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PVDF中空纤维膜阴极促进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
1
作者 马晶伟 王泽森 +2 位作者 徐鹏 何秋来 柯水洲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40-3146,共7页
微生物电解池可以利用含产甲烷菌的生物阴极还原CO_(2)产甲烷。通过化学镀镍法制备导电的镍基聚偏氟乙烯(Ni-PVDF)中空纤维膜,将Ni-PVDF中空纤维膜组装为膜组件电极,充当微生物电合成系统阴极。阴极镍层催化的析氢反应产生的H_(2)与CO_... 微生物电解池可以利用含产甲烷菌的生物阴极还原CO_(2)产甲烷。通过化学镀镍法制备导电的镍基聚偏氟乙烯(Ni-PVDF)中空纤维膜,将Ni-PVDF中空纤维膜组装为膜组件电极,充当微生物电合成系统阴极。阴极镍层催化的析氢反应产生的H_(2)与CO_(2)被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利用,并通过间接电子传递生产甲烷。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之后,Ni-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阴极的CO_(2)直接传输系统的累积甲烷产量(2176.24 mmol/(L·m 2))远大于该膜组件仅作为阴极的CO_(2)间接传输系统的累积甲烷产量(613.94 mmol/(L·m 2))。膜组件阴极的高比表面积以及膜组件阴极直接CO_(2)传输降低了气液传质阻力,确保了直接CO_(2)传输系统的高甲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阴极 化学镀镍 膜组件 甲烷 直接co 2传输
下载PDF
用于空气捕集CO_(2)的多孔复合吸附剂载体优化和解吸性能研究
2
作者 付林 王正峰 +3 位作者 陈依卓 王泽斌 刘卫山 王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221,共7页
空气直接捕集CO_(2)技术(DAC)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减排方式,其中,变湿再生吸附技术仅利用常温常压下水分子的蒸发自由能即可实现超低分压CO_(2)的吸附分离,突破常规变温/变压再生吸附技术的高能耗限制,被认为是当下最具前景的低能耗捕集技... 空气直接捕集CO_(2)技术(DAC)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减排方式,其中,变湿再生吸附技术仅利用常温常压下水分子的蒸发自由能即可实现超低分压CO_(2)的吸附分离,突破常规变温/变压再生吸附技术的高能耗限制,被认为是当下最具前景的低能耗捕集技术之一。针对空气直接捕集CO_(2)领域吸附剂的关键制备工艺,改进了相转换法成型工艺,并对最优的多孔复合吸附剂进行解吸性能研究。通过选用季铵型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D290作为活性吸附组分,醋酸纤维素(CA)和聚醚砜(PES)作为惰性载体,优化活性树脂与载体的配比,筛选出具有最优吸附解吸性能的多孔复合吸附剂。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和CA配比为6∶4的D290/CA型吸附剂的吸附性能(0.70mmol/g)和解吸性能(0.23mmol/g)最优;多孔复合吸附剂的解吸率随着解吸温度提高(45℃,解吸附率为85%)而上升;随解吸环境CO_(2)分压提高而下降,在85%吸附饱和度下,CO_(2)分压由1000×10^(-6)增至1500×10^(-6)时,解吸附速率由0.0005s^(-1)快速下降至0.00015s-1;最后,合理减小多孔复合吸附剂的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解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直接co_(2)捕集 变湿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 解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减物质化的中国产业部门能耗强度及CO_2排放强度研究
3
作者 李德山 杨超林 李腾飞 《能源技术经济》 2012年第7期57-63,共7页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及单位产值的直接CO2排放、间接CO2排放和完全CO...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及单位产值的直接CO2排放、间接CO2排放和完全CO2排放,并由此将29个产业部门进行归类,发现中间产品的投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CO2排放,最后提出实现"减物质化"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能耗 完全能耗 直接co2排放 完全co2排放 减物质化
下载PDF
超细针直接法CO_2门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邓钢 方文 +7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国昭 何仕诚 郭金和 朱光宇 丁慧娟 沈志萍 滕皋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8-392,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脾穿刺 CO_2门静脉造影(CO_2-SP)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均接受了 CO_2-SP 及三维 MR 增强门静脉血管成像(3D-CE-MRA),评价门静脉主干、肝内分支、门静脉开放性、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建立评分标准评价两者的优越性。结果... 目的评价经皮脾穿刺 CO_2门静脉造影(CO_2-SP)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均接受了 CO_2-SP 及三维 MR 增强门静脉血管成像(3D-CE-MRA),评价门静脉主干、肝内分支、门静脉开放性、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建立评分标准评价两者的优越性。结果 CO_2-SP 时19例患者(52.8%)出现腹部轻度不适感觉,1例出现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6例无不适。CO_2-SP 对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优于3D-CE-MRA(总评分分别为232、198分,t=4.52,P<0.01);显示门静脉的侧支循环与3D-CE-MR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评分分别为14、16分,t=0.62,P>0.05)。结论超细针直接法 CO_2-SP 具有微创、安全、动态等优点,对肝内门静脉细小分支显示效果较 MRI 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造影术 二氧化碳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超细针直接co2门静脉造影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