0℃ ;n (Na2 O)∶n (Al2 O3... 烧结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 ,精液经碳酸化分解后 ,对其母液通入CO2 气 ,进行深度碳分 ,得到碳分产物 ,依据此产物的物化特性 ,研究了用其作为原料制备固体铝酸钠的试验过程 ,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 :烧成温度 90 0℃ ;n (Na2 O)∶n (Al2 O3 ) =1∶1.1,反应一定时间后 ,深度碳分产物可完全转化成固体铝酸钠。此项技术不仅改善了我公司的烧结法生产系统 ,而且开创了新的多品种生产线 ,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产物 制备 固体铝酸钠 烧结法 铝土矿 氧化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