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 被引量:135
1
作者 闻学泽 徐锡伟 +2 位作者 郑荣章 谢英情 万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99-208,共10页
野外调查获得甘孜-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近代地震破裂的新证据,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年龄确定出近5万年来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122)mm/a,该结果与鲜水河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估值很接近,反映了沿川滇~羌塘活动地... 野外调查获得甘孜-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近代地震破裂的新证据,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年龄确定出近5万年来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122)mm/a,该结果与鲜水河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估值很接近,反映了沿川滇~羌塘活动地块的北~东北边界的晚第四纪水平运动总体上是协调的,沿断裂的3个段落均发现近代大地震地表破裂的遗迹,其中,北西段1896年破裂至少长70km,相应地震的矩震级为7.3;中段的最新破裂长约180km,是一次矩震级约为7.7、未知年代的大地震形成的;东南段未知年代的最新破裂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5.3m,估计相应地震的矩震级约为7.3,已根据调查资料推断了后两次大地震可能分别发生在1854年和1866年,这些证明该断裂的不同段落均具有发生大地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 平均滑动速率 近代大地震 地震破裂 晚第四纪 震级 破裂长
原文传递
地震的震级 被引量:120
2
作者 陈运泰 刘瑞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6期1-12,共12页
简要介绍了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震级饱和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介绍和解释。文章指出,矩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绝对大小的量,它与地震震源的物理过程直接关联... 简要介绍了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震级饱和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介绍和解释。文章指出,矩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绝对大小的量,它与地震震源的物理过程直接关联,不会饱和;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具有明显的优点,是当今国际地震学界推荐优先使用的震级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震级 体波震级 面波震级 震级 震级饱和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 被引量:72
3
作者 陈运泰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26-27,共2页
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 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速报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地震后翌日,我们由"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至少为4.4×1021N·m。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面波震级"7.8级,"矩震级"7.6级)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km,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km)的3倍多。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震源特性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面波 震级 震级 断层长度
下载PDF
川西理塘断裂带平均滑动速率、地震破裂分段与复发特征 被引量:47
4
作者 徐锡伟 闻学泽 +3 位作者 于贵华 郑荣章 罗海原 郑斌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0-551,共12页
理塘断裂带是川西北次级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获得其晚第四纪断错、近代地震破裂、破裂分段的新证据,估算出断裂的滑动速率、特征地震震级与复发间隔.结果表明,理塘断裂带由毛垭坝盆地北缘、理塘和康嘎-德巫等三条次级断... 理塘断裂带是川西北次级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获得其晚第四纪断错、近代地震破裂、破裂分段的新证据,估算出断裂的滑动速率、特征地震震级与复发间隔.结果表明,理塘断裂带由毛垭坝盆地北缘、理塘和康嘎-德巫等三条次级断裂组成,以左旋走滑为主,不同部位伴有不等的逆倾滑分量.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相关沉积物年龄估算断裂带距今约14ka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0±1.0mm/a,垂直(逆)滑动速率0.1-1.8mm/a;三条次级断裂均为独立的地震破裂段,相应特征地震最大矩震级估值为7.0-7.3,平均复发问隔为500-1000年,北西段最晚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119±2a之前,中段发生在公元1890年前后,南东段则发生在公元1948年,显示出与段落之间应力触发作用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分段 平均滑动速率 理塘 复发特征 地震破裂 平均复发间隔 活动断裂带 晚第四纪 野外调查 地震震级 左旋走滑 不同部位 断错地貌 特征地震 触发作用 川西北 沉积物 震级 90年 估算 盆地 估值
原文传递
不同震级标度转换关系研究概述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莹甄 殷娜 李小晗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7,共8页
简述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在地震震级转换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比较了中国台网测定的各种震级与国外主要地震机构测定的地震标度之间的差别与各震级间的转换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一给出了矩震级与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简述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在地震震级转换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比较了中国台网测定的各种震级与国外主要地震机构测定的地震标度之间的差别与各震级间的转换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一给出了矩震级与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国外震级标度中,6.5≤M≤7.6时,mB≈MW;5.2≤M≤8.0时,mS≈MW;4.2≤M≤7.0时,mL≈MW;4.0≤M≤6.0时,mb≈MW。在上述震级区间,MW与mB、mb、ML和MS的偏差≤0.2。经过推导,我国常规震级标度与矩震级的之间的对应关系为:4.5≤M≤5.8时,mb≈MW;4.5≤M≤7.5时,mB≈MW;4.5≤M≤7.0时,ML≈MW;MS≈MW;MS7=MW。在上述震级区间,MW与mB、MS的偏差≤0.2,与MS7偏差为0;与ML偏差为0.22。上述结论可为地震预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标度 震级 震级转换
下载PDF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瑞丰 任克新 +5 位作者 张立文 韩雪君 徐志国 孙丽 任枭 刘敬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3期1-8,共8页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_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围地方性震...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_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围地方性震级的一致性,宜沿用中国传统测定方法。建议:用IASPEI新推荐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_B;用IASPEI新推荐的20 s面波震级M_S(20)、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面波震级M_S7与M_S。为使震级测定规范统一,给出新的震级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并给出新旧震级之间的转换公式。采用新震级标度,可以充分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优势,使中国震级测定与国际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震级 面波震级 震级
下载PDF
千秋煤矿微震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源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栋 王恩元 李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11-2019,共9页
为了解释和量化采矿诱发微震的危险性,提高采矿作业安全性,首先基于Brune模型和网格搜索法,求取千秋煤矿微震的地震矩、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以及矩震级,分析震源参数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震源参数和P波反演法... 为了解释和量化采矿诱发微震的危险性,提高采矿作业安全性,首先基于Brune模型和网格搜索法,求取千秋煤矿微震的地震矩、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以及矩震级,分析震源参数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震源参数和P波反演法来反演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①千秋煤矿微震震源位移谱很好地符合Brune模型,基于此通过网格搜索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求取震源的拐角频率fc和拐角谱值Ωc;②基于拐角频率fc和拐角谱值Ωc和相关的理论公式,可以进一步迅速准确地求取各个震源参数和矩震级;③随着矩震级增加,拐角频率呈线性减小趋势,震源半径和应力降都呈线性增加趋势。在同等震级条件下,该矿微震的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的值都要小于天然地震,表明该矿微震的破裂尺度和形式不同于天然地震;④应用P波反演法很好地反演出了千秋煤矿的剪切破坏、剪切张拉破坏和剪切挤压破坏震源机制。千秋煤矿开采活动会引起地质不连续面的滑动,产生区域内的动载荷作用,对自由面附近的节理面产生推动作用,从而造成岩体破坏,由于巨厚砾岩层顶板容易积聚大量弹性能,岩体破坏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上述成果可以在震后迅速准确地量化和评估震源破裂的尺度和机制,而且根据不同震级对应震源参数的范围,可以对将要发生微震的震源参数进行迅速评估,为进一步研究矿山微震震源的破裂过程和危险性的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震源机制 震级 Brune模型 网格搜索
下载PDF
河北省测震台网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景春 赵英萍 +3 位作者 徐志国 毛国良 张从珍 李冬圣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河北省测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了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6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w,利用正交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体波震级ML和Mw之间的关系式。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地震 震级
下载PDF
如何正确使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1 位作者 薛峰 李恩来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4期1-11,共11页
震级的使用规定是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重要内容。为便于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本文从震级的科学应用和社会应用2个方面详细介绍震级的使用规定。
关键词 地方性震级 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 震级 国家标准
下载PDF
球体位错理论在2011年日本强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付广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22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体位错理论 2011年日本强震 全球定位系统(GPS) 远场形变 震级
下载PDF
考虑震级影响的规范阻尼修正系数评估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郝安民 周德源 +1 位作者 李亚明 张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661,共5页
规范采用阻尼修正系数(DMF)调整阻尼比不同于5%时的弹性反应谱,然而未考虑矩震级的影响.美欧规范DMF是基于位移反应谱,而中国规范DMF是基于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对同类场地不同矩震级范围内DMF的统计分析表明,除E类场地外,矩震级Mw>6.5... 规范采用阻尼修正系数(DMF)调整阻尼比不同于5%时的弹性反应谱,然而未考虑矩震级的影响.美欧规范DMF是基于位移反应谱,而中国规范DMF是基于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对同类场地不同矩震级范围内DMF的统计分析表明,除E类场地外,矩震级Mw>6.5时,基于位移反应谱的中值DMF与美欧规范值比较接近,基于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中值DMF与中国规范值比较接近;而矩震级Mw=5.5~6.5时,中值DMF与各规范值有明显差异,采用规范DMF是偏于不安全的.对E类场地,规范DMF多数情况下稍偏于保守.最后,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提出了不同矩震级范围时各类场地DMF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修正系数 弹性反应谱 震级
下载PDF
云南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晶琼 刘丽芳 杨周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12,共7页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了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67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 W,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震级M L和M W之间的关系式。
关键词 中小地震 震源波谱参数 地震 震级 回归分析法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2 位作者 任枭 侯建民 邹立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7-476,共10页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结果表明,不同...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结果表明,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7.7(NEIC),7.7(ERI),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平均为MW=7.7.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其面波震级MS=8.0,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震级 面波震级 震源机制 地震台网
下载PDF
能量震级及其测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乃荣 刘瑞丰 +1 位作者 李赞 孔韩东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对于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人们更关注的是地震辐射能量E_S和能量震级M_e的大小,能量震级M_e反映震源动态特征,适合描述地震的潜在破坏性。本文介绍地震波能量E_S和地震矩M_0的物理意义及能量震级M_e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并测定得到2017年8月... 对于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人们更关注的是地震辐射能量E_S和能量震级M_e的大小,能量震级M_e反映震源动态特征,适合描述地震的潜在破坏性。本文介绍地震波能量E_S和地震矩M_0的物理意义及能量震级M_e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并测定得到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_S 7.0地震的能量震级M_e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震级 地震 震级 地震波能量 能量震级
下载PDF
云南地震台网震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4 位作者 许亚吉 秦敏 张会苑 蔡明军 李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和矩震级MW重新进行人工测量。并分别用一般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1)当M<4.5时,各种震级之间相差不大,使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区域特性;当4.5≤M<8.0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均能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但矩震级MW的测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速报工作和大震应急中,可以使用MS(BB)表示地震的大小;MS(BB)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接轨,消除0.2的震级偏差。(2)对于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由于面波测量的位置、计算公式和量归函数不同,MS比MS(BB)系统偏高0.2左右;短周期体波震级mb较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整体偏小0.2左右,主要区别在于仿真模式。(3)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均在垂直向原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取消波形仿真环节,另外,相比测定mB(BB)震中距要求大于5度,许多台站被限制,MS(BB)更利于区域台网测定。(4)当3.5≤ML≤6.5时,ML较MW整体偏大;MS≥3.5时,MS也较MW整体偏大,且均随着震级增加,偏差值呈上升趋势。(5)当M≥8.0时,面波震级出现饱和现象,使用矩震级MW表示M≥8.0地震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国家标准 地方性震级 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 震级
下载PDF
中亚地震目录震级转换及其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果 周庆 冉洪流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368-383,共16页
为编制能够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中亚地区统一震级标度为矩震级的地震目录,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下载得到该地区1907—2012年的地震数据,该数据包含众多机构不同震级标度的地震记录。以MW,GCMT为参考机构震级标度,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 为编制能够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中亚地区统一震级标度为矩震级的地震目录,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下载得到该地区1907—2012年的地震数据,该数据包含众多机构不同震级标度的地震记录。以MW,GCMT为参考机构震级标度,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其他机构震级标度与MW,GCMT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挑选某次地震事件的唯一震级记录时,以对应转换关系的相关系数大且剩余标准差小为准则进行筛选。对于少量没有震级转换关系或者拟合优度过差的地震记录,使用间接转换关系或者全球转换关系予以补充转换。震级转换后,用时空窗法删除前余震,并考虑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将研究区划分成5个子区域。采用地震记录时间累积曲线法、最大曲率法(MAXC)和拟合优度检验法(GFT)综合分析各个分区的最小完整震级(MC),并在此基础上用极大似然法拟合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每种完整性分析方法各具一定的优缺点,但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能够得出最佳的MC。地震记录时间累积曲线法能分析出高质量地震目录的起始时间,以作为后两种方法的基础,但容易受到地震活动水平随时间波动的影响。由于研究区目录质量较差,最大曲率法误差过大以至于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拟合优度检验法的GFT参数也普遍只能达到80%左右。GFT最大值点可能并不对应MC,但是MC通常都在GFT极大值点取得。5个分区1964—2012年的MC普遍在MW4.8左右,b值在1.136—1.514之间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震级转换 最小完整震级 最大曲率法 拟合优度检验法 极大似然法
下载PDF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静 徐晶 +6 位作者 偶奇 韩龙飞 王子君 邵志刚 张培震 姚文倩 王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9-596,共18页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_(W)(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与2008年汶川地震(M_(W)7.9,M_(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_(W)7.8,M_(S)8.1)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 年海原大地震 历史地震 震级标定 面波震级 震级 同震位移分布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金属矿山地压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虎 师海 +1 位作者 付搏涛 魏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11520-11525,共6页
为研究金属矿山采矿活动中地应力、微震活动与地压演化的关系,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时间轴下的微震的活动性、微震累积视体、能量指数等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矿山采... 为研究金属矿山采矿活动中地应力、微震活动与地压演化的关系,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时间轴下的微震的活动性、微震累积视体、能量指数等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矿山采矿过程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矩震级分布,揭示了矿山地压演化规律及趋势。并成功地在内蒙古某金矿工程采矿中应用,研究结果验证了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用于矿山地压演化规律分析的可行性,可为微震监测系统在此类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金属矿山 时空分布 地压演化 震级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19
作者 孔韩东 刘瑞丰 +1 位作者 边银菊 刘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M≥6.0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34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_(W)与能量震级M_(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_(W)和能量震级M_(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2)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6.47和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5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1.6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4)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2.25×10^(-5)和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震级 动态震源参数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震级标度
20
作者 刘同辉 王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1-909,共9页
首先阐述并比较传统震级(ML、mb、mB、M_(S)及MJMA)所用数据、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系统梳理两种现代震级标度Me和MW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然后根据使用数据及适用场景不同,介绍MWW、MWC、MWb、Mwp及Mdt等矩震级测定方法;同时,随着越来... 首先阐述并比较传统震级(ML、mb、mB、M_(S)及MJMA)所用数据、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系统梳理两种现代震级标度Me和MW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然后根据使用数据及适用场景不同,介绍MWW、MWC、MWb、Mwp及Mdt等矩震级测定方法;同时,随着越来越丰富的GPS观测数据,基于高频GPS观测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地震震级快速测定工作。最后对这些震级测定方法的时效性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不同震级标度的适用场景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测定 传统震级 现代震级 震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