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机制类型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忠良 黄静 周公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5,共9页
在哈佛全球CMT目录中 ,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从统计上说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矩心深度 ,而中深源地震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将地震按照震源机制进行分类之后发现 ,上述特征主要属于逆冲型地震和正断层型地震... 在哈佛全球CMT目录中 ,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从统计上说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矩心深度 ,而中深源地震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将地震按照震源机制进行分类之后发现 ,上述特征主要属于逆冲型地震和正断层型地震的贡献 ,而走滑型地震没有这样的特征。这一分布规律或可作为地震的“化学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量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 断层
下载PDF
不同意义下的震源深度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原 周蕙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通过对1993年6月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几个5.7级以上地震的分析,利用震中初始确定(PDE)资料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资料,对震源深度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张量 宽频带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regional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in wavelet domain 被引量:3
3
作者 HAO JinLai YAO ZhenX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Investigating source parameters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ismology research. For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mechanisms are usually obtained by first motion of P-Wave, surf... Investigating source parameters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ismology research. For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mechanisms are usually obtained by first motion of P-Wave, surface wave spectra method in frequency-domain or the waveform inversion in time-domain, based on the regional waveform records. We applied the wavelet domain inversion method to determine mechanism of regional earthquake. Using the wavelet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scales can give more information to constrain the inversion. We determined the mechanisms of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alifornia, the United States.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results (Harvard Centroid Moment Tensor and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ervice). This proves that the wavelet domain inversion method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especially the strong aftershocks after a large, disastrous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let domain inversion method regional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慢震复合性质的进一步证据:1997年4月28日爱德华王子岛地震 被引量:1
4
作者 J. J. McGuire T. H. Jordan 万登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1年第3期44-51,共8页
1997年4月28日爱德华王子岛转换断层地震(M_u6.8)的地震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破裂的重叠,一种是正常地震,一种是在低频辐射能量的慢成分。我们将低频谱数据和P波波形数据结合起来,反演满足0.001~2.5 Hz数据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地震... 1997年4月28日爱德华王子岛转换断层地震(M_u6.8)的地震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破裂的重叠,一种是正常地震,一种是在低频辐射能量的慢成分。我们将低频谱数据和P波波形数据结合起来,反演满足0.001~2.5 Hz数据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地震开始于快主震前约15s的一个慢事件,它是持续时间在30s以上慢震的一部分。在地区性台站P波到时初始部分期间,从高频能量低振幅推断初始事件的平滑度。方向性分析表明,破裂的这两种成分发生在不同断层上。慢事件发生在主转换断层上,快事件发生在以东40 km的一个平行断层上。1994年罗曼什转换断层上发生过一个包括慢成分和快成分的近似的复合序列,且在多个断层上都发生了破裂。慢震的这些结果和其他结果表明,海洋转换断层上的许多大地震都是复合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罗曼 持续时间 震源 震源参数 连续时间 地质断层 转换断层 爱德华王子岛 波形数据 合成地震图 波至时间 经验格林函数 张量 震源时间函数 远地震 远震 破裂方向 地震机制 震源机制 脉冲振动的复变谱 波谱分析 振幅谱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6.9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被引量:2
5
作者 郭祥云 汪贞杰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2期55-56,共2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中国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6.9地震,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这是2022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接近7级的强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40 km以东,2016年曾...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中国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6.9地震,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这是2022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接近7级的强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40 km以东,2016年曾发生过门源M6.4地震;且东北部在1927年还发生过甘肃古浪M8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地震震中 青海省海北州 甘肃古浪 张量 中国地震台网中 门源县 青海门源
下载PDF
全球CMT计划2004~2010:13017个地震的矩心矩张量 被引量:2
6
作者 G.Ekstrm M.Nettles +1 位作者 A.M.Dziewonski 赵仲和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5期20-30,共11页
给出了反映7年(2004~2010)间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地震矩张量。这些结果是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的产品。该计划维护并扩展了自1976年地震开始的全球地震矩张量目录。自2004年的地震开始,全球矩心矩张量分析利用了中周期面波传播特性分... 给出了反映7年(2004~2010)间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地震矩张量。这些结果是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的产品。该计划维护并扩展了自1976年地震开始的全球地震矩张量目录。自2004年的地震开始,全球矩心矩张量分析利用了中周期面波传播特性分布图研究取得的进步,将这些中周期面波包括到矩张量反演中。对矩心矩张量算法的这一修正使得有可能全球均一性地确定小到MW=5.0地震的矩张量。对于2004~2010年时间段,报告了13017个新的矩心矩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活动性 张量 地震
下载PDF
潮汐对大震的触发作用研究
7
作者 李智蓉 张晓东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8期44-45,共2页
地球潮汐与地震的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Schuster(1897)就进行了统计性调查。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断层面资料的完善,断层面上所受潮汐应力与地震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哈佛大学提供的矩心矩张量地震目录,选取了1976年1... 地球潮汐与地震的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Schuster(1897)就进行了统计性调查。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断层面资料的完善,断层面上所受潮汐应力与地震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哈佛大学提供的矩心矩张量地震目录,选取了197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全球震源深度小于70km,MW≥7.0的360次地震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潮汐 触发作用 地震目录 大震 张量 潮汐应力 哈佛大学 震源深度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8
作者 J. Park T.-R. A. Song +16 位作者 J. Tromp E. Okal S. Stein G. Roult E. Clevede G. Laske H. Kanamori P. Davis J. Berger C. Braitenberg M. V. Camp Xiang'e Lei Heping Sun Houze Xu S. Rosat 武敏捷(译) 黄福明(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5年第6期24-31,共8页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 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由振荡 地震激发 苏门答腊 断层运动 破裂模型 张量 哈佛大学 持续时间 观测结果 大地测量
下载PDF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被引量:42
9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2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秦立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16,共15页
运用 1 976~ 2 0 0 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 ,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全球角度来看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 ,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 .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 运用 1 976~ 2 0 0 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 ,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全球角度来看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 ,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 .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 ,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 ,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 .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 t≥ 1天、t<1天、t≥ 1 0天、t<1 0天和 1天≤t≤ 1 0天 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 ,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 ,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 .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 ,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 (以走滑断层为主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哈佛张量目录 地震活动性 地震对
下载PDF
千岛岛弧大震前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CMT)解一致性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43
10
作者 王俊国 刁桂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8-183,共6页
千岛岛弧地区属于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利用哈佛大学测定的千岛岛弧地区地震的矩心矩张量(CMT)解, 分析该地区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征, 提出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 MW... 千岛岛弧地区属于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利用哈佛大学测定的千岛岛弧地区地震的矩心矩张量(CMT)解, 分析该地区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征, 提出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 MW≥7.5 地震之前,都有一致性参数a降低的现象, a的低值起始的时间在发生大震之前的10 多天至110 多天,a的低值截止的日期距大震在30多天至2 天. 相互之间虽然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差别不大.这种现象的稳定性, 尚需时间的检验, 但是设想在长达数百公里的地区, 连续发生MW≥5.3的地震的震源机制都与构造应力场一致, 应当不是随机的现象, 而是一种具有预测意义的现象. 当积累的震例足够多时, 则有可能确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和预测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岛弧地区 张量 一致性参数 预测意义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5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喆 许力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7-391,共5页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中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了震级达到M7.4的地震,震中位于(98.34°E,34.59°N),震源深度为17 km。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中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了震级达到M7.4的地震,震中位于(98.34°E,34.59°N),震源深度为17 km。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也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其标定的发震时间为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13秒(协调世界时:2021年5月21日18时04分13秒),震中位于(98.2548°E,34.5864°N),震源深度为10 km。震后16小时内在震中100 km范围内共发生M>4.3的余震1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玛多M_(S)7.5地震 张量 断层参数 体波反演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基本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喆 房立华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7-1408,共12页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本研究收集区域台网震相数据、全球地震台网(GSN)、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与德国地学中心GEOFON台网的宽频带P波数据,利用双差定位、矩心矩张量解反演、有限断层波形反演和视...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本研究收集区域台网震相数据、全球地震台网(GSN)、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与德国地学中心GEOFON台网的宽频带P波数据,利用双差定位、矩心矩张量解反演、有限断层波形反演和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此次地震震源的基本特征.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分布具有丛集性,3个地震丛分别集中在震中附近以及相距30 km左右的东南端和西北端,总体上西北端地震较浅,东南端地震较深.矩心矩张量反演表明,矩心位于29.55°N,102.14°E,深度16 km,释放地震矩1.0068×10^(19)N·m,相当于矩震级MW6.60,双力偶成分占88%,是一次近纯走滑的地震事件.结合余震分布可以断定,地震发生在走向163°、倾角77°(倾向西南),滑动角为-5°的断层面.有限断层反演显示,破裂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破裂起始点及其周围是主要破裂区;另一破裂区位于其东南,总体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的单侧破裂,最大滑动量约1.4 m,位于起始破裂点附近.从矩心矩张量反演和有限断层反演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均表明,地震持续时间约20 s,能量释放分两个阶段.根据视震源时间函数的方位依赖性推断,破裂优势方向在165°方位,与断层走向一致,由平均视震源时间函数估计的标量地震矩几乎与有限断层反演得到的完全一致,且与矩心矩张量反演结果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泸定M_(S)6.8地震 双差定位 张量反演 有限断层反演 时空破裂过程
下载PDF
基于W震相技术的全球强震(M_W≥6.5)矩心矩张量自动反演系统评估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旭 Duputel Zacharie +2 位作者 黄志斌 陈宏峰 赵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0-809,980,共10页
使用最近构建的虚拟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OpenMP的并行编程技术优化原有算法,研制了基于W震相技术的全球强震(MW≥6.5)矩心矩张量自动反演系统.为了评估该系统的准确度和时效性,将离线自动测定的2008年1月—2013年7月全球14... 使用最近构建的虚拟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OpenMP的并行编程技术优化原有算法,研制了基于W震相技术的全球强震(MW≥6.5)矩心矩张量自动反演系统.为了评估该系统的准确度和时效性,将离线自动测定的2008年1月—2013年7月全球140次地震(MW6.5—9.0)的矩心矩张量与全球矩心矩张量工作组(GCMT)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准确测定全球MW≥6.5地震的矩张量,绝大多数地震矩震级与GCMT给出的矩震级呈现出良好的线性趋势,两者之差ΔMW的标准方差约0.13,ΔMW位于区间(-0.2,0.2)的地震占总数的96%;地震矩6个分量分别与GCMT相应的结果沿对角线近线性分布,多数地震矩心水平位置与GCMT给出的矩心水平位置比较接近,两者间大圆弧距离位于区间(0,50km)的地震次数占总数的84%;在台站覆盖较均匀的条件下,该系统能够实现震后25—40分钟自动准确测定全球MW≥6.5地震的矩心矩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震相 张量自动反演 评估
下载PDF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海岸M_(W)7.2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喆 许力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5-259,共5页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的测定,2021年2月13日14时7分50秒(UTC),日本本州以东发生了一次矩震级高达M_(W)7.2的地震,震...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的测定,2021年2月13日14时7分50秒(UTC),日本本州以东发生了一次矩震级高达M_(W)7.2的地震,震中位于(37.745°N,141.749°E),震源深度为49.94 km,这是截至本文发稿时最终更新的定位结果,更新前为(37.686°N,141.992°E),震源深度为54.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本州东海岸M_(W)7.2地震 张量 断层参数 体波反演
下载PDF
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喆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78-2998,共21页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 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 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长周期记录的W震相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并利用体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同时利用台阵反投影技术从宽频带记录中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源的时空分布,然后基于矩心矩张量解、视震源时间函数以及高频源的时空分布,实现了采用新方法对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矩心矩张量解表明,地震矩心在44.50°W/60.18°S,矩心深度19 km,半持续时间49 s,释放标量地震矩4.71×10^20 N·m,发震断层走向104°,倾角54°,滑动角8°.视震源时间函数清楚地揭示了地震矩随时间变化的方位依赖性,总体上可以将时间过程分为前60 s和后50 s两个阶段,但前60 s可细分为两次子事件.根据台阵反投影结果,这次地震为沿海沟从西到东的单侧破裂,破裂长度达311 km,可以分为5次子事件,能量释放的峰值点依次为13 s、30 s、51 s、64 s和84 s,平均破裂速度分别为0.6 km·s^-1、2.6 km·s^-1、2.3 km·s^-1、2.8 km·s^-1和3 km·s^-1.多点震源机制反演显示,5次子事件的矩震级分别为M W7.57,M W7.48,M W6.80,M W7.53和M W7.08,半持续时间依次为21 s,17 s,6 s,16 s和8 s,走向分别为95°,105°,81°,98°和98°,倾角依次为57°,49°,86°,46°和64°,滑动角-9°,1°,-17°,13°和-4°.这些在震源机制、能量释放以及持续时间方面的变化都是当地构造和应力环境复杂性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 张量 高频源时空分布 视震源时间函数 多点震源机制反演
下载PDF
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MW7.4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喆 梁皓 许力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4-508,I0002,共6页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的测定,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矩震级MW7.4的地震,NEI...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的测定,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矩震级MW7.4的地震,NEIC初步确定的震中(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epicenter,缩写为PDE)位于(15.9163°N,95.9533°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地震 张量 断层参数 体波反演
下载PDF
从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和海啸看各国地震系统的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会忠 崔秋文 +3 位作者 杨大克 泽仁志玛 闻军 胡彬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海啸 张量 震源机制解 地震台
下载PDF
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M W7.4地震震源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力生 张旭 张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12-4022,共11页
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 W7.4的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台网的长周期和宽频带P波数据反演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以及时空破裂过... 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 W7.4的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台网的长周期和宽频带P波数据反演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根据反演结果,这次地震的矩心震中位于15.96°N,95.89°W,矩心深度约为22 km;地震持续15 s左右,释放地震矩1.24×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 W7.4;破裂过程比较简单,仅有一个走向和倾向方向尺度相当的凹凸体错动,最大位错达8.1 m,位于21 km深处.凹凸体破裂主要沿断层的滑动方向呈双侧破裂,两个优势破裂方向在地表投影的方位分别位于60°和270°左右.综合构造背景、震源位置、余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我们相信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北美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海底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海底板块朝着大约60°左右的方位运动,以大约22°的倾角插入大陆板块,造成一个凹凸体错动,形成了这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M W7.4地震 张量 震源时间函数 时空破裂过程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矩心矩张量快速测定
19
作者 赵旭 黄志斌 +2 位作者 陈宏峰 赵博 杜广宝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基于中国大陆中强震自动矩张量测定系统,采用虚拟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波形(震中距4°~12°),反演了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矩心矩张量。结果显示,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243°/倾角70°/滑动角-18°,表现为1... 基于中国大陆中强震自动矩张量测定系统,采用虚拟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波形(震中距4°~12°),反演了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矩心矩张量。结果显示,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243°/倾角70°/滑动角-18°,表现为1次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倾滑分量的事件。矩心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震中(36.123°N,82.499°E)以东约13 km,矩心深度约10 km。总标量地震矩M0为3.05×1019N·m,换算成矩震级MW6.92,推断震源破裂时大部分能量释放的持续时间约14s。同时探讨了自动矩张量测定系统在未来地震灾情预判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震相 张量自动反演 于田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