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氨氮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
18
1
作者
史红星
刘会娟
+2 位作者
曲久辉
代瑞华
王明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6,共5页
利用蒙脱土、高岭土和太湖沉积物矿质组分3种材料,模拟研究了水体悬浮矿质颗粒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30min内3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基本可达到平衡;等温平衡吸附均符合Henry吸附模式,在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浓度1000mg...
利用蒙脱土、高岭土和太湖沉积物矿质组分3种材料,模拟研究了水体悬浮矿质颗粒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30min内3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基本可达到平衡;等温平衡吸附均符合Henry吸附模式,在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浓度1000mg/L,初始氨氮浓度1.0mg/L,pH=7.00实验条件下,吸附分配系数分别依次为548.30,287.36,191.27L/kg.相同实验条件下,随着pH、盐度和温度的增大或升高,矿质颗粒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pH的影响较显著.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000mg/L以下范围增大,固相氨氮平衡吸附量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太湖
悬浮物
矿质
颗粒
氨氮
吸附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SO2在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2
作者
尚欢
刘修凡
+4 位作者
陈娜
李美琪
陈子越
艾智慧
张礼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6,共8页
我国秋冬季雾霾频发,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大气中SO2经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是雾霾产生的元凶,其中矿质颗粒物参与的SO2表面非均相反应尤为重要,因此,厘清矿质颗粒物表面硫酸盐的形成机制是解析大气雾霾形成的关键科...
我国秋冬季雾霾频发,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大气中SO2经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是雾霾产生的元凶,其中矿质颗粒物参与的SO2表面非均相反应尤为重要,因此,厘清矿质颗粒物表面硫酸盐的形成机制是解析大气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SO2在不同类型氧化型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多污染物共存体系、湿度和光照对SO2非均相反应的影响,并对目前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旨在加深对矿质颗粒物促进硫酸盐形成机制的认识,助力揭示我国雾霾的成因,进而为雾霾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矿质
颗粒
物
硫酸盐
非均相反应
光化学
雾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光照对SO_2在矿质氧化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铃
马庆鑫
贺泓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5-1162,共8页
使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研究了SO_2在α-Al_2O_3、TiO_2、CaO和α-Fe_2O_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考察了紫外光光照(波长约365 nm)对SO_2在不同氧化物表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紫外光照射条件下,SO_2在TiO_2、α-A...
使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研究了SO_2在α-Al_2O_3、TiO_2、CaO和α-Fe_2O_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考察了紫外光光照(波长约365 nm)对SO_2在不同氧化物表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紫外光照射条件下,SO_2在TiO_2、α-Al_2O_3、CaO颗粒物表面反应的主要产物为亚硫酸盐;有紫外光照射条件下,SO_2在TiO_2、α-Al_2O_3、CaO颗粒物表面反应的主要产物为硫酸盐;但紫外光照射对SO_2在α-Fe_2O_3表面的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推测机理可能是光照促进了颗粒物表面的亚硫酸盐向硫酸盐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矿质
颗粒
物
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非均相反应
紫外光照
原文传递
题名
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氨氮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
18
1
作者
史红星
刘会娟
曲久辉
代瑞华
王明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6,共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_SW_12)
文摘
利用蒙脱土、高岭土和太湖沉积物矿质组分3种材料,模拟研究了水体悬浮矿质颗粒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30min内3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基本可达到平衡;等温平衡吸附均符合Henry吸附模式,在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浓度1000mg/L,初始氨氮浓度1.0mg/L,pH=7.00实验条件下,吸附分配系数分别依次为548.30,287.36,191.27L/kg.相同实验条件下,随着pH、盐度和温度的增大或升高,矿质颗粒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pH的影响较显著.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000mg/L以下范围增大,固相氨氮平衡吸附量显著减小.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太湖
悬浮物
矿质
颗粒
氨氮
吸附特性
Keywords
eutrophic
Taihu Lake
suspended mineral
particle matters
ammonium
adsorption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SO2在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2
作者
尚欢
刘修凡
陈娜
李美琪
陈子越
艾智慧
张礼知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6,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3000)。
文摘
我国秋冬季雾霾频发,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大气中SO2经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是雾霾产生的元凶,其中矿质颗粒物参与的SO2表面非均相反应尤为重要,因此,厘清矿质颗粒物表面硫酸盐的形成机制是解析大气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SO2在不同类型氧化型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多污染物共存体系、湿度和光照对SO2非均相反应的影响,并对目前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旨在加深对矿质颗粒物促进硫酸盐形成机制的认识,助力揭示我国雾霾的成因,进而为雾霾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SO2
矿质
颗粒
物
硫酸盐
非均相反应
光化学
雾霾
Keywords
SO2
mineral particles
sulfate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photochemistry
haze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光照对SO_2在矿质氧化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铃
马庆鑫
贺泓
机构
华北电力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污染控制中心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5-1162,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6YFC0202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673004
91744205)~~
文摘
使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研究了SO_2在α-Al_2O_3、TiO_2、CaO和α-Fe_2O_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考察了紫外光光照(波长约365 nm)对SO_2在不同氧化物表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紫外光照射条件下,SO_2在TiO_2、α-Al_2O_3、CaO颗粒物表面反应的主要产物为亚硫酸盐;有紫外光照射条件下,SO_2在TiO_2、α-Al_2O_3、CaO颗粒物表面反应的主要产物为硫酸盐;但紫外光照射对SO_2在α-Fe_2O_3表面的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推测机理可能是光照促进了颗粒物表面的亚硫酸盐向硫酸盐的转化.
关键词
SO2
矿质
颗粒
物
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非均相反应
紫外光照
Keywords
SO2
mineral oxide
DRIFTS
heterogeneous reaction
UV light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氨氮的吸附特性
史红星
刘会娟
曲久辉
代瑞华
王明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SO2在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进展
尚欢
刘修凡
陈娜
李美琪
陈子越
艾智慧
张礼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光照对SO_2在矿质氧化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影响
王铃
马庆鑫
贺泓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