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型特征及其在初夏的预兆 被引量:29
1
作者 梁平德 段丽瑶 +1 位作者 周鸣盛 周梁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5-391,共7页
文中应用NCEP/NCAR 500 hPa逐日资料对影响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给出了盛夏旱涝分别与“西高东低”和“东高西低”流型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初夏与盛夏的环流演变特征,得知若在6月500 hPa华北出现异常增高过程时,则盛夏... 文中应用NCEP/NCAR 500 hPa逐日资料对影响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给出了盛夏旱涝分别与“西高东低”和“东高西低”流型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初夏与盛夏的环流演变特征,得知若在6月500 hPa华北出现异常增高过程时,则盛夏多出现“西高东低”流型,华北少雨;反之,6月华北出现异常低压过程时,盛夏多出现“东高西低”流型,华北多雨。6月华北高压区环流特征与盛夏的环流型相关系数达0.597,与华北中部盛夏降水相关系数为0.562,为初夏进行盛夏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以此为根据建立了初夏对于天津盛夏降水短期气候预测的经验方法,在2002—2004年的业务应用中预报趋势都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盛夏旱涝 环流型 先兆过程
下载PDF
盛夏川渝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1 位作者 卜庆雷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0-627,共8页
基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川渝盆地(下称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51-2007年该盆地西部盛夏降水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盆地东部有弱的增加趋势。盆地盛夏最... 基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川渝盆地(下称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51-2007年该盆地西部盛夏降水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盆地东部有弱的增加趋势。盆地盛夏最主要的雨型是西少东多型、东西部一致偏少型,东西部一致偏多型出现频率最低。盆地西涝东旱年7~8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显著偏少,华南、河套和华北降水显著偏多;盆地西旱东涝年7~8月,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降水显著偏多,华南、河套和华北的降水明显偏少。盆地西涝东旱年7~8月,高层南亚高压整体偏强偏北,在盆地东部、江淮、黄海、日本海一线显著加强、且东伸;中层乌拉尔山附近的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压脊组成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盆地西部通常位于西太副高西北边缘附近,盆地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则往往受西太副高主体的控制。盆地西旱东涝年7~8月,高层南亚高压总体偏弱偏南,在青藏高原东侧我国江淮、日本海、黄海一线明显减弱西缩;中层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副高偏南,盆地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位于西太副高北侧、西北侧边缘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盛夏旱涝 大尺度环流 西太副高
下载PDF
四川盆地盛夏旱涝非绝热热流量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跃清 童文林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1994年第2期10-13,共4页
利用1964—1985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诊断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盛夏典型旱涝年份的热力特征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发现四川盆地”西涝东旱”年和“西旱东涝”年非绝热热流量左异显著,呈反位相关系。提出... 利用1964—1985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诊断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盛夏典型旱涝年份的热力特征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发现四川盆地”西涝东旱”年和“西旱东涝”年非绝热热流量左异显著,呈反位相关系。提出夏季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异常,是影响四川盆地盛夏旱涝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盛夏旱涝 非绝热热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