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项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130,246,共21页
本文以韩少功两部知青题材的作品《归去来》和《日夜书》为例,知青一代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沟通者,穿越了共和国历史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上所呈现的精神空间,激发了文学叙事中空间和时... 本文以韩少功两部知青题材的作品《归去来》和《日夜书》为例,知青一代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沟通者,穿越了共和国历史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上所呈现的精神空间,激发了文学叙事中空间和时间层面上的中间状态。韩少功的知青叙事把知青从表现对象转变成认识中国的方法论,显示了一代人的文化姿态,也留下未完成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知青叙事 中间状态 精神自由
原文传递
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敕勒川年华》叙事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亚秋 《中国研究》 2022年第1期183-203,341,共22页
自传体小说《敕勒川年华》包括三个彼此关联的主题:知青的使命感、忏悔记忆以及社会主体性的凸显。知青的述说不再呈“自我中心主义”,在“他者”视角的观照下,“知青苦难说”弱化。知青的“忏悔”也是在清理一部分社会和文化的痼疾,以... 自传体小说《敕勒川年华》包括三个彼此关联的主题:知青的使命感、忏悔记忆以及社会主体性的凸显。知青的述说不再呈“自我中心主义”,在“他者”视角的观照下,“知青苦难说”弱化。知青的“忏悔”也是在清理一部分社会和文化的痼疾,以及某部分深层自我;通过讲述罪责,知青个体获得清明。对他者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成就了知青个体的人格。“他者主体性”是主体视角下的社会和文化,并不是外在的纯粹客体;它需要经由主体的“体认”。对于“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尤其需要关注个体的“体认”过程。唯有立足于此,个体人格才会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从而在个体修养和社会教育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叙事 使命感 社会主体性 自我认知
下载PDF
论知青叙事的两种文学记忆——兼及陶东风的文化批评伦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夏中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130,139,共11页
陶东风著作《文化研究与政治批评的重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和“文学与记忆”的角度对知青叙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说。这只是陶著的一个部分。本文专论其“知青叙事的文学记忆”,要点有三。其一,将“文化批评”中的“文化”内涵... 陶东风著作《文化研究与政治批评的重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和“文学与记忆”的角度对知青叙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说。这只是陶著的一个部分。本文专论其“知青叙事的文学记忆”,要点有三。其一,将“文化批评”中的“文化”内涵明确地界定为“人类良知暨社会正义”,从而在“有思想”的文化批评与其他文化批评之间划了一道界限。其二,以有思想的“文化批评”为尺度,可能比常规文论教程更清醒地甄别知青叙事对历史的文学取舍,分出“选择性”“见证性”这两种记忆类型,其中,梁晓声《知青》《今夜有暴风雪》和都梁《血色浪漫》属“选择性记忆”,老鬼《血色黄昏》属“见证性记忆”。其三,鉴于有思想的文化批评(作为某种“亚文学批评”)更执着于非虚构叙事的“历史见证”功能,故以此“批评”为业者,当以道义、勇气自励,此即“文化批评伦理”之第一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东风 知青叙事 文学记忆 历史见证 文化批评伦理
原文传递
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以张承志和《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为例
4
作者 李忠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5-88,共4页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叙事 他者 局外人 精神复归
下载PDF
晚生代作家知青叙事的几个特点
5
作者 武秋芝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87-91,共5页
出于对以往历史叙述的怀疑,晚生代作家对知青生活进行了另类想象,从而对知青作家笔下的知青历史图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为了更好地完成解构的任务,他们采用了童年视角,其中成人与儿童两重世界的明暗交织、双重话语的显微错杂... 出于对以往历史叙述的怀疑,晚生代作家对知青生活进行了另类想象,从而对知青作家笔下的知青历史图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为了更好地完成解构的任务,他们采用了童年视角,其中成人与儿童两重世界的明暗交织、双重话语的显微错杂、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往复,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复调的诗学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生代 知青叙事 颠覆解构 复调效果
下载PDF
褪“红”的后知青叙事:浅论王松的中短篇小说
6
作者 雷淑英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69-71,共3页
王松的中短篇小说充满对后知青的关注、传奇性的叙事和个人体验的记忆,但他不是对集体记忆和公共话语的浪漫青春回忆,而是褪去了红色——抛却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进行的最艰难的人性描写。他的作品往往借对教师的批判剖析儿童痛苦的成长... 王松的中短篇小说充满对后知青的关注、传奇性的叙事和个人体验的记忆,但他不是对集体记忆和公共话语的浪漫青春回忆,而是褪去了红色——抛却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进行的最艰难的人性描写。他的作品往往借对教师的批判剖析儿童痛苦的成长经历,通过对动物的莫名死亡来审视那个特殊历史中生命的脆弱、人类邪恶的力量和人性的堕落,文字中炫目的血痕更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松小说 生命意识 知青叙事
下载PDF
叙述“后知青”故事的丰富复杂——解读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日夜书》《修改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文坛 胡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日夜书》和《修改过程》通过对知青的生活史叙述,审视了知青一代的命运与思想。韩少功以复杂的文本和叙述回应复杂的一言难尽的生存现实,他自觉远离80年代以来知青叙述的叙述成规,表现对已成定势的80年代历史记忆的重审和批判,从而将... 《日夜书》和《修改过程》通过对知青的生活史叙述,审视了知青一代的命运与思想。韩少功以复杂的文本和叙述回应复杂的一言难尽的生存现实,他自觉远离80年代以来知青叙述的叙述成规,表现对已成定势的80年代历史记忆的重审和批判,从而将思考延伸进当下纷繁复杂的时代命题中,体现出犹豫不决和一言难尽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知青叙事 文本 叙述成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