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与眼底自发荧光图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龙婷 杜磊 +1 位作者 赵秋雅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分析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与眼底自发荧光(fu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图像特征。方法使用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检眼镜对40例(80眼)NPDR患者进行免散瞳模式... 目的分析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与眼底自发荧光(fu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图像特征。方法使用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检眼镜对40例(80眼)NPDR患者进行免散瞳模式下的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得出两种模式下NPDR眼底改变的图像特征及阳性率。结果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和FAF的图像质量基本一致,均能反映周边部视网膜的情况。在各种典型的眼底病变中,极其微小的血管瘤以及点片状视网膜出血的显影在FAF上有增强,有助于细微病变的诊断。渗出在FAF上的显影并不明显,分辨率不够。视网膜新鲜性光凝斑在两种模式检查上均显影清晰,陈旧性光凝斑在FAF上易与出血混淆,应谨慎诊断。结论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图像清晰,周边部显示好,可以提供直观的视网膜图像;FAF可以观察到组织结构的细微改变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情况。两种模式相辅相成,能为NPDR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 眼底自发荧光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部分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付校楠 彭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内脂褐素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代谢情况。观察视网膜疾病不同时期FAF的分布情况及其强度变化,有助... 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内脂褐素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代谢情况。观察视网膜疾病不同时期FAF的分布情况及其强度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观察疗效及评价疾病预后。本文对FAF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部分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自发荧光 脂褐质 共焦扫描激光眼底 视网膜疾病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特点 被引量:7
3
作者 宣懿 王诗园 +1 位作者 赵培泉 彭清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观察22例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的自发荧光,探究中浆患者在恢复期眼底自发荧光的特点。方法回顾性随访临床病程超过3个月且曾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中心性... 目的观察22例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的自发荧光,探究中浆患者在恢复期眼底自发荧光的特点。方法回顾性随访临床病程超过3个月且曾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6例22眼,单眼10例,双眼6例,发病后半年22眼均经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镜HRA2-cSLO拍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22眼中仅有2眼表现为正常FAF,其余20眼均表现为异常FAF。异常FAF可分为3类:第一类,原发病灶渗漏点处呈不规则形状的低荧光,周围环绕0.5-2DD大小的高荧光区,有8眼占36.3%;第二类,在原发病灶处几乎看不到异常荧光,而在其下方或侧下方可见竖椭圆型,葫芦状或斜条状的高荧光区,中央夹杂有点片状的低荧光有7眼占31.8%;第三类,原发病灶处呈明暗相间的斑驳状的异常荧光有5眼占22.7%。这些不同类型的异常FAF说明自行愈合的中浆患者即使黄斑区视网膜下渗液已经消失但在病灶的原始渗漏部位或病灶周围及下方却出现了RPE细胞功能和代谢的损害。结论未经治疗的中浆患者眼底可出现异常FAF,说明RPE细胞出现了永久损害,故对中浆病人应早期进行干预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下载PDF
双眼较大隐匿性视盘玻璃膜疣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龙丹宁 莫亚 +2 位作者 何希 郭传恒 马捷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第1期58-60,共3页
视盘玻璃膜疣(optic disc drusen,ODD)是一种视神经病变,其特征是前部无髓鞘视神经中出现半透明钙化黄色沉积物。ODD在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并且通常是双侧发病。对于浅表ODD,通过眼底检查可轻松诊断,但对于隐匿性ODD需要使用额外的检查... 视盘玻璃膜疣(optic disc drusen,ODD)是一种视神经病变,其特征是前部无髓鞘视神经中出现半透明钙化黄色沉积物。ODD在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并且通常是双侧发病。对于浅表ODD,通过眼底检查可轻松诊断,但对于隐匿性ODD需要使用额外的检查方法,例如眼部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自发荧光等。由于ODD很少引起视觉症状,其引起的视野异常较难发现,在临床检查中通常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神经病变 眼底检查 视觉症状 视盘玻璃膜疣 眼底自发荧光 隐匿性 患病率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徐晓莉 张喜梅 《国际眼科纵览》 2015年第1期25-29,共5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晚期阶段,可导致80%以上患者重度视力丧失,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形态学检查手段,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成像技术作为一...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晚期阶段,可导致80%以上患者重度视力丧失,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形态学检查手段,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能反应脂褐质的分布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活性,已逐渐成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治中的观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湿性 眼底自发荧光
原文传递
黄斑前膜对视网膜血管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琦晨 袁洋行 +4 位作者 冼志林 黄金飞 王柯鳗 翁宏武(综述) 晏世刚(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6期2148-2151,共4页
黄斑前膜(ERM)是一种常见的黄斑病变,会导致黄斑结构异常,引起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及形态异常,并缓慢影响患眼视力和精细视觉,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进展速度不同。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可对黄斑前膜评估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黄斑前膜对视网膜... 黄斑前膜(ERM)是一种常见的黄斑病变,会导致黄斑结构异常,引起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及形态异常,并缓慢影响患眼视力和精细视觉,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进展速度不同。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可对黄斑前膜评估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黄斑前膜对视网膜血管结构的影响被日益重视,相关检查包括眼底自发荧光、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观察到黄斑前膜牵引导致视网膜血管移位,移位率与视物变形显著相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扭曲、渗漏,引起视网膜厚度改变,与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相关。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可以定量分析黄斑前膜对不同层次视网膜灌注的影响,对视网膜结构不明显而主观视觉效果差的情况有新的解释。本文将对以上相关的研究及结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视网膜血管 眼底自发荧光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郑志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讨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PMPPE)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1眼急性期和18眼恢复期APMPPE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 目的探讨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PMPPE)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1眼急性期和18眼恢复期APMPPE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观察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该病的发展转归。结果急性期眼底自发荧光可见与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一致的高自发荧光区,高荧光边缘可见一低荧光区域。部分眼底彩色照象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已显示的病灶,在自发荧光成像上尚未显现。恢复期患者眼底自发荧光可见与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一致的完全低荧光区,如尚存部分未完全死亡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则在部分区域可见强荧光。结论 APMPPE患者可根据自发荧光的强弱判断病变阶段、病变进程情况,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彩色照像
下载PDF
多发性视网膜囊肿伴视网膜脱离的探讨
8
作者 邓先明 王文战 马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92-395,共4页
患者男性,44岁,主因"左眼逐渐视物模糊2周"于2022年8月26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于2周前发现左眼视物模糊,伴颞侧暗影,呈渐进性加重。专科查体:视力:右眼,-4.00DS→1.0,左眼,-4.25DS→0.08;右眼眼压18 mmHg,左眼... 患者男性,44岁,主因"左眼逐渐视物模糊2周"于2022年8月26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于2周前发现左眼视物模糊,伴颞侧暗影,呈渐进性加重。专科查体:视力:右眼,-4.00DS→1.0,左眼,-4.25DS→0.08;右眼眼压18 mmHg,左眼眼压19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轻度浑浊,玻璃体絮状浑浊,玻璃体内未见色素颗粒;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淡,视盘下方及鼻侧视网膜青灰色隆起,波及黄斑区,鼻侧及鼻下赤道部可见两个相邻的类圆形半球状囊样视网膜隆起,囊腔清晰透明。共焦扫描激光检眼镜下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显示左眼视网膜脱离区自发荧光减弱,在鼻侧及鼻下视网膜囊样隆起的中央可见两个与囊样隆起形态相似而略小的极弱荧光区(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囊肿 多发性 视网膜脱离 眼底自发荧光 上皮 色素 视网膜
原文传递
萎缩性黄斑变性的眼底自发荧光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苏兰萍 彭锡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66,共4页
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往对AMD的诊断主要参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但眼底自发荧光技术(FAF)无需注射造影剂,大大优化了诊断过程。目的观察萎缩性AMD的FAF特... 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往对AMD的诊断主要参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但眼底自发荧光技术(FAF)无需注射造影剂,大大优化了诊断过程。目的观察萎缩性AMD的FAF特征。方法28例39眼萎缩性AMD按照陈松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组,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HRA2获得所有患者的FAF平均图像,并与眼底照相或FF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萎缩性AMD的FAF信号异常增高或降低区域与眼底的改变可能对应或不对应。萎缩性AMD萎缩前期FAF改变包括轻微改变、局灶性、片状、线性、花边样、网状和斑点状增强等7种形态。萎缩性AMD萎缩期地图状萎缩区呈边界清晰的低FAF区,其交界区表现为正常FAF、FAF带状增强或弥漫性增强;非地图状萎缩呈边界不清的低FAF区,其交界区FAF弥漫性增强。结论FAF成像技术为萎缩性AM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 眼底自发荧光 萎缩性黄斑变性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指南(2023)
10
作者 邵毅 迟玮 +4 位作者 魏雁涛 《眼底自发荧光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专委会 国际转化医学协会眼科专委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5-1241,共7页
眼底自发荧光(FAF)成像是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中的眼内源性荧光团激发的荧光进行成像的技术,荧光激发物质主要是脂褐质(LF)和黑色素。由于该无创检查技术可通过观察LF和黑色素在眼底的空间分布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状况,... 眼底自发荧光(FAF)成像是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中的眼内源性荧光团激发的荧光进行成像的技术,荧光激发物质主要是脂褐质(LF)和黑色素。由于该无创检查技术可通过观察LF和黑色素在眼底的空间分布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状况,在诊断、鉴别和随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上具有独特优势。本指南即对FAF在ARMD不同阶段和分类上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自发荧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影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迪 李寿玲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眼底自发荧光(FAF)影像是近二十年来开展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也可以作为临床上RPE细胞代谢活力的一个指标。动态观察眼底自发荧光,可以监测病情的进展,判断疾病预后,结合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正确了... 眼底自发荧光(FAF)影像是近二十年来开展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也可以作为临床上RPE细胞代谢活力的一个指标。动态观察眼底自发荧光,可以监测病情的进展,判断疾病预后,结合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正确了解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本文就眼底自发荧光的原理,分布和检测方法及在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自发荧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脂褐质 共焦扫描激光眼底
下载PDF
黄斑囊样水肿患者自发荧光与黄斑色素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新媛 Mark Gillies +5 位作者 朱晓青 王鑫 肖媛媛 顼晓琳 申令 高飞 《眼科》 CAS 2010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囊样水肿(CME)眼底自发荧光与黄斑色素密度的相关性,以提供对其预后有临床价值的技术参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确诊CME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 目的探讨黄斑囊样水肿(CME)眼底自发荧光与黄斑色素密度的相关性,以提供对其预后有临床价值的技术参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确诊CME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8例(24眼)。24只正常眼选自年龄及性别相匹配者。方法对所有患眼及正常对照眼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CME。采用海德堡公司HRA-2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IR(infrared)及FA(不注入荧光素钠)模式进行眼底自发荧光及黄斑色素密度的检测。黄斑色素密度按Zhang等分期法分为完整的黄斑色素、部分黄斑色素及黄斑色素缺失三级。采用Monte Carlo精确检验说明不同分级的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相关性,线性相关卡方检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主要指标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及形态、黄斑色素的分布及密度。结果 24只CME眼自发荧光均为阳性(100%),并在黄斑区呈花瓣样表现,而正常对照眼的黄斑自发荧光均为阴性。CME眼中黄斑色素缺失22眼(91.7%),部分黄斑色素2眼(8.3%);正常对照眼黄斑色素密度均为完整的黄斑色素(100%)。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呈现负相关(χ2=45.123,P=0.0001)。结论 CME患者中黄斑色素密度大小与黄斑区自发荧光呈负相关,黄斑区自发荧光可做为其随诊的临床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囊样水肿 眼底自发荧光 黄斑色素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阳雪 高婷婷 龙琴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6期481-483,共3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影像特征,探讨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病变随访、诊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的高度近视患者27例(54只眼)采集视力、眼压...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影像特征,探讨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病变随访、诊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的高度近视患者27例(54只眼)采集视力、眼压、屈光度、眼轴、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结果,分析眼底自发荧光对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情况诊疗意义。结果 27例患者中15例(23只眼,占42.6%)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盘旁弧形脉络膜萎缩灶及豹纹状眼底改变,其中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10例(13只眼,占24.1%),漆样裂纹9例(10只眼,占18.5%),脉络膜新生血管(CNV)5例(8只眼,占14.8%),黄斑裂孔2例(2只眼,占3.7%),视网膜出血3例(3只眼,占5.6%)。结论眼底自发荧光通过无创、便捷、实时地监测高度近视眼底表现,可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诊断、评估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眼底自发荧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脂褐质
下载PDF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眼底自发荧光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永华 王卫峻 +1 位作者 宫媛媛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1-624,共4页
背景眼底自发荧光(FAF)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而其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和对比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FA... 背景眼底自发荧光(FAF)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而其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和对比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FAF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眼科诊断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患者18例27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根据眼部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病程2个月内)组和慢性迁延期(病程2个月以上)组,均进行FFA、ICGA及FAF检查,对各期患者的FAF表现与FFA、ICGA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FFA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渗漏改变及视网膜的斑驳状透见荧光改变,部分患者伴有视盘着染或荧光素渗漏,急性期患者可见黄斑区渗出的低荧光,慢性迁延期患者可出现囊样水肿的高荧光。患者的ICGA显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点片状低荧光,造影晚期更明显。患者的FAF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弥漫性荧光增强,尤以急性期患者更为明显,可见斑驳状荧光,局部有点片状FAF减弱;慢性迁延期患者FAF缺失更明显;伴有视盘水肿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表现为相应区域的低荧光。结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以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炎表现为主,ICGA显示出广泛的RPE及脉络膜受累,而FAF表现提示急性期患者有RPE代谢的障碍,慢性迁延期患者为RPE萎缩或缺失。FAF是反映RPE形态变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后葡萄膜炎 眼底自发荧光 血管造影术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造影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眼底自发荧光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锡嘉 王波 +4 位作者 王登廷 郝保安 高琛 王雅东 苏兰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84-787,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的特征。方法对33例(36眼)IMH患者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检查,分析FAF图像与FFA图像。另外选取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M IG2000图像测... 目的比较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的特征。方法对33例(36眼)IMH患者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检查,分析FAF图像与FFA图像。另外选取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M IG2000图像测量系统对黄斑中心凹进行自发荧光强度测定。结果33例(36眼)IMH患者中,全层黄斑裂孔26眼(72.2%),板层黄斑裂孔10眼(27.7%)。黄斑自发荧光的特征:正常眼底中心凹FAF呈局部低荧光;黄斑裂孔表现为高荧光,与FFA的图像相似。6例板层裂孔FAF、FFA均未见异常,其余4例板层孔中心凹处FFA表现为轻度增强的透见荧光,相应部位FAF见轻度增强的自发荧光。全层黄斑裂孔在裂孔处有明显增强的FAF,FFA的"窗样缺损",在位置、面积、形状上与FAF一致。结论FAF检测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非创性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眼底自发荧光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色素上皮 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
下载PDF
短脉冲激光术和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鸽 薛晓辉 +3 位作者 孙娜 李佩君 崔阳阳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8-372,共5页
目的观察短脉冲激光术及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方法对短脉冲视网膜激光术后16例(22眼)、传统激光术后19例(25眼)行欧堡眼底照相、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眼底自发荧光(f... 目的观察短脉冲激光术及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方法对短脉冲视网膜激光术后16例(22眼)、传统激光术后19例(25眼)行欧堡眼底照相、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检查,观察光斑情况,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结果短脉冲激光术后1 h,光斑为中央灰白色环绕灰晕的n级光斑;光斑处椭圆体区形成环形脱离带,内层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变化不显著;FAF显示多个FAF信号降低的圆形区域。短脉冲术后1~2周,光斑中心为灰白色,环绕灰晕扩大,光斑中心FAF信号增强;外层神经上皮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1~3个月时光斑处部分神经上皮层恢复正常;>3~6个月时,神经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6~12个月时,神经上皮层恢复正常。传统激光术后1 h,眼底照相与FAF表现与短脉冲激光组类似,SD-OCT提示光斑处视网膜全层水肿;1~2周时,光斑中心为灰白色,环绕灰晕扩大,光斑中心FAF信号增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斑中心牵拉粘连;1~3个月时,眼底照相与FAF表现与短脉冲激光组类似,SD-OCT提示光斑处RPE细胞增生,周围环形萎缩;>3~6个月时,光斑周围RPE萎缩逐渐扩大,神经上皮层全层粘连;>6~12个月时,RPE层萎缩,神经上皮层全层粘连。所有随访组自发荧光结果与OCT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通过SD-OCT和FAF观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客观证实了短脉冲激光损伤小于传统激光,为优化激光参数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域OCT 眼底自发荧光 激光光斑 短脉冲激光 传统激光
下载PDF
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眼底自发荧光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兰萍 彭锡嘉 +1 位作者 郑吉琦 王雅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 fluorescence,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对9例18眼急性期VKH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 目的: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 fluorescence,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对9例18眼急性期VKH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VKH眼底检查见多囊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检查早期可见色素上皮水平多发性点状荧光素渗漏,晚期形成多囊状的荧光素积存。FAF检查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区呈低自发荧光;低自发荧光区内,尚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高自发荧光,与FFA渗漏点位置对应。VKH恢复期水肿消退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可见色素紊乱。FAF检查见自发荧光分布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但黄斑区出现一些点状高自发荧光颗粒散在分布。结论:FAF技术为临床医生研究VKH提供了一种活体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代谢和功能改变的手段。但有关FAF在VKH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眼底自发荧光 荧光造影
下载PDF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眼底自发荧光和黄斑色素光密度成像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瑞华 张静 +1 位作者 聂素珍 李静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6期2680-2682,I0002,共4页
目的 评价488 nm和514 nm眼底自发荧光(FAF)和黄斑色素光密度(MPOD)成像,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应用,并证明典型成像特征.方法 对连续67例在医院门诊采用改良海德堡共焦眼底血管造影仪,以488 nm和514 nm波长的2种不同光源进行检查... 目的 评价488 nm和514 nm眼底自发荧光(FAF)和黄斑色素光密度(MPOD)成像,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应用,并证明典型成像特征.方法 对连续67例在医院门诊采用改良海德堡共焦眼底血管造影仪,以488 nm和514 nm波长的2种不同光源进行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计11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海德堡眼科影像探索系统软件计算MPOD图像.所有图像均以2台独立的设盲分类机进行评价.FAF和MPOD图像的特征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结果密切相关.采用OCT作为参考,计算分类间差异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有57眼经OCT检查出现DME.488 nm FAF、514 nm FAF和MPOD成像的分类间差异性分别为0.84、0.63和0.79.488 nm FAF成像的DME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89.7%;514 nm FAF成像的DME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2%和94.8%;MPOD成像的DME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91.4%.488 nm FAF和MPOD成像的DME可视化优于514 nm FAF成像(P<0.01).MPOD通过视网膜内囊肿显示黄斑色素位移.结论 MPOD成像(尤其是与488 nm和514 nm FAF成像相结合)在DME评价中,可对OCT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在临床上可用于快速正面评估中心黄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黄斑水肿 眼底自发荧光 黄斑色素
下载PDF
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倩 栾兴华 +7 位作者 冯超逸 孙平 曹煜雯 邬静莹 王诗格 孙兴怀 曹立 田国红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年第1期3-8,共6页
目的分析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眼部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对5例经皮肤活检及NOTCH2NLC基因检测GGC重复扩展突变确诊的成人型NIID患者进行详尽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照相、自发荧光、中心视野、光学相... 目的分析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眼部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对5例经皮肤活检及NOTCH2NLC基因检测GGC重复扩展突变确诊的成人型NIID患者进行详尽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照相、自发荧光、中心视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视网膜电图(ERG)、多焦ERG(mfERG)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收集特征性改变。结果5例均发现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改变,病变主要位于视盘旁及后极部,O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椭圆体带缺失及黄斑区节细胞层弥漫性变薄,ERG和mfERG表现为相应部位不同程度的反应降低,瞳孔缩小的患者可伴有睫状突肥大和浅前房。结论NIID患者具有视网膜变性特征,以外节感光细胞层和内节神经节细胞受累为主,瞳孔受累的患者可存在潜在闭角型青光眼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NOTCH2NLC基因 视网膜变性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眼底自发荧光 瞳孔缩小
下载PDF
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及眼底自发荧光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瑞峰 安建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我们研究了记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原始色彩的方法,并利用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方法(Primary—color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PCFFA)研究眼底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现象。方法我们使用TOPCON-50IA眼底荧光... 目的我们研究了记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原始色彩的方法,并利用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方法(Primary—color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PCFFA)研究眼底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现象。方法我们使用TOPCON-50IA眼底荧光造影机,SONY彩色摄像机和“先德”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记录原始色彩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并对有自发荧光现象的几种疾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像呈黄绿色调,眼底黄白色渗出不显示强荧光,新鲜的红色出血呈遮蔽荧光。各种疾病所致的眼底自发荧光均为红色。结论原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色彩更真实、丰富;眼底红色自发荧光的形成可能与血卟啉类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自发荧光 眼底荧光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