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写意性原则 被引量:7
1
作者 周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6,共6页
昆曲舞台是通过写意性的泛美观程序化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这一艺术原则渊源于汉民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的传统审美理想 ,并集中体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等方面。
关键词 昆曲 舞台表演艺术 写意性原则 传统审美 表演程式化 时空背景 砌末 人物行当化
下载PDF
宋元戏曲“砌末”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志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49,41,共5页
“砌末”一词始见元代戏曲,是戏曲舞台艺术的构成要件。文章从考辨“砌末”语词来源入手,重点辨识了宋元戏曲中“砌末”的涵义与时人的“砌末”观念,并进一步探寻了宋元戏曲中“砌末”的运用规律。
关键词 砌末 宋元戏曲 砌末观念 运用规律
下载PDF
论戏曲砌末假定性的表现特点及对现代戏剧舞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衍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中国古典戏曲丰富的假定性是其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戏曲砌末假定性有诸多表现特点,其核心是能否适应演员的表演,并与之协调、融洽,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戏曲砌末假定性的美学特点对现代戏剧的舞美有深远的影... 中国古典戏曲丰富的假定性是其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戏曲砌末假定性有诸多表现特点,其核心是能否适应演员的表演,并与之协调、融洽,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戏曲砌末假定性的美学特点对现代戏剧的舞美有深远的影响。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其舞美对戏曲的借鉴和吸收,成功地开启了现代戏剧舞美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末 假定性 促进 对剧布景 现代化
原文传递
论池州傩戏舞台砌末及舞美地方特色 被引量:2
4
作者 方竞卿 《黄梅戏艺术》 2010年第2期68-72,共5页
池州傩戏的舞台美术简洁、古朴,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原始风貌;深入研究池州傩戏的舞台砌末及其文化底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对当今戏曲舞台美术的创作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池州傩戏 地方特色 舞美 砌末 舞台 中国戏曲 专家学者 民俗节日
下载PDF
赛戏假面仪式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8-50,共3页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面 砌末 傩戏 祭祀
下载PDF
昆腔音乐与度曲
6
作者 周秦 《福建艺术》 2023年第9期11-15,共5页
一、昆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昆腔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大致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妆容、服饰、砌末等,其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在这诸多构成因素中,什么是它的本质特征呢?有... 一、昆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昆腔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大致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妆容、服饰、砌末等,其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在这诸多构成因素中,什么是它的本质特征呢?有人认为是文学性或抒情性,有人认为是音乐性或曲牌体,有人认为是表演程式或虚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程式 曲牌体 综合性艺术 遗产价值 构成因素 昆曲 昆腔 砌末
下载PDF
我国戏曲舞台上的第四种“马”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广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1,共3页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现在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以竹、木、布、纸等为材料制作成马头、马尾形状,由表演者披戴在身上进行表演的竹马。它大概受到儿童竹马游戏和民间竹马灯活动的启发,后经杂剧艺人带入戏曲表演之中。今存的元杂剧的...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现在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以竹、木、布、纸等为材料制作成马头、马尾形状,由表演者披戴在身上进行表演的竹马。它大概受到儿童竹马游戏和民间竹马灯活动的启发,后经杂剧艺人带入戏曲表演之中。今存的元杂剧的不少剧本里有关于竹马的记叙。竹马表演动作在杂剧本子科介中用了“骑”、“踏”、“躧”、“跚”、“蹅”等词语,其中跚马意即跨竹马。“躧马儿”作砌末名即竹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所记“穿关”,在有些剧目的佩带砌末中就有“躧马儿”一项。其具体形象,在现存“明宪宗行乐图·三英战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舞台 剧目 小说 戏曲表演 戏剧表演 元杂剧 说书人 地方戏 戏曲 讲史书 唱词 砌末 表演者
原文传递
两处场景中精致的“砌末”——细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8
作者 朱婷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年第21期50-52,共3页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十分讲究“砌末”的设置和使用,特别是草料场里老军的大葫芦和火盆、林冲活酒路上遇到的山神庙,以及入庙所见的殿上塑像,都值得细细咀嚼和欣赏。
关键词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场景 砌末 意蕴
下载PDF
喜神
9
作者 戴申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喜神” 京剧 习俗 砌末 道具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演艺史的文物实证——戏曲绘画与戏曲雕刻的考察与研究
10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06-107,共2页
《中国戏曲文物通论》不仅将戏曲形成之后的戏曲文物纳入研究范围,而且也涵盖了戏曲形成之前的泛戏剧形态的戏剧文物。由此,该成果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对已发现的戏曲文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证,并以“通论”的形式,解决了因... 《中国戏曲文物通论》不仅将戏曲形成之后的戏曲文物纳入研究范围,而且也涵盖了戏曲形成之前的泛戏剧形态的戏剧文物。由此,该成果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对已发现的戏曲文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证,并以“通论”的形式,解决了因文献记载不足而出现的诸多难题,涉及戏曲形成初期脚色、行当的演变,以及其脚色装扮、化妆、砌末、乐器等方面。该成果共40余万字,分11章,含图片450余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物 考察与研究 戏曲形成 历史发展脉络 脚色 砌末 戏曲雕刻
下载PDF
意来“小道”论“砌末”
11
作者 缪向明 《剧影月报》 2012年第3期116-117,共2页
"砌末"这个词现在在各个剧团讲起来知道它确切意思的人不会太多,大体上"砌末"这个词汇已被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组"道具"所替代了。准确地说:道具一词是个泊来品,是来自国外,大概是日本,指写实布景,装置。而具有独特象征性,夸张的... "砌末"这个词现在在各个剧团讲起来知道它确切意思的人不会太多,大体上"砌末"这个词汇已被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组"道具"所替代了。准确地说:道具一词是个泊来品,是来自国外,大概是日本,指写实布景,装置。而具有独特象征性,夸张的装饰化的舞台用具名称"砌末"倒慢慢被人遗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末 象征性 道具 剧团 布景 装饰
下载PDF
妙乐风韵——质朴灵动的黄梅戏
12
作者 吴功敏 《黄梅戏艺术》 2013年第2期30-33,共4页
黄梅戏舞台美术 戏曲舞台美术涵盖灯光、布景、道具(砌末)、化妆、服装等门类。
关键词 黄梅戏 戏曲舞台美术 质朴 风韵 布景 砌末 道具
下载PDF
清代宫廷戏曲砌末
13
作者 孙召华 《紫禁城》 2013年第11期96-107,共12页
砌末,又作切末,为戏班行话,意即"什物",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中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中国传统戏曲虽然主要依靠歌舞表演情景,舞台空间具有高度灵活性,却也无法完全脱离对一些实物的凭借,砌末有助于演员完成舞蹈,塑造角色... 砌末,又作切末,为戏班行话,意即"什物",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中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中国传统戏曲虽然主要依靠歌舞表演情景,舞台空间具有高度灵活性,却也无法完全脱离对一些实物的凭借,砌末有助于演员完成舞蹈,塑造角色形象,营造舞台空间和渲染剧情氛围。适应于传统戏曲表演,砌末具有可舞性、假定性、精美性三个特点。清宫戏曲砌末亦不例外,而且由于皇家的财力雄厚和帝后的嗜好,更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砌末 宫廷 清代 舞台演出 布景
下载PDF
砌末(道具)的探索——戏曲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4
作者 王志民 王如昆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5,共4页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们查资料时发现一个问题,翻找戏曲资料,有关京剧剧目、表演、流派、名家的论述可谓百花齐放、比比皆是,而有关京剧舞台工作等方面的论述文章的确很少、很难找,这对于京剧技术技巧的全面研究、
关键词 戏曲表演 道具 砌末 百花齐放 京剧 剧目
原文传递
京剧《武家坡》唱词版本差异探究
15
作者 柳昕呈 《中国京剧》 2021年第1期84-87,共4页
京剧《武家坡》是传统剧目《红鬃烈马》中的一折,讲述了薛平贵离家十八载之后接到妻子王宝钏的血书,回到家中探望妻子,因为离家时间太长,故而假意调戏王宝钏,想试试对方是否贞洁,后薛平贵亮明身份,最终夫妻相见的故事。这折戏因为故事... 京剧《武家坡》是传统剧目《红鬃烈马》中的一折,讲述了薛平贵离家十八载之后接到妻子王宝钏的血书,回到家中探望妻子,因为离家时间太长,故而假意调戏王宝钏,想试试对方是否贞洁,后薛平贵亮明身份,最终夫妻相见的故事。这折戏因为故事紧凑、上场角色少、砌末不复杂以及唱腔集中等特点,经常被拿出来单独上演,是一出经久不衰的折子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宝钏 薛平贵 折子戏 传统剧目 唱词 砌末 京剧 离家
原文传递
避暑山庄的戏剧文化(续)
16
作者 杨天在 《大舞台》 2003年第5期34-38,共5页
二、山庄戏剧 山庄戏剧与清代宫廷戏剧为一体,山庄戏剧是宫廷戏剧的缩影,因此避暑山庄从戏台的设置、行头砌末的使用到剧种剧目以及演出场面等,也都与北京宫廷相类.
关键词 戏剧文化 戏楼 砌末 戏台 清音阁 法宫雅奏
下载PDF
论昆剧《朱买臣休妻》之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
17
作者 李惠绵 《戏曲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97-120,共24页
所谓“意象”,即是结合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审美意象需要经过艺术传达,才能将物理属性的声、形、色等,转化为可视可听的艺术意象。文学创作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审美意象符号化;而借用语言符号传达意象,主要功能是表意性、... 所谓“意象”,即是结合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审美意象需要经过艺术传达,才能将物理属性的声、形、色等,转化为可视可听的艺术意象。文学创作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审美意象符号化;而借用语言符号传达意象,主要功能是表意性、表象性和表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象 《朱买臣休妻》 砌末 表演 昆剧 审美意象 语言符号 “意象”
原文传递
浅论清宫服饰与道具的审美取向
18
作者 李锋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115,121,共6页
宫廷戏台上的舞美呈现,是我国戏曲舞台美术最为绚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章。质地精良、做工考究、色彩绚丽的戏装与舞台道具,是戏曲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由于清代宫廷演戏严格的程式化,戏台上各种角色的穿戴都有着严格规范,扮戏... 宫廷戏台上的舞美呈现,是我国戏曲舞台美术最为绚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章。质地精良、做工考究、色彩绚丽的戏装与舞台道具,是戏曲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由于清代宫廷演戏严格的程式化,戏台上各种角色的穿戴都有着严格规范,扮戏所用的"穿戴题纲",记剧中角色的服装、道具和扮相,就是宫廷演戏化装的依据,如果化装不合规范,最轻也要受到斥责。"不要粗拉拉",严禁"粗糙",对艺术追求尽善尽美,这从宫廷遗存的档案中就能找到依据。从宫廷的舞美呈现看,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独特的民族特点,唯美的皇家风尚深深影响着当今戏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 舞美 服饰 砌末 审美取向
原文传递
道具是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物态造型
19
作者 闾德根 《戏文》 2006年第6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道具 人物性格 戏剧情节 造型 物态 约定俗成 剧团 砌末
下载PDF
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功能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二永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33,共5页
现代西方叙事理论与传统叙事理论相比,对故事中人物的一个新的理论认识就是指出人物的"行动元"身份。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们已用这一视角来分析戏曲人物,且他们不仅认识到人物的叙事功能,还进一步对戏曲故事中不同人... 现代西方叙事理论与传统叙事理论相比,对故事中人物的一个新的理论认识就是指出人物的"行动元"身份。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们已用这一视角来分析戏曲人物,且他们不仅认识到人物的叙事功能,还进一步对戏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功能进行了分类认识。本文综合古代剧论家们所述,将其所涉及的戏曲人物概括为主脑人物、针线人物、砌末人物三类,并分别论述了其类型特点及其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剧论 人物功能 主脑人物 针线人物 砌末人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