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泉高致》中的“真山水”画学及其四时表现
1
作者 翁志丹 蒋雯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5期27-29,共3页
郭熙《林泉高致》致力于建构“真山水”的画学,要求画面的物象需要表现特定的四时气象。这一画学理论推进了宋代山水画皴法和墨法的发展,成就了宋代山水画的美学高度。四时山水的不同景象对应着不同的修身意涵,这与北宋儒学的修身思想... 郭熙《林泉高致》致力于建构“真山水”的画学,要求画面的物象需要表现特定的四时气象。这一画学理论推进了宋代山水画皴法和墨法的发展,成就了宋代山水画的美学高度。四时山水的不同景象对应着不同的修身意涵,这与北宋儒学的修身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山水 四时表现
下载PDF
笔墨与情感的对峙——从山水画写生中“熟”与“生”谈起
2
作者 何加林 《中华书画家》 2024年第6期108-113,共6页
山水画写生,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出对真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命题,十分值得研究。山水画写生自李可染开始,风气日盛,发展到当下,已成为学院教学的必修课程。由于年轻画家的知识结构比前人更... 山水画写生,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出对真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命题,十分值得研究。山水画写生自李可染开始,风气日盛,发展到当下,已成为学院教学的必修课程。由于年轻画家的知识结构比前人更加多元,进而形成了一种迥异于黄宾虹、李可染,更注重形式语言和观念变化的写生模式。这种模式与每个人的知识构成与绘画背景有关,有传统型,有中西合璧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李可染 观念变化 形式语言 知识构成 中西合璧 山水 学术命题
原文传递
山高水长:走进“清初四僧”的艺术世界之渐江(弘仁)的孤峭
3
作者 付顺利 《佛教文化》 2023年第6期72-79,共8页
渐江(弘仁)(1610-1664)安徽歙县人,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人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 渐江(弘仁)(1610-1664)安徽歙县人,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人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画派 渐江 弘仁 师造化 山水 安徽歙县 十三年
原文传递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焱 《艺术探索》 1995年第2期46-54,共9页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王焱清初时的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四王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王焱清初时的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四王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他们生前百誉加身,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王” 王原祁 王时敏 笔墨 中国文人画 仿古 山水 《雨窗漫笔》 因心造境 中央美术学院
下载PDF
观看的分野——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阿尔贝蒂的“锥体横截面”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梓煜 杨小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5-145,共11页
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被视作中国山水画构图的核心法则,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则以视线的"锥体横截面"定义了透视法的核心概念,二者代表着中西视觉传统中观看方式的分野。"三远法"对如何观看"真... 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被视作中国山水画构图的核心法则,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则以视线的"锥体横截面"定义了透视法的核心概念,二者代表着中西视觉传统中观看方式的分野。"三远法"对如何观看"真山水"的细致分析既体现眼见为实的经验式判断,也隐含着把江山看作图画的风格编码,以及对君臣纲常秩序的潜意识体认。焦点透视法则基于几何学原理对观看对象进行了抽象与简化,把绘画看作视线的"锥体横截面",是一种对观看的理性分析和推理演绎,所达致的逼真错觉背后有神学意涵和偶像崇拜的传统。这两种观看方式的分野并无截然的优劣对错之分,而是不同文明视觉维度之丰富性的一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远法 郭熙 透视法则 阿尔贝蒂 偶像崇拜 山水 观看方式 中国山水
原文传递
“古法写生”与现代山水画的写生初立 被引量:1
6
作者 鹿宽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145,共2页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术革命呼声下,山水画的写生"如何画"成为热议话题。其中胡佩衡提出的"古法写生"颇能代表传统画家的沿革主张。他通过溯源写生的传统认为山水画写生需要以下三要素:一是"不可将古法抛弃&...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术革命呼声下,山水画的写生"如何画"成为热议话题。其中胡佩衡提出的"古法写生"颇能代表传统画家的沿革主张。他通过溯源写生的传统认为山水画写生需要以下三要素:一是"不可将古法抛弃",要"像真景,合理法,用古人所长的笔法去画,自然是美观的"。二是"不必拘定宗派固守成见",如可以学习唐伯虎"看见的风景与何人的画法相近,就用他的法子作画,不但有古雅的气味而且合乎写生的原则"。三是以"参证真山水"为写生,要直面自然的验证古法、修正画法。[1]"古法写生"标举传统,力主以"参证真山水"为画法要旨,为依传统求变的写生活动提供了有别于西法又关切写实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山水 美术革命 胡佩衡 山水画写生 山水 古法 唐伯虎 画法
原文传递
评钱林非实验性山水画作品
7
作者 陈孝信 《艺术界》 2003年第6期72-81,共10页
“宇区之内,大气磅礴,川亭山峙,蔚为巨观,虽曰天造,恒以得人而灵。”——这是近人黄宾虹的一段名言。所谓“得人而灵”,指的即是一千多年以来的山水画艺术。可以说,传统中国画,其构件之基石就是山水画。山水画向来为士大夫、文人、画工... “宇区之内,大气磅礴,川亭山峙,蔚为巨观,虽曰天造,恒以得人而灵。”——这是近人黄宾虹的一段名言。所谓“得人而灵”,指的即是一千多年以来的山水画艺术。可以说,传统中国画,其构件之基石就是山水画。山水画向来为士大夫、文人、画工所推崇,一千多年的积累,同样是蔚为巨观。可称为山水画创作之灵魂的主要就是两名话:一句叫做“山水媚道”,“畅神而已”:另一句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实验性 山水 现代水墨画 实验水墨 表现性水墨 传统中国画 自然山水 山水画艺术 林非
原文传递
论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构图特色
8
作者 陈珠龙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9-30,共2页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传之,华原人(今陕西耀县),故又称其为范华原。为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浩,后又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于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传之,华原人(今陕西耀县),故又称其为范华原。为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浩,后又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于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领略大自然之真趣,对景造意,正如黄宾虹所说:“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所以,范宽的画落笔雄健凝练,喜以雨点、豆瓣、钉头等皴法为之,也因他生活在北方的关陕一带,画风画貌犹如北方人的落拓雄壮,因此平生特别擅长雪景山水,如他的传世名作《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都是画雪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景 师造化 陕西耀县 黄宾虹 布局结构 “六法” 山水画家 统御 山水 师古人
原文传递
中国画里的真山水与真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志坚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7期71-79,共9页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贯通的哲学,也体现了诗化自然的文学趣味与文人思想,以画中的山水抒情表意,并以为真山水。当代山水画创作如何与古为新?应该重新理解真山水的内涵。本文认为,真山水对应的是真精神,需要通过真实的主体...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贯通的哲学,也体现了诗化自然的文学趣味与文人思想,以画中的山水抒情表意,并以为真山水。当代山水画创作如何与古为新?应该重新理解真山水的内涵。本文认为,真山水对应的是真精神,需要通过真实的主体性建构才能绘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山水 主体性建构 诗学传统 中华美学 美术理论
下载PDF
郭熙美学思想试探
10
作者 夏述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78-83,共6页
我国的山水画自东晋到南北朝脱离人物画的附庸而取得独立地位后,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这几百年间,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上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从南朝的王微、宗炳,唐代的张璪,到五代的荆浩,都... 我国的山水画自东晋到南北朝脱离人物画的附庸而取得独立地位后,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这几百年间,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上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从南朝的王微、宗炳,唐代的张璪,到五代的荆浩,都对山水画理论作过有益的探索,可谓代不乏人。而到了北宋后期的郭熙,在总结前人和自己亲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高峰,并且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理论和思想集中地反映在后来由他的儿子郭思替他整理的著作《林泉高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美学思想 审美关系 山水 《林泉高致》 荆浩 意象 景物 美感享受 山水
下载PDF
观照“真山水”——郭熙《林泉高致》中的“物真观”研究
11
作者 贾芮 《艺术科技》 2022年第24期99-101,共3页
郭熙是宋代著名的画家、画论家,他一生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被其子郭思编为《林泉高致》(亦称《林泉高致集》),文中一言一论,无不倾心,平易周致,博大精深.其中,"真"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极为重要的观念,尤其是在山... 郭熙是宋代著名的画家、画论家,他一生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被其子郭思编为《林泉高致》(亦称《林泉高致集》),文中一言一论,无不倾心,平易周致,博大精深.其中,"真"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极为重要的观念,尤其是在山水画的理论研究中,极为重要.在《笔法记》提出"图真"说后,郭熙《林泉高致》进一步诠释与深化"真"这一概念.郭熙明确提出了"真山水"的重要思想,指性灵山水,具有内在生命精神,为了探讨"真山水"问题,有必要探讨"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概念,至今这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郭熙画论观点为主要线索,对"真"的内涵与途径进行梳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林泉高致》 山水 林泉之心 “物观” 中国艺术精神
下载PDF
董其昌的绘画特征及其南北二宗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濂波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1年第6期40-42,共3页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董其昌的山水画和山水画论的症结,就在师古人大大地超过了师造化。他心目中充满古人的笔墨之美,因而他所谓的师造化也就容易流为空谈了。董其昌过分模仿古人,以致也害了清代"...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董其昌的山水画和山水画论的症结,就在师古人大大地超过了师造化。他心目中充满古人的笔墨之美,因而他所谓的师造化也就容易流为空谈了。董其昌过分模仿古人,以致也害了清代"四王",也误导了明末清初的担当和尚的绘画艺术。"文人画"精神是董其昌艺术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他提出山水画"南北二宗"说,扬南宗,抑北宗;这种用南北的理论来划分"文人画"和"院体画"的观点,是为了标榜门户,不免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但是,从另一方面,董其昌研究山水画中的笔墨和风格的演变则有些独到见解,董其昌所尊崇的"先工后淡"、"绚烂之极"、"反造疏淡"的艺术境界,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文人画 南北二宗 山水
下载PDF
曾晓浒日记
13
作者 曾晓浒 《书画艺术》 2022年第6期73-78,共6页
1991年10月7日上午题款,题云《万壑风烟眼底奔》,记曰:“予喜为巨幢宏卷山水,盖以篇幅之大,可以恣纵笔墨,取广袤雄阔之势。然写画挥洒必需胸蕴丘壑、气贯长虹,方能有博大宏伟之景抒泻毫楮,故每历山川胜景必登高远眺或溯源探流,储真山水... 1991年10月7日上午题款,题云《万壑风烟眼底奔》,记曰:“予喜为巨幢宏卷山水,盖以篇幅之大,可以恣纵笔墨,取广袤雄阔之势。然写画挥洒必需胸蕴丘壑、气贯长虹,方能有博大宏伟之景抒泻毫楮,故每历山川胜景必登高远眺或溯源探流,储真山水于胸,次临池之际,默神驰想则万壑千流若奔眼底,画成令观者如游胜境中。斯为咫尺生千里遥想之妙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晓浒 山水 题款 笔墨 丘壑
下载PDF
谈谈风景写生
14
作者 谌北新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24-33,共2页
画如其人。每个人的画都有自己的面貌。这是因为各有所好的缘故。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和画法。这些画是不一样的。但是否都是好画呢?恐怕好画还是少数。对这些画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看看这些画,除掉作者的修养、... 画如其人。每个人的画都有自己的面貌。这是因为各有所好的缘故。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和画法。这些画是不一样的。但是否都是好画呢?恐怕好画还是少数。对这些画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看看这些画,除掉作者的修养、气质方面的东西,还有哪些共同的因素呢?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东西,要我们去想,特别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那些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加深体会。 就风景画而言,我觉得有这样几条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师造化,以情作画,不失大体,有取有舍,步骤贯气,讲究笔墨这样六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师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一种师造化的方法。观察大自然或画一些速写到画室加工,画成完整的作品,这是中国画通常的作画方法。油画呢?画几笔速写,单凭着记忆把明度和造型、外光色彩和微妙的色调画出来,就不那么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造化 中国画 风景画 油画 大自然 光色彩 画如其人 法国印象派 山水 画家
原文传递
砚田心耕
15
作者 王永亮 《中华书画家》 2021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传统意义上,把山水画的空间称之为三维空间,即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说画面强调的是近、中、远景的立体视觉。我将几十年来对真山水的写生和传统哲学相结合,以当今的构成观念把传统构图方式中的三维空间改变成二维空间,在二维... 传统意义上,把山水画的空间称之为三维空间,即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说画面强调的是近、中、远景的立体视觉。我将几十年来对真山水的写生和传统哲学相结合,以当今的构成观念把传统构图方式中的三维空间改变成二维空间,在二维的平面构成中强化笔墨的虚实与节奏的变化,颠覆了传统表现方式的思维定式,创造出我自己的语言样式,这种审美观念的改变也是艺术实践与时代审美语境相结合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远 平面构成 传统构图 三维空间 山水 立体视觉 山水 审美语境
原文传递
真宰上诉天应泣 论崔振宽山水画新作
16
作者 水聿 《艺术界》 2001年第2期152-159,共8页
关键词 山水 山水 人文品格 文人画 长安画派 董其昌 元明清 刘松年 黄土高 美学价值
原文传递
南北交融的“太行图式”
17
作者 余一 《收藏.拍卖》 2020年第10期78-81,共4页
北宋大家郭熙曾言:"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青年画家崔晓勇深得其法,其笔下的南太行山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奔放,也不减南方山水的灵秀温润,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特有的审美视觉,并为... 北宋大家郭熙曾言:"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青年画家崔晓勇深得其法,其笔下的南太行山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奔放,也不减南方山水的灵秀温润,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特有的审美视觉,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照太行山的角度。崔晓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苑囿,从写生出发,向生活学习、向域外学习、随时代进步,兼收并蓄,最终赋予别开生面的"太行图式"。而在这一缕清墨中,在这一尺素宣里,太行精神早已和他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画家 审美视觉 郭熙 南方山水 太行精神 山水 现实生活 写生
原文传递
郭熙自然审美观研究
18
作者 李晓梦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2期34-36,共3页
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 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是真山水,其根本特性是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节律性,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美。郭熙认为身即山川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恰当方式。在远望和近看中,郭熙重视远望,提出了三远说。在三远之中,平远是最主要的观照方式,最能体现自然审美的特征,最易达到至高的天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自然审美 林泉之心 山水 身即山川
下载PDF
《冰峪沟》——美山美水美鸡美人
19
作者 李彦 《大众电影》 2002年第22期6-7,共2页
画画画出真山水80年代初,几个美院的学生背着画夹和行囊,在辽宁省庄河市北40公里处的一个地方行走写生,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无人知晓的处女地——那里奇峰林立,沟谷幽深,溪潭澄澈,花繁林茂。其中保持完整的原生型赤松、麻栎林生态系统为世... 画画画出真山水80年代初,几个美院的学生背着画夹和行囊,在辽宁省庄河市北40公里处的一个地方行走写生,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无人知晓的处女地——那里奇峰林立,沟谷幽深,溪潭澄澈,花繁林茂。其中保持完整的原生型赤松、麻栎林生态系统为世界罕见——这就是4A级旅游区冰峪谷风景区的最初由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出的冰峪谷被人们誉为“北方桂林”、“东北九寨沟”,成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演员 大骨鸡 美水 经济增长点 山水 峪谷 生态系统 居委会 威风锣鼓 披红挂彩
原文传递
以幻为真:文人山水画的镜像观看--以王世贞的山水画题跋为中心
20
作者 岳进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8,共8页
山水幻象/幻影是观者心中虚幻而生动的山水形象。明人注重通过视觉幻象认同审美体验的真实感,尤以王世贞的山水画题跋为代表。山水画的观看中,亲身的游历、诗意的想象,生成观者头脑中鲜活的山水形象,由此展开镜像的观看,建构观看主体的... 山水幻象/幻影是观者心中虚幻而生动的山水形象。明人注重通过视觉幻象认同审美体验的真实感,尤以王世贞的山水画题跋为代表。山水画的观看中,亲身的游历、诗意的想象,生成观者头脑中鲜活的山水形象,由此展开镜像的观看,建构观看主体的美感体验,成为明代山水视觉接受文化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象 山水 镜像观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