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洗加工后的银——明胶型感光材料中残留硫代硫酸盐的测定碘——直链淀粉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培平 丁菱 《缩微技术》 1997年第4期49-51,53,共4页
冲洗加工后的银———明胶型感光材料中残留硫代硫酸盐的测定碘———直链淀粉法国际标准ISO4171993年版规定了“冲洗加工后的摄影材料中硫代硫酸盐及其他有关化学残留物的测定碘——直链淀粉法、亚甲蓝法和硫化银法”。本版... 冲洗加工后的银———明胶型感光材料中残留硫代硫酸盐的测定碘———直链淀粉法国际标准ISO4171993年版规定了“冲洗加工后的摄影材料中硫代硫酸盐及其他有关化学残留物的测定碘——直链淀粉法、亚甲蓝法和硫化银法”。本版较1977年版增加了碘——直链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光材料 摄影材料 酸盐 测定
下载PDF
从甲萘胺生产还原工序废水中回收硫代硫酸钠
2
作者 曾英杰 毛自举 《黑龙江环境通报》 1998年第1期18-19,共2页
甲萘胺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采用氧化、酸洗、一滤一脱、蒸发、二脱二滤、结晶的处理工艺,可回收硫代硫酸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关键词 甲萘胺 还原工序 回收 酸钠 废水处理
下载PDF
荔枝核对小鼠肝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肖柳英 潘竞锵 +2 位作者 浇卫农 韩超 肖丽珊 《中国实用医药》 2006年第1期11-12,112,共3页
目的探讨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及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小鼠iv卡介苗(BCG)5×106个菌/鼠;11天后再iv脂多糖(LPS)7.5μg/只,造成免疫性肝炎模型,对小鼠四氯化碳(CCL4)和硫代硫酰胺(TAA)所引起急性中毒模型。结果荔枝核能明... 目的探讨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及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小鼠iv卡介苗(BCG)5×106个菌/鼠;11天后再iv脂多糖(LPS)7.5μg/只,造成免疫性肝炎模型,对小鼠四氯化碳(CCL4)和硫代硫酰胺(TAA)所引起急性中毒模型。结果荔枝核能明显降低免疫性肝炎及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作用(P<0.01);血清的超氨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升高,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及急性肝损伤保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免疫性肝 急性肝损伤 小鼠 卡介苗 脂多糖 四氯化碳 酰胺
下载PDF
合成中间体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的工艺改进 被引量:5
4
作者 田昌明 张海滨 +1 位作者 张小宏 陆银君 《现代农药》 CAS 2006年第6期14-15,共2页
以五硫化二磷为原料,在催化剂三乙胺存在下,与无水乙醇反应合成乙基硫化物,再与氯气反应,最后经硫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精制,得到纯度≥99%的O,O-二乙基硫代硫酰氯,总收率达到89%以上。
关键词 O O-二乙基酰氟 化二磷 催化剂 三乙胺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B1硫代硫胺的含量 被引量:1
5
作者 管绪龙 陈卉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0年第7期205-205,207,共2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代硫胺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柱(5μm,4.6mm*250m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1%冰乙酸(比例为36∶24∶40)配制的0.005mol/L的1-辛烷磺酸钠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0μL。使用...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代硫胺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柱(5μm,4.6mm*250m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1%冰乙酸(比例为36∶24∶40)配制的0.005mol/L的1-辛烷磺酸钠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0μL。使用外标法计算硫代硫胺的含量,结果准确稳定可靠,可以作为维生素B1中间体硫代硫胺含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外标法
下载PDF
硫代硫胺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张纲 王静康 李阳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探讨了双氧水氧化硫代硫胺反应的机理 ,建立了描述氢离子浓度和双氧水浓度变化的氧化动力学方程 ,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 ,该反应是酸的自动催化反应 ,氢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可以加速反应进程 。
关键词 氧化反应 双氧水 反应动力学 反应历程 盐酸
下载PDF
嗜酸硫杆菌属硫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成桂 夏金兰 +1 位作者 王晶 邱冠周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9-65,共7页
硫化矿的酸溶解和化学氧化过程中(H+和Fe3+作用下,金属硫化矿中分解),伴随着硫元素转变成多聚硫S8或硫代硫酸盐的过程。对嗜酸硫杆菌属硫氧化过程的研究表明,胞外环状多聚硫S8可能通过细胞外膜蛋白巯基活化成线状-SnH后,被转运到细胞周... 硫化矿的酸溶解和化学氧化过程中(H+和Fe3+作用下,金属硫化矿中分解),伴随着硫元素转变成多聚硫S8或硫代硫酸盐的过程。对嗜酸硫杆菌属硫氧化过程的研究表明,胞外环状多聚硫S8可能通过细胞外膜蛋白巯基活化成线状-SnH后,被转运到细胞周质区域,进而被硫加双氧酶氧化成SO32-,活化过程中同时生成少量H2S;这些酶促反应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不释放电子。胞外硫代硫酸盐通过未知途径进入细胞周质。细胞周质中的SO32-主要经由亚硫酸-受体氧化还原酶氧化成SO42-,S2O32-可能经由硫代硫酸盐-辅酶Q氧化还原酶、硫代硫酸盐脱氢酶、连四硫酸盐水解酶等氧化为硫酸,少量H2S则经由硫化物-辅酶Q氧化还原酶氧化为多聚硫,后者再经由SO32-和S2O32-氧化生成最后产物SO42-。这些生物氧化过程释放的电子进入呼吸链参与产生细菌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然而,关于A.ferrooxidans硫氧化系统中各种硫化合物的酶催化氧化机制的研究仍很缺乏,胞内外硫化合物的转运机制、是否存在胞外酶催化氧化等仍然有待解决。另外,硫的型态和价态、酶催化反应的细胞微区域以及硫氧化系统中一些关键酶的分离及其表达基因的鉴定等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对这些事实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嗜酸硫杆菌属硫氧化系统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系统 嗜酸杆菌属 加双氧酶 化物-辅酶Q氧化还原酶 酸盐-辅酶Q氧化还原酶 酸盐转移酶 酸-受体氧化还原酶 连四酸盐水解酶
下载PDF
抗痨颗粒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建国 刘湘花 +2 位作者 汤红琴 董修兵 李宁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05-210,共6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比较分析抗痨颗粒提取物作用前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全菌蛋白表达差异,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7H9添加OADC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6~8 d,细菌密度为1×108/mL~2&...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比较分析抗痨颗粒提取物作用前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全菌蛋白表达差异,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7H9添加OADC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6~8 d,细菌密度为1×108/mL~2×108/mL。抗痨颗粒浸提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638 8 g·L-1。加到液体培养基中,作用20 h,终浓度为相当于生药0.255 6 g·mL-1。局部内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下,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全菌总蛋白,得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用药前后,发现了8个差异斑点,确定其中2个蛋白质为:硫代硫酸硫转移酶(thiosulfate sulfurtransferase)和假定蛋白Rv0634A。结论:揭示了抗痨颗粒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翻译,结构组成,氨基酸代谢,氰化物和H2S的解毒以及硫和铁转移等各方面均有一定影响,从而破坏结核分枝杆菌的生活能力,从而达到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痨颗粒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蛋白质组 转移酶 假定蛋白Rv0634A
原文传递
小麦硫代硫酸硫转移酶类似基因的克隆与定位(英文) 被引量:6
9
作者 牛吉山 于玲 +2 位作者 马正强 陈佩度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6-272,共7页
小麦 簇毛麦 6VS/6AL易位系 92R137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2 1。为了研究该易位系的抗病机理 ,应用mRNA差异显示和快速扩增cDNA未端 (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 ,RACE)技术对在白粉菌诱导后表达增强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分离到 1个命名为T... 小麦 簇毛麦 6VS/6AL易位系 92R137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2 1。为了研究该易位系的抗病机理 ,应用mRNA差异显示和快速扩增cDNA未端 (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 ,RACE)技术对在白粉菌诱导后表达增强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分离到 1个命名为TaTST的全长cDNA序列。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 ,TaTST基因在白粉菌诱导后表达明显增强 ,2 4h达到峰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TaTST与Datiscaglomerata的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rhodanese,EC ,2 .8.1.1)序列有 6 4 %相同 ,80 %相似。用中国春缺体 /四体系和端体系Southern杂交和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 (genespecificprimer PCR)将TaTST基因定位在小麦 6B染色体短臂上。Southern杂交表明 ,该基因为单拷贝基因。由于在杨麦 5号和 6VS/6AL易位系间存在明显多态 ,可以推测在 6VS上有TaTST的同源基因。TaTST是从小麦中分离的新基因。白粉菌诱导后的表达变化提示 :TaTST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6VS/6AL易位系 白粉病 转移酶 基因克隆 基因定位 抗病性
下载PDF
利用表达分析和基因沉默方法研究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贺洋 岳洁瑜 王华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9,共9页
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参与植物体内的硫代谢、氰化物的清除以及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与植物抗病反应密切相关。小麦抗、感白粉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接种白粉菌后均诱导表达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并在接种后0~48h内呈现2次诱导峰值,分别... 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参与植物体内的硫代谢、氰化物的清除以及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与植物抗病反应密切相关。小麦抗、感白粉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接种白粉菌后均诱导表达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并在接种后0~48h内呈现2次诱导峰值,分别与白粉菌初次接触识别和附着胞侵入、吸器形成时间相对应,也与2次氧突发时间对应。TaTST在感病材料上的诱导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抗病材料上,由此导致的活性氧过度清除可能是导致感病反应的原因之一。TaTST也参与抗病反应过程。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创造了TaTST基因沉默的抗病植株。尽管充分发病时间后沉默植株叶片上并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病斑,但侵染早期白粉菌成功侵入频率的增加和次级菌丝的有限伸长说明TaTST沉默植株抗病水平下降。TaTST沉默导致乳突致密度下降和H2O2在细胞内的扩散时间延迟。因此,TaTST可能通过调节活性氧的积累和扩散、乳突的形成等小麦-白粉菌互作早期的寄主细胞反应而参与小麦对白粉菌的抗侵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转移酶 VIGS
下载PDF
N-硫代酰基硫乙酸功能化三乙撑四胺交联PVC树脂的制备及对Hg^(2+)的吸附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春萍 纪春暖 +2 位作者 蒙延峰 吕菊波 孙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49-1153,共5页
以聚氯乙烯为原料依次与四乙烯五胺、CS2和ClCH2COONa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含N、O、S的N-硫代酰基硫乙酸功能化三乙撑四胺交联聚氯乙烯螯合树脂,树脂结构经红外分析和元素分析表征。探讨了在不同pH值、Hg2+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时间等条... 以聚氯乙烯为原料依次与四乙烯五胺、CS2和ClCH2COONa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含N、O、S的N-硫代酰基硫乙酸功能化三乙撑四胺交联聚氯乙烯螯合树脂,树脂结构经红外分析和元素分析表征。探讨了在不同pH值、Hg2+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合成树脂对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螯合树脂对Hg2+有较快的吸附速率,pH值约为2.0时,树脂对Hg2+的吸附效果最好,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逐渐增大。温度在35℃、Hg2+起始浓度为17.66mmol/L时,树脂对Hg2+的吸附量可达3.330mmol/g。树脂对Hg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用0.2mol/LHNO3-10%硫脲对吸附后的树脂进行洗脱,脱附率达99.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酰基乙酸 PVC螯合树脂 吸附 脱附 Hg2+
下载PDF
润滑油添加剂
12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润滑油添加剂 钼化合物 碱金属氢化物 仲胺 CS2 制备 含二氨基甲酸氧化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