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单色谱仪技术研究苯快速反应中碳生成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旌贺 炎正馨 +2 位作者 叶松 杨向东 胡栋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873-1876,共4页
利用单色谱仪、压力传感器和示波器等组成的单色谱瞬态测试系统研究了苯的快速反应光谱及点火特性.由于苯在冲击波的作用下极易发生高温分解,介绍了一种在入射激波条件下确定含能材料冲击点火延迟时间和防止提前触发的新方法。运用反应... 利用单色谱仪、压力传感器和示波器等组成的单色谱瞬态测试系统研究了苯的快速反应光谱及点火特性.由于苯在冲击波的作用下极易发生高温分解,介绍了一种在入射激波条件下确定含能材料冲击点火延迟时间和防止提前触发的新方法。运用反应动力学程序模拟出主要生成物(C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合谱仪记录的该生成物随时间变化的信号曲线,对两条曲线的起跳点,最大波峰进行比较.模拟结果与测定的出现时间符合得较好,证明该单色谱瞬态测试系统能够较好的研究冲击发射光谱的时间分辨特性.把光谱实验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相结合分析了苯在快速反应过程中碳的生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瞬态测试技术 反应动力学
原文传递
质量流量比对全气膜冷却叶片冷却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庆昆 朱惠人 +1 位作者 张宗卫 刘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951-4955,共5页
采用瞬态液晶技术获得了全气膜冷却涡轮导向叶片全表面的高分辨率气膜冷却效率分布云图。实验在放大模型中完成,叶栅构成为三叶片两通道,叶栅进口雷诺数是1.0×105。叶片前缘有8排扩张型孔,压力面有21排轴向角孔,吸力面有24排轴向... 采用瞬态液晶技术获得了全气膜冷却涡轮导向叶片全表面的高分辨率气膜冷却效率分布云图。实验在放大模型中完成,叶栅构成为三叶片两通道,叶栅进口雷诺数是1.0×105。叶片前缘有8排扩张型孔,压力面有21排轴向角孔,吸力面有24排轴向角孔。气膜孔排由2个供气腔供气,前腔二次流与主流的质量流量比为4.56%,后腔为4.67%。结果表明:受叶栅通道涡作用,气膜出流在吸力面呈聚敛状,在压力面则呈发散状。在三种质量流量比情况下,叶片平均冷却效率分布大体一致。随质量流量比的提升,叶片平均冷却效率提高,叶片前缘区域,气膜冷却效率提升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液晶测试技术 全气膜冷却 质量流量比 涡轮叶片 扩张孔 冷却效率
下载PDF
苯快速反应点火特性的光谱研究
3
作者 吴旌贺 炎正馨 +2 位作者 叶松 胡栋 杨向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96-2398,共3页
利用由单色谱仪、压力传感器以及示波器组成的测试系统,测定了高温激波管中苯快速反应的几个重要产物:H,C2和CH的点火延迟时间和出现的顺序。提出了一种在入射激波条件下确定含能材料冲击点火延迟时间的新方法,并介绍了苯在快速反应中... 利用由单色谱仪、压力传感器以及示波器组成的测试系统,测定了高温激波管中苯快速反应的几个重要产物:H,C2和CH的点火延迟时间和出现的顺序。提出了一种在入射激波条件下确定含能材料冲击点火延迟时间的新方法,并介绍了苯在快速反应中碳生成的微观反应机理。研究表明:无论马赫数如何改变,H原子总是最先出现,说明苯在快速反应过程中,首先断裂的C—H键,而不是C—C键。利用较早出现的反应中间产物H原子来测定苯的点火延迟时间更为准确。利用单色谱仪技术能较好地研究苯的快速反应点火特性,新方法与国内外常用的全色光技术相比可明显减少实验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测试技术 反应动力学 点火延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