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依赖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贤赵 高长春 +2 位作者 张勇 余光辉 宋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共6页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排放 空间依赖 空间回归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青 彭若慧 +1 位作者 刘星星 曹兰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2,共9页
碳减排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碳排放量与地域空间位置密切相关,为更好地促进碳减排、碳达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区域性差异以及趋势分析已成为碳减排分析的焦点。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我国30个省(区、市)2007—2... 碳减排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碳排放量与地域空间位置密切相关,为更好地促进碳减排、碳达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区域性差异以及趋势分析已成为碳减排分析的焦点。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我国30个省(区、市)2007—2017年的人口因素、能源消费、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而揭示碳排放量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量的空间聚集性较强,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其中电力消费总量和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对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也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公共汽电车辆和主要建材消耗总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均呈不稳定的正负相关关系。我国碳减排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将城镇化建设与碳减排分阶段融合,加大绿色消费、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的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差异性
下载PDF
考虑碳转移的我国省域碳排放核算与初始分配 被引量:8
3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1 位作者 曹子建 张凯新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7-64,共8页
明晰省域碳排放责任并进行科学的配额初始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工作。文章基于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省域间贸易碳转移和各省共担责任碳排放,并分别应用Theil指数、Gini系数、类Gini系数和Kakwani指数进行省域碳排放公平性测度,基... 明晰省域碳排放责任并进行科学的配额初始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工作。文章基于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省域间贸易碳转移和各省共担责任碳排放,并分别应用Theil指数、Gini系数、类Gini系数和Kakwani指数进行省域碳排放公平性测度,基于人际公平、发展承续、发展效率、可行支付等原则对我国2020年碳排放配额进行省域初始分配并进行加权。结果表明:30个省可划分为10个集结域,基本符合地域分布特征;省域碳排放分布比较平均,不同收入省减排潜力不同;完成2020年全国碳排放配额目标,需要各省结合实际采取惯性或强化措施,同时突破集结域限制,加强统一碳市场建设,推动产品生产、消费以及碳排放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排放 核算 初始分配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的测算及效率研究——基于生产和消费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洪仁婧 江象君 宣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2-19,共8页
基于2012年30省份30部门的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生产和消费双重视角下省域间的实际碳排放量,并结合SBM-DEA模型度量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份为碳净进口省份,少部分省份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 基于2012年30省份30部门的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生产和消费双重视角下省域间的实际碳排放量,并结合SBM-DEA模型度量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份为碳净进口省份,少部分省份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为碳净出口省份;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生产型碳排放三种效率都完全有效,消费型碳排放效率完全有效的省份在生产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江苏和福建,就规模效率而言大部分省份的消费型碳排放要略高于生产型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模型 排放 SBM-DEA模型 排放效率
下载PDF
中国省域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研究
5
作者 廖志高 刘攀 姚黎明 《低碳经济》 2022年第4期79-90,共12页
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30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净转移量,并以各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 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30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净转移量,并以各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配因子,对各省域隐含碳进行分配,实施碳排放责任共担。将隐含碳与碳补偿机制相结合,构建碳补偿理论模型,基于省域隐含碳净排放的测算,厘清碳补偿的主客体。结果显示:从净转移量来看,对外省贸易隐含碳净转入的省份有23个,隐含碳责任分配比例为42%至80%,且均为碳受偿省份。对外省贸易隐含碳净转出的省份有7个,责任分配比例为31%至35%,且均为碳支付省份。通过隐含碳测算,厘清各省域在省际贸易中实际的碳排放水平,将省际贸易中碳排放责任与经济效益关联起来,实现了权责分明的碳责任分配与碳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O模型 排放 隐含 补偿 责任分配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胡剑波 王楷文 《管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52,共17页
在“双碳”目标导向下,研究省域碳排放效率对发展低碳经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利用三阶段SBM-DEA模型与GML模型分析了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中国大陆30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碳排放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演变特征... 在“双碳”目标导向下,研究省域碳排放效率对发展低碳经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利用三阶段SBM-DEA模型与GML模型分析了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中国大陆30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碳排放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演变特征,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其空间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三大沿海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省际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效率水平较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测算效率时应将其考虑在内;技术进步推动了动态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相对低下对其产生了阻碍作用;各省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收敛,技术进步、能源强度和禀赋结构对其收敛性存在显著影响。有鉴于此,各省应实施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优化禀赋结构,提高规模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效率 三阶段SBM-DEA GML模型 空间收敛
下载PDF
碳市场试点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多期DID、空间DID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刘志华 徐军委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11,共15页
基于2007—2021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会对省域碳排放公平... 基于2007—2021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会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通过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优化能源结构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省域碳排放公平性水平;(3)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效应通过“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对“地理邻近”省份与“经济邻近”省份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试点 排放公平 双重差分模型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