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权利到治理——档案服务研究的话语导向 被引量:6
1
作者 晏秦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1,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服务研究中的权利话语遭遇困境。文章对档案服务研究中的权利话语进行反思,认为存在权利演变成福利、权利导致"权利病"、权利中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脱节等问题。揭示国家治理、档案多元论和社群档案建设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服务研究中的权利话语遭遇困境。文章对档案服务研究中的权利话语进行反思,认为存在权利演变成福利、权利导致"权利病"、权利中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脱节等问题。揭示国家治理、档案多元论和社群档案建设等外部因素正在驱动档案服务研究向治理话语转向。最后,总结出档案服务研究的治理话语应体现在档案服务是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档案服务是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过程两个方面。基于以上研究,以期为我国档案服务研究提供初步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治理 档案服务 研究话语
下载PDF
新中国社会转型与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先哲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5,共9页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深嵌于社会转型历程之中,并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变化轨迹:高校教师身份从“知识分子”走向“学术职业”,角色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深嵌于社会转型历程之中,并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变化轨迹:高校教师身份从“知识分子”走向“学术职业”,角色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任用制度从“编制管理”走向“岗位聘任”,流动状况从“稳定”走向“流动”,职后教育从“教师进修”到“教师培训”再走向“教师发展”。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话语跟随社会转型而发生明显变化,整体上表现出更趋专业化、个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话语流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高校教师 研究话语
原文传递
全球化、在地化与中国调查报道研究——基于四本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燕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5,共7页
通过对《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相关论文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者在研究调查性报道这一"舶来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话语的在地化。研究认为,调查性报道研究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主要... 通过对《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相关论文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者在研究调查性报道这一"舶来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话语的在地化。研究认为,调查性报道研究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概念的廓清、专业文化的探讨、媒体与政治关系的辨析。这些在地化研究既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科学术主体性和独立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我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的理论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在地化 调查报道 研究话语 内容分析
原文传递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自我批判与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郑云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9-204,共6页
近年来,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性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谬误与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一些国外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自我批判式反思和重新检视,主要有四种典型认知:一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的复杂性影响着国外研究的深入;二是当代中... 近年来,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性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谬误与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一些国外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自我批判式反思和重新检视,主要有四种典型认知:一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的复杂性影响着国外研究的深入;二是当代中国发展超出国外已有认知范围;三是国外学界应正视并承认自身存在的短板;四是改变现有思路与态度从而更好地解读中国。分析国外学界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具有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话语 批判 反思
原文传递
“思”与“诗”的互渗何以可能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郁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3,共8页
谁都知道,今天流行的文学研究话语基本是从域外传来的,我们在使用外来概念的时候,因了受制于翻译语言,遗漏了原文的信息,书写时不太易对应文本的真意。当表述被知识的单一语境覆盖的时候,无论怎样言说都难以抵达审美深处。于是就出现了... 谁都知道,今天流行的文学研究话语基本是从域外传来的,我们在使用外来概念的时候,因了受制于翻译语言,遗漏了原文的信息,书写时不太易对应文本的真意。当表述被知识的单一语境覆盖的时候,无论怎样言说都难以抵达审美深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以简易的词语叙述对象世界时,所得仅仅是一角,许多丰富的意象被模糊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对象 翻译语言 研究话语 何以可能
原文传递
论教育研究话语的冲突与融通
6
作者 董云川 李保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2期188-189,共2页
一、教育研究的话语冲突第一,行政导向与学术引领的话语博奔。行政遵循着“求善”的价值取向,而学术则坚守着“求真”的品格。行政领域重在“求同”,学术领域旨在“求异”。相较于两方面的话语失谐,双方言论的整齐划一、上仿下效和逢迎... 一、教育研究的话语冲突第一,行政导向与学术引领的话语博奔。行政遵循着“求善”的价值取向,而学术则坚守着“求真”的品格。行政领域重在“求同”,学术领域旨在“求异”。相较于两方面的话语失谐,双方言论的整齐划一、上仿下效和逢迎趋同往往内隐着更大的话语冲突(一种角色错位的冲突),这才是矛盾的根源尤需让世人担忧。时下,在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文饰下,学者与管理者渐行渐近,几近合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冲突 角色错位 研究话语 关注现实 学术引领 价值取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人大代表选举研究的话语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俊志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3,共9页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当代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践的展开,在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五套话语体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从确认型选举到竞争型选举的过渡、制度原则与程序落差、历史起源与制度变迁和崭露头角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这五...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当代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践的展开,在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五套话语体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从确认型选举到竞争型选举的过渡、制度原则与程序落差、历史起源与制度变迁和崭露头角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这五套话语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该领域的话语变化趋势是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历史研究到现实研究和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这些变化趋势不但与政治研究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同时也呼应了中国选举实践的变迁模式。无论是学术问题的驱使还是现实问题的呼唤,选举研究学界都需要重新考虑微观理论的发展、规范理论的重建和宏大理论的重构,在变量选取、概念创造、体系建立和价值论证方面回应时代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代表 选举制度 研究话语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利益研究话语的变迁与进路 被引量:1
8
作者 卜洪晓 滕育栋 《社科纵横》 2008年第5期60-61,63,共3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为中国传媒利益的研究话语的变迁打开了空间。中国传媒的利益分析的市场导向话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纯粹的政治导向的宣传话语。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十年里又出现了对以上两种导向的话语纠偏。本文认为...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为中国传媒利益的研究话语的变迁打开了空间。中国传媒的利益分析的市场导向话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纯粹的政治导向的宣传话语。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十年里又出现了对以上两种导向的话语纠偏。本文认为,整合利益的分析模式能够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媒体利益分析话语,以代替单一维度的研究取向可能造成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利益 研究话语 整合分析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
9
作者 陈先哲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9期143-144,共2页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诉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不断发生流变。跟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话语流变,“就是跟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方向”。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作为不...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诉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不断发生流变。跟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话语流变,“就是跟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方向”。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当事人,一直处于不断适应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变迁之中,其研究话语也相应发生阶段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校教师 研究话语 话语流变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 发展轨迹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课程美学的内涵及其在幼儿园的应用与实践
10
作者 马小芳 《教育科学文摘》 2020年第2期65-66,共2页
随着课程研究范式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20世纪70年代概念重构运动兴起,课程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在众多的课程研究话语中,“课程即美学文本”的观点是其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研究视角。在各阶段教育中,最具有美学特质的就是幼儿园。因此,... 随着课程研究范式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20世纪70年代概念重构运动兴起,课程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在众多的课程研究话语中,“课程即美学文本”的观点是其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研究视角。在各阶段教育中,最具有美学特质的就是幼儿园。因此,将课程美学应用于幼儿园的课程、教学和环境创设中是一种天作之合,融人美学内涵的幼儿园课程、教学及环境将展现出非凡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环境创设 课程美学 研究话语 美学内涵 概念重构 应用与实践 美学特质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利益话语研究的变迁与进路
11
作者 卜洪晓 滕育栋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第12期100-103,共4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为我国传媒利益的研究话语的变迁打开了空间。我国传媒的利益分析的市场导向话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纯粹的政治导向的宣传话语。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十年里,多种话语形式的存在、争论和融合,又在一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为我国传媒利益的研究话语的变迁打开了空间。我国传媒的利益分析的市场导向话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纯粹的政治导向的宣传话语。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十年里,多种话语形式的存在、争论和融合,又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对以上两种导向的话语纠偏。本文作者认为,单一的媒介利益的分析话语已经成为历史,多元、纷繁的利益分析话语取向代替单一的维度,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利益 传播政治经济学 研究话语 改革开放
下载PDF
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的文献引用特征 被引量:34
12
作者 徐昉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8,共9页
引用是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既展现作者对具体研究领域的知识宽度,同时将自己的研究巧妙地根植于该学科话语之中。本研究首先评价国际研究中的分析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引用的概念、人际和文本三个层面提出... 引用是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既展现作者对具体研究领域的知识宽度,同时将自己的研究巧妙地根植于该学科话语之中。本研究首先评价国际研究中的分析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引用的概念、人际和文本三个层面提出一个修订框架。通过对应用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实证论文的引用行为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引用的概念内容、策略功能和文本形式的类型与分布上,英语学术研究话语呈现出明确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用 学术研究话语 实证研究 英语学术写作
原文传递
从技术到文化——百年来《营造法式》海外研究话语回顾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鹏飞 李翔宁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115,共6页
《营造法式》自1920年代重新出版后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量相关研究话语。回顾这些话语可以发现,百年来海外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早期介绍传播、技术内容解读、多元文化探索3个阶段。《营造法式》海外研究... 《营造法式》自1920年代重新出版后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量相关研究话语。回顾这些话语可以发现,百年来海外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早期介绍传播、技术内容解读、多元文化探索3个阶段。《营造法式》海外研究的侧重点由技术解读转向文化探究这一变化过程折射出海外学术界对中国建筑认知的重要转变。重视建筑文化研究,加强中国建筑的传播辐射力,对于世界范围内中国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海外研究话语 建筑文化传播 中国建筑理论
原文传递
从借鸡生蛋到借镜传统——关于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健平 霍兴 洪远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3,共11页
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尚有某些不足。本文分析了中国翻译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其话语生产方式主要仍是"借鸡生蛋",但全方位引进西方理论也导致了某些消极后果,致使我们的话语方式民族特色... 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尚有某些不足。本文分析了中国翻译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其话语生产方式主要仍是"借鸡生蛋",但全方位引进西方理论也导致了某些消极后果,致使我们的话语方式民族特色不够鲜明。为此,我们应更重视借镜传统,从传统中汲取优秀思想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构建更具独立性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生产的某些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尤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传递
翻译研究话语表述中的“隐喻之真”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嘉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2,190,共8页
本文借鉴法国哲学家利科关于隐喻的语义更新机制及其去蔽意义的观点,同时结合尼采的真理论,深入剖析了翻译研究话语中的隐喻性表述在揭示后尼采时代的真理方面历经的三个阶段。转移论通过强化翻译的客观性,将研究视点从模仿论转向语言... 本文借鉴法国哲学家利科关于隐喻的语义更新机制及其去蔽意义的观点,同时结合尼采的真理论,深入剖析了翻译研究话语中的隐喻性表述在揭示后尼采时代的真理方面历经的三个阶段。转移论通过强化翻译的客观性,将研究视点从模仿论转向语言科学观,揭开了“源头之真”的面纱。系统论通过彰显翻译的时空性,将焦点转向翻译活动所在的历史图景,进而触碰到了“历史之真”的面纱。变形论通过突出翻译在世界文化语境与在欧洲中心主义语境中的差异性,将关注点转向译者群体以及译本中被遮蔽的剩余物,从而揭开了“差异之真”的面纱。文章指出,进一步揭示翻译现象背后的修辞内幕,使整体性差异中的个体性差异得以显现,或许是这一路径的必然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话语 隐喻 语义更新 真理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观照下的社会翻译学中国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东霖 牛云平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6,共6页
社会翻译学的发端依托于西方社会学理论,而要建构其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更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入社会翻译学的论域,是文化与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科学理中国... 社会翻译学的发端依托于西方社会学理论,而要建构其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更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入社会翻译学的论域,是文化与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科学理中国化、研究话语全局化的有益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中的现实指导性为反思基点,本文论证其能满足社会翻译学中国建构的原创性、系统性和现实性需求,分析矛盾观、实践观、文艺观等思想如何为学科认识、方法与价值体系提供本位观照,以期解决学科研究的中国问题,体现对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翻译学 中国特色 翻译研究话语
原文传递
论古代文法理论中的“顿挫”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祖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21,共8页
虽然学界曾围绕杜诗的风格问题,对"顿挫"概念的内涵作过一些讨论,但它在古代散文理论及批评中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专门探讨。"顿挫"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笔法,也是古代文话和评点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概... 虽然学界曾围绕杜诗的风格问题,对"顿挫"概念的内涵作过一些讨论,但它在古代散文理论及批评中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专门探讨。"顿挫"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笔法,也是古代文话和评点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概括起来讲,它在古代散文领域主要有三层不同但却相通的含义,即文章结构、意脉、节奏或声调等方面的曲折起伏、萦回摇曳或陡然跌落。这三层含义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散文创作及其批评中,追求变化和曲折、反对直白与平弱的审美倾向。明确"顿挫"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细致、准确地把握古代散文的内部结构或音韵节奏;而揭示它蕴含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则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传统和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顿挫 理论内涵 美学意义 古代文法理论 古代散文研究话语
下载PDF
中非联合考古的进展与挑战研究
18
作者 沈陈 《非洲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1页
加强中国与非洲的考古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还对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目前主要与肯尼亚、埃及等非洲国家进行联合考古,在技术援助、合作领域、文化挖掘方面取得不少进... 加强中国与非洲的考古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还对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目前主要与肯尼亚、埃及等非洲国家进行联合考古,在技术援助、合作领域、文化挖掘方面取得不少进步,但要想进入世界文明探源的前列,争取世界文明研究话语权,依旧任重道远。针对中非联合考古的现状及存在挑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将中非联合考古纳入中国在非"一带一路"合作重要位置;第二,做好联合考古的模板,与更多非洲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第三,加强中非联合考古人才培养,扩大中非联合考古的社会影响;最后,应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加强多学科研究与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洲 联合考古 文明研究话语
原文传递
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探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新平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I0001-I0001,共1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论断的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迅捷地进入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研究话语,构成吸纳多方力量和才智表达的巨大汇流,成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落地象征。改革开... 伴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论断的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迅捷地进入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研究话语,构成吸纳多方力量和才智表达的巨大汇流,成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落地象征。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之窘迫现实,"数量补差"式发展很自然地成为当时教育政策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 高速增长阶段 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 研究话语 政策话语 实践话语 现代化
原文传递
高职教育治理的制度困境与目标重建
20
《新华文摘》 2024年第5期169-169,共1页
李海龙在《职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各类政策与研究话语的驱动下,治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术词汇中也成为一个“热词”,既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目标,也成为解决其面临困境的手段,由此有学者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 李海龙在《职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各类政策与研究话语的驱动下,治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术词汇中也成为一个“热词”,既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目标,也成为解决其面临困境的手段,由此有学者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构在于将管理制度调整为治理制度,建构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教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 目标重建 治理制度 制度困境 研究话语 管理制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