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近海带鱼群体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产卵群体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云龙 单秀娟 +1 位作者 戴芳群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5,共8页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3.07...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3.07±5.17、14.34±6.64、16.10±6.28kg/h,出现频率均在85%以上,对总渔获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3.55%、60.20%、53.77%。东海近海带鱼产卵群体平均肛长为182.62mm,优势肛长为150~200mm;平均体重为102.77g,优势体重为50~110g。雌、雄产卵个体间肛长-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呈等速生长,肛长-体重关系为W=4.520×10-5 L2.795(R2=0.929,n=349)。经χ2检验,带鱼产卵群体♀:♂均大于1,肛长210mm以下,雌性个体占优势,其所占比例随肛长增加而不断变大,雌雄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64.65、171.6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相对资源密度 空间分布 产卵群体 东海近海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静 陈永俊 +2 位作者 宋普庆 钟指挥 林龙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3,共9页
根据2008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东山湾开展4个航次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区系组成、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66种,分... 根据2008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东山湾开展4个航次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区系组成、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66种,分隶于21目73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115种,蟹类次之,24种,再次虾类16种,头足类8种,其它类3种;鱼类适温性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渔获物优势种(IRI>100)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日本单鳍电鳐(Narkejaponica)等9种,均为经济种,但其资源结构均以经济幼鱼及中小型种类为主,平均体重仅33.4 g·ind-1,渔业资源总体价值不高;全年平均重量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342.11 kg·km-2,平均尾数相对资源密度指数11 315.00 ind.km-2,低于东海大陆架、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同属于海湾类型的海州湾和泉州湾资源密度水平;全年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1.65,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69,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3.13,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建议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注意水质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特征 多样性 东山湾 相对资源密度
下载PDF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的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龙山 赵贵根 +2 位作者 李渊 高天翔 张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9-1127,共9页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统计渔获物物种组成,计算该海域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对资源密度、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统计渔获物物种组成,计算该海域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对资源密度、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物种组成比例与台湾海峡大体一致。秋冬春夏4个季度优势种种类数均较少,分别为4、2、1、3种,且季节更替明显。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季Margalef种类丰富度均值为3.54,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均值为1.99,Pielou均匀度均值为0.71;各调查站位Margalef种类丰富度均值为7.87,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均值为2.94,Pielou均匀度均值为0.75,表明该海域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分析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可为今后开展海洋工程建设渔业资源损益评价、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和海洋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资源密度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
下载PDF
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忠炉 单秀娟 +2 位作者 金显仕 戴芳群 卢伙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007-4015,共9页
根据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秋季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的生物学特征、相对资源密度和群体分布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鮟鱇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平均体长,从1985年到2009年个体小型化、种群... 根据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秋季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的生物学特征、相对资源密度和群体分布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鮟鱇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平均体长,从1985年到2009年个体小型化、种群体长结构简单化明显,体长、体重由负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种群以雄性为主,除2000年外各年的样品性比均与1差异显著,小于20 cm体长组和40—50 cm体长组的性比变化明显,由雌雄相当分别转变为雄性占优势和全部为雌性。各年样品的性腺成熟度均以II期为主,但2005年和2009年的样品中出现部分性成熟个体。黄鮟鱇分布密集区的水温范围为9.3—10.8℃,盐度范围为32.4—33.2;近年来黄鮟鱇的相对资源密度呈升高趋势,且群体分布向黄海北部扩展,产量与提前2年的海表温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0.61,P=0.004),这可能因为海表温度主要对黄鮟鱇生活史初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产量。黄鮟鱇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与种群密度的变化可能与捕捞强度和气候变化有关,是种群对外界压力的适应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鮟鱇 生物学特征 相对资源密度 年际变化 黄海中南部
下载PDF
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研究鱼类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为例
5
作者 沈独清 张云雷 +6 位作者 崔晏华 于华明 张辰宇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8-100,共13页
栖息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海州湾的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例,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对2013-2022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环境监... 栖息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海州湾的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例,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对2013-2022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栖息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比较发现,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BRNN)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性能,故本研究应用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与饵料生物相对资源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捕食者和竞争者的增加,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呈现先上升或保持相对平稳,而后下降的趋势。海州湾春、秋季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西南近岸浅海区的资源密度较高。秋季的资源密度高于春季,同时2018年、2021年和2022年秋季六丝钝尾虾虎鱼在34.7°~36°N、121°~121.6°E之间离岸较远的海域出现了资源聚集区。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栖息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其资源养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模型 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模型 海州湾 六丝钝尾虾虎鱼 相对资源密度 栖息分布
下载PDF
山东近海高眼鲽种群结构及资源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衷思剑 王晶 +2 位作者 刘淑德 王四杰 任一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9,共11页
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种群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季节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眼鲽的平均体长在秋、冬季较大,而平均... 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种群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季节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眼鲽的平均体长在秋、冬季较大,而平均体质量则在夏、秋季较大。当体长大于15 cm时,体质量呈现较大的季节变化,体质量增长率在夏季最大。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L∞为37.85 cm、K为0.28、t0为-0.57。通过Pauly经验公式求得高眼鲽的自然死亡系数为0.54。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求得总死亡系数为1.69,进而求得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15,开发率高达68.05%,并求得开捕年龄为1.48龄,开捕体长为12.68 cm。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45.15%与40.23%。各季节中,只有夏季样品的雌雄性比与1∶1差异显著(p<0.05),且雌性的数量显著多于雄性。50%性成熟体长为22.35 cm,性成熟比例和平均性成熟系数最高的季节出现在夏季。高眼鲽主要分布在底层水温为6.45~19.06℃、底层盐度为31.82~33.10和50 m等深线以深的海域,其平均渔获量在秋季远多于其他季节,在冬季陡然下降,随后缓慢上升。山东近海高眼鲽显现出体长分布狭窄、饵料条件恶化、产卵期延迟和过度捕捞等现象,休渔期前后资源量变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眼鲽 种群结构 相对资源密度 时空分布 山东近海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资源密度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7
作者 李帅 邱盛尧 +3 位作者 王志杨 任晓强 于文松 柯可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0年第4期440-445,共6页
根据2010—2019年每年7月上旬的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资源专项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密度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年际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蜇出现频率年间差异显著,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海蜇出现频率和相对资源密度分布在山东... 根据2010—2019年每年7月上旬的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资源专项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密度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年际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蜇出现频率年间差异显著,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海蜇出现频率和相对资源密度分布在山东半岛南部东西两侧差异明显,集中分布在丁字湾至靖海湾海域,与5~20 m等深线分布一致,在5~10 m湾口海域尤为丰富.2010—2019年,山东半岛南部海蜇伞径和体重均处于波动上升状态,优势伞径组和体重组均趋向集中,且占比较为稳定;海蜇优势伞径组趋向增大,但优势体重组年间变化较大;2010—2019年海蜇伞径-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年间差异性显著(P<0.001),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放流时间、海域温度、饵料、海流和自然灾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南部 海蜇 出现频率 相对资源密度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秋季南日岛西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8
作者 王良明 张静 +1 位作者 李渊 林龙山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0-15,共6页
根据2011年秋季南日岛西部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游泳动物80种,隶属于18目51科63属.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优势种类有鹿斑鲾(Leiognathus r... 根据2011年秋季南日岛西部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游泳动物80种,隶属于18目51科63属.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优势种类有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7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36,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4.15,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0.所有游泳动物质量相对资源平均密度为1116.23 kg/km^2,尾数相对资源平均密度为108 215 ind/km^2.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处于中等水平,但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不高,多数为小型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日岛西部海域 游泳动物 种类组成 相对资源密度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口虾蛄资源调查
9
作者 吕廷晋 丁金强 +1 位作者 付海鹏 邱盛尧 《齐鲁渔业》 2016年第12期10-14,共5页
2010~2016年每年8月份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进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相对数量调查。对比7年的调查结果,2014年口虾蛄出现频率最大,高达97.30%,而2010年和2011年出现频率最小,均为68.29%;对比口虾蛄相对资源密度发现... 2010~2016年每年8月份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进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相对数量调查。对比7年的调查结果,2014年口虾蛄出现频率最大,高达97.30%,而2010年和2011年出现频率最小,均为68.29%;对比口虾蛄相对资源密度发现,2011年相对资源密度最低,仅有100.15ind./小时,2014年相对资源密度最高,达到773.64ind./小时。其趋势为2010~2013年相对资源密度较低,2014年迅速上升,2015~2016年又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出现频率 相对资源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