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病患者C_(2~7)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矢状面轴向距离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王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4年第6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颈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项韧带钙... 目的分析颈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项韧带钙化体积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A组34例和观察B组34例,比较三组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C_(2~7)SVA,分析上述指标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C_(2~7)Cobb角、C_(2~7)SVA、颈椎曲度直型率、颈椎曲度后凸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颈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后凸型率、C_(2~7)SVA与项韧带钙化呈负相关关系,颈椎曲度直型率与有项韧带钙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颈椎曲度直型、颈椎曲度后凸型)、SVA与项韧带钙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病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钙化 项韧带 COBB角 颈椎曲度 轴向距离 相关性
原文传递
无症状成人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曹斌 左玉强 +3 位作者 杜晗阳 于海泉 苏敬阳 孟浩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5354-5357,共4页
背景: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平衡不仅与全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还与颈椎矢状面平衡相关。目的:探讨无症状成人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且无颈椎病相... 背景: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平衡不仅与全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还与颈椎矢状面平衡相关。目的:探讨无症状成人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且无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者120名,年龄23-79岁,根据年龄分为21-40岁组、41-60岁组、61-80岁组,每组40名,均拍摄颈椎侧位DR影像,测量下面影像学参数:C2-C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头部重心到C7椎体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颅倾角。结果与结论:①3组间C2-C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头部重心到C7椎体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颅倾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②相关性分析显示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r=0.622,r=0.439,r=0.533,P均<0.001);胸廓入口角与T1倾斜角呈正相关(r=0.569,P<0.001);胸廓入口角、T1倾斜角均与C2-C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呈负相关(r=-0.725,r=-0.352,P均<0.001);③结果表明,无症状成人胸廓入口角、颈倾角、颅倾角、T1倾斜角呈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入口角 颈椎平衡 影像学 相关性 无症 成人 DR 轴向距离
下载PDF
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18
3
作者 乙胜 孙公武 +2 位作者 王永军 付琳 赵福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5期483-485,共3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于2021-03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纳入1 057例中学生,787例合并颈型颈椎病(颈椎病组),270例未合并颈型颈椎病(无颈椎病组),并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1-12诊治的34例青少年颈型颈椎...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于2021-03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纳入1 057例中学生,787例合并颈型颈椎病(颈椎病组),270例未合并颈型颈椎病(无颈椎病组),并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1-12诊治的34例青少年颈型颈椎病,27例NDI指数轻度障碍(轻度障碍组),7例NDI指数中度障碍(中度障碍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对颈椎病组与无颈椎病组的体重、身高、行走姿势不良、坐姿不良、颈部外伤、其他疾病、药物服用、每周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周低头时间、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轻度障碍组与中度障碍组C值、T_(1)倾斜角和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水平。结果颈椎病组与无颈椎病组在体重、坐姿不良、每周低头时间、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50 kg、坐姿不良、每周低头时间>56 h是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轻度障碍组与中度障碍组在C值、T_(1)倾斜角、S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应以预防为主,如控制体重、避免长期持续低头、改变不良坐姿等,对确诊患者应早期干预。在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X线片中,颈椎退行性表现比C值、SVA和T_(1)倾斜角等矢状面平衡参数更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青少年 危险因素 影像学 颈椎生理曲度 T 倾斜角 颈椎轴向距离
原文传递
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疼痛、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胜 孔令伟 +1 位作者 徐昆 孙志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9-424,共6页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是由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而诱发,而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可直接反映其退变情况,或可为临床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变化与疼痛程度、颈椎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上述...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是由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而诱发,而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可直接反映其退变情况,或可为临床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变化与疼痛程度、颈椎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上述参数对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按照1∶1原则选取同期80例无症状成人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包括C2-7Cobb’s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2-7Cobb’s角与T1倾斜角比值(C2-7/T1),分析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关系。试验组随访6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分为优良组(评分改善率≥50%)与非优良组(评分改善率<50%),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变化情况,分析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与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疗效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参数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C2-7 Cobb’s角、C2-7/T1小于对照组,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C2-7 Cobb’s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2-7/T1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生显著相关(P<0.05);(2)疗效优良组与非优良组患者的压迫节段、手术方式、术前、术后1,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疗效优良组患者术前、术后1,6个月C2-7 Cobb’s角、C2-7/T1大于非优良组,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小于非优良组(P<0.05);(4)目测类比评分与术前、术后1,6个月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呈正相关,与C2-7 Cobb’s角、C2-7/T1呈负相关;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术前、术后1,6个月C2-7 Cobb’s角、C2-7/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疼痛 颈椎功能 颈椎轴向距离 T1倾斜角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C7倾斜角、C2-C7 SVA和颈椎曲度变化及其意义
5
作者 李祖昌 蒋继乐 +1 位作者 何达 刘波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纳入行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并完成长期随访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4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颈椎X线片检查,测量中立位及动力位的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7S,C7 Slop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C2-C7 SVA)和颈椎曲度(CL,C2-C7 Cobb角)];对患者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NDI评分)评价。统计术后并发症(轴向症状、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根据颈椎X线片检查中测量的动力位矢状面参数值及手术前后变化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高值组与低值组。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手术后JOA评分、NDI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中立位矢状面参数CL无明显变化,C2-C7 SVA数值与C4椎体前后径比值(r SVA)、C7S升高;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JOA评分升高,NDI评分降低(t分别为-8.124、-7.089,3.084、2.551,P均<0.05)。术后有22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有5例(11.36%)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术前较小的过屈位CL、术前较大的过伸位CL、术前较小的过伸位r SVA、以及术后较大的过伸位CL和r SVA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更高,NDI评分更低(P均<0.05)。与术后未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比较,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中立位C7S、术前过伸位Cobb角及术前过伸位C7S均较小(P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X线检查 颈椎参数 C7倾斜角 C2-C7轴向距离 颈椎曲度 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 颈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敏杰 徐辰 +6 位作者 张一智 沈晓龙 曹鹏 陈华江 王新伟 刘洋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81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头部重心(center gravity of head,CGH)-C7SVA(CGH-C7 SVA)、C1-C7 SVA、T1倾斜角(T1 slope)。根据患者术后1年时JOA评分改善率采用四分法将改善最高的25%患者作为改善良好组,并将改善最差的25%患者作为改善较差组,使用单因素ANOVA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矢状位参数指标。结果:OPLL患者术前C1-C7 SVA平均为22.5±9.6mm,C2-C7SVA平均为25.2±12.5mm,CGH-C7 SVA平均为28.9±17.6mm,术前T1 slope平均为27.3°±9.6°,术前C2-7Cobb角平均为11.8°±9.4°,平均术前JOA评分为8.7±2.5分。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分组后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1-C7 SVA、术前T1倾斜角以及术前CGH-C7 SVA(分别为P=0.048、P=0.027、P<0.01)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相关性指标后发现,仅术前CGH-C7SVA(OR=1.654,P<0.01)为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GH-C7 SVA水平与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最终疗效密切相关,术前CGH-C7 SVA大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平衡参数 颈椎轴向距离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全修 陈晓东 +3 位作者 梁鹏展 孙志刚 杨学军 赵海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观察胸腰段(T_(11)~L_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0-01—2016-03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87例(观察组),未出现相邻椎... 目的观察胸腰段(T_(11)~L_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0-01—2016-03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87例(观察组),未出现相邻椎体骨折的120例纳入对照组。测量并比较2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局部后凸角(LK)、胸腰联合角(TLJ)、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结果观察组TK值为43.75°~48.16°,TLJ值为19.89°~23.29°,SVA值为27.81~32.12 mm,且三者均为正值;LK值为6.56°~10.08°,LL值为42.97°~50.8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K、TLJ、SVA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LK、L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矢状面参数TK、TJL、SVA与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存在密切的关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减小TK、TJL、SVA值,矫正脊柱矢状面过度正平衡,可减少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局部后凸角 胸椎后凸角 胸腰联合角 腰椎前凸角 轴向垂直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