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被引量:26
1
作者 邢公畹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8-28,共11页
文字在考古学上的意义──语言的本质及其在人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中国考古学关于文明起源的讨论──“相互作用圈”本质的剖析及“夏语化”
关键词 汉藏语系 龙山时代 中国文明 语言 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学 铜石并用时代 相互作用 东亚蒙古人种 大汶口文化
原文传递
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宛容 兰文杰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4-45,共2页
在倡导素质的今天 ,人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沙利文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 。
关键词 儿童 人格 相互作用 人格化 依恋 沙利文 人格理论 人格发展 人格教育
下载PDF
史前社会权力的起源——《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导读
3
作者 孙丹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4-248,共5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东山嘴遗址红山文化祭坛以及牛河梁祭祀遗址群的发现,使辽西地区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李新伟先生的专著《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东山嘴遗址红山文化祭坛以及牛河梁祭祀遗址群的发现,使辽西地区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李新伟先生的专著《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即着重讨论了史前时期辽西地区是否存在独特的发展道路,以及在相互作用圈的视角下辽西地区的发展道路如何变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化进程 史前考古学 红山文化 东山嘴遗址 史前社会 祭祀遗址 牛河梁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大仰韶与龙山化--管窥史前中国文化格局的关键性演变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5-11,共7页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经过北谷南稻两种农作文化融汇后率先实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支区域性文化。它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良好时机和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地带大规模扩张,从而奠...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经过北谷南稻两种农作文化融汇后率先实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支区域性文化。它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良好时机和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地带大规模扩张,从而奠定了早期华夏族群的人口、语言与文化等基础。仰韶文化盛极而衰之后的解体及其引发的龙山化转型,不仅在仰韶故地形成诸多源流复杂的后仰韶文化,而且还因为小麦、牛羊等新经济因素的引入,在其腹心中原地区较早开启了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碰撞重组以及交叠融合。正是在后仰韶时期的龙山时代的区域竞逐过程中,各地普遍启动了自己的文明化进程。作为仰韶故地核心的中原地区经过对四面八方各种文化因素的兼容并包和融合创新,加之黄河中下游地区冲积作用加剧,为史前中国相互作用圈中各区域性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逐鹿之地,使二里头文化在区域文化传统间日益强化的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确立了早期中国文化相互作用圈中的华夏正统地位。因此,仰韶文化的形成与解体,都是早期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化 中原地区 区域文化传统 相互作用 华夏传统形成
下载PDF
中国第一次古代帝国的形成--以龙山文化时期到汉代的聚落形态研究为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渡边信一郎 魏永康 杨振红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9,共25页
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随着由土墙包围的围合式聚落的出现,形成三级乃至四级制层级结构的聚落群。这一聚落形态的基本结构,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军事需求下,通过县制进行重组,扩大到广大领域,成为由郡—县—乡—... 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随着由土墙包围的围合式聚落的出现,形成三级乃至四级制层级结构的聚落群。这一聚落形态的基本结构,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军事需求下,通过县制进行重组,扩大到广大领域,成为由郡—县—乡—里构成的汉代郡县制统治的基础,同时使其对外的军事、文化扩张成为可能,形成帝国。汉代中期以后,统一帝国下的内部和平,使得周边地区以外的军事编制变得不再必要,龙山时期开始的传统聚落形态自公元前后开始崩溃,并于公元三世纪解体。帝国的上层结构虽然直至唐代基本被维持下来,但其并非是以新出现的村、屯等自然聚落为基础重构的,而是屹立于自然村落与簿籍上的乡—里编制相结合的双重构造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形态 三级制聚落群 相互作用 广领域交通 军事相互作用 天下型国家 帝国
原文传递
“彩陶中国”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新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4,共4页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广泛传播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学者因此提出可以简称为"彩陶中国"的观点:强调庙底沟类型及其所在的"中原"地区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强大核心地位;强调彩陶的传播是促成当...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广泛传播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学者因此提出可以简称为"彩陶中国"的观点:强调庙底沟类型及其所在的"中原"地区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强大核心地位;强调彩陶的传播是促成当时发生的各地区文化整合浪潮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庙底沟类型并未显示出特殊的核心地位;彩陶是当时被广泛交流的各种文化元素之一。彩陶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易于被模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特性。"中国相互作用圈"是比"彩陶中国"更恰当的描述史前中国的最佳模式。论文提出,只重视彩陶的传播,以彩陶为中原文化区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会造成对中原地区作用的低估。强盛的庙底沟类型在相互作用圈中传播的内容应该远比彩陶丰富。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以及注重实际和世俗生活的文化取向等要素才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内核,也是对中国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中国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中国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中国相互作用圈视野下的西藏新石器文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蔚 余小洪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28-34,153,共8页
西藏新石器时代包括卡若、曲贡、加日塘、玛不错等文化类型,这些考古学文化与甘青、川滇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西藏并非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进一步说明西藏新石器文化是中国相互作用圈的一部分,这为西藏铸牢中... 西藏新石器时代包括卡若、曲贡、加日塘、玛不错等文化类型,这些考古学文化与甘青、川滇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西藏并非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进一步说明西藏新石器文化是中国相互作用圈的一部分,这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相互作用 西藏 新石器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