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44
1
作者 陈隆勋 朱文琴 +2 位作者 王文 周秀骥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日照
下载PDF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被引量:293
2
作者 吴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共5页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过去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过去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合各种判据来确定。考虑到近几年对气溶胶研究的新成果,大气中0 1 μm以下的水溶性粒子主要是硫酸铵等组成的,大于1 μm的粒子主要是氯化钠等组成的。这些物质的相变湿度大都在80 %左右。建议将相对湿度小于8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的天气现象确定为霾,相对湿度大于9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确定为雾,相对湿度介于80 %~90 %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应该是霾。建议尽快制定灰霾指数和预警办法,开展灰霾天气预测预报预警方法的研究和业务平台建设,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使环境气象产品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政府实行动态调控的环保措施的决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大气混浊 城市化进程 气溶胶污染 能见度 经济规模 东南沿海 天气系统 天气现象 主要成分 平台建设 预警方法 预测预报 服务领域 公众服务 气象产品 决策服务 环保措施 动态调控 区分 新成果 硫酸铵 水溶性 氯化钠
下载PDF
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 被引量:226
3
作者 吴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5,共7页
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东南沿海各省用相对湿度区... 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东南沿海各省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或雾。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的,而雾滴的存在是少见或罕见的;霾滴要想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必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能够越过过饱和驼峰才行,这在自然界并不容易。在非饱和条件下,不但非水溶性的霾不能转化成雾滴,即便是水溶性的霾粒子一般也不可能吸湿转化为雾滴。实测资料表明,出现雾时,极端最小相对湿度是91%,在相对湿度低于90%的情况下,没有观测到雾。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在自然界中的霾滴通过吸湿过程增长成雾滴几乎不可能。历史上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从来不存在以相对湿度70%界定轻雾与霾的补充规定。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合宏观特征的各种判据来确定。建议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与霾的辅助判据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过饱和度 相对湿度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雾和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179
4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8,共12页
根据近50年(1961~2011年)我国雾和霾台站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雾日发生的频率呈先增(1980年之前)后减(1990年后)的变化,尤其是1990年以后明显减少,这与气候变暖引起的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的趋势一致,而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 根据近50年(1961~2011年)我国雾和霾台站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雾日发生的频率呈先增(1980年之前)后减(1990年后)的变化,尤其是1990年以后明显减少,这与气候变暖引起的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的趋势一致,而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据此,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大气湿度减少在雾一霾转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霾日的平均相对湿度在69%左右,比以前得到的值低,这意味着霾粒子更不易向雾滴转换,这可能是导致雾日减少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雾和霾转换的相对湿度阈值平均为82%左右,这个值也低于以前得到的值,因而在气候变暖条件下,主要由于温度和饱和比湿增加导致的中国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少对雾和霾形成的环境条件可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也研究了霾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霾日发生频率的增加,能见度有明显的下降,从1961年至今平均能见度从4~10km减小到2~4km,大约下降一半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和霾 能见度 相对湿度 雾-霾转换
原文传递
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 被引量:119
5
作者 吴兑 《广东气象》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霾与雾的区分是目前一个非常现实 ,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过去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 ,区分霾和雾 ,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 ,结合各种判据来确定。考虑到近几年对气溶胶研究的新成果 ,大气中 0... 霾与雾的区分是目前一个非常现实 ,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过去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 ,区分霾和雾 ,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 ,结合各种判据来确定。考虑到近几年对气溶胶研究的新成果 ,大气中 0 .1μm以下的水溶性粒子主要是 (NH4) 2 SO4等组成的 ,>1μm的粒子主要是NaCl等组成的。这些物质的相变湿度大都在 80 %左右。建议将相对湿度<8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的天气现象确定为霾 ,相对湿度 >9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确定为雾 ,相对湿度介于 80~ 90 %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但其主要成分应该是霾。建议尽快制定灰霾指数和预警办法 ,开展灰霾天气预测预报预警方法的研究和业务平台建设 ,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使环境气象产品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为政府实行动态调控的环保措施的决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能见度 相对湿度 天气系统 天气现象 气象服务 天气预测 视野 恶化 混浊
下载PDF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0
6
作者 姚玉璧 肖国举 +1 位作者 王润元 张秀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半干旱区 中国西北
下载PDF
广州市与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113
7
作者 陈义珍 赵丹 +6 位作者 柴发合 梁桂雄 薛志钢 王贝贝 梁永健 陈瑜 张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67-971,共5页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RH)和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于2008年12月11日~2009年8月27日和2008年7月14~2008年9月17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对能见度、RH、PM2.5和PM10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RH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在RH≤70%和80%<RH≤...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RH)和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于2008年12月11日~2009年8月27日和2008年7月14~2008年9月17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对能见度、RH、PM2.5和PM10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RH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在RH≤70%和80%<RH≤90%的湿度区段下,2个地区的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同;而在70%<RH≤80%湿度区段下,2个地区能见度与颗粒物之间相关性均最好.能见度与PM2.5的拟合曲线在约0.05mg/m3处是一个分界:当PM2.5>0.05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2.5<0.05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迅速改善.因此,在颗粒物治理的起始阶段,PM2.5下降对能见度的改善效果不很明显;但当PM2.5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能见度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物 相对湿度 相关性 广州市 北京市
下载PDF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14
8
作者 曹伟华 梁旭东 李青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0-951,共12页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3—8日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以霾为主,中期发展为雾霾交替,后期随着相对湿度减小再次转换为...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3—8日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以霾为主,中期发展为雾霾交替,后期随着相对湿度减小再次转换为霾并最终消散。边界层逆温是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最终决定雾霾低能见度强度。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两个关键影响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大部分时段PM_(2.5)浓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能见度变化更多受相对湿度影响。不同的情景计算表明,控制PM_(2.5)浓度对于改善本次过程的能见度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过程 阶段性特征 影响因子 相对湿度 PM2 5浓度
下载PDF
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4
9
作者 田元媛 许为全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30,共4页
采用问卷方式 ,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 ,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 采用问卷方式 ,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 ,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环境 人体 热反应 实验 相对湿度 热舒适 空气湿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近50年来兰州城市气候变化的R/S分析 被引量:92
10
作者 赵晶 王乃昂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5,共6页
运用R/S方法、城郊对比法 ,对 195 1~ 1999年兰州市城市气候的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日照百分率等指标的冬 (1月 )、夏 (7月 )及年平均值进行了计算分析 ,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H均大于 0 .5 ,说明它们存在明显的赫斯特现象 ,反映了... 运用R/S方法、城郊对比法 ,对 195 1~ 1999年兰州市城市气候的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日照百分率等指标的冬 (1月 )、夏 (7月 )及年平均值进行了计算分析 ,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H均大于 0 .5 ,说明它们存在明显的赫斯特现象 ,反映了兰州市近 5 0年来气候变化存在趋势性成分 ,即持续性的城市化气候效应。至于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在冬、夏及年平均值间有差异 ,分析证明这是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强度的季节差异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分析 城市气候变化 兰州市 城郊对比法 气候效应 日照 相对湿度 城市化 温度 水汽压
下载PDF
现场研究中热舒适指标的选取问题 被引量:86
11
作者 王昭俊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9-42,共4页
对热舒适现场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热舒适指标的选取、有效温度的计算、热感觉的表述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当相对湿度在热舒适范围内时,采用有效温度作为热舒适指标并采用平均热感觉值,能更好地预测人体热感觉。
关键词 热感觉 热舒适指标 选取 相对湿度 计算 人体 问题 有效温度 分析 预测
下载PDF
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 被引量:86
12
作者 吴兑 《广东气象》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在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 在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国气象系统的台站观测中,区分霾与雾(轻雾)的判据比较混乱,缺乏可比性,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或雾。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的,而雾滴的存在是少见或罕见的;霾滴要想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必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能够越过过饱和驼峰才行,这在自然界并不容易。在非饱和条件下,不但非水溶性的霾不能转化成雾滴,既便是水溶性的霾粒子一般也不可能吸湿转化为雾滴。实测资料表明出现雾时,极端最小相对湿度是91%,在相对湿度低于90%的情况下,没有观测到雾。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在自然界中的霾滴通过吸湿过程增长成雾滴几乎不可能。历史上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从来不存在以相对湿度70%界定轻雾与霾的补充规定,由于理解的问题,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合宏观特征的各种判据来确定。建议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雾)与霾的辅助判据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过饱和度 相对湿度
下载PDF
空气负离子与温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76
13
作者 王继梅 冀志江 +2 位作者 隋同波 王静 金宗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8-70,共3页
研究了在自然条件下温度、湿度和温湿度同时改变时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湿度对负离子浓度有明显作用,随湿度逐渐升高(相对湿度10%~80%),负离子浓度从200个 cm3升至8000个 cm3以上,负离子浓度上升的幅度随湿度增加逐渐增... 研究了在自然条件下温度、湿度和温湿度同时改变时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湿度对负离子浓度有明显作用,随湿度逐渐升高(相对湿度10%~80%),负离子浓度从200个 cm3升至8000个 cm3以上,负离子浓度上升的幅度随湿度增加逐渐增大;负离子浓度也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5~40℃之间);温湿度同时变化时,负离子浓度变化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 相对湿度 温度
下载PDF
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86
14
作者 赵桂香 杜莉 +3 位作者 卫丽萍 贺耀武 李莹 朱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1-878,共8页
利用1994年11月发生在山西省的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实况资料,计算了多种物理量,并从环流形势、形成条件和维持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500 hPa锋区偏北,中纬度环流较平,低空850 hPa持续有暖平流向山西地区输送,是大范围霾天... 利用1994年11月发生在山西省的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实况资料,计算了多种物理量,并从环流形势、形成条件和维持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500 hPa锋区偏北,中纬度环流较平,低空850 hPa持续有暖平流向山西地区输送,是大范围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天气背景;而500 hPa阻塞形势的稳定维持,地面回流稳定,是导致大范围雾天气持续出现的主要背景。②850 hPa以下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判断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而逆温层的持续存在,是雾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湿度差异和逆温强度差异可作为判断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指标。③涡度平流整层为负,但在1 000~925 hPa出现弱的逆转,是大范围霾天气持续的动力因子;近地层为负的涡度平流,而925 hPa以上为正的涡度平流,或整层为正的涡度平流,是大范围雾持续的动力结构。④总温度平流诊断表明,霾出现前,有暖干空气向山西地区输送;而雾出现前,有暖湿平流或弱冷湿平流向山西地区输送,且霾的总温度平流较雾大,但各分量的贡献不同。⑤雾霾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出现前后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环流形势 动力结构 相对湿度 涡度平流 山西
原文传递
污秽绝缘子泄漏电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75
15
作者 关志成 毛颖科 王黎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为提高泄漏电流评估绝缘子污秽度的可靠性,综述了污秽绝缘子泄漏电流特性问题20余年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包括临闪前泄漏电流和污闪电压的关系;在运行电压下及绝缘子表面污层饱和受潮时泄漏电流和放电现象间的关系;泄漏电流和等值附盐密度(... 为提高泄漏电流评估绝缘子污秽度的可靠性,综述了污秽绝缘子泄漏电流特性问题20余年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包括临闪前泄漏电流和污闪电压的关系;在运行电压下及绝缘子表面污层饱和受潮时泄漏电流和放电现象间的关系;泄漏电流和等值附盐密度(ESDD)、绝缘子形状、片数、污秽状况以及污闪电压的关系;以及在绝缘子表面污层未达到饱和受潮条件时泄漏电流和雾浓度、相对湿度、ESDD间关系的研究。基于泄漏电流与其他污秽度参数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发出在实验室及变电站测量多参量泄漏电流的仪器,并在现场测量了大量泄漏电流及气象条件的数据。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利用运行电压下的泄漏电流最大值进行污闪预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泄漏电流 沿面放电 污闪 等值附盐密度 相对湿度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与BP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 被引量:61
16
作者 姚李孝 宋玲芳 +1 位作者 李庆宇 万诗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和BP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考虑了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日类型等影响负荷的因素,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负荷历史数据分成若干类,找出同预测日相符的预测类别,然后建立相应的BP网络模型,用附加动量和变学习速率...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和BP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考虑了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日类型等影响负荷的因素,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负荷历史数据分成若干类,找出同预测日相符的预测类别,然后建立相应的BP网络模型,用附加动量和变学习速率的方法预测每小时的负荷。对于西安地区实际负荷的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负荷预测 电力系统 历史数据 模糊聚类分析 预测精度 BP网络 学习速率 实际负荷 相对湿度
下载PDF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2
17
作者 戴永立 陶俊 +3 位作者 林泽健 谢绍东 曹军骥 张仁健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25-2932,共8页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M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大气污染 能见度 可吸入颗粒物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日本对调湿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9
18
作者 冉茂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42-44,共3页
在介绍调湿材料调节空气湿度原理的基础上,评述了日本学者关于调湿材料调湿特性好坏的四种观点。着重报道了日本近二十几年来研究开发的四类调湿材料,井对它们的工艺过程、调湿特性和应用概况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未来调湿材料的研究... 在介绍调湿材料调节空气湿度原理的基础上,评述了日本学者关于调湿材料调湿特性好坏的四种观点。着重报道了日本近二十几年来研究开发的四类调湿材料,井对它们的工艺过程、调湿特性和应用概况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未来调湿材料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调湿材料 研究 应用 相对湿度 平衡吸放湿曲线 调湿原理 工艺
下载PDF
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的关系 被引量:81
19
作者 朱春阳 李树华 +2 位作者 纪鹏 任斌斌 李晓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3-394,共12页
带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其他绿地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北京市西四环旁侧6块不同宽度带状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 带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其他绿地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北京市西四环旁侧6块不同宽度带状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的关系,为城市带状绿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块不同宽度带状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d。结果显示:(1)当城市绿地宽度为6m时,绿地内部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但降温效果不明显;当绿地宽度为16—27m时,绿地内部的降温增湿效果较明显;当绿地宽度为34m时,绿地内部的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当绿地宽度超过40m时,绿地内部的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且趋于稳定。经SPSS方差分析,6块绿地与对照间的温、湿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通过Duncan’S两两比较(P=0.05),认为城市园林绿地可以明显发挥温湿效益的关键宽度为34m左右(绿化覆盖率约80%),此时绿地已经表现出较佳的温湿效益;可以显著发挥温湿效益的关键宽度为42m左右(绿化覆盖率约80%)。(2)绿地对旁侧人行道的增湿降温效应存在一定影响,但由于其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规律不明显。(3)根据3d内6块绿地平均温湿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作出夏季带状绿地温、湿度关系的回归方程Y(相对湿度)=184.721-4.038x(温度),温度每升高1.0℃,相对湿度降低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绿地 宽度 温度 相对湿度 生态效益
下载PDF
输电线路覆冰与导线温度和微气象参数关联分析 被引量:78
20
作者 阳林 郝艳捧 +5 位作者 黎卫国 李昭廷 戴栋 李立浧 罗兵 朱功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5-781,共7页
针对目前微气象参数等与覆冰的相关性分析不全面、不系统,无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问题。统计了贵州电网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于2008年冬末至2009年春末监测到的线路覆冰状况,指出线性相关分析定量结果与定性分析不符,提出了一种邓... 针对目前微气象参数等与覆冰的相关性分析不全面、不系统,无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问题。统计了贵州电网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于2008年冬末至2009年春末监测到的线路覆冰状况,指出线性相关分析定量结果与定性分析不符,提出了一种邓氏灰色关联度和灰色斜率关联度相结合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并确定了覆冰和各个参数(导线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微气象参数等)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覆冰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有一定的影响;环境温度、导线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均与覆冰存在较大相关性,其中环境温度和导线温度与覆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相对湿度和风速,即温度是影响覆冰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 导线温度 环境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