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区降水持续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于文勇 李建 宇如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本文利用我国588个气象站1969—2008年逐12小时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降水持续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35°N以南,西部和东部年平均的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中部略短;35°N以北,西北和内蒙西部最短... 本文利用我国588个气象站1969—2008年逐12小时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降水持续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35°N以南,西部和东部年平均的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中部略短;35°N以北,西北和内蒙西部最短,东北地区北部略长。将降水事件按持续时间分类自南向北,东南地区、江淮和黄淮地区、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短时降水(持续一个时次,12小时)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占全年总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加,持续性降水(持续3个时次及以上)的比例减少。降水平均持续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基本能反映出江南春雨、江淮梅雨、东北和华北夏季雨季、关中盆地和汉水谷地的秋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地区夏季雨季。同时,东南地区秋冬季节、江淮和黄淮地区10月上旬和西南地区10月下旬存在降水平均持续时间的峰值,与降水量的变化不一致,是由持续性降水频率的增加和短时降水频率的减少造成的。此外,东部三个区域降水平均持续时间的夏季季节内变化对应了季风雨带的"北跳和南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平均持续时间 降水季节变化 短时降水 持续性降水
下载PDF
乌鲁木齐“4.24”短时降水和冰雹中小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晶 于碧馨 +1 位作者 赵克明 杨莲梅 《暴雨灾害》 2018年第4期347-355,共9页
利用常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GPS大气可降水量及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2016年4月24日清晨和傍晚乌鲁木齐分别出现的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均与500 hPa中纬度低槽东移... 利用常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GPS大气可降水量及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2016年4月24日清晨和傍晚乌鲁木齐分别出现的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均与500 hPa中纬度低槽东移有关,短时降水发生在500 hPa槽底偏西急流、低层偏北气流形势下;冰雹发生在高、低空一致西北急流形势下。(2)在低空急流触发下产生短时降水,降水期间存在远距离水汽输送;乌鲁木齐前期短时降水是冰雹发生前低层增湿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向底层下传是冰雹触发的关键因子。(3)短时降水和冰雹均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冰雹云内上升气流异常强盛,其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陡升较短时降水期间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冰雹 低空急流 触发因子 水汽远距离输送
下载PDF
气象卫星数据在短时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丹珍卓玛 杜贤宁 +1 位作者 王鑫 周措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6期0048-0050,共3页
短时降雨的预测工作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伴随气象遥感技术的进步,这些卫星搜集的信息,以其优秀的时间和空间精确度以及广阔的覆盖范围,日益成为提高短期降雨预测准确度的关键信息。详尽分析了... 短时降雨的预测工作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伴随气象遥感技术的进步,这些卫星搜集的信息,以其优秀的时间和空间精确度以及广阔的覆盖范围,日益成为提高短期降雨预测准确度的关键信息。详尽分析了从气象观测卫星所获取的数据、如何在快速预报降雨、在实践中的挑战以及预测的未来走向,研究表明,尽管数据处理繁琐性、数据整合技术的限制和技术条件限制等问题依旧摆在我们面前,但科技进步和多元数据整合有望解决这些现有的难题。文章突出气象遥感数据在增进预报精确性和时效性方面的巨大潜力,预期随着数据处理方法的革新及新一代遥感卫星的投入运用,气象卫星资料将在预测短时降水和气象学探究中承担更为关键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短时降水 预报
下载PDF
基于卫星云参数的短时降水动态估测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洪毅 袁德辉 +1 位作者 柳岳清 高萍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6-271,共6页
利用实时FY-2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和区域中尺度地面自动监测网加密降水资料,通过对云图进行参数化处理,采用动态相关方法分析长波红外分裂窗双谱组合、长波红外水汽双谱组合、亮温面积等各类卫星云参数与不同级别降水强度的关系,寻找... 利用实时FY-2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和区域中尺度地面自动监测网加密降水资料,通过对云图进行参数化处理,采用动态相关方法分析长波红外分裂窗双谱组合、长波红外水汽双谱组合、亮温面积等各类卫星云参数与不同级别降水强度的关系,寻找当时与降水强度的最佳相关云参数化因子建立短时降水动态估测模型,并利用实时最新降水估测模型对未来3 h降水进行估测预报应用。模型估测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比较接近,短时强降水中心估测与实况基本吻合,但在高山地形条件下降水估测值略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云参数 短时降水 动态估测
下载PDF
新疆短时强降水落区的分析和预报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旭 马禹 《新疆气象》 1998年第2期13-17,32,共6页
利用常规高空气象资料、物理量场、GMS-5卫星数值化云图,对新疆短时强降水落区的预报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其他方法预报新疆短时强降水落区时,其范围与实际降水区偏差较大,并且牵涉面广,不利推广;而利用物理量场和... 利用常规高空气象资料、物理量场、GMS-5卫星数值化云图,对新疆短时强降水落区的预报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其他方法预报新疆短时强降水落区时,其范围与实际降水区偏差较大,并且牵涉面广,不利推广;而利用物理量场和GMS-5卫星数值化云图,能够较好地预报新疆短时强降水落区,落区范围与实际强降水区偏差<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 降水 短时降水 落区 分析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溦 原韦华 +1 位作者 李建 宇如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2-940,共9页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低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日最高气温高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分析水汽条件作用发现,峰值强度在高温条件下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的现象与相对湿度变化有关,日最高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大幅减小。初步分析可知,当陆地达到较高温度并进一步增温时,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不大,使得洋面水汽含量增加较少。在陆地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情况下,伴随陆地的进一步升温,地表相对湿度将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降水 统计分析 短时降水 地表气温 相对湿度
下载PDF
综合应用探空、雷达回波、卫星云图资料估算短时降水量的一种方法
7
作者 葛小清 王叶仙 《浙江气象》 1997年第4期27-30,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常规探空资料、雷达高扫回波资料,推算卫星云图上降水云区对应云顶温度范围的方法,并对[1]中用数字化卫星云图资料估算0—6小时降水量的方法作了改进。实际应用证明,改进后的预报方法大大降低了短时大到暴雨预报的空报...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常规探空资料、雷达高扫回波资料,推算卫星云图上降水云区对应云顶温度范围的方法,并对[1]中用数字化卫星云图资料估算0—6小时降水量的方法作了改进。实际应用证明,改进后的预报方法大大降低了短时大到暴雨预报的空报率,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资料 雷达回波 短时降水 综合应用 降水 云顶温度 降水系统 探空资料 小时降水 降水回波
下载PDF
三小时降水定量预报的雷达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少平 蔡宏 +1 位作者 居志刚 王彦芳 《湖北气象》 1998年第3期15-16,共2页
根据雷达气象方程,推导得出了利用雷达回波立体资料预报短时降水的数学模式.然后对其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并在考虑数字化雷达回波立体资料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模式进行了简化.最后通过格点应用,建立了有限区间短时面雨量预报模式.
关键词 短时降水 雷达模式 回波强度 降水预报 定量预报
下载PDF
富锦市长安镇短时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以2013年8月14日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曲学波 周子强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6期189-190,共2页
2013年8月14日的短时强降水天气造成的灾害从经济损失上来说是巨大的,研究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预报人员对这种极端天气现象的预报的把握,积累经验和提高预报能力。本文分别从高低空形势、雷达等方面对这次短... 2013年8月14日的短时强降水天气造成的灾害从经济损失上来说是巨大的,研究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预报人员对这种极端天气现象的预报的把握,积累经验和提高预报能力。本文分别从高低空形势、雷达等方面对这次短时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这场过程特点及其成因,以便对将来预报暴雨天气积累一定的资料和经验,提高对暴雨天气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天气分析 预报暴雨
下载PDF
空中抽过的“巨鞭”——飑线
10
作者 张玉红 《气象知识》 2010年第2期27-28,共2页
2009年6月3日16时至4日5时,河南省许多地区先后出现了雷电、短时大风、局地冰雹和短时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关键词 飑线 偏北大风 强对流天气 短时降水 局地冰雹 河南
原文传递
准噶尔南缘荒漠区短时降水土壤响应研究
11
作者 都伟新 祝婕 +3 位作者 马俊英 邓文叶 董楠 蔺尾燕 《新疆环境保护》 2016年第3期9-14,共6页
本研究依托新疆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站,对风沙土和灰棕漠土的相同降水量下土壤湿度、温度、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降水大小对土壤湿度、温度和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不同,成正相关。风沙土土壤湿度驰豫期与降水的相... 本研究依托新疆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站,对风沙土和灰棕漠土的相同降水量下土壤湿度、温度、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降水大小对土壤湿度、温度和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不同,成正相关。风沙土土壤湿度驰豫期与降水的相关系数高于灰棕漠土,湿度还受土壤温度、太阳光照强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对于风沙土土壤湿度的影响小于灰棕漠土。灰棕漠土和风沙土在不同强度降水下,地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温度变化还受冷空气的强度、持续时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对于灰棕漠土温度变化的影响强于风沙土。不论降水强度的大小,都能引起有限的反照率变化,反照率的极值和降水量有很好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地表反照率 驰豫期
下载PDF
融合多源数据的深度学习短时降水预测
12
作者 夏景明 戴如晨 谈玲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4年第8期123-131,共9页
针对传统降水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的深度学习短时降水预测模型MSF-Net.在GPM历史降水数据的基础上融合了ERA5气象数据、雷达数据和DEM数据.利用气象特征提取模块学习多源数据的气象特征,通过注意力融合预测模块进... 针对传统降水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的深度学习短时降水预测模型MSF-Net.在GPM历史降水数据的基础上融合了ERA5气象数据、雷达数据和DEM数据.利用气象特征提取模块学习多源数据的气象特征,通过注意力融合预测模块进行特征融合并实现短时降水预测.将MSF-Net的降水预测结果与多种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SF-Net模型的风险评分TS和偏差评分Bias最优,表明其可以在6 h的预测时效内提升数据驱动降水预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短时降水预测 注意力机制 数据融合 数据驱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暴雨云团局地强降水响应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平 李生辰 +1 位作者 王振会 肖建设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431,共27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东部暴雨云团的局地强降水响应特征,使用FY-2卫星红外通道数据,选择降水开始前4小时直到降水结束后2小时的时段,对高原东部19次典型局地暴雨过程分两种方式进行云团分析,第一种方式为针对测站上空7... 为研究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东部暴雨云团的局地强降水响应特征,使用FY-2卫星红外通道数据,选择降水开始前4小时直到降水结束后2小时的时段,对高原东部19次典型局地暴雨过程分两种方式进行云团分析,第一种方式为针对测站上空7×7像元范围的云团进行云顶温度变化等相关分析,第二种方式为对关键四省范围内的云团进行识别和追踪,并计算对流云团参数。对暴雨云团的雷达回波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7像元范围红外各通道的云顶温度变化趋势一致,降水阶段云顶温度先降后升,云顶温度梯度先升后降。云顶温度梯度极大值Gmax的峰值和半小时内Gmax的最大上升变化值ΔGmax均出现在强降水前(0—11 h),Gmax峰值次数为1—2次,云顶温度极小值Tmin的谷值多出现在强降水之前,Tmin曲线斜率大值阶段对应Gmax的大值阶段,ΔGmax,Gmax和Tmin的极值分别可达到22.3℃,48.3℃和-90.3℃。(2)用7×7范围云顶温度及温度梯度建立的降水量级预报方程能较好地模拟小时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且有一定的预报提前时间,预报误差在1个降水量级内。在考虑了Gmax峰值对强降水的贡献后R2由0.23提高到0.54,模拟的降水量峰值与真值峰值明显接近。(3)对流云团的识别追踪方法更简单有效,对形变较小的云团(相关系数≥0.5)的准确率为100%,对发生了合并或分裂等严重形变的云团(一般相关系数<0.5)的识别结果正确而追踪结果无效;(4)高原东部暴雨云团均为中-β—中-α尺度,水汽柱深厚但强度比低海拔地区更弱,测站暴雨开始之前多数有对流云团覆盖,若对流云团空间参数位置靠近测站,当空间距离至少小于或等于15个像距时降水或强降水将在几小时内产生。(5)暴雨云团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且暴雨测站7×7范围Gmax峰值时刻对应有回波顶高度(18 dBz)的梯度极大值,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通道 局地暴雨云团 识别和跟踪 短时降水预报
原文传递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短时降水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启凡 王永忠 马俊逸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2年第4期807-811,共5页
针对目前短时降水量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影响短时降水的物理量选取和RBF神经网络学习的降水量预测方法。首先对原始降水数据进行坐标格点化处理并对(NCEP/NCAR)数据文件中物理量参数进行读取和计算。在理论和数据表现上对... 针对目前短时降水量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影响短时降水的物理量选取和RBF神经网络学习的降水量预测方法。首先对原始降水数据进行坐标格点化处理并对(NCEP/NCAR)数据文件中物理量参数进行读取和计算。在理论和数据表现上对降水量进行分析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预测,得到预测效果不佳。进而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更好。为选取最优模型建立自变量随机选取的21个RBF模型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选择六项物理量参数建立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24h降水量预测精度最高。拟合度、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98,5.04mm,56.34mm2和7.51mm,仿真时间为0.95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多元线性回归 BP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 自变量随机选取 预测建模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小时强降水订正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彬雁 王佳津 +3 位作者 曹萍萍 杨康权 陈朝平 肖递祥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基于2020年7—8月西南区域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因子,以及四川省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在分区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小时降水订正,检验该方法在本地的可用性。结果表明:(1)建模前,对全省进行分区有利于改进大量级小... 基于2020年7—8月西南区域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因子,以及四川省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在分区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小时降水订正,检验该方法在本地的可用性。结果表明:(1)建模前,对全省进行分区有利于改进大量级小时强降水预报。(2)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小时强降水分布整体趋势与原模式一致,对模式未预报出的小时强降水也有一定反应,且实况未出现小时强降水的区域订正后量级有所减小,但仍存在大量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空报较多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短时降水预报 TS检验 西南区域模式
下载PDF
Micaps系统中T-lnP图工具在短时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16
作者 屈梅 《新疆气象》 2003年第3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MICAPS系统 T-lnP图工具 短时降水预报 预报平台 指标分析
下载PDF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260
17
作者 樊李苗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利用中国2005-2009年2 0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和2002-2011年部分探空站探空资料,研究了中国短时强降水、强冰雹、雷暴大风以及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通过环境参数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强对流天气加以区分,并... 利用中国2005-2009年2 0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和2002-2011年部分探空站探空资料,研究了中国短时强降水、强冰雹、雷暴大风以及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通过环境参数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强对流天气加以区分,并对所选取的探空数据和环境参数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T-logp图温湿曲线形态、500~700hPa和850~500hPa温差、0℃、-20℃层和平衡层高度、地面和1.5km高度的露点温度、1.5km高度温度露点差、对流有效位能和0~6km垂直风切变等区分上述四种类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2)纯粹短时强降水天气(包括I、II型)与强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数的区别比较显著,前者与后两者相比主要表现在较小的700~500hPa和850~500hPa温差,弱的垂直风切变,较高的0℃层、-20℃层和平衡层高度,较大的地面和地面以上1.5km处的露点温度,其中短时强降水I型(占了纯粹短时强降水的大多数)以其整层较高的相对湿度与其他类型强对流的环境背景差异最为明显;(3)混合型强天气与强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在T-logp图温湿曲线形态、对流有效位能及0~6km垂直风切变诸方面特征相似,表现为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干层、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0~6km垂直风切变,但在相对较高的平衡层高度、较高地面和地面以上1.5km处露点温度及较小的850~500hPa温差等方面与纯粹短时强降水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环境参数 T-logp图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48
18
作者 俞小鼎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02-209,共8页
对短时强降水主观临近预报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1)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是指1 h雨量在20 mm或3 h雨量在50 mm以上的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的识别主要由雨强和降水持续时间两个要素确定。(2)雨强临近估计的主要根据是... 对短时强降水主观临近预报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1)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是指1 h雨量在20 mm或3 h雨量在50 mm以上的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的识别主要由雨强和降水持续时间两个要素确定。(2)雨强临近估计的主要根据是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雨强之间的经验关系,即Z-R关系。对流性雨强的估计,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将对流性降水分为大陆强对流型和热带海洋型两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Z-R关系。雨强估计的主要误差来源包括不适当的Z-R关系、地形对雷达波束阻挡、冰雹"污染"、强降水和冰雹对雷达波束的衰减、硬件定标偏差、被大雨淋湿的天线罩导致的衰减等。(3)判断是否出现强降水的另一要素是降水的持续时间。沿着回波移动方向高降水率的区域尺度越大,降水系统移动越慢,则持续时间越长。对于导致强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其雷达回波的移动矢量是平流矢量和传播矢量的合成。如果平均风方向(平流方向)与回波传播方向交角大于90°,称为后向传播,此时回波移速小于平均风速,移动较慢,易导致强降水。在有利于强降水的环境条件下,含有中气旋或更大尺度涡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会明显增大强降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临近预报 大陆强对流降水 热带海洋降水 后向传播 中气旋
下载PDF
中国暖季短时强降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197
19
作者 陈炯 郑永光 +1 位作者 张小玲 朱佩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7-382,共16页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1991-2009年87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整点逐时降水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发生时次频率分析,给出了中国暖季(4—9月)不小于10、20、30、40、50 mm/h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1991-2009年87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整点逐时降水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发生时次频率分析,给出了中国暖季(4—9月)不小于10、20、30、40、50 mm/h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重点同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红外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_(BB))资料获得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地理分布同暴雨(≥50 mm/d)分布都非常相似,但50 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非常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为华南,其次为云南南部、四川盆地、贵州南部、江西和长江下游等地。最大降水强度可超过180 mm/h(海南);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很低的区域,也有超过50 mm/h的强降水。从月际变化来看,7月最为活跃,其次为8月。逐候变化显示,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跳跃性分布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缓慢增强、迅速减弱的特点;以7月第4候最为活跃。中国总体平均的短时强降水的频率和最大强度的日变化有3个峰值,主峰在午后(16-17时,北京时),次峰在午夜后(01-02时)和早晨(07-08时);中午前后(10-13时)最不活跃。中国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但午夜后时段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具有不同的活跃时段和传播特征,具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和持续活跃型等日变化类型,这不仅与较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环流相关,且与地势、海陆等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气候 时空分布 日变化 传播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 被引量:142
20
作者 郝莹 姚叶青 +1 位作者 郑媛媛 鲁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3-912,共10页
利用安徽省1995—201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建立了短时强降水的三种概念模型,总结出有利于其发生的大尺度影响系统。通过分析物理量得知,短时强降... 利用安徽省1995—201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建立了短时强降水的三种概念模型,总结出有利于其发生的大尺度影响系统。通过分析物理量得知,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大气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厚的暖云层保证了云粒子在降水系统的下沉气流里较少的被蒸发,而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高的KI指数值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有"低质心结构"和"高质心结构"两种结构特征。而径向速度场上的中小尺度风速切变、辐合、气旋式辐合则是强降水回波在某地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强降水发生前半小时边界层急流显著增强,也是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降水 多尺度 临近预警 雷达回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