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被引量:
3
1
作者
章永乐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5-125,共21页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
域
门罗主义
亚洲
主义
联
省
自治
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题名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被引量:
3
1
作者
章永乐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5-125,共21页
文摘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关键词
省
域
门罗主义
亚洲
主义
联
省
自治
国家建设
Keywords
provincial Monroe Doctrine
Asianism
the federalist movement
state-building
分类号
D9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章永乐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