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 被引量:81
1
作者 陶红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1-302,共12页
本文试图说明,"知道"作为一个通常认为能够带各类宾语的多能动词在谈话中呈现出许多逐步走向固定化的结构类型,最常见的固定格式是由第一人称代词构成的"我不知道"和零形主语"不知道"以及第二人称的"... 本文试图说明,"知道"作为一个通常认为能够带各类宾语的多能动词在谈话中呈现出许多逐步走向固定化的结构类型,最常见的固定格式是由第一人称代词构成的"我不知道"和零形主语"不知道"以及第二人称的"你知道"。这些固定格式在结构上既排斥宾语,又往往跟其他句法现象(尤其是主语和否定)密切相关,并存在着语音弱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具有特殊的语用意义。这些语音-语法-语用结合体的存在体现了语法的动态性质,同时说明,只凭语感研究语言或者只用控制语法成分组合的形式规则来解释语言是不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 语法 话语特征 知道 汉语 语法 句法格式
原文传递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域平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8,共6页
关键词 手风琴演奏 发音原理 西洋乐器 音乐 词条 莫斯科 外国人 知道 词典 民族
原文传递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琴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8,共5页
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 4;(2... 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 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 幼儿 同伴关系 合作行为 高水平 认知发展 游戏 和合 知道 存在
下载PDF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认定新诠——兼驳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知”论 被引量:45
4
作者 徐伟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我国目前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全面承认了"应知"可用于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知道,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却分歧很大。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的应知要求与其不负审查义务的共识相冲突。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知... 我国目前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全面承认了"应知"可用于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知道,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却分歧很大。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的应知要求与其不负审查义务的共识相冲突。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知既难以在理论上得以证成,也是对相关规定的误读。通过借助诉讼法中的推定规则,可有效证成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知道,从而实现了从起点客观事实不明到终点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间逻辑脉络的贯通。依循这一逻辑路径,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司法和未来学界的研究重点等都需作出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服务提供者 知道 应知 推定知道
原文传递
谈谈译文的注释 被引量:44
5
作者 曹明伦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89,共2页
在翻译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习俗或宗教背景之不同,尽管我们对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翻译已经做到了意义相同、语义对等、文体相当、风格接近,但就局部而言,仍然不能够实现翻译的目的,换言之,仍然没法让译文... 在翻译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习俗或宗教背景之不同,尽管我们对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翻译已经做到了意义相同、语义对等、文体相当、风格接近,但就局部而言,仍然不能够实现翻译的目的,换言之,仍然没法让译文读者真正读懂译文。比如说这次参考译文之注释2所涉及的那段文字:“当时谁也不知道大矢车菊是种什么花,只有来自奥马哈食品加工厂的一位名叫维利·卡茨的奥地利裔小伙子知道那种花的一个别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译文读者 知道 相同 注释 参考译文 文字 宗教背景 文体 语言
原文传递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被引量:36
6
作者 韦凤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31,共10页
一 “道”在宋人的意识中代表着最高的精神境界,是极其神圣的字眼,故而宋人是不轻易以“道”许人的。唯独陶渊明享有“知道”、“闻道”、“见道”的盛誉。
关键词 陶渊明 文化模式 精神境界 人的意识 知道 “道” 宋人
原文传递
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 被引量:26
7
作者 徐连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在某种情况下,VV与V—V这两种动词重叠形式看起来是等同的,试比较:(1)“……你比一比就明白。”(《茅盾短篇小说选·林家铺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威尼斯不单明媚,在圣马克广场走走就知道。(朱自清《欧游杂记·威... 在某种情况下,VV与V—V这两种动词重叠形式看起来是等同的,试比较:(1)“……你比一比就明白。”(《茅盾短篇小说选·林家铺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威尼斯不单明媚,在圣马克广场走走就知道。(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 语用 知道 形式 差别 情况 读书 短篇小说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指导阅读技巧与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被引量:33
8
作者 郑秋叶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5,21,共2页
中学阶段往往只重视英语的听和说,而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书面信息。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加强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一味强调语法的教学方式,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能力,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
关键词 阅读技巧 强调 阅读能力 语法 知道 英语 目的 指导 方法 获取
下载PDF
辽朝国号考释 被引量:30
9
作者 刘浦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44,共15页
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 ,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 ;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 ,在燕云汉地称大辽 ,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 ;圣宗和道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 ,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或... 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 ,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 ;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 ,在燕云汉地称大辽 ,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 ;圣宗和道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 ,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或契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国号 契丹 女真 考释 情况 变迁 政治体制 知道 表现
原文传递
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 被引量:20
10
作者 郑敏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6-91,共6页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真挚 重读 诚恳 感动 时期 知道 气质 习惯
下载PDF
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郑经言 《南亚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31-43,共13页
关键词 中印边界 尼赫鲁 争端 外交部 坚定 知道 支持 反思
全文增补中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教学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晴 《山东外语教学》 1997年第3期56-59,62,共5页
外语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所学语言去了解其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人们学习外语也是为了与属于不同社会文化集团的人们进行交往。这种交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的交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 外语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所学语言去了解其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人们学习外语也是为了与属于不同社会文化集团的人们进行交往。这种交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的交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方式来实现,也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来实现。如:看到一个人的手臂上挽着黑纱,我们就知道他家里有人不久前去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语言方式 交往 实际 信息 外语教学 文化教学 非语言交际 知道 社会文化
下载PDF
6—12岁儿童嵌套思维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美芳 张文新 林崇德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2-493,共2页
关键词 他人 知道 社会认知 思想 对象 思维 发展研究 踢球 内容 儿童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是东京审判的编造么? 被引量:14
14
作者 程兆奇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7,共57页
日本右翼众口一词地说 :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 ,只要能证明日军“罪行” ,“胜者”们便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不惜造谣 ,所以 ,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大大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因... 日本右翼众口一词地说 :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 ,只要能证明日军“罪行” ,“胜者”们便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不惜造谣 ,所以 ,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大大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因为在东京审判之前 ,世人并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 ,而“不知道”是因为“不存在” ,所以“南京大屠杀”完全是由东京审判编造出来的。此一论调由来已久 ,至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开始受到特别的强调。通过比勘各种文献 ,可以证明 ,即使仅据日本的资料及西方人记录中日本右翼并不完全否认的资料 ,这一说法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日军 东京审判 右翼 年代 二次大战 丑化 罪行 知道 根本
原文传递
“三审制”,并非简单的话题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琇 董高怀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三审制” 出版界 文件材料 编辑出版 书刊质量 同一 变化 强调 知道
下载PDF
对“知道”“应当知道”“明知”及其关联概念的法逻辑诠释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继成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33,共14页
对“知道”“应当知道”“明知”等概念完整内涵的诠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语义角度看,“知道”是主体对事实或真理的承认、识别、分辨、熟悉、了解或理解;其中能否说出事实p“就是如此这般的情形”是检验是否真正知道的形... 对“知道”“应当知道”“明知”等概念完整内涵的诠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语义角度看,“知道”是主体对事实或真理的承认、识别、分辨、熟悉、了解或理解;其中能否说出事实p“就是如此这般的情形”是检验是否真正知道的形式标准,知道命题能否被证实是检验主体是否理性知道的实质标准。从语用角度看,“应当知道”有三种含义:“必须知道”“能够知道”和“推定知道”。“明知”中的“明”,既是对“知”的事实判断,又是对“知”的价值判断,既是“确切的知道”,又是存在主观过错的恶意知道;对危害行为和结果进行因果价值评价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的逻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道 应当知道 明知 法逻辑诠释
原文传递
清季末叶的阅报讲报活动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斯颐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4-31,共8页
熟悉日本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曾产生过一批报纸阅览所和解读会之类的组织,陈列报章,由官吏和士人向普通民众进行讲解,使之了解和适应资本主义维新改革的形势。但是,对于我国清末曾出现过的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熟悉日本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曾产生过一批报纸阅览所和解读会之类的组织,陈列报章,由官吏和士人向普通民众进行讲解,使之了解和适应资本主义维新改革的形势。但是,对于我国清末曾出现过的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阅报讲报活动,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 近代史 明治维新 清末 士人 民众 官吏 知道 资本主义 中国
原文传递
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 被引量:10
18
作者 路文彬 《文艺评论》 2002年第1期53-62,共10页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后现代主义 小说 先锋文学 作家 史话 情怀 消亡 知道 努力
下载PDF
“知道”、“明白”类动词与疑问形式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振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7,共11页
"知道、明白"类动词阻碍疑问语气从宾语从句上升到主句,是非疑问形式,不过它们容易形成非典型疑问句。这类动词属于"具有知识"事件,一般可以带疑问从句和陈述从句,但涉及主语的能力与意愿时不能带陈述从句;"... "知道、明白"类动词阻碍疑问语气从宾语从句上升到主句,是非疑问形式,不过它们容易形成非典型疑问句。这类动词属于"具有知识"事件,一般可以带疑问从句和陈述从句,但涉及主语的能力与意愿时不能带陈述从句;"否定达到答案"时可以带疑问从句和陈述从句,而"否定澄清问题"时不能带陈述从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道 明白 非疑问形式 非典型疑问
下载PDF
欧洲竞争法故事中的某些德国角色 被引量:7
20
作者 戴维·J.格贝尔 王晓晔 《环球法律评论》 2001年第4期435-443,共9页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Germany has played a key role by presenting its deep insights and unprecedented practice. As early as the 19 t h century, Germany began to dev...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Germany has played a key role by presenting its deep insights and unprecedented practice. As early as the 19 t h century, Germany began to develop the idea of a general law to protect competition against restraints, lay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etition legislation in Europe at that time. German Competition Law promulgated in 1923 was the first legislation in Europ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Germany enacted and promulgated its 1957 Law on Competition against Restraints, which not only served as a pillar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of the state, but also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chievements most unforgettable in Europe in postwar period. The establishment of EEC in 1957 had entrusted to competition law more important tasks, and as a consequence, placed it in a central place in European history in postwar period. The idea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was first originated from Ordo, an academic organization advocating Neo liberalism in Nazi period. According to viewpoint of this school, economic freedom and competition will not only bring about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freedom and social integration. Consequentl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Germany has played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provision of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econdly, provision of the first legislation experience. Thirdly, influencing direction of competition law in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unification. Today,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has been deemed as the cornerstone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with many member states shaping or amending their respective domestic laws in the light of it. In view of German experience and leadership in relation to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more and more states are seeking German assistance in the field of competition law in their domest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题目 疑问 兴趣 角色 目的 文集 撰写 竞争法 领域 知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