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复合绝缘子表面污秽沉积模型
1
作者 刘冬雄 杨忠毅 +3 位作者 曾祥君 汤涛 范必双 范才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5-2236,共12页
污秽颗粒在复合绝缘子表面的沉积会影响其电气特性,导致沿面放电甚至污秽闪络的发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其沉积机理,能够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基于JKR接触力学理论,通过传统牛顿力学法和离散元方法分别对颗粒碰撞过程... 污秽颗粒在复合绝缘子表面的沉积会影响其电气特性,导致沿面放电甚至污秽闪络的发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其沉积机理,能够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基于JKR接触力学理论,通过传统牛顿力学法和离散元方法分别对颗粒碰撞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综合考虑法向碰撞、颗粒反弹速度的碰撞沉积模型。根据不同碰撞沉积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将所得结果与现有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比牛顿力学方法,离散元方法得到的碰撞沉积模型更能准确预测SiO_(2)颗粒在复合绝缘子表面的沉积情况。绝缘子表面颗粒沉积数随粒径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粒径20μm时达到最大沉积数。改变风向,绝缘子串中压端与高压端NSDD的比值随风向角度的增大而减小,下表面与上表面NSDD的比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绝缘子表面颗粒沉积数随风速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30º时达到最大。该文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描述污秽颗粒在绝缘子表面的沉积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复合绝缘子表面污秽沉积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污秽颗粒 离散元方法 碰撞沉积 模型对比
下载PDF
铜团簇束在硅上碰撞沉积的薄膜表面能谱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公平 丁宝卫 +4 位作者 张小东 丁印锋 刘正民 朱德彰 包良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n(n是团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型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薄膜,结果表明...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n(n是团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型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薄膜,结果表明:薄膜本身不含C和O等杂质;当Cu/P-Si(111)样品暴露在空气中时,样品表面会氧化和碳污染,铜的特征电子峰几乎被湮没。用能量3keV流强为4~6μA/cm2Ar+束,预溅射处理样品表面后,用XPS分析,常规磁控溅射室温下得到的Cu/P-Si(111)样品和铜团簇束沉积,偏压分别为0,1,3,5,10kV的样品XPS谱和块状Cu标样谱基本一样,Cu2P1、Cu2P3、CuLMM特征峰位没有移动,反映不出原子结合能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团簇束 碰撞沉积 单晶硅 XPS谱 薄膜中的原子结合能
下载PDF
载能钼团簇束与单晶硅碰撞室温下合成二硅化钼
3
作者 李公平 张小东 +5 位作者 丁宝卫 丁印锋 刘正民 朱德彰 张志滨 包良满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 Mon 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 0、1、3、5、10 kV 的–电场中加速后,沉积在室温下的 P 型 Si(111)衬底上,获得 Mo/Si(111)薄膜样品。用 XRD 分析表明,在室温下,偏压≤5 kV 团簇束沉积和常规...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 Mon 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 0、1、3、5、10 kV 的–电场中加速后,沉积在室温下的 P 型 Si(111)衬底上,获得 Mo/Si(111)薄膜样品。用 XRD 分析表明,在室温下,偏压≤5 kV 团簇束沉积和常规磁控溅射沉积获得的 Mo/Si(111) 样品,其界面均无二硅化钼(MoSi2)生成;偏压=10 kV 时,团簇束沉积其界面直接有 MoSi2生成。对于团簇束沉积,当偏压大于一定值时(在本实验条件下偏压≥3 kV),薄膜才开始以 Mo(110)择优取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团簇束 单晶硅 碰撞沉积 二硅化钼(MoSi2)
下载PDF
荷能团簇碰撞沉积装置中飞行时间质谱仪的物理设计
4
作者 俞国庆 石瑛 +3 位作者 陈景升 朱德彰 潘浩昌 徐洪杰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717-719,共3页
介绍了荷能团簇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原理及其在荷能团簇碰撞沉积装置中的物理设计。对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飞行时间质谱仪 荷能团簇 碰撞沉积 物理设计
下载PDF
瓷绝缘子表面粘附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姜昀芃 李黎 +3 位作者 卢明 王如梦 蒋逸雯 刘泽辉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1-619,共9页
绝缘子表面差异性的粒径分布对沿面泄漏电流以及污闪电压具有重要影响。该文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和碰撞沉积模型,对颗粒的粘附过程展开仿真研究,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粘附颗粒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典型气象条件下,瓷绝缘子表面的污秽... 绝缘子表面差异性的粒径分布对沿面泄漏电流以及污闪电压具有重要影响。该文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和碰撞沉积模型,对颗粒的粘附过程展开仿真研究,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粘附颗粒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典型气象条件下,瓷绝缘子表面的污秽颗粒的粒径分布存在统计特性,主要分布于5~50μm。此外,相对湿度和空气风速对粘附颗粒的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而气动外形、电场类型和电场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弱。本文研究可为后续开展更准确的绝缘子积污人工模拟试验及颗粒粒径对污闪的影响等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绝缘子 污秽颗粒 粒径 分布特性 碰撞沉积模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与沉积响应研究
6
作者 韩颖 《内江科技》 2012年第6期57-58,73,共3页
针对前陆冲断带的特殊构造位置及沉积特征的复杂性,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夏前陆冲断带的沉降史与和沉积响应特征,并得出了以下认识: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 针对前陆冲断带的特殊构造位置及沉积特征的复杂性,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夏前陆冲断带的沉降史与和沉积响应特征,并得出了以下认识: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前缘发育前陆盆地;印支期进入陆内坳陷继承性挤压活动阶段,前陆冲断带再次逆冲,哈拉阿拉特山急剧抬升,后缘和什托洛盖盆地形成;燕山运动期为陆内坳陷的填充消亡阶段。冲断带的幕式构造活动,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并伴随相应的沉积体系,直接控制沉积充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夏冲断带准噶尔盆地沉降史地体碰撞沉积层序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